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
長孫(Zhǎng sūn 長孫)姓源出有二:
1、出自北魏皇室沙莫雄,為拓跋氏所改。長孫複姓本為拓跋氏,為後魏獻文帝第三兄拓跋嵩之後。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曾祖父拓跋鬱律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沙英雄為南部大人,號拓跋氏;小兒子什翼健就是拓跋珪的祖父,拓跋珪建立北魏稱帝後,因沙英雄是曾祖父的兒子,就賜他的兒子為長孫氏。長孫嵩後來位至太尉,封為北平王;他的侄子長孫道生屢建戰功,位至宰相,封為上黨王。拓跋嵩因有功於魏,世襲為王族大人。孝文帝時,以拓跋姓為魏朝皇族宗室之長門,故改姓為長孫氏。
2、出自北魏之前有長孫氏。據《漢書•藝文志》和《孝經》上記載有長孫順“長孫氏說”二篇,西漢時期已有長孫氏。
得姓始祖:長孫順。關於長孫氏的來源有二個說法:一是如《通志•氏族略》和《舊唐書•長孫無忌傳》上記載所言,長孫氏出自北魏皇室的沙莫雄,因沙莫雄是南部大人,號反正跋氏,又是拓跋珪的長子,拓跋珪建立北魏稱帝後,沙莫雄就賜他的兒子嵩為長孫氏;二是《漢書•藝文志》上記載有長孫順,認為在北魏之前早有長孫氏。總之,長孫氏的得姓歷史在2000年上下。長孫氏後人尊長孫順為長孫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長孫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古代南北朝時期,北魏的王族中有一位叫拓跋嵩,因為功勞大,朝廷封他為王族大人,這個封號可以世代承襲。到了北魏孝文帝在位時,孝文帝在位時,孝文帝向漢文化學習,將拓跋姓改為元姓,孝文帝的姓名叫元宏。而拓跋嵩的後代,就改姓為長孫,意思是王族長門的子孫,這個姓和王族大人的封號也相呼應。長孫姓望族居濟陽(今山東省定陶西北,一說河南省蘭封東北)。據《郡望百家姓》記載:長孫氏望出濟陽郡。晉惠帝時將陳留郡之一部分置濟陽郡,在今河南省蘭考縣一帶。
歷史名人
長孫晟:字季晟(552-609),長孫無忌之父,隋朝洛陽人。自幼習武,年18歲為司衛上士,高祖一見嗟異。開皇中突厥南侵,晟口陳形勢,手畫山川,定其虛實,皆如指掌。遂拜為車騎將軍兼受降使者,敵稱他的馬聲與弓聲為“霹靂閃電”,聞風喪膽。終為右驍將軍。卒謚獻。
長孫操:唐王朝建國的當年(公元618年),高祖李淵詔令東道大行台長孫操為陝州刺史。長孫操上任伊始,便帶人實地察看利人渠,決定在此渠的基礎上擴大規模,增加水量。與蘇威的無壩引水工程不同,長孫操在交口東面的橐水上築起石壩,並加寬加高水渠,使渠水比原來的利人渠擴大了許多倍。於是,人們便將此渠稱作“廣濟渠”。
長孫皇后: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她曾協助李世民發動 “玄武門之變”,奪取政權。李世民即位後,她常勸其提倡節儉,重視法制,信用賢臣,深得唐太宗的敬重。她還從封建倫理觀出發,編寫了《女則》10卷。
長孫皇后是鮮卑族人,自幼精通文史,父親在隋朝當過官。唐朝初年,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為爭奪皇位,發生了激烈的爭鬥。李建成一夥常在唐高祖李淵面前陷害李世民,企圖借刀殺人。高祖聽信了他們、疑忌甚至僧惡李世民。長孫氏“孝事高祖,謹承諸妃”。在險惡的形勢下勉力排解高祖對李世民的嫌猜。到了李世民決定發動”玄武門之變”除掉李建成的緊急關頭,長孫氏又挺身而出,親自激勵士氣,促成了事變成功,李世民由此登上帝位。
長孫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與唐太宗是布衣之交,又是功臣元勛,太宗打算委之以顯官要職。長孫皇后堅決不允。並讓長孫無忌“苦求遜職”,直到大宗改授許可權不大的官職為止。在一人榮耀、滿門生輝的封建社會裡,長孫氏貴為皇后,卻“不願兄弟子侄布列朝廷”,實在難能可貴。唐太宗善於納諫的政舉,也得益於長孫皇后的良言勸導。直言敢諫的魏徵經常觸犯“龍顏”,一次太宗退朝,回到後宮恨聲地說要殺掉魏徵。長孫皇后悄然退下,一會兒又穿著參加隆重禮儀的朝服走上,太宗十分驚訝。她說;我聽說君主聖明,臣下才敢直言。現在魏徵直諫,正說明陛下聖明啊,我怎么能不慶賀呢?太宗聽了轉怒為喜,從此對魏徵等忠臣更加倚重。封建社會后妃之間爭寵競幸,互相殘害的劣跡屢見不鮮,而長孫皇后卻能體恤、愛護妃嬪。她對妃嬪生的子女“慈愛逾於己生”,妃嬪害了病,她甚至把自己正在服用的藥送去,因而“宮中無不愛戴”。長孫氏雖然位尊皇后,但生活仍比較儉樸,平日衣物僅夠穿而已。636年(貞觀十年),長孫皇后三十六歲時染病不起,臨終留下遺囑:依山而葬,不用造墳,也不用棺槨(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以木器瓦器儉薄送終。同時規勸太宗納忠容諫,不受讒言,節制遊樂打獵和役使百姓。長孫皇后去世時,唐太宗非常悲痛,感到從此“失一良佐!”
長孫無忌:字輔機,晟子。唐朝洛陽人,唐太宗皇后之兄。博涉文史,有謀略。從太宗李世民定天下,功居第一遷吏部尚書,封為齊國公,又徙趙國公、太子太師,後為高宗時輔政大臣,進授太尉,兼修國史。後因反對高宗立武則天為後,被放逐黔州,自縊身亡。撰有《唐律疏議》 。
長孫順德:李世民文德皇后的族叔。從李淵父子太原起兵,一路上攻城陷地,多參與其間,高祖即位,封薛國公。玄武門之變站在李世民一邊,率兵與李建成餘黨大戰。太宗即位後以宮女賜之。貞觀年間,長孫順德居官貪婪,幾次被削爵,最後病發身死。李世民仍念舊情舊功,贈荊州都督,謚曰襄。貞觀十三年,封邳國公。
長孫儉:本名慶明。北周洛陽人。少方正有操行。時四方騷動,儉從左衛將軍攻破宿勒明達等,以功賜爵索虞侯。文帝甚敬之,表授荊州刺史、東南道行台僕射。黎民樹碑刻頌。又詣闕留,後征授大行台尚書,兼相府司馬。封昌寧公,升大將軍,鎮荊州。以病還為夏州總管卒。
郡望堂號
1、郡望
濟陽郡:漢濟陽縣在今河南省蘭考東北,西晉在此曾置濟陽郡,南遷後廢。濟陽縣在唐初併入冤句縣。
2、堂號
霹靂堂:隋朝時候,長孫 18歲即為司衛上士。突厥南侵。 向皇帝口陳形勢,手畫山川,定其虛實,了如指掌,拜車騎將軍兼受降使者。突厥怕他,聽到他的弓聲,說是霹靂,故長孫氏的堂號有“霹靂堂”之稱。
宗祠對聯
〖長孫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三州作刺;
四始蜚聲。
——佚名撰長孫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長孫操,有學術,為齊、揚、益三州刺史。下聯典指唐•長孫佐輔,工詩,著有《古調集》 。
〖長孫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漢時博士門第;
隋代元帥人家。
——佚名撰長孫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代博士長孫順德,淄川人,從旉受韓詩。下聯典指隋代元帥長孫晟,長孫無忌之父,洛陽人。性機敏,十八歲為司衛上士。開皇中破突厥,官拜車騎將軍,因其善騎馬射箭,突厥人聞其弓聲,稱為“霹靂”,見其走馬,謂之“閃電”。
勛載旌常之首;
威雄絕域之邦。
——佚名撰長孫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長孫無忌,長孫晟之子,佐太宗定天下,功第一。下聯典指隋•長孫晟,性通敏、善彈射,突厥畏之,聞其弓聲,稱為“霹靂”,見其走馬,謂之“閃電”。
〖長孫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賢后相君,十篇著則;
孝子救父,數語回生。
——佚名撰長孫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太宗後長孫皇后,洛陽人,長孫無忌之妹。好讀書,言行舉止必循禮儀,太宗很看重她,曾與她討論賞罰的事,她並不參與。著有《女則》十卷。下聯典指北魏代郡人長孫慮,母親飲酒,父親誤用杖擊致死,被縣衙囚禁起來,要處重刑。長孫慮請求自己代父受刑,孝文帝下詔,特恕其父死罪。
佐定功居第一,煙閣標名;
從征績著無雙,高平拜爵。
——佚名撰長孫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初大臣長孫無忌,字機輔,河南省洛陽人。太宗長孫皇后之兄。數從李世民征討定天下,功第一。歷任吏部尚書、尚書右僕射擊等職。封趙國公,圖凌煙閣。下聯典指後魏大將軍長孫子彥,以軍功封槐里縣子。後封高平郡公,位儀同三司。
典故趣事
〖一箭雙鵰〗
出處:《北史•長孫晟傳》:“嘗有二雕飛而爭肉,因以箭兩隻與晟,請射取之。晟馳往,遇雕相攫,遂一發雙貫焉。”典故:南北朝時,北周有個叫長孫晟的武將武藝高強,十八般兵器,樣樣精通。特別是射箭的功夫,無人敢與他相比。
北周的國王為了安定北方的少數民族突厥人,決定把一位公主嫁給突厥王攝圖。為了安全起見,派長孫晟率領一批將士護送公主前往突厥。經歷了千辛萬苦,終於到了突厥。攝圖大擺酒宴,宴請長孫晟。酒過三巡,按照突厥人的習慣要比武助興。
突厥王命人拿來一張硬弓,要長孫晟射百步以外的的銅錢。只聽得“格勒勒”一聲,硬弓被拉成彎月,一枝利箭“嗖”地一聲射進了銅錢的小方孔。從此攝圖對長孫晟非常敬重,留他在突厥住了一年,並經常讓他陪著自己一塊兒去打獵。
有一次,他倆正在打獵,攝圖猛抬起頭,看見天空中有兩隻大雕在爭奪一塊肉,於是他遞給長孫晟兩枝箭請長孫晟把這兩隻雕射下來。長孫晟接過箭策馬馳去,對準兩隻廝打得難分難解的大雕,“嗖”的一聲,兩隻大雕便串在一起掉落下來了。
用法:原指射箭技術高超,一箭射中兩隻雕。後比喻做一件事達到兩個目的。
套用:“因為鳳珠也是十六歲的人了,胡統領早存了個得隴望蜀的心思,想慢慢施展他一箭雙鵰的手段。”(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二回)
百家姓之複姓
複姓的來歷有幾種情況: 一、由封邑而來。 二、因居地而來。 三、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