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2002年5月26日晚(台北時間27日晨),第55屆坎城電影節落下帷幕,各項大獎一一揭曉。著名法籍波蘭導演羅曼-波蘭斯基的影片《鋼琴家》獲得了金棕櫚大獎。
評審會成員簡介
大衛-林奇(DavidLynch):美國導演,他和坎城電影節有著道不完的故事。1990年,他以《Sailor&Lula》摘取金棕櫚獎,至此以後,每年的坎城電影節的入選名單里準少不了他的作品,1992年的《雙峰》,1999年的《斯特萊特的故事》(TheStraightStory)都為他贏得大獎。去年他憑籍《穆赫蘭道》(MulhollandDrive)獲得最佳導演獎。到了今年,他擔任評審團主席一職,相信沒有人會提出異議。楊紫瓊:評審團中惟一的華裔評審,《明日帝國》邦女郎一角奠定她在國際影壇的地位,2001年她在由李安導演的《臥虎藏龍》中也獲得極大成功。
莎朗-斯通(Sharonstone):相信沒有人會對她感到陌生,從第一次出現再坎城到現在,轉眼間已有十年。繼《本能》後,莎朗-斯通並無太多的出色演出,其事業也開始進入低谷。
雷吉斯-瓦尼埃(RegisWargnier):法國導演,從未以導演身份涉足坎城,這在評審團中是絕無僅有的。在坎城,他只是曾出現在好友BriandePalma的影片《Femmefatale》開頭的彩排里。
瓦爾特-薩勒斯(WalterSalles):巴西導演,1999年,曾獲得最佳短片獎,主要作品有《中央車站》和《Avrilbrise》(將於六月在法國公映)。
比利-奧古斯特(BilleAugust):丹麥導演,坎城的一大贏家,1988年和1992年憑藉《Pelleleconquerant》和《Lesmeilleuresintentions》兩部作品兩次摘取金棕櫚桂冠。
克里斯汀-哈基姆(ChristineHakim):印度尼西亞女演員,多次擔任坎城電影節評審,在此以前,她被印度尼西亞人視為該國最出色的演員。
拉烏爾-瑞斯(RaoulRuiz):智利導演,其三部作品曾於不同時期入選坎城的提名名單,其中包括2001年的《Lesamesfortes》,只可惜每次他都空手而歸。能出現在這樣一個由不同國籍人士組成的評審團,對他來說或許是件好事。
參展影片
開幕影片
伍迪.艾倫:《好萊塢結局》(HollywoodEnding)向來對各類電影節不感冒的伍迪.艾倫今年竟然破例授權坎城將《好萊塢結局》當作開幕影片。
參賽影片美國
保羅.湯瑪斯.安德森:《拳擊情緣》(Punch—DrunkLove)
安德森(《Magnolia》)當年在鼎鼎大名的紐約大學電影系讀了兩天就退學了,他用向學校要回的學費拍攝了《CigarettesandCoffee》一片。
麥可.摩爾:《BowlingforColumbˉine》
十年來首次進入坎城競賽單元的紀錄片,關注高中校園謀殺以及國際武器販賣。
亞利山大.佩恩:《與什密特有關》(AboutSchmidt)
佩恩是《侏羅紀公園Ⅲ》的編劇之一,《與什密特有關》由傑克.尼克爾遜主演。法國
奧利維埃.阿薩亞斯:《魔鬼情人》(Demonlover)
張曼玉老公2002年新作。
加斯帕.諾(GasparNoe):《Irreversible》
莫妮卡.貝魯奇(MonicaBelluci)在《非常公寓》中的驚艷形象不知迷倒了多少人,可惜到了〈瑪蓮娜〉里就發福了,且看這部新片如何。
尼可.加西亞:《對手》(L'adversaire)
雖然受過阿倫.雷奈的薰陶(她在《我的美國叔叔》中演女主角),但加西亞的主要成就還是在演戲方面。
羅伯特.古埃迪圭安:《瑪麗.喬與她的兩個情人》法國/波蘭
羅曼.波蘭斯基:《鋼琴家》(ThePianist)
波蘭斯基的自傳式影片,影片的主人公是一個二戰中從華沙猶太人區以及集中營中存活下來的角色。英國
邁克.李:《AllorNothing》
邁克.李在1993年憑《裸露》(Naked)一片奪得坎城最佳導演獎。
肯.洛奇:《甜蜜16歲》(SweetSixteen)
一般人可能沒有留意的一個事實:洛奇在90年代曾經三次獲得坎城評審會大獎。
麥可.溫特伯頓:《通宵狂歡》(24—HourPartyPeople)
該片描述的是70年代晚期到90年代初期的曼徹斯特音樂圈。喜歡新浪潮以及後朋克音樂朋友將會感興趣的。英國/加拿大
大衛.克倫伯格:《蜘蛛》(Spider)
克倫伯格雖是加拿大導演,但該片的投資來自英國,且大部分場景也是在英國拍攝,固算作英國參賽片。義大利
馬可.貝洛奇奧:《L'OradiReligione》比利時
皮耶.達丹兄弟:《兒子》(LeFils)
來自比利時的這對兄弟檔數年前曾憑《羅塞塔》在坎城獲獎。韓國
林權澤:《醉畫仙》(Chihwaseon)
林權澤已是第二次來坎城了,上一次是在2000年(憑《春香傳》入圍),《醉畫仙》描寫的是朝鮮後期天才畫家張承業的一生,由雙料影帝的崔民植主演。中國
賈樟柯:《任逍遙》
阿基.高利斯馬基:《沒有過去的人》(MiesVaillaMenneisyytta)
芬蘭導演高利斯馬基與哥哥米卡在80年代初期包攬了芬蘭1/5的電影出產。該片是他的“芬蘭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伊朗
阿巴斯.奇阿羅斯塔米:《10》
戈達爾說“電影終結於阿巴斯”並非沒有道理,憑著他最極端的電影美學語言,這位1997年的金棕櫚得主在當代影壇占據了一個獨一無二的位置。葡萄牙
曼諾埃爾.德奧利維拉:《OPrincipiodaIncerteza》俄羅斯
亞利山德.索庫若夫:《俄國方舟》(RussianArk)該片是本屆參賽影片中4部用非膠片拍攝的影片之一巴勒斯坦
伊利亞.蘇雷曼(EliaSuleiman):《神聖干涉》(InterventionDivine)以色列
阿莫斯.吉泰(AmosGitai):《Kedma》
閉幕影片
克洛德.勒魯什:《現在,女士們先生們》(AndNowLadiesandGentlemen)說起來勒魯什與坎城也算有緣,13歲時他就在坎城的一個“業餘電影節”上憑一部短片獲獎,而1966年的《男人和女人》一片又使他摘得了金棕櫚桂冠。
第55屆坎城之最
最長參賽影片羅曼·波蘭斯基:《鋼琴家》,2小時28分。最長非競賽單元影片
桑傑·里拉·班薩里:《Devdas》,2小時45分。最具歷史意義放映
阿倫·雷奈(AlainResnais):《我愛你,我愛你》(Jet'aime,jet'aime)。該片在1968年獲選參加坎城,但時值“5月風潮”,兩位新浪潮旗手讓—呂克·戈達爾與弗朗索瓦·特呂弗衝上台站在幕布前阻止了影片的放映。今年,坎城將放映這部遲來了34年的電影,作為對雷奈的致敬。
最具突破性事件
本屆電影節也是坎城史上首次提供數碼放映設備,導演可以自由選擇他們所需要的媒介進行放映。
最珍貴放映
馬丁·斯科塞斯(MartinScorsese)的新片《紐約黑幫》(里昂納多·迪卡普里奧主演)將有20分鐘的片段在影展曝光。
獲獎名單
金棕櫚獎:
《鋼琴師》(ThePianist),(法國)羅曼-波蘭斯基導演
評審會大獎:
《沒有過去的男人》(TheManWithoutaPast),(芬蘭)阿齊-考里斯馬基導演
最佳女演員獎:
卡提-奧廷恩--《沒有過去的男人》(TheManWithoutaPast),(芬蘭)
最佳男演員獎:
奧力維耶-古爾梅--《兒子們》(LeFils),(比利時)
最佳導演獎(並列):
林權澤(韓)--《Chihwaseon》
保羅-托馬斯-安德森(美)--《糊塗的愛》(Punch-DrunkLove)
最佳劇本獎:
保羅-拉瓦爾第(英)--《甜蜜十六歲》(SweetSixteen)
評審會特別獎:
《神聖的介入》(InterventionDivine)--(巴勒斯坦)艾里亞-蘇雷曼
55周年特別獎:
《科倫拜恩的保齡》(BowlingforColumbine),(美)麥可-摩爾
提名名單
競賽單元:
《糊塗的愛》(Punch-DrunkLove),(美)保羅-托馬斯-安德森《科倫拜恩的保齡》(BowlingforColumbine),(美)邁可-摩爾
《關於施米特》(AboutSchmidt),(美)亞歷山大-潘恩
《魔鬼情人》(Demonlover),(法)奧利弗-阿薩亞
《難以抗拒》(Irreversible),(法)加斯巴-諾
《對手》(L'adversaire),(法)尼可-加西亞
《瑪麗-喬和她的兩個情人》(Marie-Joetsesdeuxamours),(法)羅貝爾-蓋迪甘
《宗教的時刻》(L'OradiReligione),(意)馬可-貝羅奇奧
《蜘蛛》(Spider),(加)大衛-科能堡
《兒子們》(LeFils),(比)達登兄弟
《Kedma》,(以)阿摩斯-吉塔《Chihwaseon》,(韓)林權澤
《任逍遙》,(中)賈樟柯
《沒有過去的男人》(TheManWithoutaPast),(芬)考里斯馬基
《10》,(伊朗)基亞羅斯塔米
《全部或者零》(AllorNothing),(英)邁克-李
《甜蜜十六歲》(SweetSixteen),(英)肯-洛奇
《24小時派對狂》(24-HourPartyPeople),(英)邁可-溫特鮑姆《PrincipiodaIncerteza》,(葡)奧利維拉
《鋼琴師》(ThePianist),(法)波蘭斯基
《俄羅斯方舟》(RussianArk),(俄)亞歷山大-蘇科羅夫
《神聖的介入》(InterventionDivine),(巴勒斯坦)艾里亞-蘇雷曼
非競賽單元
開幕影片《好萊塢式的結局》(HollywoodEnding),(美)伍迪-艾倫閉幕影片《先生們女士們,現在》(AndNowLadiesandGentlemen),(法)克勞德-勒魯什
《酒精》(Spirit),(美)凱麗-阿斯伯里、羅娜-庫克
《Devdas》,(印)SanjayLeelaBhansali
《阿勒山》(Ararat),(加)伊哥揚
《CidadodeDeus》,(巴西)費爾南多-梅萊勒斯
《數字謀殺案》(MurderbyNumbers),(法)巴比特-施洛德
入圍名單
本屆影展共有15個國家和地區的22部作品入圍競賽單元角逐金棕櫚獎。包括麥可-溫特波頓的《24小時派對狂》、亞歷山大-佩恩的《關於施密特》、麥可-摩爾的《科隆比納的保齡球》、奧立維耶-阿薩亞斯的《魔鬼情人》、伊利亞-蘇萊曼的《交叉命運》、保羅-托馬斯-安德森的《頭昏的愛》、賈樟柯的《任逍遙》、亞歷山大-索科洛夫的《俄羅斯的方舟》、大衛-柯南伯格的《蜘蛛》、肯-羅奇的《甜蜜十六歲》、阿巴斯-庫亞斯塔米的《十》和羅曼-波蘭斯基的《鋼琴師》等影片。此外,此次影展21部入圍觀摩電影中包括兩部中文作品:劉冰鑒導演的《哭婦人》,陳國富導演,劉若英、梁家輝主演的《雙瞳》,觀摩作品中還有:由包括陳凱歌在內的7位導演合力製作的《喇叭》,由戴思傑執導,周迅、劉燁、陳坤主演的《巴爾扎克與小裁縫》。另外,香港作品《太太》將參加本次坎城電影節的短片角逐。香港女演員楊紫瓊首次被大會邀請擔任評審。此外,5月15日電影節開幕電影是美國導演伍迪-艾倫的最新作品《好萊塢式完場》,閉幕影片則是法國導演勒盧什執導的《好啦……先生們小姐們》。
相關介紹
《任逍遙》入圍坎城電影節
中國第六代導演賈樟柯的新片《任逍遙》入圍坎城電影節,對內地媒體和觀眾來說有點“石破天驚”的感覺,因為在這之前媒體紛傳孫周、陳凱歌、田壯壯等人的新作將參加坎城電影節,不料未見任何媒體報導的《任逍遙》卻笑到了最後。連日來,《任逍遙》好評如潮,而賈樟柯也成為本屆坎城電影節上的熱門人物,國外媒體採訪不斷。日前,在坎城GrandHotel酒店咖啡廳,賈樟柯攜《任逍遙》主演趙濤、趙維威接受了本報的獨家專訪。
用DV揮灑靈感
賈樟柯說:“從1998年拍攝《小武》開始,我就一直關注數碼攝像機技術在電影上的套用,電影是最依賴技術的一種藝術形式,電影技術的每一次進步都給電影美學帶來很大的變化。去年,我帶著自己的製作班底到大同拍紀錄片,被大同五六十年代的建築和城市氛圍所吸引,才決心拍一部電影。剛開始拍的時候,沒有劇本,沒有演員,邊拍邊寫劇本,邊選演員,不過整部電影的拍攝還比較順利,從拍攝到完成後期只用了兩三個月的時間,然後在法國最好的一家公司進行了‘磁轉膠’製作。”雖然《任逍遙》的拍攝是賈樟柯在電影技術上的一次實踐,但他卻認為這部影片對他創作上的啟示還來自於藝術,“通過這次實踐尋找到了一種全新的表現方式,數碼攝像機能使一名導演變成畫家、詩人,隨時揮筆吟誦自己的所思所感,迅速記錄下自己的靈感火花。”
《任逍遙》表現了一種精神狀態
《任逍遙》講述兩名少年搶劫銀行的犯罪故事,其中還寫了一名少年對一位少女的迷戀,他們搶銀行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證明自己。談到影片的主題,賈樟柯說:“在大同拍紀錄片時,我注意到大同的17、18歲的年輕人都很沉默,與人接觸溝通時很克制。我自己主觀地認為他們是計畫生育政策實施後成長起來的第一代人,他們沒有兄弟姐妹,在一個很自我的環境裡生活。另外,國家的飛速發展打破了小城市的封閉狀態,面對外面的精彩世界,他們很茫然無助,外面的世界與現實生活產生了巨大的落差,也使他們自己產生了巨大的精神壓力。”
將與朱麗葉特.比諾什合作
有媒體報導賈樟柯密會朱麗葉-比諾什,洽談拍片事宜,對此賈樟柯表示那是自己的一個“長線計畫”,他說:“這部影片將具有《末代皇帝》的規模和氣勢,劇本在我上大學時就進行了充分準備和長時間的調研。這部影片講述了一個西方人尋找精神出路、自我流放到東方的故事,其中女主角的氣質與比諾什很接近。”賈樟柯評價比諾什演技時認為:“比諾什很好地完成了從青春偶像到真正的演員的轉變,她的形象和表演具有一種精神內涵,雖然內心很敏感,但有一種堅強的意志力。”
下一部可能會拍黑幫片
一再推出佳作的賈樟柯在《任逍遙》之後會有什麼計畫呢?對此賈樟柯謹慎地表示:目前手頭有幾個劇本正在創作修改,最有可能拍攝的是一部黑幫片,也是一部充滿傷感的青春片,講述了發生在70年代末待業青年“拉幫結夥”的一段故事。但這部影片不會像《美國往事》那樣浪漫。賈樟柯介紹說:這部影片的靈感來源於小時候一個難忘的生活瞬間,那時他住的小城有一個很有名的“大哥”,幾乎每個青年人都怕他、崇拜他,但有一天他在放學的路上看到這個人蹲在牆角痛哭,顯得蒼老而無助,他非常震撼,他現在才明白當年這個人哭是因為時間摧毀了他,時間可以摧毀所有人。
能來坎城就已經很滿足了
當記者問到賈樟柯,如果“空手而歸”對他會有什麼影響,賈樟柯笑著表示:拍完《任逍遙》之後很輕鬆,這次能來坎城參賽已經是一個勝利了。今年參賽片的20多位導演,哪一位都幹了許多年,取得過突出的成就,無論哪一位獲獎,他都會由衷地感到高興,不過他本人最喜歡比利時和俄羅斯的參賽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