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米歇爾山

聖米歇爾山

聖米歇爾山 ,又稱聖彌額爾山,(Mount-Saint-Michel and its Bay)是法國著名古蹟和天主教朝聖地,位於芒什省一小島上,距海岸兩公里。小島呈圓錐形,周長900米,由聳立的花崗石構成。海拔88米,經常被大片沙岸包圍,僅漲潮時才成島。山聖彌額爾山及其海灣,文化遺產,1979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由法國國家古蹟中心負責維護修繕與管理。聖米歇爾山是天主教除耶路撒冷和梵蒂岡之外的第三大聖地,位於芒什省的一座小島上,距海岸兩公里。小島呈圓錐形排開,由聳立的花崗石構成。海拔88米,它所在的聖馬洛海灣是一片灘涂,潮汐不斷地將沉積物衝上岸,使得聖米歇爾山成為了一座孤島,只有漲潮時才浮出海面,頗具神秘色彩。聖米歇爾山及其海灣於197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基本內容

聖米歇爾山聖米歇爾山

名稱:聖米歇爾山

又稱:聖彌額爾山

法文名:Mont-Saint-Michel

英文名:Mount-Saint-Michael

國家:法國

登錄類型:文化遺產

評定標準:文化遺產(i) (iii) (vi)

登錄年份:1979

地理坐標為:48° 38′ 8″ N, 1° 30′ 40″ W.

歷史沿革

聖彌額爾山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708年。據說,當時一位來自阿弗郎什小鎮的紅樞機主教奧貝夢見大天使聖彌額爾。

一天夜裡,聖彌額爾天使在電閃雷鳴中第三次出現在奧貝的夢中,他用自己的神指在奧貝腦門上點了一下。從夢中醒來的奧貝主教摸到了腦門上的凹痕,這才恍然大悟,於是立刻趕往墓石山,著手完成大天使的神旨。聖彌額爾山上就這樣有了第一座教堂。

在阿弗朗什的聖維傑珍寶室,今人還可見到據稱是留有天使指孔的奧貝爾主教的頭蓋骨。此後,無數的教士和工匠將一塊塊花崗岩運過流沙,一步步拉上山頂。眾多建築師和藝術家在這些堅硬的岩石上修整和雕琢。

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艱苦努力,直到16世紀,聖米歇爾修道院才真正完工,奧貝爾的一場夢讓人整整忙活了8個世紀。後來,人們又在山腳下修建了眾多的店鋪和旅館。

聖彌額爾山建成後,它不僅是善男信女的朝聖之地,也是人們旅遊的理想場所。在1337年至1453年的英法百年戰爭中,曾有119名法國騎士躲避在修道院裡,依靠圍牆和炮樓,抗擊英軍長達24年!因為每次只要堅守半天,勢如奔雷的漲潮就會淹沒通往陸地的灘涂,為愛國者們贏來寶貴的半天休息時間。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此島是該地區惟一沒有陷落的軍事要塞。

聖米歇爾山聳立在法國北部諾曼第和布列塔尼之間的海面上,面積很小,直徑只有1公里,山也不高,但山頂 的修道院卻比它高出近兩倍。聖米歇爾山是由岩石、房舍、圍牆、城堡和修道院組成的中世紀建築群,它將大自然的巧奪天工與人類的智慧、毅力繫於一身。

雖沒有凡爾賽宮的金碧輝煌、艾菲爾鐵塔的宏偉壯觀、羅浮宮的絢麗多彩、香榭麗舍大街的繽紛繁華,但每年來此遊覽和觀潮的人多達350萬。大文豪雨果曾說,聖彌額爾山對法國如同大金字塔對埃及一樣重要。

簡介

聖米歇爾山聖米歇爾山

法國諾曼第海岸外的岩石小島和著名的聖地。屬芒什(Manche)省。島幾乎呈圓形,周長900公尺(3,000呎)。由聳立的花崗岩構成,海拔88公尺(289呎),經常被大片沙岸包圍,僅漲潮時才成為島。最早稱為托姆伯山(Mont Tombe)。8世紀開始稱聖米歇爾山,成為一個朝聖中心。966年島頂建造本篤會修道院。1203年當法王腓力二世企圖占領該地時,曾部分被焚毀。1256年該島修築了防禦工事,抵擋了英法百年戰爭(1337∼1453)及法國宗教戰爭(1567∼1598)。18世紀修道院衰落。拿破崙在位期間(1804∼1814)成為國家監獄直到1863年。後被畫為歷史紀念地並得到修復。現為法國一重要旅遊地。島上修道院教堂有莊嚴的11世紀羅馬式中殿和哥德式唱詩班席(1450∼1521)。哥德式修道院的圍牆兼有軍事要塞的雄偉和宗教建築的樸素。從南側和東側中世紀城牆(13∼15世紀),可一覽海灣全景。通往修道院的狹窄彎曲的街道兩側有旅館和旅遊商店,一些房屋建於15世紀。人口72(1990)。

在法國西北部布列塔尼半島和諾曼第半島之間的聖馬洛海灣里,有一個風光綺麗聞名遐邇的小島,儘管它的面積不大,海拔不高,卻享有“西方奇蹟”之美稱,是西歐著名的古蹟之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這個小島就是聖·米歇爾山。

自然景觀

聖米歇爾山聖米歇爾山

聖彌額爾山所處的聖馬洛灣以漲潮迅猛聞名遐邇,最高潮與最低潮時海平面的落差高達15米。由於海灣深水區不多且底部平坦,退潮時大海距離岸邊有15至20公里。通常漲潮的速度相當於一個人的步行速度—每小時4公里,順風時速度則增加到每小時30公里。因為聖馬洛海灣潮水如此“善變”,流傳著許許多多可怕的故事,比如,會追趕騎士的漲潮,在巨大的流沙中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的滿載貨物的馬車,陷入淤泥不能自拔而悲慘死去的旅人。

海灣的退潮往往也開始得非常突然,也許幾分鐘前還是一望無際深不可測的大海,突然之間海水退向遠處,滿眼望去已是裸露的海灘和海灘上顏色很特別的流沙。

幾乎所有的法國古典文學大家,從雨果到莫泊桑,都曾經被它的多變所迷惑。雨果描寫道:陷入流沙之中,一定會遭到驚心動魄的埋葬,這個過程是漫長的、必然的、毫不容情的……的確,這些沙表面看似平坦光滑、鬆軟安全,可一旦不小心滑落下去,它內部的暗流就會像蛇一樣滑動,鬆軟的被潮水浸泡的表面變成淤泥將你死死地纏住,猶如陷入沼澤一般難以自拔。

這裡的沙其實更像是淤泥,一旦變乾,非常結實;一旦與水混合,立即變成粘稠的泥漿。聖馬洛海灣附近的海底布滿大大小小的地下河床,它們就是製造危險的罪魁禍首。因為潮起潮落很容易將沙沖稀,河床里及河床下就形成了陰險多變的流沙,而那些過於自信的旅行者很可能陷入其中,遭遇不幸。

聖米歇爾山聖米歇爾山

一千多年來,大西洋海水潮起潮落,無數的沙被沖向海灣,使海岸線因此向西移動了約5公里,更靠近聖米歇爾山了。1879年人們修建了一條堤壩,車輛從此可以直接通過堤壩上山。每年只有兩三次,當天文大潮將堤壩淹沒時,聖彌額爾山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島。在某種程度上說,當地旅遊業的興旺應歸功於這條堤壩。每年多達250萬的遊客通過這條堤壩來到聖彌額爾山參觀,TGV快車將參加一日游的遊客從巴黎送達聖米歇爾山。不過,真正能登上聖米歇爾山最高點11世紀大教堂和拉梅維耶爾修道院的遊人不足1/3。到聖米歇爾山朝聖的傳統根植於奧貝主教時期。不過,今天許多人來此並非只是趕時髦,聖米歇爾山讓他們流連忘返,甚至在山上逗留數日而不歸。夜幕降臨時,喧囂了一天的“大街”漸漸安靜下來,沒有滿載遊客來往穿梭的汽車,人流如織的修道院也變得空蕩寧靜,這時才是感受聖米歇爾山獨特建築群的最佳時間。

小島呈圓錐形,周長900米,由聳立的花崗岩構成。海拔88米,經常被大片沙岸包圍,僅漲潮時才成為島。聖馬洛海灣漲潮迅猛,每逢傍晚,大西洋的潮水有如萬馬奔騰般撲過來,將山邊的流沙淹沒,聖山頓時變成汪洋,蔚為奇觀。但十九世紀人們建築長堤連線聖米歇爾山後,水流受阻,潮水的起落在沙地留下大量淤泥和沉積物,久而久之地勢變高,島的形狀改變,海潮奇觀亦隨之消失。專家估計,到2042年,這座名山更將被雜草包圍,大殺風景。

幾個世紀以來,聖彌額爾山傲然挺立,憑海臨風,潮漲潮落,歷盡滄桑。它所處的聖馬洛灣以漲潮迅猛而出名,觀潮於是成了聖米歇爾山一大景觀。每逢傍晚,大西洋的潮水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奔騰而來,剎那間將它四周的流沙淹沒,頓時一片汪洋,只有那條長堤與陸地相連。每年春天和秋天,會有兩次大潮出現,一 次在3月21日左右,另一次是9月23日左右。每當此時,聖米歇爾山人山人海,熱鬧異常。

法國當局計畫耗資逾二十億港元進行修建,要將巨潮奇景重現眼前。

附屬建築

修道院是為大天使聖彌額爾建造,也是傑出的技巧與藝術的絕技兩者與獨特的天然環境相結合的產物。

聖米歇爾山-修道院聖米歇爾山-修道院

古時這裡是凱爾特人祭神的地方。公元8世紀,聖米歇爾神父在島上最高處修建一

座小教堂,奉獻給天使長米歇爾,成為朝聖中心,故稱米歇爾山。公元969年在島頂上建造了本篤會隱修院。1211-1228年間在島北部又修建了一個以梅韋勒修道院為中心的6座建築物,具有中古加洛林王朝古堡和古羅馬式教堂的風格。島上現還存有11世紀羅馬式中殿和15世紀哥德式唱詩班席,13-15世紀的部分城牆和哥德式修道院圍牆等。聖米歇爾山經大自然的造化,使它本身就是世界的一大奇觀,而山上的古蹟修道院和大教堂則在基督教徒的心目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

聖米歇爾大教堂的建造,從1017年投下第一塊基石到1080年落成,持續了60多個春秋。教堂分祭壇、耳堂和大殿三部分。由於高低不平的山頂無法提供寬闊平整的地基,人們便沿山坡修築了幾處建築以使教堂建在同一個水平面上。大教堂呈十字形,而祭台、耳堂和大殿下的墓穴或祈禱間實際上也成了羅馬式建築工藝的傑作。教堂的正面是建有三扇拱門的大門廊,從門前的平台上即可俯瞰大海。教堂集羅馬與哥德式建築藝術於一身,大殿為典型的羅馬風格,其穹隆的開間多達7道,兩側的拱門式長廊之上的樓廊砌有羅馬式的拱窗,以保證教堂的通風與採光。與大殿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那哥德式的三層圓形祭壇,祭壇四周的迴廊不帶祈禱室。這種教堂的建築風格在諾曼第一帶很有代表性,曾經風靡一時。

聖米歇爾山-修道院6聖米歇爾山-修道院6

就中世紀的水平而言,聖米歇爾山大教堂頂部開間的勻稱布局與頗具立體感的垂直分隔、大殿與耳堂之間寬大的連拱,以及樓廊上飾有雕刻物的門窗,都展現著建築師們獨具匠心、巧奪天工的造型藝術水準,也為後人留下了一筆豐富的文化遺產。大教堂建成之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朝聖者,把對大天使聖米歇爾的崇拜推向了巔峰;聖米歇爾山也更是披上了神奇的面紗,在諾曼第無數教徒的眼中無異於東方的耶路撒冷。由於聖米歇爾山的無限感召力,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它一直是這一廣大地區行政管理與精神統治的支柱。

從13世紀開始,法蘭克王國的王權得到了加強,加佩王朝的腓力二世在教士們的鼎力支持下,開始了統一國家的征伐和加強中央集權。聖米歇爾山修道院因為新文明的介入而迅速發展起來。在不到25年的時間裡(1204—1228年),人們在原有的基礎上大興土木,最終形成了當今“西方奇蹟”的宏偉規模。

修道院雖然經諸多建築師設計,但依舊保持著樸實無華、古色古香的格調,令人無處不感受到本篤教徒那靜思冥想、嚴苛簡樸的苦行僧生活。整個修道院分3層,被一堵高牆隔成兩部分,共有六座建築物。修道院的公共入口處在東南角,接著便是接待室和食品儲藏間。二層頗具檔次,一間帶有兩個壁爐的會客廳,專門接待有身份的人。會客廳的頂部也顯示出非同一般的氣魄,呈寬闊的穹隆形,並有交叉拱肋加固;另一間結構相同的屋子專供修士們從事謄寫手稿等腦力勞動,以及冬季取暖。相傳法國國王路易十一確定了聖米歇爾山的神品級別後,這座大廳便更名為騎士殿。在修道院的第3層,與修道士的用膳室緊緊相連的,便是那西方奇蹟的精華所在,即內院及其迴廊。

內院與迴廊面朝大海,背靠教堂的北大殿。這裡是修道院最隱蔽的地方,外人不允許越雷池一步,只有修士們才有資格自此拾階進入教堂。修道院的內院與迴廊堪稱"奇中之奇",它們被二層的花崗岩牆垛或巨型石柱支撐著,近看恍若鑲嵌於大教堂之上,遠眺則猶如懸浮於天水之間,其景致之壯觀,好似天上庭院錯落人間。與內院相映成趣的迴廊又是中世紀建築藝術的精品,其圓柱看似纖圓脆弱,但實際上它們卻支撐著迴廊那專看風景的頁岩大屋頂。廊柱的排列錯落有致,其梅花形的格局致使柱頭又是對角拱頂的台基,從而形成了柱林之上的連拱廊。

如此廊中有廊的布局,足以反映出設計者的聰明才智。如果說教堂以其雄偉挺拔的陽剛氣派顯現著博大精深之道,那么內院與迴廊則剛柔相濟,展示著修道院詩情畫意般的和諧。說其詩情,是因為內院寬闊而靜謐,給人以遠離塵世、寵辱皆忘之感,人們在此不但獲得了完美的自我,還似乎可以直接聆聽神的心聲;言其畫意,是因為迴廊本身便是一幅幅絕妙的立體幾何圖,它們所表現出的陰柔嬌媚之秀色,使來訪民者無不賞心悅目。

在歷史上,聖米歇爾山修道院曾經有過至少兩次讓法國人驕傲的時刻。早在英法百年戰爭期間的1346年春天,英軍進攻諾曼第,在有著“法蘭西驕傲”之美譽的法國騎士團潰敗於由英國農民組成的弓箭手之際,聖米歇爾山修道院的修道士們勇敢地擔當起了捍衛祖國尊嚴的使命。他們利用修道院堅固的堡壘和城牆,成功地抵禦了英軍的輪番進攻。雖然英軍占領了諾曼第以及法國眾多城鎮,但最終就是沒能攻下聖米歇爾山修道院。

在英法百年戰爭結束500多年以後,另一場決定人類命運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再次讓人們感受到了聖米歇爾山修道院弘揚正義不懼危險的天使之道。1945年6月,盟軍即將開始諾曼第登入,這時,聖米歇爾山修道院的修道士們得知駐守諾曼第的德軍準備炸毀修道院。修道士們便組織起了護院小組,他們表示豁出性命也不能讓德軍的陰謀得逞。

197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聖米歇爾山修道院評為世界文化遺產,其拉梅赫維爾教堂的建築風格便是重要依據之一。站在拉梅赫維爾教堂外的迴廊平台上,極目遠眺便能看見煙波浩渺波瀾壯闊浩瀚的大西洋,此刻你便會感覺到這聖米歇爾山修道院就宛如大西洋波濤中的一艘永不沉沒的航船。而正是這艘航船,1000年來它始終在驚濤駭浪中給人類帶來希望和力量。聖米歇爾山與其附近的海灣也是一處優美的自然景觀,它的文化和歷史與自然的完美結合使其成為人類的寶貴遺產。

旅遊評價

聖米歇爾山是天主教除了耶路撒冷和梵蒂岡之外的第三大聖地,屬於諾曼第地區。車近聖米歇爾山,可以看見一片極為寬闊的草場,近處藍天下成群的綿羊,遠處與草場相銜接的,是一望無垠的流沙。一座錐形的小山從流沙中兀然拔地而起。最為壯觀的是,山頂上錐形的聖米歇爾教堂建築群足足比它賴以存在的、直徑約1公里的小山高出近兩倍!教堂哥德式的尖頂高聳入雲,頂上金色的聖米歇爾雕像手持利劍直指蒼穹。恍若進入人間仙境一般。

沿著聖米歇爾山的青石板路拾階而上,兩旁商店和餐館林立,仿佛來到了上海的城隍廟。20分鐘後,雄渾壯觀的聖米歇爾教堂和修道院建築群已經安詳地站在你的面前。這是典型的哥德式建築群,由下而上每一個建築、每一條拱線、每一條花紋都向上冒出尖峰,所有尖峰錯落有致、井然有序,讓人感覺有一股向上飛升的合力。經過以後幾個世紀的改擴建,聖米歇爾山成了今天這樣的規模。如今它又被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慕名來觀光者絡繹不絕。

法國前總統密特朗曾讚譽聖米歇爾山為“法國的泰山”。1000多年來,它傲然獨立,憑海臨風,睥睨大西洋海水的潮起潮落,接受著一代又一代信徒的頂禮膜拜。

聖米歇爾山上的建築群的底部是由羅馬式大石柱支撐著的兩個大殿。幾百年來,這是儲存食物和收留貧窮朝聖者的地方。這兩個大殿至關重要,因為它為人們提供了食和住兩個最基本的生存保障。不過在法國大革命期間,這裡也曾經作過監獄,一些著名人物曾囚禁於此。

再往上走,就是教士們的修行室及會客廳。穿過無數的廳堂,走過迷宮似的走廊,終於爬上了頂層的聖殿。懷著敬畏初登聖殿,空曠的殿堂讓人驚嘆莫名。這裡沒有一個精美的石雕,也沒有豪華的講壇,哥德式玫瑰窗上鑲的也不是絢麗的彩色玻璃。一切都那么平凡而樸實,沒有誇張,沒有奢華,如此雄偉壯麗的外形之中,隱藏著樸實渾厚的心靈。

對比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和耶路散冷的耶穌基督堂,還有歐洲其他一些大大小小的教堂,裡面華美的雕塑和裝飾、絢爛晶瑩的彩色玻璃、寬闊的講壇、巨大的管風琴,高遠神聖的感覺會讓你感到自己的卑微。而聖米歇爾大教堂則完全是另外一種神聖,它平靜、安詳、樸實、渾厚。身處其中,一切浮躁會煙消雲散。也許只有如此寧靜才能使教士們潛心修行,只有如此親和才足以吸引八方的信徒不顧被流沙吞噬、被海潮捲走的危險上山朝聖。

在教堂鐘樓的頂端,大天使聖米歇爾手持利劍,展翅欲飛,庇佑著諾曼第的大地。在聖經故事中,他是守護天堂入口的大天使,英勇無比,曾經戰勝過魔鬼撒旦。他能稱量人類的靈魂,區分善惡;他引領人們進入天堂,使他們免受惡鬼的誘惑。

從聖米歇爾山頂上,可以俯瞰下面一望無際的流沙,15公里以外,才能看到大西洋的海水。千萬別被表面平坦光滑的流沙所迷惑,它內部的暗流會像蛇一樣滑動,纏住人腿,慌亂中拔不出雙腿的遊人,就會被流沙吞噬。維克多·雨果曾經描寫道:“陷入流沙之中,一定會遭到驚心動魄的埋葬,這個過程是漫長的、必然的、毫不容情的……”。

旅遊須知

觀光

聖米歇爾山每年吸引約85萬遊客。旅遊業興旺的好處是人人會講英語,壞處是店裡的貨品都是“遊客價”。《寂寞星球》旅遊書說,“基本上,只要不是以水泥鞏固在地上的東西,你都可以一半或更低價錢在諾曼第其他地方買到。”

遊客當然可以到山腳下的“媽媽的雞奶烘餅”店,去吃一下聖米歇爾山最著名的烘餅。它在“國王門”附近,裡面掛滿名人“到此一吃”簽名照片的餐館就是。一人份套餐請準備至少60歐元。不想太花錢,可以到小店裡購買法國麵包或新鮮出爐的義大利餡餅充飢。

交通

除了參加當地旅行團外,最方便的方法是搭火車到聖馬洛(St. Malo),轉搭前往聖米歇爾山的專程巴士。巴士一天出發三四趟或八九趟,視季節而定,出發和抵達時間多和火車時刻相吻合。

住宿

小小山頭,東拐西彎地“藏”著8家小酒店——大多是外部古早內部現代化建築喔。雙人房價格從80到250歐元不等,都有衛浴設備。需要預訂。酒店一般下午3時到5時才開門接待,在這以前抵達的旅客得在山上遊蕩一陣。

觀潮時間

聖米歇爾山潮水一年裡的最高潮,一次在春季(3月21日左右),一次在秋季(9月23日左右)。但潮水日期年年不同,最新最準確的資料還是在網上,詳見詞條參考資料。

拯救

聖米歇爾山聖米歇爾山

“孤島”將“不孤”

聖米歇爾山最有神秘感也是我最喜歡的就是“朝現夕隱”現象,白天大海退潮時,水落石出,通往修道院所在的島的路顯現出來,可是到了黃昏就開始漲潮,天一黑,島就變成了孤島。如果白天忘了走就會被困在島上。

19世紀後人工長堤被修建,從此聖米歇爾山一個月只有兩次,在滿月和新月時才成為孤島。

幾個世紀以來,迅猛的漲潮一直是聖米歇爾山的一道著名景觀,觀潮成了聖米歇爾山一大特色。每逢傍晚,受學良的影響,大西洋的潮水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奔騰而來,剎那間將四周的流沙淹沒,變成一片汪洋,只有一條1877年修建的堤道與大陸相連。到了退潮時才會和大陸連起來。每年春天和秋天,會有兩次大潮出現,一次在3月21日左右,另一次是9月23日左右。每當此時,聖米歇爾山都會人山人海,熱鬧異常。

每當潮水退去時,都會在沙地上留下大量沉積物。隨著人們對農田的開墾,以及運河、堤壩、停車場等設施的建造,沉積現象不斷加劇,原來的海灘由於路堤阻擋,無法在退潮時將泥沙沖走,逐漸變成了陸地。久而久之,山周圍的地勢漸漸變高,現在只有在天文大潮來臨時,聖米歇爾山才會顯現為海島。聞名世界的“孤島仙山”面臨著“孤島不孤”的嚴重威脅。

據專家估測,如果再不採取緊急措施,聖米歇爾山將在2042年被沉積物完全掩埋,屆時將不再有“孤島”和“仙山”,留給人們的只是與大陸連成一片的平地,唯一可看的也許就只是矗立在平地之上的一座雄偉的修道院。

兩億歐元的拯救

面對可能出現的“孤島不孤”的危機,法國人自然不會坐視不管。自1995年開始,恢復聖米歇爾山海島風貌的工程就成了法國民眾熱議的一個話題。

經過多方論證之後,2006年6月16日,時任法國總理德維爾潘抵達聖米歇爾山,正式啟動了這個舉世聞名的旅遊勝地改造工程。這一總投資達2億歐元的大型工程由聖米歇爾山海灣混合工會承建,由歐盟、法國中央政府和地方行政單位共同出資,工期預計為6年,其間遊客可以繼續到聖米歇爾山觀光。

工程以在古埃斯農河上建造一座水壩開始。古埃斯農是流入聖米歇爾山海灣的一條河,水壩工期為30個月,將於2008年底竣工。漲潮時,它將把古埃斯農河灌滿海水,落潮時把海水泄掉,從而產生一種抽水效應,便於清除沉積物。水壩距聖米歇爾山2公里,壩上將建造一座步行橋,橋上還要建一座亭子。立於亭中,可以欣賞整個海灣風景。

根據索格雷阿實驗室的模擬測試數據,水壩運行8年後,可以清除80%的沉積物,從而保持“孤島仙山”的原貌。由於長堤公路阻礙了水流的自由流動,加劇了聖米歇爾山周圍的泥沙沉積,改造工程還將新建一座近一公里長的高架橋,預計2008年初開工,2012年完工。屆時長堤公路將被拆除,遊客可以乘坐汽車,經由高架橋,直達聖米歇爾山頂。

交通小貼士

從巴黎出發,共有好幾條路線可到達聖米歇爾山: 從巴黎Vaugirard車站乘坐火車到達Dol de Bretagne或Deauville市,或乘坐火車從巴黎Montparnasse車站到達雷恩換乘。

為了便利您的工作且為您的客戶提供舒適的條件,歐洲鐵路公司僅為您提供到達聖米歇爾山的唯一一種選擇。這是節省時間且最簡便的一種方式。這一路線是:

巴黎Montparnasse車站至雷恩的TGV高速列車路線

和雷恩車站至聖米歇爾山的大巴,也可同時在Euronet上預訂

從巴黎至聖米歇爾山的行程為3小時50分

小貼士

使用Euronet,選擇“聖米歇爾山”

可查詢巴黎-雷恩的許多時刻表

在雷恩……

雷恩和聖米歇爾山之間的交通服務由“Les Courriers Bretons”巴士公司提供。這是運載旅客至聖米歇爾山下主要入口處的唯一大巴服務。

法國鐵路通票和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鐵路通票(無論期限多久)不適用於乘坐雷恩和聖米歇爾山之間的大巴。旅客需另外購買大巴的開放車票。

請注意,法國通票或涵括法國的歐洲鐵路通票持有人在巴黎和雷恩之間的TGV高速列車上可享受通票持有人票價。

車上設施

Euronet上預訂的巴黎-聖米歇爾山車票包括

巴黎Montparnasse車站至雷恩的TGV高速列車

雷恩車站至生米歇爾山的大巴。

價格包括TGV列車二等車廂座位的票價(通票持有人總價)和he price includes the price of the seat in TGV (global fare of Passholder fare) in 2nd class and the open ticket for the coach route

如果您的客戶希望乘坐一等車廂旅行,或已經到達雷恩,兩個區段可分開單獨預訂:

巴黎<>雷恩(TGV):可預訂一等車廂或二等車廂座位,就像預訂普通的TGV列車座位一樣

雷恩<>聖米歇爾山(大巴):該路線的車票為開放車票,只能購買二等車廂車票。

相關規定

前往聖米歇爾山的票價與法國通常旅行的票價相同(TGV列車票價和開放車票)

某些車票可能收取取消費用

退票和退款費用取決於購買車票的類型

退款只能在出票國家進行操作,期限截至列車出發後60天內

評價

被譽為“西方名勝”的聖米歇爾山位於法國諾曼第和布列塔尼之間,坐落在巨大沙洲中部的岩石小島上。高高聳立,依臨潮水,島的頂部是哥德式建築本篤會修道院。透過高大城牆,可一覽海灣全景。這座修道院建於11到16世紀,是非凡技藝之傑作,與周圍獨特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沒有汽車紛擾的十大小島

雖然汽車成為現代交通工具的主力軍,但是在以下的十大小島卻能遠離汽車帶來的喧囂與污染,獨享一份恬靜。

細數法國20處影響全世界的美景

巴黎聖母院,古老巴黎的象徵。始建於1163年,歷時182年建成,巴黎聖母院坐落在巴黎發祥地西岱島,它是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之一,在歐洲建築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普羅旺斯,位於法國地中海沿岸。自然景色得天獨厚,古鎮、險崖、峭壁使人流連忘返;陽光、白雲、藍天充滿繾綣風情。普羅旺斯的熏衣草最為出名,成為這一地區的象徵。

世界十大最美歷史遺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