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五馬

西北五馬

西北馬家軍從晚清到民國期間,總共出現了老五馬、中五馬、新五馬三批軍閥。 “老五馬”——馬禎邦、馬福祿、馬福祥、馬海晏、馬海淵; “中五馬”——馬麒、馬麟、馬廷勷、馬璘、馬福祥; “新五馬”——馬步芳、馬步青、馬鴻逵、馬鴻賓、馬仲英。

西北地區範圍包括陝、甘、寧、青、新五省,為漢、回、藏、蒙、維等多民族的交匯地,由於歷史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民族關係一直比較緊張。近代以來,清廷東南地區戰事不斷,西北地區控制逐漸鬆弛,終於在同治年間爆發了大規模的回民起義,後左宗棠採取收降的方法鎮壓了這次起義,但也給今後馬家軍割據一方打開了大門。

馬家軍集團在取得地方軍政大權後,採取各種手段向當時的掌權勢力示好,以確保自我的利益,同時謀求機會擴充實力,前後歷經晚清政府、北洋國民政府、南京國民政府等多個時代,採用此韜光養晦之法,終在蔣介石統治期間勢力發展到頂峰。

“老五馬”活躍在晚清時期,曾跟隨甘肅提督董福祥參加過與“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戰鬥,因作戰勇猛引起全國人民矚目;

“中五馬”活躍在民國前期的北洋軍政府時代;

“新五馬“活躍在民國後期的南京國民政府時代,此時“西北五馬”在蔣介石支持下勢力發展到了頂峰,鼎盛時期兵馬合計有20萬人以上。

“新五馬”包括寧馬(馬鴻逵、馬鴻賓)、青馬(馬步芳、馬步青)、甘馬(馬仲英)三大軍事集團,其中以“青馬”最為兇悍,雙手沾滿了“西路軍”將士的鮮血。抗戰期間八路軍和新四軍不少將士倒在馬家軍的屠刀之下;解放戰爭期間,一野沒少吃馬家軍的虧。

1949年7月,彭德懷率領一野四個兵團發動解放大西北戰役,短短數月將盤踞西北塞外四十餘年的馬家軍掃出歷史舞台。

馬步芳流亡海外,1975年客死沙特麥加;

馬步青逃往台灣,1977年病逝於台北;

馬鴻逵逃往美國,1970年病逝於洛杉磯;

馬鴻賓率部起義,1960年病逝於蘭州;

馬仲英1934年7月前往蘇聯,後不知所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