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
顓孫(Zhuān sūn 顓孫)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出自媯姓,以祖名為氏。據《尚友錄》載:“陳公子顓孫仕晉,子孫氏焉。”春秋時,陳國簪纓之後代有公子名顓孫,在魯國做官,其後代子孫以他的業績為榮耀,於是以祖名顓孫為姓,稱顓孫氏。
得姓始祖:顓孫。從《風俗通》和《尚友錄》上的記載可推敲出,顓孫氏是春秋時代的陳國公族,推算起來,上古聖君虞舜媯姓的後裔顓孫,從陳國到晉國去做了官,其後世子孫“以王父字為氏”而姓了顓孫,稱顓孫氏。春秋時代陳國位於今河南省的淮陽一帶,這裡應是顓孫氏家族的老家。據考證他和4000多年前的顓頊帝高陽氏,並沒有血緣關係。顓孫氏得姓至今只有2600多年的歷史。望族居丹陽郡(今安徽省宣城縣一帶)。故顓孫氏的得姓始祖就是春秋時陳國公子顓孫。
遷徙分布
(缺)顓孫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顓孫姓起源於春秋時的陳國。據《尚友錄》載:“陳公子顓孫仕晉,子孫氏焉”。顓孫氏是春秋時代的陳國公族,上古聖君虞舜媯姓的後裔,顓孫從陳國到晉國去做了官,其後世子孫“以王父字為氏”而姓了顓孫,稱顓孫氏。《通志·氏族略》云:“顓孫氏出自陳公子顓孫”兩種材料都說明顓孫是陳國的公子,只是仕晉與仕魯的區別,後一種材料似乎更據可信度,《左傳》載:(魯)莊公二十二(公元前672年)年云:“陳公子完與顓孫奔齊。顓孫自齊來奔(魯)。”,這裡說得是陳國在春秋時期曾發生一起爭奪王位的鬥爭,“陳人殺其大子禦寇”,王室的內訌導致陳完與顓孫在陳國無法安身,於是逃奔到了齊國。這個陳公子完(字敬仲)是陳厲公的兒子。即後來代齊稱王的田氏始祖。另一位公子顓孫則從齊國又逃到了魯國,並在魯國做了官。後代遂以顓孫為氏。錢穆在《先秦諸子系年考辨·子莫考》中又說“近人羅根澤引錢大昕雲因謂‘《說苑》雖未明載顓孫子莫為魯人,然顓孫得氏日淺,戰國之初當未散居各國。……而顓孫既出於魯,謂之魯人亦不為過。’”。春秋時代過去之後,顓孫這個姓就非常少見了,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顓孫這個複姓有的改成單姓孫了。顓孫姓望出丹陽(今安徽省宣城一帶)。
歷史名人
顓孫師:字子張,春秋時陳國人。後來到魯國去拜孔子為師。那時孔子有三千個弟子,他是很年輕的一個,比孔子小了48歲。古書上說,他長相端正,談吐舉止寬容文雅,待人接物友善從容,總之儀表很出眾。不過孔子更重學問,所以他沒有排入七十二賢者。唐代贈“陳伯”,開元八年(720年)從祀。宋鹹淳二年(1266年)封“宛丘候”,再封“陳國公”為列哲位,稱先賢。
郡望堂號
1、郡望
丹陽郡:①古楚國原在丹陽,即今湖北秭歸東南。楚文王東遷至今湖北省枝江西,仍名其地為丹陽。②丹陽(楊)縣,秦置,在今安徽省當塗東北,唐併入當塗。③漢置丹陽(楊)郡,治宛陵(今安徽省宣城),三國吳移治建業(今南京市),隋滅陳後廢。煬帝又以蔣州(今南京市)為丹陽郡。
2、丹陽堂:以望立堂。
家譜文獻
安徽蕭縣顓孫氏族譜,著者待考,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續修刊印本,1989年再修手寫、計算機排印本。現被收藏在安徽省宿州市蕭縣王寨鎮孫莊顓孫祖蒙、吳大莊顓孫浩祖處。
山東汶上顓孫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初期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山東省汶上縣。
字輩排行
安徽蕭縣、淮北、宿州、永城顓孫氏字輩:“聖賢道德宏開裔世勛猷祖宗恩勤永建萬年大業言行思先訓明達正家傳書香誠致遠兆獻啟榮堂”。
山東鄒城、江蘇徐州顓孫氏字輩:“繼忠恩廣大同孔”。
宗祠通用對聯
顓孫姓宗祠六言通用聯陳國簪纓之後;
孔門游夏之儔。
——佚名撰顓孫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顓孫氏的源流(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介紹)。下聯典指春秋時陳國人顓孫師,字子張,孔子弟子,容貌俊美,待人寬容,與子游、子夏等賢人並列。“儔”,謂同伴,同輩。
百家姓之複姓
複姓的來歷有幾種情況: 一、由封邑而來。 二、因居地而來。 三、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