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功女中

聖功女中

天津市新華中學始建於1914年,初創時名為“聖功學堂”,先後更名為“聖功女中”、河北大學附屬中學等,1973年易名為“天津市新華中學”。1978年,學校被確定為天津市首批重點校,現系天津市教委直屬重點中學。1994年,被列入《中國名校大全》。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天津市聖功女中老照片天津市聖功女中老照片

天津市新華中學始建於1914年,初創時名為“聖功學堂”,先後更名為“聖功女中”、河北大學附屬中學等,1973年易名為“天津市新華中學”。1978年,學校被確定為天津市首批重點校,現系天津市教委直屬重點中學。1994年,被列入《中國名校大全》。現任校長張之鑫。

學校位於天津市河西區馬場道99號,占地4萬平方米,以新華中學為依託的民辦校——華寧中學位於河西區瓊州道111號,占地9畝。新華中學與華寧中學共有90個教學班,在校學生5100人。

創校背景

聖功女中首要創始人夏景如先生聖功女中首要創始人夏景如校長

1914年(民國三年甲申)六月,雖然天津已從清朝末年開始率先大興創辦學校之風,但所辦公立私立學校大多設在中國地界,而私人出資在租界里辦學的還很少。夏景如先生(女,山東壽光人,信仰天主教。一心辦教育,終身未婚。)為普及教育提出在租界設立學校。此主張得到天主教會神甫李魯宜、楊仁址與教友陳盡仁、英實夫等大力支持,並各自拿出錢財作為辦學的費用,初推英(實夫之妻)夫人懷清擔任校長。在法租界(今和平區)義慶里租校舍招生開學。定名為“聖功學堂”,又名“聖功女學校”。“聖功”兩字出自<易經>,“蒙卦第四: 蒙以養正,聖功也。”(譯文見後)。這是一座天主教會女子學校,創始人中以天主教愛國人士為主。

歷史沿革

1915年(乙卯年),母校成立的第二年,英(懷清,從夫姓)校長因家務繁忙辭職,校董事會推舉夏景如繼任校長。

1916年(民國五年丙辰)募集資金自建的校舍在法租界26號路(現濱江道勸業場國小舊址)建成。

1917年(民國六年丁巳)秋天,夏景如校長出於培養師資的打算,增設師範班。

1921年(民國十年辛酉)秋,課程設定與各項設備均已完善,上報直隸教育廳核准立案,學校的基礎從此鞏固。

1929年(民國十八年己巳)八月,師範班改為中學。重新向天津特別市教育局呈報立案。中學部定名為“天津特別市私立聖功女子中學校”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癸酉)秋,學校生源增加,擴建樓房,中學與國小分居兩處校舍。高中實行單軌制,國中雙軌制。中學共九個班。

此後,夏景如校長一方面又募集巨款,購置土地,計畫在馬場道(現新華中學校址)建築更為高大寬闊的校舍;另一方面經天津教區天主教會許可,從歐洲聘請一批德國籍修女,參與學校的管理和教學工作,以使學校達到歐美先進地區的教學水平。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乙卯)夏景如校長委託修女文克彬(德國籍,修女院院長)代理中學校長,自己專辦國小。

1940年(庚辰年)校董事會推舉文修女為校務長,綜合管理學校一切事務。外籍修女們不僅參與學校的管理,還擔任全校的英語和音樂課教學,同時還擔當對學生的訓導工作,檢查監督學生的紀律、衣著、髮型等。由於夏校長和董事會憑藉天主教會這個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平台,大膽從國外引進教育人才和教育模式。她自己退居二線,放手啟用德國籍專家文克彬修女管理學校,啟用外教承擔英語音樂等課程教學,使得聖功女中師資力量雄厚,教學質量高,教學水平躍居前茅,在四十年代的天津市的語文、數學競賽中多次奪魁,當時與工商附中視為兄妹校,與耀華中學並列齊名於天津市。為聖功女中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1914年算起的第九任校長張之鑫先生曾於1998年和2001年分別隨全國教育學會和天津市教育學會赴台灣學訪考察,並先後兩次到台南市聖功女中參訪。第二次參訪還帶著新華中學的學生代表。受到時任聖功女中校長的李雅娟校長的熱情接待。李雅娟校長告訴張之鑫校長:聖功校名取自《易經》。

辦學理念

新華中學新華中學

學校校訓:艱苦必勝

校風:嚴、勤、和、實、新

教風:精通業務,教學嚴謹,熱愛學生,為人師表

學風:勤奮,多思,活潑,創新

新華精神:艱苦奮鬥,爭創第一。

學校的總體奮鬥目標是:把新華中學辦成全市領先、全國著名、世界一流的高水平、高質量、有特色的重點校、示範校、視窗校、先進校。學校辦學思路是:全面貫徹教育方針,認真落實鄧小平關於教育要“三個面向”指示,堅持“科研為先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德育為首,注重做人的教育;教學為中心,注重能力的培養;體衛為基礎,注重身心健康;文藝為載體,注重陶冶情操,發揮自身優勢,發展個性特長,讓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健康發展”。

學校榮譽

聖功女中舊址聖功女中舊址

學校堅持科研興校,以承擔課題促科研,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在國家“九·五”期間,學校承擔並圓滿完成了19個國家和市、區級課題,經專家鑑定,其中2/3被評為A級。國家“十·五”規劃期間,學校完成區級以上課題24項,其中國家級課題7項,市級課題8項,區級課題9項。

近年來,學校每年獲得區、市和全國集體榮譽40多項,如全國綠色學校、全國青少年科技活動先進集體、全國“五·四”紅旗團委、全國群體工作先進單位、全國創造教育先進校,全國中國小信息技術創新與實踐活動先進單位、全國“機器人教育實驗學校”、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先進實驗校,天津市“文明示範”學校、天津市“三A”學校、市教育科研先進校、市中國小日常行為規範示範校、市“落實德育規程先進學校”、市“心理健康教育先進校”、市“共青團工作先進單位”、市先進家長學校,為河西教育做出特別貢獻獎等。2005年,學校獲得全國和市、區級集體榮譽達54項。

每年有200多名教師獲得區、市和國家級獎勵。如:朱兆林老師先後榮獲天津市特等勞模、全國十傑教師、全國勞動模範,並當選為十六大代表;張延江老師先後榮獲全國模範教師、天津市十佳教師、天津市首屆德業雙馨教師;王洪智老師榮獲第七屆蘇步青教育教學獎。孫靜老師的語文課教學在全國中國小信息與課程整合優質課評選中獲得一等獎,劉茜老師被評為市“十佳班主任”,德育處副主任王嶺和團委副書記陳媛分別榮獲市“十佳青年教師”和市“新長征突擊手”稱號,在天津市第十屆中國小教研教改成果評獎活動中,我校有12位教師獲獎等等。

每年有1400多名學生在全國和市、區學科競賽,以及體育、文藝、科技、書法、繪畫等項大賽中獲獎。2005年10名學生赴韓國首都首爾參加第七屆國際IROC電腦機器人競賽,奪得9枚獎牌(金、銀、銅各三枚),總成績居參賽20多個國家的榜首。2005年在天津市第20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我校學生獲得38個獎項,其中一等獎8項,二等獎12項,獲獎人次之多居全市第一。學校合唱團再次榮獲市中學生合唱比賽一等獎的第一名。在河西區中國小田徑運動會上,至2006年我校奪得總分“十八連冠”。

學校校歌

“蒙以養正推聖功,

育德基礎在幼沖。

坤靈秀氣天獨鍾,

毋被流俗誤爾聰。

伏女傳經曹姑續史,

懿型古今尊崇。

見賢思齊毋多讓,

莫自恃年華尚富。

駒光過隙甚匆匆,

望勤於始毋怠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