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郭姓

東郭姓

東郭(Dōng guō東郭)源流單純,源出有一:出自姜姓,是齊國公族之後。一說:得姓始祖:齊桓公。東郭氏望出濟南郡。西漢時在齊郡之地分置濟南郡。相當於現在山東省臨淄一帶地區。

姓氏簡介

東郭東郭
東郭[東郭,讀音作dōngguō(ㄉㄨㄥㄍㄨㄛ)]

姓氏源流

東郭

源出於姜姓,東郭為中國漢族複姓。中國古代稱城市為城郭,內城外郭,所以城外為郭。東周列國時代,諸侯爭霸,霸主齊桓公有子孫住在齊國都城臨淄外城的東門一帶,稱為東郭大夫,後來便以東郭為姓。
東郭(Dōngguō)姓源流源出有:

源流一

源於姜姓,出自齊國君主齊桓公子孫東郭大夫,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郭,即古代城池的外城圍廓起來的部分,稱城郭。據典籍《廣韻》的解釋:“內城外郭。”在典籍《釋名》中更明確一些:“郭,廓也。廓落在城外也。”在典籍《白虎通》中也描述:“所以必立城郭者,示有固守也。”春秋時期,齊國國君的親族貴胄大夫分別掌管都城的東郭、南郭、西郭、北郭,同時領軍駐紮於斯地,即稱東郭大夫、南郭大夫、西郭大夫、北郭大夫,他們的後裔子孫及其族人多隨之居住在相應的城郭中,其後各有以居地名稱為姓氏者,隨稱東郭氏、南郭氏、西郭氏、北郭氏。齊桓公姜小白有子孫負責管理都城臨淄外城的東部,史稱東郭大夫。其後裔子孫遂以先祖官職稱謂或居住地名為姓氏,稱東郭氏,且十分擅長農業耕作,後大多省文簡改分衍為單姓東氏、郭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東郭氏族人大多尊奉春秋第一位霸主齊桓公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東郭國,屬於以國名為氏。據史籍《元和姓纂》的記載,周文王季弟虢叔受封於虢國,公爵,史稱西虢,又名城國,位置在今陜西省寶雞市東部,國君稱“虢公”;由於古代“虢”、“郭”二字同音通用,因此又俗稱“郭公”,其國亦名西郭國。在虢公的後裔子孫以及國人中,多有因以為姓氏者,稱西虢氏、虢氏、西郭氏、郭氏。周惠王姬閬二十年(晉獻公姬佹諸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西郭國被晉國所滅。
又據史籍《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除了周文王季弟虢叔的西郭國,周文王還封另一弟虢仲於東虢,亦稱東虢國,或曰東郭國。東郭國當年的位置在今河南省鄭州市蒙陽縣一帶。周平王姬宜臼四年(鄭武公姬滑突四年,公元前767年),東郭國被急於為新遷中原腹地的鄭國擴充地盤的鄭武公所滅。東郭國滅亡之後,在其王族子孫以及國人中,多有因以為姓氏者,稱東虢氏、虢氏、東郭氏、郭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東郭氏(東虢氏)與西郭氏(西虢氏)同宗同源,皆尊奉周文王姬昌、姬虢仲、姬虢叔為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東郭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古代春秋時候的齊國,有一支公族住在城四方。那時的城牆叫廓,於是這位於公族的後代就以居住的方位,分別姓東郭、南郭、西郭、北郭。而齊國公族又是炎帝,的後代,炎帝族人崇拜牛圖騰和鳳圖騰,是農耕民族的信仰。而到了東郭姓產生的時候,這些炎帝的傳人大都還是擅長於耕作,所以居住在城廓邊,因為耕地都在城外的原野上。東郭氏望出濟南郡。西漢時在齊郡之地分置濟南郡。相當於現在山東省臨淄一帶地區。

歷史名人

東郭牙

春秋時齊國大臣,他為人正直,脾氣犟,看到不對的事,不管君王高興不高興,就直言相勸,從來都是冒著殺頭的風險。由於他敢說,為國家、為百姓帶來許多好處。

東郭順子

戰國時國賢士。修道守真,清而容物,是田方子的老師。

東郭延年

東漢時道術家,曉“房中術”。《後漢書·甘始傳》曾揭出曹操的好奇心理說:“甘始、東郭延年、封君達,三人皆方士也,率能行容成(人名)御婦人術。或飲小便,或自倒懸,愛嗇精氣,不極視大言;甘始、元放(即左慈)、延年皆為操所錄,問其術而行之。”

郡望堂號

郡望

濟南郡:漢朝時期高祖劉邦設有濟南國。荊楚七國亂政後改為濟南郡,治所在東平陵(今山東章丘),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臨淄市一帶。晉朝時期移治歷城(今山東濟南)。北魏時期改為齊州。宋朝政和中期升為濟南府。元朝時期則為路。明、清兩朝均為府。民國時期廢府改為山東省省會市。
東郡:東郡始建於秦始皇五年(庚申,公元前242年),取原魏國之地置東郡,包括河北大名府、山東東昌府、及長清縣以西一帶地區。西漢時期因之,治所在濮陽縣(今河南濮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南部仆陽縣及山東省東西部一帶地區。東漢初其平中嘗治武陽,臧洪為太守,又治東武陽。西晉朝時期廢黜,東晉朝復置,在今河南滑縣東部。北魏王朝徙治至滑台(今河南滑縣),隋朝初期廢黜,後曾以兗州為東郡,此兗州是由滑州(今河南滑縣)改名而成,並非今山東省之兗州。南朝宋國再置東郡,在河南陳州府境。

堂號

濟南堂:以望立堂。
東郡堂:以望立堂、亦稱武陽堂。

宗祠通用對聯

四言通用聯

子方師事;
大諫官賢。
——佚名撰東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戰國時魏國人東郭順子,魏文侯的師傅田子方曾拜他為師。下聯典指周代齊國大夫東郭牙,敢於冒死犯顏直諫,不向權貴屈服,被立為諫之官。

六言通用聯

東門外城啟姓
齊國公族發源。
——佚名撰東郭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東郭姓的得姓源流

典故趣事

東郭先生和狼

晉國大夫趙簡子率領眾隨從到中山去打獵,途中遇見一隻像人一樣直立的狂叫著擋住了去路。趙簡子立即拉弓搭箭,只聽得弦響狼嚎,飛箭射穿了狼的前腿。那狼中箭不死、落荒而逃,使趙簡子非常惱怒。他駕起獵車窮追不捨,車馬揚起的塵土遮天蔽日。

這時候,東郭先生正站在馱著一大袋書簡的毛驢旁邊向四處張望。原來,他前往中山國求官,走到這裡迷了路。正當他面對岔路猶豫不決的時候,突然竄出了一隻狼。那狼哀憐地對他說:“現在我遇難了,請趕快把我藏進你的那條口袋吧!如果我能夠活命,今後一定會報答您。”

東郭先生看著趙簡子的人馬捲起的塵煙越來越近,惶恐地說:“我隱藏世卿追殺的狼,豈不是要觸怒權貴?然而墨家兼愛的宗旨不容我見死不救,那么你就往口袋裡躲吧!”說著他便拿出書簡,騰空口袋,往袋中裝狼。他既怕狼的腳爪踩著狼頷下的垂肉,又怕狼的身子壓住了狼的尾巴,裝來裝去三次都沒有成功。危急之下,狼蜷曲起身軀,把頭低彎到尾巴上,懇求東郭先生先綁好四隻腳再裝。這一次很順利。東郭先生把裝狼的袋子扛到驢背上以後就退縮到路旁去了。不一會兒,趙簡子來到東郭先生跟前,但是沒有從他那裡打聽到狼的去向,因此憤怒地斬斷了車轅,並威脅說:“誰敢知情不報,下場就跟這車轅一樣!”東郭先生匍匐在地上說:“雖說我是個蠢人,但還認得狼。人常說岔道多了連馴服的羊也會走失。而這中山的岔道把我都搞迷了路,更何況一隻不馴的狼呢?”趙簡子聽了這話,調轉車頭就走了。

當人喚馬嘶的聲音遠去之後,狼在口袋裡說:“多謝先生救了我。請放我出來,受我一拜吧!”可是狼一出袋子卻改口說:“剛才虧你救我,使我大難不死。現在我餓得要死,你為什麼不把身軀送給我吃,將我救到底呢?”說著它就張牙舞爪地向東郭先生撲去。東郭先生慌忙躲閃,圍著毛驢兜圈子與狼周鏇起來。

太陽快下山的時候,東郭先生怕天黑遇到狼群,於是對狼說:“我們還是按民間的規矩辦吧!如果有三位老人說你應該吃我,我就讓你吃。”狼高興地答應了。但前面沒有行人,於是狼逼他去問杏樹。老杏樹說:“種樹人只費一顆杏核種我,20年來他一家人吃我的果實、賣我的果實,享夠了財利。儘管我貢獻很大,到老了,卻要被他賣到本匠鋪換錢。你對狼恩德不重,它為什麼不能吃你呢?”狼正要撲向東郭先生,這時正好又看見了一頭母牛,於是又逼東郭先生去問牛。那牛說:“當初我被老農用一把刀換回。他用我拉車幫套、犁田耕地,養活了全家人。現在我老了,他卻想殺我,從我的皮肉筋骨中獲利。你對狼恩德不重,它為什麼不能吃你呢?”狼聽了又囂張起來。

就在這時來了一位拄著藜杖的老人。東郭先生急忙請老人主持公道。老人聽了事情的經過,嘆息地用藜杖敲著狼說:“你不是知道虎狼也講父子之情嗎?為什麼還背叛對你有恩德的人呢?”狼狡辯地說:“他用繩子捆綁我的手腳,用詩書壓住我的身軀,分明是想把我悶死在不透氣的口袋裡,我為什麼不吃掉這種人呢?”老人說:“你們各說各有理,我難以裁決。俗話說‘眼見為實’。如果你能讓東郭先生再把你往口袋裡裝一次,我就可以依據他謀害你的事實為你作證,這樣你豈不有了吃他的充分理由?”狼高興地聽從了老人的勸說,然而卻沒有想到在束手就縛、落入袋中之後,等待它的是老人和東郭先生的利劍!

東郭履

“東郭履”主要是用來描述窮困潦倒的典故,出自於《史記·滑稽列傳》。
西漢漢武帝登基時,漢朝達到了鼎盛時期。但北方的匈奴族不時進犯,擾得漢朝不得安寧,衛青霍去病等大將軍都前去征討過。衛青每次出征,都凱鏇而歸。

公元前123年,衛青又從前線勝利歸來,漢武帝非常高興,他當時就賞賜衛青千金,當衛青走出宮門時,一個方士擋住了他的去路,原來是東郭先生,他是為大將軍獻計的。他對衛青說他聽到皇帝賞給衛青千金,詢問大將軍如何使用這些錢?衛青根本就沒有想這件事,東郭先生建議大將軍說,王夫人最近受到皇上的寵幸,可是王夫人的娘家並不富裕,如果大將軍把千金的一半送給王夫人的家屬,那么皇上一定會知道這件事,到時候皇上會重重賞賜大將軍的。衛青雖然對此不以為然,但他還是按東郭先生的話做了,派人把五百金送給了王夫人的家屬。王夫人果然把這件事告訴給了漢武帝,漢武帝認為衛青不會有這樣的計謀,他把衛青召來一問,才知道原來是東郭先生的計策。漢武帝認為東郭先生很有計謀,派人把他請來,授予他東海郡都尉之職。

原來東郭先生一直生活在貧困之中,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住在京城裡的賓館裡等待朝廷的召見。由於沒有錢,穿的衣服非常襤褸,鞋子破舊的只剩下鞋幫,這樣在雪地行走時,不時地會露出腳趾頭,人們見了以後都取笑他。而他卻自我解嘲地說,有誰敢腳踏雪地,讓別人看到上面是鞋,下面是腳印呢?後來,東郭先生受到漢武帝的器重,常常出入於宮廷,從此,再沒有人嘲笑他了,反而對他喬目相看,把他作為學習的榜樣。

唐代李白的《贈宣城太守悅》里就有這個典故:“自笑東郭履,側慚狐自溫。”

百家姓之複姓

複姓的來歷有幾種情況: 一、由封邑而來。 二、因居地而來。 三、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