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野姓

北野姓. 北野[北野,讀音作běi yě(ㄅㄟˇㄧㄝˇ)].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縣士北野,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縣士北野,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據史籍《姓氏考略》中的記載,北姓當為北人氏、北門氏、北官氏、北殷氏、北郭氏、北野氏、北方氏、北狄氏、北海氏、北土氏、北唐氏、北山氏等複姓省文簡化所改。
在典籍《周禮·地官·遂人》中記載:“縣士野,掌邦之野。”在典籍《周禮·秋官》中也記載:“縣士掌野。”
西周初期,將城邑郊外稱作“野”,“此野為甸稍縣都。”這一時期的“縣”,並非後來的行政建制之縣,而是一邑之中除邑城之外的轄地,在其中,地距王城二百里以外至三百里之間的地區稱為“野”。
北野氏,就是為王族管轄城邑北方二百里以外至三百里之間地區的縣士,亦有縣士東野、縣士西野,但沒有縣士南野,因為南部之野由郡王自己親自管轄。
在縣士北野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北野氏後,多省文簡化為單姓邶氏、北氏。相同的,還有東野氏、西野氏。
第二個淵源:源於契丹族,出自宋、元之際塞北北野山契丹奚部首領石抹·也先,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石抹·也先,公元1177~1217年,故遼國契丹族人,亦稱不抹·阿辛、石抹·耶先、蕭耶先,是石抹·庫烈兒之孫,石抹·脫羅華察兒第二子。後為蒙古汗國著名將領。
石抹·也先在十歲時就立志恢復遼國。他勇力過人,善騎射,多智略,豪服諸部,後被金國征為奚部首領。石抹·也先不願意為金國服務,便將官職讓給哥哥石抹·贍德納,自己則匿居於北野山(古營州柳城,今遼寧遼陽)。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後,開始與南宋王朝聯手一起滅金國。
石抹·也先聞知成吉思汗起兵伐金時,主動北上投奔成吉思汗,並以多年與金國周鏇的經驗為其獻攻金之計,建議首取金國的肇基之地東京(今遼寧遼陽)。之後,其奚部族人聞知石抹·也先在成吉思汗帳下,皆紛紛參加到蒙古軍中,配合成吉思汗參加在中原各地的對金國作戰。
元太祖十年(公元1215年),成吉思汗以石抹·也先為先鋒,率部從太師、國王木華黎進逼東京,石抹·也先驍勇剽悍,於路上殺掉金國新任命的東京留守,奪其誥命,然後詐以新留守名,計取了東京,收降守臣寅答虎等四十七人,連定城邑三十二。之後率軍繼破北京(今內蒙古寧城),諫阻木華黎屠城。
成吉思汗大喜之下,授石抹·也先為御史大夫、領北京達魯花赤。石抹·也先後來利用自己的名望,收降興中府土豪石天應,奉命副脫忽闌闍里必,征燕南地區未下之州郡。之後,石抹·也先追殺圖謀叛蒙之張鯨,晉封為上將軍,以御史大夫提控諸路元帥府事。
元太祖十二年(公元1217年),石抹·也先跟從木華黎征討鯨弟致,在進攻蠡州北城時他一鼓先登城頭,被守軍投擲的石頭砸死。
在石抹·也先的族人後裔中,多為漢姓蕭氏,也有以石抹·也先匿身之地北野山為姓氏者,稱北野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北氏。
第三個淵源:源於女真族,出自金國時期塞北北野山古女真水達達部,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水達達部,即女真水韃靼部,源起遼國末期,是金國時期東北地區的女真猛安謀克,時有二十餘萬戶。
在史籍《金史·食貨志》中記載:金章宗完顏·璟明昌四年(公元1193年),上京、蒲與、速頻、易懶、胡里改等路猛安、謀克戶有十七萬六千餘戶。此外尚有鹹平東京等路之女真族人戶,數目待考。其中上京地區是水達達部的重點屯防區之一。金元鼎革之際,蒙古軍隊攻逼於西,蒲鮮·萬奴招聚女真部眾自立於東北地區,東北女真族人的分布重心略呈東移趨勢。
到了元朝時期,居於遼陽行省的女真族人基本上可以分為三大部分:
一部份,是從營州柳城(今遼寧瀋陽)地區以南直到達遼東半島南端的女真族人,其中一部分是遼國初期被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強迫遷去的。南宋史學家徐夢莘在《三朝北盟會編·政宣》中記載:“阿保機慮女真為患,乃誘其強宗大姓數千戶,移置遼陽之南,以分其勢,使不得相通。遷入遼陽著籍者,名曰合蘇款,所謂熟女真者是也。”後來元朝時期的哈思罕萬戶府、千戶所之名,即得諸合蘇款。在遼河兩岸,金國的鹹平、東京、北京,包括半島地區的“系遼籍”熟女真,受漢文化影響較深,文明程度比較高。
另一部份,在“熟女真”的東北方向,散布在長白山西麓北至松花江上游和中游,以及牡丹、綏芬二水流域的女真諸部,元朝時期屬開元路境。遼、金之際,他們被稱為生女真,以與系遼籍女真相區別,在史籍《三朝北盟會編·政宣》中稱其為“非熟女真、亦非生女真也”,其經濟文化的發展雖比原來系遼籍的女真諸部稍落後一步,不過在金、元兩朝,他們由於早與漢、渤海等民族互相融合或影響,逐漸擴大了農耕生產於文化。在史籍《金史·食貨志》中記載,到金明昌四年,上京等路猛安謀克戶十七萬多,歲牧稅粟達二十五萬多石,戶均一石四斗,可見農耕已具相當規模。到元朝時期,他們與其南面的所謂“熟女真”的差別已經不很大。
還有一部份,由開元路繼續往北、東北,在東北松花江、混同江的兩岸及其周圍的深山茂林中生活的通古斯語族諸部,構成了元朝十七稱為“女直水達達”(水達達女真)和兀者諸部的主體。
“水達達”一名,首見於南宋宋朝請郎彭大雅在宋理宗趙昀紹定五~六年(金哀宗完顏·守緒開興元~二年,公元1232~1233年)的北使記錄《黑韃事略》,在列舉蒙古“殘虐諸國、已爭而未竟者”時,提到了蒙古“西南曰斛速益律乾”,注云“水韃靼也。”
斛速益律乾,是蒙古語usuirgen的音譯,意為“水百姓”,是指東北女真以北、黑龍江沿岸的通古斯語族各部,當時尚未賓服蒙古,可見水達達一名,至少在窩闊台大汗時代就已經出現,實際上是“斛速益律乾“的漢意譯。這時候,“達達”亦已用指蒙古,惟尚未專屬之。入元以後,“達達”的涵義日漸專一;同時水達達作為非蒙古族而使用“達達”名稱的既定特例,亦竟與元朝相始終。不過,為說明“水達達”與“達達”的區別,元朝史家在許多場合都以女直與水達達連稱,或謂“女直水達達”,或謂“水達達女直”,用以指明水達達的真正族屬。
水達達居住在混同江(今松花江及松花、黑龍江會合後之黑龍江)南北之臨江濱水區域,元朝時期置水達達路轄之。水達達部族人大多數人仍然過著“逐水草為居,以射獵為業”的牧獵生活,也捕魚為食。從經濟發展的水平來說,要比南面的女真諸部更落後一步。到明朝中葉,當水達達部南面的女真部落已基本上變成熟女真時,他們尚處在生女真階段。在明朝時期的《開原新志》中記載:“其腦溫江(今嫩江)上自海西,下至黑龍江,謂之生女真。略事耕種。聚會為禮,人持燒酒一魚胞,席地歌飲。少有忿爭,則彎弓相射。可木(今黑龍江松花江匯流處下游)以下,以樺皮為屋,行則馱載,止則張架以居,養馬弋獵為生。”這種所謂“略事耕種、養馬弋獵”的生女真,顯然就是指元朝時候的水達達各部。
在明朝末期,女真諸部再次崛起,以佟·努爾哈赤為代表的熟女真(建州女真)建立了後金政權,水達達諸部在佟·努爾哈赤統一女真諸部的過程中迅速依附,其中就有以居地之名稱作北野部、北野氏者,滿語為Beiye Hala,為滿族脫譜姓氏之一,後多轉為墨佳氏(Mogiya Hala)和喀喇氏(kala Hala),方入清朝史籍。

百家姓之複姓

複姓的來歷有幾種情況: 一、由封邑而來。 二、因居地而來。 三、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