電影節簡介
亦譯作康城或坎城電影節,世界最大、最重要的電影節之一。1939年,法國為了對抗當時受義大利法西斯政權控制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決定創辦法國自己的國際電影節。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使籌備工作停頓下來。大戰結束後,於1946年9月20日在法國南部旅遊勝地坎城舉辦了首屆電影節。自創辦以來,除1948年、1950年停辦和1968年中途停斷外,每年舉行一次,為期兩周左右。原來每年9月舉行。1951年起,為了在時間上爭取早於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改在5月舉行。1956年最高獎為“金鴨獎”,1957年起改為“金棕櫚獎”,分別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等。此外,歷年來還先後頒發過愛情心理電影、冒險偵探電影、音樂電影、傳記片、娛樂片、處女作、導演、男女演員、編劇、攝影、剪輯等獎。坎城電影節因大海、美女和陽光(Sea Sex Sun)而被稱為3S電影節。每年盛事期間,在著名的海濱大道及附近的海灘上都會有眾多美女雲集,期待著影界大腕、星探們的發掘,一圓她們的明星夢。
電影節的活動分為六個單元:“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會外市場展”。有兩組評審委員分別評審長片和短片,“正式競賽”的部分由各國電影文化界人士組成,其人選都是頗有聲望的導演、演員、編劇、影評人、配樂作曲家等,而其中一名擔任主席。非競賽部分以提拔新人為主,其中“導演雙周”及“一種注視”發掘了不少頗具潛力或業有成就的導演。
坎城電影節自創辦之日起,就得到法國外交部、教育部、國家電影中心的支持和資助。除了1981年第34屆電影節,因法國政局變動以及教皇保羅二世在電影節開幕這天遇刺的原因,法國政府當局無人參加開幕式外,一般每屆電影節的開幕式上,都有一名法國部長級的官員親自出席並致辭。在坎城50歲的大典上,法國總統席哈克專程從巴黎飛抵坎城致賀。這是坎城半個世紀的歷史上,第一次有總統大駕光臨。
獲獎名單
(1953年)獎項獲獎電影獲獎者
最佳影片金棕櫚獎 恐懼的代價 RaymondBorderie
評審會特別大獎沃爾特.迪斯尼
(本屆未設最佳導演獎,但設了很多類型片獎)
大獎
Le Salaire De La Pour恐懼的報酬(法、意)亨利-喬治·克魯曹
最佳男主角
查爾斯·瓦涅爾 恐懼的報酬(法、意)
最佳女主角
雪莉·布絲Come Back, Little Sheba蘭閨春怨(美)
關於金棕櫚獎
金棕櫚獎,前身為“金鴨獎”。“金棕櫚獎”乃是坎城電影節至高無上的大獎,相當於奧斯卡方面的“最佳影片”,因其獎盃為金制棕櫚枝,故稱“金棕櫚”——這是由於坎城這座法國南部的濱海城市,在金銀兩色的沙灘上到處種植著高大挺拔的棕櫚樹。從1946年第一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開始設定。必須說明的是,短片單元還有一座金棕櫚獎,相當於奧斯卡方面的“最佳真人短片”。但約定俗成的“金棕櫚大獎”,僅指主競賽單元的那枚棕櫚枝(長片)。
金棕櫚難於攻陷的程度毫不亞於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小金人。縱觀其歷史,“雙金棕櫚俱樂部”成員僅有五(六)位:弗朗西斯·福德·科波拉(美國)、比爾·奧古斯特(丹麥)、今村昌平(日本)、艾米爾·庫斯圖里卡(塞爾維亞,前南斯拉夫)、達內兄弟(比利時)。(這裡計算的“雙金棕櫚”成員,不包括“金棕櫚最佳短片獎”。)
獲獎影片—恐懼的代價
基本信息
中文片名:恐懼的代價原片名: Le Salaire de la Peur
更多中文片名: 九死一生 恐怖的報酬
更多外文片名 :Salaire de la peur, Le Salario della paura, Il .....(Italy) (alternative title) The Wages of Fear Vite vendute .....(Italy)
影片類型 :動作 / 驚悚 / 劇情 / 冒險
片長: 131分鐘/法國:156分鐘 /148分鐘 (director's cut)
國家/地區 :法國 義大利
對白語言 :英語 法語 德語 義大利語 西班牙語
色彩 :黑白
混音 :單聲道
級別: Australia:M Finland:K-16 Sweden:15 UK:PG Norway:16 West Germany:16
攝製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劇情介紹
馬里奧是混跡在這市井之間的一名閒漢,他與小酒館招待琳達是交好的情人。和琳達一樣,班巴原本也為酒館老闆工作,可是他失業了。馬里奧與胖子魯奇住在一起,魯奇是個水泥搬運工,醫生告訴他,他的肺里進了水泥,時日不多了。馬里奧、班巴和魯奇三個男主人公就這樣出現在影片裡。另外一個是落魄商人吉奧,吉奧乘飛機來到這裡,雖然衣著考究,但實際上已經是瀕臨潦倒。因為和馬里奧是老鄉成為了朋友,也因此馬里奧和魯奇鬧翻。四個男人,沒有什麼雷同,唯一一樣的是他們都需要錢。無疑,在這個閉塞的荒涼之地,每個人都想離開,首要的矛盾是出去的路途遙遙,他們的貧困成了最為兇猛的攔路虎。於是,真正的大幕才宣告拉開。南方S·O·C石油公司500公里外地處深山的油井起了大火,為了儘快撲滅大火,必須把900升硝化甘油運送到那裡。這是極其危險的任務,卡車沒有任何安全設備,也沒有校正減震器,只要稍有一點顛簸,或者受點熱,人和車子就會化為烏有。如果派公司的司機,肯定會遭到工會的堅決反對。心狠手毒的公司老闆奧勃里昂不顧其他人的反對,決定僱傭鎮上的流浪漢。因為他們沒有工會,沒有家,如果被炸死也不會有人找麻煩。閃亮的晨星猶如細碎的流沙鋪在青色的天宇。應徵者馬里奧、班巴和魯奇在奧勃里昂的監督下,穿上S·0·C公司的司機服。另一應徵者貝爾納多被吉奧殺害,自己成了代替的一起出發。
吉奧和馬里奧駕駛著十噸的“居比特”先出發了。吉奧駕駛著車謹慎地注視著前方,大口大口地吸著氣,似乎很不安,額上冒著汗珠。突然發動機出現了跳動情況,吉奧惶恐地趴在駕駛盤上,眼中充滿淚水。他開始噁心,不住地嘔吐,很明顯這是由於恐懼引起的。
班巴和魯奇駕駛的“道奇”車很快追了上來,把慢吞吞的“居比特”甩得遠遠的。過了家禽飼養場,是一段將近二十英里的瓦楞狀路面。車子只有以四十英里的時速行駛,才能保持穩定。道奇車由於加了雜油無法加速,差點被趕上來的“居比特”撞上。
窗外一片荒涼,人煙稀少,兇殘的禿鷲在天上懶洋洋地盤鏇,接連不斷的黑色木頭十字架叫人毛骨悚然。
吉奧和馬里奧越來越感覺到危險的鄰近,通過一個破舊的木橋時一會兒,遠處傳來山搖地動的爆炸聲。山脊上空升起一團蘑菇狀的煙雲,天空被染得通紅。當吉奧和馬里奧趕到時才發現,那裡有一個火山口一樣大的泥塘,裡面全是濃稠的黑色液體,邊上爆裂的油管,一陣陣地往外溢出發臭的石油。“道奇”車輪的印跡一直延伸到塘邊才突然消失,顯然他們掉進這個坑裡發生了爆炸。馬里奧開著卡車通過油塘,吉奧失去了自己的雙腿。
當馬里奧駕駛著卡車,終於在夜幕降臨時趕到了S·0·C公司井架起火的地方時,奄奄一息的吉奧死去了。油井的火最終被撲滅了。馬里奧拿著自己的報酬,駕駛著“居比特”車踏上了歸途。四個人中死去了三個,他是個幸運兒。想到馬上就要和女友琳達見面了,他心裡充滿了幸福感。他樂滋滋地扭開儀錶板上的收音機,裡面播放著華爾茲曲調《美麗的藍色達尼貝》。在家鄉聽到他成功的訊息,也都歡快的等著他回來,為他慶祝。馬里奧非常快活地哼唱著,他的手隨著華爾茲的節奏轉動方向盤。崎嶇的山路在他眼裡漸漸地鏇轉舞蹈。卡車忽東忽西,忽左忽右地飄著。突然,他的臉驟然變色。他猛地抓住方向盤,但為時已晚,卡車避開護牆後,又撞上去,衝下了萬丈懸崖。飛揚的塵埃中,死去的馬里奧睜著眼憤怒地望著天空,血淋淋的手裡還攥著一張準備回家的車票。
來時,載著“炸藥”他都不曾出現事故,回去,沒有危險,卻“輕鬆的”的喪了命。
影評
影片發展出的一系列懸念在同類電影中占有一席之地。
——芝加哥太陽時報
當這四個悲慘的奧德塞開著兩輛裝滿硝化甘油的卡車在崎嶇的公路上緩慢行駛時,這些身強力壯的人自身的恐懼也在逐步增長。
——綜藝
《恐懼的代價》雖然有著心理因素,但它首先是一部驚悚片,它更多地著眼於胃而不是頭腦。
——Reel電影評論
《恐懼的代價》雖然試圖對空虛露齒而笑,但它卻發出了瘋狂惡毒的存在主義式嚎叫。
——電影批評家
幕後製作
克魯曹享譽甚高的驚險片經典作。導演經營緊張氣氛的手法十分高明,整個過程令人驚心動魄,高潮迭起;而叢林外景的選擇也增加了動作場面的驚險度,其中一場卡車冒險闖過一座殘破吊橋的戲,已成為高度刺激的經典場面。
關於影片
法國導演亨利·喬治·克魯佐享譽甚高的驚險片經典作。根據喬治·阿爾諾(Georges Arnaud)的小說和克魯佐在拉美居住時的一些親身感受拍攝了本片。全片充滿了震撼力和壓迫感,經營緊張氣氛的手法十分高明,尤其是影片後半段,對視聽語言的使用出神入化,完全以視覺呈現出危機四伏的山路,令人提心弔膽,這些困難包括一段稀鬆的泥路,一座腐朽的吊橋,一塊擋路的巨石,還有一個巨大的、充滿油污的水坑。在前半段舒緩的鋪陳之後,亨利·喬治·克魯佐有效地放大了後半段緊張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所能展現出來的懸念和恐懼,並施以極為完美的節奏掌控。影片展示了高超的影像技巧,對沿途的每一個細節,克魯佐都有令人排案叫絕的處理,如馬里奧在吊橋邊尋找喬,縱身一躍的全景接了一個從足部激起的石子的仰拍近景再到全景,流暢而富於衝擊力;還有賓巴沿著樹枝往巨石的孔里倒硝化甘油,平行剪下路吉嚼著煙屁股的嘴和馬利奧彈動火柴盒的手,這一段製造得氣氛緊張而情緒飽滿。險惡的自然環境同人的心理刻畫相襯托,精彩的剪輯及豐富的細節描寫使克魯佐無愧於“歐洲的希區柯克”這一名號。
而影片的結局更是出人意料,使之成為了影史上的經典片段,使之區別於現今好萊塢驚悚片的另一特徵。美國的電影公司不會允許影片給英雄人物安排一個悲慘的結尾,克魯佐或許比我們構想的對這個世界抱著一種更為深刻的諷刺態度,他讓任何可能性降臨到他的主人公身上。影片的結尾,在回家路上的卡車同收音機放出的施特勞施的華爾茲交替出現,以尖銳的諷刺提醒著我們好萊塢所一貫堅持的快樂結尾是多么得幼稚。
《恐懼的代價》是20世紀50年代最重要的法國影片之一,在當年A級電影節還不互相排斥的年代,該片連獲柏林和坎城兩個電影節的最高大獎。此片對後來的影片,包括《日落黃沙》(The Wild Bunch)、《生死時速》(Speed)等都有影響。當威廉·弗萊德金(William Friedkin)1977年重新拍攝《恐懼的代價》時,他將片名改為《魔術師》(Sorcerer),並將吊橋這一場景移到了叢林中,憑藉著更為先進的技術,弗萊德金的鏡頭更令人印象深刻,但在人物的刻畫上卻顯得單薄。
關於導演
著名電影史學家喬治·薩杜爾曾將克魯佐稱做是“法國電影的懸念專家”,他像希區柯克一樣愛好偵探故事,但拍出的影片同美國人的驚險片有著很大的差別。《恐懼的代價》是其代表作。他的其他著名的電影包括1955年的《浴室情殺案》(Diabolique)和1956年的紀錄片《畢卡索的秘密》(Mystère Picasso, Le)等。
維希政權期間,克魯佐拍攝於1943年的著名淪陷電影《烏鴉》(《Corbeau, Le》也譯作《密告》)被法國地下反抗軍抵制,稱其為賣國電影,克魯佐也被別人密告,於是被驅逐出法國,一年之後才得以回國。這一年的經歷對克魯佐的打擊極大,他變得厭世且憎恨人類,從其之後的電影也能看出些影子。克魯佐之後的電影世界都是一個悲觀且殘酷的世界,劇中人物貪婪且渺小,並時刻接受死神的召喚,感情的外衣下卻是自私、貪婪、膽怯、仇恨和暴力。
克魯佐是一個為了藝術而不顧一切的電影藝術家,在這部他的代表作電影中,他在追求最純粹、最嚴謹的戲劇性基礎上剖析了人類身上深刻的自然性。《恐懼的代價》繼承了法國電影現實主義傳統,以存在主義和厭惡人類的眼光將人類看作孤獨、貧窮、骯髒、野蠻和淺薄的。他用冷峻的筆調展現出一幅陰冷黯淡的圖景,如影片開頭一個小孩將四隻蟑螂串在一起,即預示著影片中主人公命運的不可抗拒。克魯佐的影片對這個世界呈現出的邪惡感到一種無助的憤怒,因為冷酷的現實而感到無力:如美國石油公司對這個貧窮國家的掠奪,以及人類的自相迫害。其中既有對資本主義的掠奪和機會主義者惰性的批判,也有對人自身缺陷的揭露。但在悲觀之中又流露出嘲諷,從存在主義出發將命運看做是一個玩笑,死亡是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因此不管是年齡、健康、道德還是勇氣都被拿來洗刷了一番。
關於演員
主演伊夫·蒙當正是憑藉此片引人注目,此前他的身份是歌手和舞蹈家,正是此片為他拓展了更為廣闊的演藝空間。
而此片真正的明星是查爾斯·文恩,他在1920到1980年代出現在100多部電影中,都是扮演那種既冷酷又懦弱的人,他在此片中的精彩表演使他獲得了1953年坎城電影節的最佳男演員獎。
精彩花絮
該片1955年在美國紐約放映時被剪去了一些所謂的“反美”鏡頭,其中包括這么一個場景,說美國老闆如此闡述僱傭這些流浪漢當卡車司機的動機:“他們不屬於工會,也沒有任何親戚,所以如果發生了什麼,誰也不會有什麼麻煩。”因為這段把美國資本家塑造成了大惡棍,因此在美國上映時被剪掉了。
讓·迦本(Jean Gabin)拒絕了最終由查爾斯·文恩扮演的角色,因為他認為他的影迷不會喜歡他去扮演一個“懦夫”。
蒙當和文恩在拍完在原油中打滾的戲後,都不約而同地得了結膜炎。
這是伊夫·蒙當獲得的第一個戲劇角色。
這是第一部同時獲得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和柏林電影節金熊獎的影片。
此片於1951年8月27日開拍,原本預計9周就拍完,但遭遇的一系列麻煩和困難卻使影片一直拖到11月底還只完成了一半。那一年法國南部的雨水特別多,致使車輛頻頻陷於爛泥,起重機不時跌翻,設備也被毀。克魯佐摔壞了腳踝,並且病倒。預算也超出了五千萬法郎。隨著冬日的臨近,白天變得更短,因此電影不得不停拍了6個月,而剩下的那部分在1952年的夏天拍攝完成。
克魯佐原打算在西班牙拍攝此片,但遭到了伊夫·蒙當和其妻子西蒙·西涅萊(Simone Signoret)的反對,因為當時西班牙獨裁者佛朗哥還沒有下台。最後拍攝地點改在法國南部的一個小鎮,電影裡的村落就是根據草圖搭建起來的。
精彩對白
路吉:晚上好,老闆。[看到了老闆放在抽屜里的槍]
老闆:你結婚了?
路吉:我來為朋友們慶賀。夥計們,今天我請客。
酒館裡的無業游民:喔,太好了!好極了!朋友,坐這兒,上酒。
[老闆向路吉一夥走去]
喬:老闆,兩杯威士忌。
老闆[回過頭,殷勤地]:馬上送來,先生。
路吉[拉住老闆]:蠢傢伙,要輪著來。
老闆:我知道,你們五個人只要一瓶汽水!
路吉:汽水?我們可不是窮光蛋,要香檳!
酒館裡的無業游民:對。要香檳,我們要香檳!
路吉[擰住老闆的衣領]:要真正的香檳。
酒館裡的無業游民:來點音樂,讓大家高興高興。
[路吉擰開收音機]
喬[對馬里奧]:你這朋友惹我生氣。
[路吉和酒吧女招待隨著音樂起舞,喬忍無可忍地扯斷了收音機的電線。片刻的沉寂後所有人敲著桌子打著拍子大聲地唱歌,同時挑釁地瞪著喬。老闆拿出一瓶香檳,喬接過來]路吉[對著老闆]:夥計,你快點,我們大家都口渴了。
喬:來了。
[走到馬吉一夥的桌前]馬吉:好了沒有?
[喬掀開瓶蓋,讓噴出的香檳灑了路吉一夥一身]喬:請用吧,先生們。[把酒瓶往桌上使勁一放]
[馬吉一夥站了起來。馬吉拿起香檳,掀翻了桌子,朝喬走去。馬吉舉起了手中的瓶子。]一個人叫道:嘿,你還等什麼!
[喬用槍抵住了馬吉的肚子。馬吉舉起了雙手]喬:我告訴你,以我身份我不能像那些工人一樣打架。我會開槍。
喬:拿著槍算什麼好漢。
[喬把槍遞給了馬吉]:你來。
[馬吉接過槍]喬:開槍啊。
馬吉:這樣我開不了槍。
[喬打了馬吉一耳光]喬:這樣行不行啊。
[馬吉猶豫良久,將槍扔給喬]喬:光有槍還不夠,還需要有勇氣。
馬吉:我可不想殺人。
[前方的爆炸煙霧]
馬里奧:路吉。
喬:再也沒有路吉了。太慘了。是預料之中的,誰不逞能誰是贏家。本來該是我們的命運。可憐的傢伙。
馬里奧:不要說了。他們遇到了危險。他們把命送了,命中注定。
喬:你太無情無義了。他們被炸得血肉橫飛你還說這樣的話!
馬里奧:已經無法改變了。你要再說我就掐斷你的脖子!
喬:你瘋了!不要這樣!快停車!快停車![打開車門]我受夠了。[跳下卡車。馬里奧停車追了上去。喬拚命地跑。喬揀起一根木棒。馬里奧拿起一塊石頭]馬里奧:扔掉木棍。
喬:扔掉石頭。
馬里奧:你先扔。
[喬扔掉木棍,馬里奧將石頭砸到喬的臉上]喬:你這個混蛋。[衝上前去。馬里奧將他打翻在地]馬里奧:可能不是命中注定。但我是最棒的。我是最後的贏家。起來。[喬站起來,馬里奧扇了他一耳光]喬[抽噎]:你為什麼總對我乾蠢事?
馬里奧:難道你還不明白嗎,我需要你。只有我們兩個人了。你要好好地跟著我。一直到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