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祝

wū zhù ㄨㄓㄨˋ巫祝古代稱事鬼神者為巫,祭主讚詞者為祝;後連用以指掌占卜祭祀的人。《禮記·檀弓下》:“君臨臣喪,以巫祝桃茢執戈,惡之也。”晉葛洪《抱朴子·道意》:“巫祝小人,妄說禍祟。”宋范成大《灼艾》詩:“謝去羣巫祝,勝如幾藥湯。”

釋義


巫,《說文·巫部》:“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
祝,《說文·礻部》:“祝,祭主讚詞者。從示,從人、口。一曰從兌省。《易》曰:‘兌,為口、為巫。’”《玉篇·礻部》:“祝,祭詞也。”《尚書·洛誥》:“王命作冊,逸祝冊。”孔穎達疏:“讀策告神謂之祝。”
由此可見,“祝”有三義:⑴祭主讚詞者:祭祀時司祭禮的人,即男巫,亦名覡(音席xi)。⑵祭詞:祭神的祝禱詞。⑶讀祭詞者,即用言語向鬼神祈禱求福的人。
祝通鬼神。《禮記·曾子問》:“祫祭於祖,則祝迎四廟之主。”鄭玄註:“祝,接神者也。”
祝,乃與巫同類職業者,故《易》曰“為巫”,而有巫祝之稱。
巫祝者,皆乃上古時期高級知識分子,他們曉天文、懂地理、知人事,而且最重要的是能與鬼神相通,故有“神職官員”之稱。
《周禮·春官·大祝》:“大祝掌六祝之辭,以事鬼神祇(示),祈福祥,求永貞。一曰順祝,二曰年祝,三曰吉祝,四曰化祝,五曰瑞祝,六曰筴祝。”鄭司農云:“筴祝,遠罪疾。”
《周禮·春官·小祝》:“小祝掌小祭祀,將事侯禳禱祠之祝號,以祈福祥,順豐年,逆時雨,寧風旱,彌災兵,遠罪疾。”鄭玄註:“禳,禳卻凶咎,寧風旱之屬。”賈公彥疏:“寧風旱、彌災兵、遠罪疾,三者即是禳……雲‘禳,禳卻凶咎,寧風旱之屬’者,‘之屬’中兼有彌災兵、遠罪疾,三者是凶咎之事,故設禱祠禳卻之。”
《易·巽》:“巽在床下,用史巫紛若吉,無咎。”孔穎達疏:“史謂祝史,巫謂巫覡,並是接事鬼神之人也。”
巫分男女,女巫稱巫,男巫稱巫與覡。《周禮·春官·神仕》:“凡以神仕者,掌三辰之法,以猶鬼神示之居。”賈公彥疏:“按:《外傳》云:‘在男曰覡,在女曰巫。’使制神之地位次主之度與此文合,故知此神仕是巫……言‘在男曰覡,在女曰巫’者,男子陽,有兩稱,名巫、名覡。女子陰,不變,直名巫,無覡稱。”
據《周禮·春官》記載,巫祝之多,有“大祝、小祝、喪祝、甸祝、詛祝、司巫、男巫、女巫、神仕”者等,他們有明確的分工,其中祝的“神職官位”比巫高。凡王、後、貴人等之喪禮祭祀、國家之祈福安災、自然災害、外交戰爭及王、後、貴人之草藥沐浴、身體康健者等,皆由巫祝掌管。
巫祝有知醫者,通曉醫術,具有“遠罪疾”之禱祠及醫術。“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可愈疾活人。

巫術的由來

巫術是由原始之巫發展成專職之巫,並由專職的巫或巫師創造,發展,完成的。沒有他們的創造和發展,便不可能有巫術文化的完備體系,也不可能世代傳承。
中國巫術內容廣泛,從敦煌莫高窟文獻中鮮明地反映出來,充分說明中國巫文化淵源流長,給中國傳統文化增添了一個燦爛奪目的光環。
總之,凡是企圖影響神,鬼,人,自然界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都屬於巫術範疇。這種信念便是與人發生關係的外界也是一種有生命的靈動現象。在這種信念基礎上,人們尋求與外界的關係,人與自然或動物的關係,人與人之間,活人與死人之間的關係時,便產生出各種各樣的觀念形態。反應在宗教上便是自然崇拜,靈物崇拜,反應在氏族上便是圖騰崇拜,祖先崇拜,反應在死亡上便是鬼靈崇拜,靈魂崇拜。有了這些信仰和崇拜觀念,便會產生相應的行為,這些相應行為便是巫祝。這樣一來,自然界中普遍存在著人們不可見的種種聯繫(天人觀)和影響,它在人們身邊和生活周圍都普遍存在著。如,有喜鵲叫,人們心理上就認為有喜事臨門,聽見烏鴉叫則認為是不吉利之兆……如此這樣的例子是很多的。

巫術的特點

巫術最顯而見的特點,是它的形態,姿勢,動作,儀式,禁忌等表面行為,其內涵可分理論性巫術和套用性巫術。實用價值上應是套用性巫術。在套用性巫術中,又分正邪兩種巫術。正者,可以醫病救人,為人消災增壽,邪者,可以害人,也可以以邪制邪(以邪攻擊害人之邪),在必要時可以正邪兩用,邪在這裡不是絕對的,必須因人因事而異的。
關於中國巫術的種種表現,到今天為止還沒有人專門去研究作出系統的總結。這一方面在人們心目中,一提到巫術,就認為是一種迷信,往往近而遠之,但是,它的內涵卻是科學的,只是,往往和迷信活動混在一起,由不得帶來非議,這樣一來,有誰還敢把它全部加以蒐集整理和研究呢?唯其如此,人們並沒有真正對它作過有力的考察,和有系統的公正論述,這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一件憾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