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姓

濮陽姓

濮陽(Pú yáng )姓是以地名命名的複姓。古代有一條河叫濮水,濮水南岸一塊豐饒的地方叫濮陽,那地方,就在現今的河南濮陽市。遠古時,這地方也叫帝丘,黃帝的孫子顓頊做部落首領時,曾在這兒建都;春秋時衛成公也曾在此定都,是一處文化寶地。顓頊的後代中有人居住在濮水南岸,後來就取地名為姓,世代姓濮陽。

祖先介紹

濮陽姓濮陽姓祖先

濮陽(Pú yáng )姓是以地名命名的複姓。古代有一條河叫濮水,濮水南岸一塊豐饒的地方叫濮陽,那地方,就在現今的河南濮陽市。遠古時,這地方也叫帝丘,黃帝的孫子顓頊做部落首領時,曾在這兒建都;春秋時衛成公也曾在此定都,是一處文化寶地。顓頊的後代中有人居住在濮水南岸,後來就取地名為姓,世代姓濮陽。

顓頊姓姬,號高陽氏。傳說活到98歲,在位78年。葬於東郡濮陽頓丘城外廣陽里(今河南省濮陽縣西南)。死後又化為半人半魚的“魚婦”。他幼年曾去叔父的“少昊之國”遊玩,10歲時就幫助治理國政。20歲時當了首領。當時被黃帝征服的九黎族依然敬奉他們的巫教、崇拜鬼神。顓頊襲位後,下令禁絕巫教,要九黎族遵從黃帝族的教化。他又重視人事治理,努力發展農業

顓頊是高陽氏。在高陽氏的部落裡面還有八個有名的氏族。這八個有名的氏族是:蒼舒大臨庭堅仲容叔達等,其中庭堅這個部落一直存在,並且直至春秋時代仍同皋陶並祀依照古代“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的傳統,顓頊也屬於夷人的一個分支系統。顓頊活動的地方在衛(今河南濮陽),後來因為受到蚩尤戰敗的影響南遷至鄭(今河南新鄭)。

濮陽姓顓頊陵

顓頊、帝嚳陵位於河南內黃縣城南30公里的梁莊鎮三楊莊土山之陽,人稱“二帝陵”。顓頊陵居東,帝嚳陵居西,兩陵相距60米。顓頊陵南北長66米,東西寬53米,高約26米;帝嚳陵略小且居後兩米。據專家分析,這種長輩陵冢大、晚輩陵冢小;長輩陵位趨前、晚輩陵位趨後的殯葬方式,正好印證了顓頊帝“長幼有序”的道德倫理。二帝陵園從下至上有御橋、山門、廟院、陵墓、碑林及縱橫其間的甬道,占地面積350多畝;陵墓四周有圍牆,稱“紫禁城”。史書記載,二帝陵建築宏偉,碑碣林立,松柏蓊鬱,歷代帝王祭祀不絕,宋代以後列為定製。農曆三月二十八為顓頊帝誕辰日,民間祭祀大戲喧囂,人聲鼎沸,香火繚繞,熱鬧非凡。但因年代久遠,陵區地處黃河故道和緊靠硝河,河水多次泛濫,風沙肆虐,到清朝同治年間,陵墓和建築群全部被黃沙掩埋地下。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特別重視對二帝陵的保護和開發。政府連續多年在二帝陵區和周圍育林封沙,使整個陵區被數萬畝蒼茫的森林所環抱。特別是1986年以來,對二帝陵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清沙、鑽探和開發建設,原有的山門、宋井廟宇、碑亭、陵墓、圍牆和多條甬道相繼重見天日;挖掘出165塊御製祭祀碑、大量仰韶、龍山文化陶片及其他文物碎片;在陵區內,經過科學鑽探表明,深層尚有大量碑碣及陶片。近年,當地政府對二帝陵進行了大規模重修,先後修建了山門、祭拜殿、二帝塑像、欞星門、碑廊、配殿及其他附屬配套設施。陵園外,芳草萋萋,林濤奔涌;陵園內,松柏參天,莊嚴肅穆,透出了帝王陵園的滄桑與威嚴,一年四季前來尋根拜祖的海內外華人華僑絡繹不絕。2000年10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顓頊、帝嚳二帝陵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當地政府設定了專業管理機構,配備了管理人員。2003年至2005年連續三年的農曆三月二十八,安陽市人民政府、內黃縣人民政府都隆重舉行盛大的公祭大典。每年這一天,都有數十萬內地、港澳台地區及海外華夏子孫前來參加祭祀活動,即時禮炮轟鳴,鐘磬悠揚,頌歌齊唱,共祈華夏血脈永昌、國泰民安、世界和平。

另一種說法:顓頊墓位於聊城東昌府區城西北7.5公里處。顓頊乃上古帝王,系黃帝之孫,“初國於高陽,故號高陽氏,都於商丘(今河南濮陽),在位七十八年”。其墓葬於何處,歷來說法不一。《一統志》載:帝顓頊高陽氏陵有二:一在開州,一在東郡城西北二十里。……在東郡者有廟,民間稱聊古廟是也。顓頊墓是真是假,目前尚不敢斷言,但據文物考古調查,此處系一古化遺址則確鑿無疑。該遺址為方形高台地,暴露面積500平方米,為黑灰土堆積。遺址表面散布著不少陶片,可識器形有龍山文化時期的罐、杯、南瓦、豆、盆、殷代的鬲,周代繩紋筒瓦等。屬龍山文化至商周時期的遺址。

顓頊墓南,原有一座用以祭祀顓頊的廟宇,名“聊古廟”,又名“聊王廟”、“顓頊廟”。該廟規模宏大,遠近聞名。廟內有鐘樓、彭樓、大殿、廊房、後樓等建築。大殿內供一高約7尺的顓頊帝執圭坐像。大殿後二層閣樓內,塑有顓頊帝及后妃神像。1945年廟毀,現僅存遺址。

得姓始祖

顓頊(高陽氏、少昊)、衛成公(姬鄭)。

遷徙分布

濮陽原為地名,當地有一條河流名濮水,此河的南岸按習慣就稱之為濮陽(古代河之南岸為陽),即今河南省濮陽縣。古部落首領顓頊的後人於此居住,其後人就以地名為姓,流傳下來。春秋時,衛國鄭大夫居於濮水之北,也有說其封地於濮水之南,後人就以濮陽為姓。從《姓氏考略》上考證,濮陽的先祖居於澶州,後以地為氏,望出廣平。同樣《通志·氏族略》上亦有“濮陽氏,其地在澶州,後漢外黃令牛述,以濮陽潛為主簿。”的記載。古代的澶州,在今河南省濮陽市南方。“濮陽”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地名,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便已出名,這個地方位於今河南省南隅,黃河的西北。顓頊帝的後世子孫有居住於此地的,因而以地為氏,稱濮陽氏。望族居博陵郡(今河南的濮陽市,古稱澶州);平陵郡(今山西文水縣東一帶)。濮陽氏早期居住在河南北部,漢代以後向河南東部、安徽河北等地擴展,在河北中北部形成望族,以博陵郡為郡望。如今浙江海門,山東省歷城縣等地有少量分布。

歷史名人

濮陽姓濮陽興

濮陽興:三國時吳國的文官。字子元,少有士名,孫權時使蜀,做過會稽太守。吳國君主孫權的第六兒子,名叫 孫休。濮陽興和孫休是好友。後來孫休繼位,稱景帝,就任用濮陽興做丞相,封外黃侯。
濮陽成:明朝武將,沉毅有遠志,累立戰功,朝廷封他世襲金山衛百戶,為武德將軍

濮陽瑾:明朝文士,因科舉成績優良而被任為地方官,在山東寧陽縣縣丞,政尚寬平,賑饑有功,遠近賴以全活。

濮陽來:明嘉靖年間出任南昌府通判,以操履清白而見稱。

郡望堂號

郡望
博陵郡:東漢博陵在今河北蠡縣南,又置博陵郡,即治此縣。建安末度博陵郡,曹魏改博陵縣為博陸縣西晉置博陵國,治安平(今屬河北省)。北魏為博陵郡。隋唐有定州博陵郡,並非晉博陵舊地(舊地在瀛州、深州境)。
平陵郡:漢代設定,今山西文水縣東一帶。
廣平郡:漢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9年)分邯鄲郡分置廣平郡,治所在廣平(今河北省雞澤東南)。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任縣、南和、雞澤、曲周、永年及平鄉西北、肥鄉東北一部分地區,後改為廣平國。東漢時期廢其郡併入巨鹿郡。三國時期曹魏明帝曹睿太和元年(丁未,公元227年)復置廣平郡,轄境有所擴大。廣平郡在隋朝文帝楊堅開皇初年(壬寅,公元582年)被廢黜。

堂號
"相吳堂":三國時濮陽興任會稽太守,他和琅琊王孫權的交情很好。孫權做了東吳皇帝後,封他為外黃侯,拜丞相。濮陽氏因以"相吳"為堂號。

博陵堂:以望立堂。

平陵堂:以望立堂。

廣平堂:以望立堂。

宗祠通用對聯

濮陽姓宗祠通用對聯
東吳丞相;
武德將軍。
——李文鄭撰濮陽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時陳留人濮陽興,字子元,出身士族,年輕時就名聞江東,孫權時,曾任縣令、太守等職。任會稽 太守時,對住在那裡的琅邪王孫休很好,孫休即位為帝,任他為太常衛將軍,官至丞相,封外黃侯。孫休病死後,他和張布廢掉太子,另立孫皓為帝,因為孫皓既殘暴又腐朽,他又感到後悔,被人告發,為孫皓派人所殺,下聯典指明初廣德人濮陽成,字子義,沉勇而有大志,膂力過人。曾跟從太祖到宣州大閱兵,任靈璧侯湯和手下的百戶。後屢立戰功,封武德將軍

姓啟濮水;
望出博陵。
——佚名撰濮陽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濮陽姓的源流和郡望
濮陽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英才毓陳留秀氣;
潛德遍隴西黎民。
——佚名撰濮陽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指漢代名人濮陽潛。下聯典指三國時吳國丞相濮陽興,字子元,陳留人。少有士名,孫權時使蜀,還會稽太守,有聲名。
濮陽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濮水悠悠,流長源遠;
陽光煦煦,景妍氣和。
——佚名撰濮陽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濮陽複姓“濮陽”二字的嵌字聯。

百家姓之複姓

複姓的來歷有幾種情況: 一、由封邑而來。 二、因居地而來。 三、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