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于姓

出自子姓,以國名、邑名合併為氏。商朝末君紂王有叔箕子封於箕(今山西省太谷縣),官為太師,多次就紂王的荒淫殘暴進諫,紂王仍依舊如故,不思悔改,後來竟將箕子關入大牢。周武王滅商後,箕子直言勸諫武王當行仁政,卻不肯應武王的請求再次為臣。他出走遼東,並建立了朝鮮國(據傳此國是現在朝鮮的前身)。相傳他的子孫中支子仲封的在於邑,就合國名與邑名,自稱鮮于氏。

姓氏源流

出自小數民族有鮮于姓。南北朝時,定州(今河北省)丁零族有鮮于氏。

得姓始祖

箕子。據《朝鮮譜·太原譜》載,商紂王有個叔叔名胥余被封在箕(在山西省太谷縣東),稱為箕子。紂王即位不久,箕子見他開始使用象牙筷子,就嘆息道:“用了象牙筷,就要用玉杯來配,然後就會追求其他的珍奇物品,這就是奢華享樂的開端呀!國君一講究享樂,國家怎么能搞得好呢!”後來紂王果然越來越荒淫殘暴。箕子多次進諫,紂王聽得不耐煩,乾脆把他關起來了。周武王滅商以後,放出箕子,並向他請教如何才能得到商民的擁護,箕子認為應當施行仁政,用安撫的手段來爭取民心。武王要封箕子為官,但是箕子不願做周的臣子,就出走到遼東,建立了朝鮮國。箕子的子孫中有個叫仲的,有封地在於邑,他將國名“鮮”字和封邑名“於”字合成“鮮于”二字為姓,稱鮮于氏。故鮮于姓的得姓始祖是箕子。

遷徙分布

鮮于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鮮于氏的祖先是箕子,箕子是紂王的叔父,是古代聖君商湯子姓後裔。周武王克殷後,仰慕箕子的賢德,曾經訪以天道,他就作了《書經》上那篇著名的《洪範》,陳述天地之**。其後,他被周武王封於朝鮮,可是,卻始終不肯對周天子稱臣,也不想回中國來。箕子依照故國的習慣,把自己的支子仲封在一個叫作“於”的采邑,仲的後裔也依照“故鄉”的習慣,合鮮、於二字為自己家族的姓氏。不久以後,其子孫逐漸地播遷回了中國,使得鮮于氏也變成了中國的一個姓氏。這可以從《古今姓氏書辯證》和《尚友錄》兩本書中得到考證。鮮于姓起源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望族居漁陽郡(今北京市以東、天津市以北、長城以南、遵化縣以西的一大片地方)。

歷史名人

鮮于輔東漢人,為劉虞從事。公孫瓚破劉虞,鮮于輔率州兵,迎請劉虞之子劉和。與袁紹將麴義共同擊破公孫瓚。後率眾歸曹操,拜度遼將軍,封都亭侯(註:鮮于輔,一說北京人)。
鮮于侁:字子駿,鮮于赤之子,宋代閬中人。文彥博《送子駿朝議歸闕詩》:“為有仙才生閬苑”。侁於仁宗時進士及第,歷任通判綿州,利州轉運使判官,京東西兩路轉運使,知揚州,拜左諫議大夫,集賢殿修撰,知陳州。
鮮于天:宋代著名科學家,幼時能日誦千言,表現出非凡的才能。他精通天文、歷數、地理、方技。其學問淵博,為當時名儒爭相求教的大學問家。
鮮于樞:元代大都(今北京市)人,一說漁陽(今河北省薊縣)人。字伯機(1257-1302),號困學山民,亦號虎林隱吏、直寄老人等。居杭州。官至太常寺典簿。伯機以書名世,行草書尤精,與趙孟頫齊名。早歲學書,末能如古人,偶於野中見二人輓車淖泥中,頓有所悟。其書法筆墨淋淳酣暢,書體遒勁凝重,趙孟頫\\極推重之。代表作有《真書千文》、《老子道德經卷上》、《蘇軾海棠詩卷》、《韓愈進學解》等。
鮮于文宗:東漢孝子。漁陽人,年七歲喪父。父以種芋時亡,至明年芋時,對芋嗚咽,如此終身。姊文英適荀氏,七日而夫亡,執節不嫁。及母卒,晝夜哭泣,遂喪明。
鮮于世榮:北齊忠義將領,漁陽人,在後主武平中時積戰功封為義陽王。後官至領軍大將軍。
鮮于修禮: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北魏懷朔鎮將葛榮和鎮兵鮮于修禮聚眾反抗北魏統治的起義。 一月,鮮于修禮率領六鎮“降戶”於定州左城(今河北省唐縣西北)起義,很快發展至10萬人。他和柔玄鎮人杜洛周起義軍互相配合,協同作戰。北魏命揚州刺史長孫稚為大都督北討諸軍事,與河間王元琛率軍討伐鮮于修禮。四月,起義軍在五鹿(今河北大名東)大敗官軍。八月,義軍叛將元洪業殺鮮于修禮,投降北魏。不久,加入鮮于修禮起義軍的葛榮殺元洪業自立。九月,葛榮帶領義軍北趨瀛州(治今河北省河間),於白牛邏(今河北蠡縣境)襲殺北魏章武王元融,自稱天子,號為齊國,年號廣安。不久,又擒斬北魏廣陽王元深。三年正月,葛榮義軍攻陷殷州(治今河北省隆堯東),殺刺史崔楷,進圍冀州(治今河北冀縣)。十一月,拔冀州,俘刺史元孚。魏以都督源子邕為冀州刺史,率官軍討伐葛榮。十二月,葛榮領10萬義軍在陽平(今山東省莘縣)東北漳水曲大敗官軍,擊斬源子邕、裴衍等人。武泰元年(528年)三月,義軍克魏滄州(治今河北省鹽山西南),擒刺史薛慶之。八月,義軍圍鄴城(今河北省臨漳西南),號稱百萬之眾。九月,北魏柱國大將軍爾朱榮率精稅騎兵7千征討義軍。葛榮因輕敵,兵力分散,敗於滏口(今河北省磁縣西北)。葛榮被俘殺。起義失敗。
鮮于仲通:名向、字仲通。漁陽縣人,寄籍新政(今四川省東南部),生於武周長壽二年(693年),中年舉進士。鮮于深得劍南節度使章仇兼瓊賞識,引為採訪支使,委以心腹重事。唐天寶初年,鮮于仲通向劍南節度使章仇推薦楊貴妃兄楊國忠。楊借章仇之力,得以覲見唐玄宗,拜為朝廷參政命官。天寶九年(750年),推薦鮮于仲通為劍南節度使。天寶十年(751年),楊為鮮于仲通掩蓋討伐南昭敗跡,並推薦為京兆尹。天寶十二年(753年),鮮于仲通請為楊刻“銓綜之能”碑,立於尚書省門,以頌楊。不久,鮮于仲通違楊遭貶,天寶十四年(755年)病故。

郡望堂號

1、郡望
太原郡:秦漢太原郡治所在晉陽,在今太原市西南。隋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太原市)。以後宋、金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以來省會都在此地。
漁陽郡:秦漁陽縣在今北京密雲西南,秦、漢、魏、晉、漁陽郡治此。隋末改無終縣為漁陽,即今河北薊縣。隋玄州漁陽郡、唐薊州漁陽郡均治此。唐以後漁陽為薊州治所。明省入薊州。
2、堂號
漁陽堂、敦厚堂:鮮與鮮于氏,從朝鮮重歸故國,自漢以後,便一直以河北的漁陽郡為繁衍中心,故以“漁陽堂”為堂號。一直到今天,仍然世代沿用著“漁陽”這個堂號。有地方以“敦厚”為堂號。

宗祠通用對聯

鮮于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揭竿起義;
懸腕作書。
——李文鄭撰鮮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北朝時北魏末年河北人民起義軍首領鮮于修禮,原為懷朔鎮兵,六鎮起義軍失敗後,他率部眾二十餘萬人,被北魏政府安置在冀、定、瀛三州。孝昌年間,在定州左城率“降戶”(投降歸附的人)起義,建元魯興。北魏派大都督長孫稚和都督元琛討伐他,他在五鹿大敗長孫稚,又圍攻定州;瀛州,與杜洛周起義軍相呼應,聲勢極大。下聯典指元代書法家、詩人鮮于樞,字伯機,號困學山民、寄直老人,大都人,歷官江浙行省都事、太常寺典簿。能作詩文,工正、行、草書,草書尤其知名,善於懸腕作書,筆力勁健。著有《困學齋集》、《困學齋雜錄》。
魯公志墓;
子駿福星。
——佚名撰鮮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鮮于仲通以忤楊國忠被謫,歿後顏真卿為志其墓。下聯典指宋·鮮于侁,字子駿,官京都轉運使,司馬光曰:“子駿福星也。”

百家姓之複姓

複姓的來歷有幾種情況: 一、由封邑而來。 二、因居地而來。 三、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