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履歷
196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生物系,
1980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北京)。
1980-1983年分別在英國南安普敦大學、倫敦皇家腫瘤研究所和美國波士敦遺傳所進修,
1988-1991年在美國馬里蘭大學海洋生物技術中心任教授研究員、Faculty member,
1991-1994年英國阿伯丁大學任高級講師、Teaching Staff、博士生導師,
1995-1999年任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長。
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8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2007年被授予英國阿伯丁大學科學博士榮譽學位。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國家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科學通報》執行主編,中國國際科技合作協會會長,
2000年5月起被聘為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
2008年3月當選為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
2016年6月12日,當選第五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委員。
人物成就
1. 開創魚類基因工程研究新領域:在童第周教授指導下,合作完成了鯉鯽間的細胞核移植。在此基礎上,開創了魚類基因工程研究新領域,培育出快速生長2.3至4.3倍的鯉、鯽和泥鰍;首次揭示了外源基因整合的動力學過程,證實其嵌合性整合、表達和非孟德爾方式傳遞,提出了轉基因魚模型和研製純合轉基因魚品系對策;闡明了轉移的外源GH基因對內源垂體分泌GH的代償作用,以及轉GH基因魚餌料利用的蛋白質節省效應和合成代謝的蛋白質積累效應。這一系列前沿性研究為魚類基因育種奠定了理論基礎。
2. 系統的鯉類基因組研究:組建了鯉、草魚基因組文庫,克隆並測序了鯉科魚類4個基因和6個特異DNA片段,首次提出並構建了“全魚”轉移基因表達載體,所培育的快速生長轉“全魚”GH基因鯉魚群體已進入子二代,為基因育種實用化奠定了基礎;首次發現了鯉種的DNA分子標記;揭示了魚類GH基因結構對研究脊椎動物早期演化的特殊意義。共發表研究報告90多篇,其中3篇已成為轉基因魚領域公認的經典文獻,SCI檢索被引用100多次。曾應邀15次在國際學術會議和20次在歐美大學作學術報告,贏得了廣泛國際承認。《紐約時報》曾發表長篇評述,肯定其在中國開創的轉基因魚研究領先 美國三年。
人物榮譽
1. 1978年獲全國科技大會獎、1979年獲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獎和1979年獲湖北省科學大會獎(“細胞核與細胞質相互關係的研究”,水生所協作組負責人,獲獎人未排名)。
2. 1984年獲中國科學院技術改進獎三等獎(“鯽鯉核質雜種魚及其遺傳形狀的研究”,第5獲獎人,主要設計和執行人之一)。
3. 1988年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魚類基因轉移定向育種新技術研究”,第1獲獎人,設計、執行、總結)。
4. 1996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魚類基因轉移育種套用基礎理論研究”,第1獲獎人,設計、執行、總結)。
5. 1991年獲中國科學院“七五”重大科研任務先進工作集體(負責人)。
6. 1985年入選“湖北省科技精英”(第一批入選人)。
7. 1986年入選“武漢地區科技新秀”(第一批入選人)。
8. 1991年獲“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9. 1992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0. 1996年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11. 1996年獲“中國科學院優秀教師”稱號。
12. 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3. 1999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