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野姓

南野[南野,讀音作nán yě(ㄋㄢˊ ㄧㄝˇ)] 。姓氏淵源有兩個:第一個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郁州山,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第二個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末期古越國南野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這個複姓現在還有。


第一個淵源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郁州山,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南野,上古時期指郁州山,亦稱雲台山,至唐、宋時期改稱蒼梧山,春秋戰國時期屬楚國,在今湖南省寧遠縣。
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3年),秦軍大將王翦、蒙武攻破楚國,俘虜楚王熊負芻,楚國滅亡。楚國被秦國所滅後,居南野之民有以地名為姓氏者,稱南野氏,後多省文簡化為單姓南氏,亦有維繫南野氏至今者。

第二個淵源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末期古越國南野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南野邑,自古以來就是溝通中原地區和南粵地區的要衢,商賈雲集,名人輩出。在晉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置稱南安(今江西南康),因“地接嶺南,人安物阜”而名,盛產甜柚。
周顯王姬扁三十六年(楚威王熊商七年,公元前333年),越國君主無疆兩面發兵向北攻打齊國,向西攻打楚國,想以此與中原各國爭勝。
齊威王田因齊派使者遊說越王說:“越國不攻打楚國,從大處說不能稱王,從小處說不能稱霸。估計越國不攻楚國的原因,是因為得不到韓、魏兩國的支持。韓、魏本來就不攻打楚國。韓國如攻打楚國,它的軍隊就會覆滅,將領就會被殺,那么葉、陽翟(韓國國都,今河南禹州)就危險;魏國如攻打楚國也如此,軍隊覆滅、將領被殺,陳、上蔡都不安定。所以韓、魏事奉越國,就不至於軍隊覆滅、將領被殺,汗馬之勞也就不會顯現,您為什麼重視得到韓、魏的支持呢?”
越王說:“我所要求韓、魏的,並非是與楚軍短兵相接、你死我活地斗,何況攻城圍邑呢?我希望魏軍聚集在大梁城下,齊軍在南陽、莒練兵,聚結在常、郯邊界,那么方城以外的楚軍不再南下,淮、泗之間的楚軍不再向東,商、於、析、酈、宗胡等地即中原通路西部地區的楚軍不足以防備秦國,江南、泗上的楚軍不足以抵禦越國了。那么,齊、秦、韓、魏四國就可以在楚國實現自己的願望,這樣,韓、魏無須作戰就能擴大疆土,無須耕種就能收穫。現在,韓魏不這樣做,卻在黃河、華山之間互相攻伐,而為齊國和秦國所利用。所期待的韓魏如此失策,怎么能依靠他們稱王呢!”
齊國使者說:“越國沒有滅亡太僥倖了!我不看重他們使用智謀,因為那智謀就好像眼睛一樣,雖然能見到毫毛卻見不到自己的睫毛。今天君王知道韓魏失策了,卻不知道自己的過錯,這就是剛才比方的‘能見到毫毛卻看不到自己睫毛的眼睛’之論了。君王所期望於韓魏的,並非是要他們的汗馬功勞,也並非是與韓、魏聯軍聯合,而是分散楚軍的兵力。現在,楚軍兵力已分散了,何必有求於韓魏呢?”
越王說:“怎么辦?”
使者說:“楚國三個大夫已分率所有軍隊,向北包圍了曲沃、於中,直到無假關,戰線總長為三千七百里,景翠的軍隊聚結到北部的魯國、齊國、南陽,兵力還有超過這種分散的嗎?況且君王所要求的是使晉、楚爭鬥;晉、楚不鬥,越國不出兵,這就只知兩個五卻不知十了。這時不攻打楚國,我因此判斷越王從大處說不想稱王,從小處說不想稱霸。再說,讎、龐、長沙是楚國盛產糧食的地區,竟澤陵是楚國盛產木材的地區。越國出兵打通無假關,這四個地方將不能再向郢都進獻糧、材了。我聽說過,圖謀稱王卻不能稱王,儘管如此,還可以稱霸。然而不能稱霸的,王道也就徹底喪失了。所以懇望您轉而攻打楚國。”
於是,越王聽從了齊國使者的建議,放棄齊國,攻打楚國。
而楚威王則集中兵力迎擊越軍,大敗越軍,擊殺了無疆,把原來吳國一直到浙江的土地全部攻下,然後在長江邊在石頭山(今南京清涼山)上建立金陵邑(今江蘇南京)。接著,楚威王乘勝指揮大軍討伐齊國,進圍徐州,與齊國大將申縛鏖戰於泗水,進圍徐州,大敗申縛。
越國經楚國這次打擊,分崩離析,各王族子弟們相爭權位,有的稱王,有的稱君,但都向楚國朝貢。七代後,君位傳到南越閩君搖,他輔佐各路諸侯推翻了秦王朝,又支持漢高祖劉邦。漢高祖擊敗西楚,建立大漢王朝後,恢復搖做了越王,以繼續古越國的奉祀。其後的東越、閩君都是越國的後代。
居南野邑之越國住民中,在越國被楚國滅亡後,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南野氏,後多省文簡化為單姓南氏,亦有維繫南野氏至今者。
西漢元始五年(公元5年),大司馬、安漢公王莽毒死漢平帝劉衎,立年僅兩歲的孺子嬰為皇太子,太皇太后王政君命侄兒王莽代天子朝政,稱“假皇帝”或“攝皇帝”。
從居攝二年(公元6年)翟義起兵反對王莽開始,不斷有人借各種名目對王莽勸進。至西漢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順理成章地接受孺子嬰禪讓後稱帝,改國號為“新”,改長安為常安,開中國歷史上通過篡位作皇帝的先河。
其間,有承劉氏皇恩的閩越南野氏為避王氏迫害,漂洋過海,東渡琉球,在倭奴國落居生息繁衍至今,日本國2004年內閣女法務大臣南野知惠子(Chieko Nono)就是當年古越國南野氏的後裔族人。

百家姓之複姓

複姓的來歷有幾種情況: 一、由封邑而來。 二、因居地而來。 三、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