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課程·教材·教法》是我國第一家反映基礎教育、教師教育課程、教材、教學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改革動向和教育實踐經驗,介紹國內外這些領域的改革動向和先進經驗的國家級期刊。自1981年創刊以來,始終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融學術性、指導性、實用性為一體,深受廣大中國小教師和教育教學研究人員的歡迎,是課程、教材、教學研究方面的權威雜誌。
獲得獎項
1995年被國家新聞出版署評為全國首屆優秀社會科學期刊。
1999年被國家新聞出版署從3800多種社科期刊中評為全國百種重點社會科學期刊。
2001年被中宣部和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從全國近9000種期刊中批准為中國期刊方陣雙百期刊。
2004年獲首屆《CAJ-CD規範》執行優秀期刊。
2003年、2005年被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評為第二屆、第三屆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期刊。
本刊已躋身於我國名刊之列,是全國教育類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在全國教育界、期刊界具有重要影響。每年均有多篇文章被《新華文摘》等報刊轉載。
主要目錄
課程教學研究
教學改革
教學方法
教材建設
師範院校課程設定。
投 稿 須 知
本刊將繼續執行《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檢索與評價數據規範》,進一步提高本刊的規範化水平。為此,請您賜稿時特別注意以下各項。
作者簡介
位於文章首頁地腳,簡介內容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別、民族(漢族可略)、籍貫、職務、職稱、學位、研究方向。
摘要和關鍵字
文章正文前必須有中文摘要、關鍵字等。摘要字數以200字以內為宜。關鍵字可選3~8個。凡屬於“理論與套用研究學術論文(包括綜述報告)”要同時附上英文摘要和英文關鍵字。
參考文獻和注釋
參考文獻是對期刊論文引文進行統計和分析的重要信息源之一,是作者寫作論文時所參考的文獻書目。一般集中列於文後。文獻序號用阿拉伯數字加方括弧表示(如,[1]、[2]、[3]……),要在文中標出序號的位置(右上角標)。參考文獻著錄項目包括:
1.主要責任者(專著作者、論文集主編、學位申報人、專利申請人、報告撰寫人、期刊文章作者、析出文獻作者):
2.文獻題名及版本;
3.文獻類型及載體類型標識(專著──M;論文集──C;報紙文章──N;學位論文──D;報告──R;標準──S;專利──P;其他未說明的──Z);
4.出版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5.文獻出處或電子文獻的可獲得地址;
6.文獻起止頁碼等。
7.注意:注釋不等於參考文獻,注釋是表示對文章內容的補充、解釋或說明等。注釋號用阿拉伯數字加圓圈標註(如①、②、③……)。參考文獻和注釋格式及其示例,請參考本刊2006年各期。
其他要求
1.每篇文稿字數一般在6000~7000以內為宜。文稿一律用A4紙單面列印,您可通過普通信件、傳真或Email的任一方式向本刊編輯部投稿,不要寄給個人,以免遺失。
2.作者在稿件上要寫明自己的單位全稱、所在省市區名、郵政編碼、聯繫電話,有條件的,可附上電子郵件地址。
3.如是課題、項目,可加題解說明,並請將批准件複印見示。
4.切勿一稿多投。三個月內未收到用稿通知,作者可另行處理。限於人手,恕不退稿,請諒解並自留底稿。
2011 年01期目 錄
讀者、作者問卷調查反饋本刊編輯部;
“我和《課程·教材·教法》”徵文啟事本刊編輯部;
知識的教育價值及其實現方式問題初探——兼談對杜威教育思想的某些認識王道俊;
新世紀課程改革十年:趨向與願景——第七次全國課程學術研討會綜述劉啟迪;
中國本土教學思想與當代教學改革——第十二屆教學論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綜述李如密;齊軍;
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學分會教育哲學專業委員會召開第十五屆學術年會劉捷;
投稿電子信箱變更通知本刊編輯部;
小學生習作用字情況調查李玲莉;劉華;
中美國小數學課程“圖形的認識”的比較研究王永春;
語文教學中常見的五種偏向溫儒敏;
對數學情境及其性質、作用的探討曹新;紀雪穎;張永雪;
中國基礎英語教學:在反思中前行張志遠;
地理課堂教學目標呈現方式與教學效率的相關性盧曉旭;趙媛;朱慧;陳磊;
中學生物學教材編制的基本理論問題芻議趙占良;
語文教材改革任重道遠周正逵;
我國中國小英語教材建設的歷史經驗及啟示劉道義;龔亞夫;張獻臣;
“2010年全國教師學會國小教師教育委員會年會暨高職高專初等教育專業第三屆學術年會”在海口召開張志坤;
慶祝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60周年舉辦“中國小教材建設與改革學術論壇”柯岩;
繼承傳統開創未來科學推進主流教材建設——在人教社成立60周年社史展剪彩儀式上的講話李志軍;
引領新中國教材發展編寫新世紀主流教材——人教社60年教材發展的歷史回顧與經驗總結徐岩;
人民教育出版社迎來六十華誕本刊記者;
教育學教材編寫的思考郭文安;
教學期刊雜誌盤點
專題論述、高等教育、職業教育、中國小教育、素質教育、教改研究、課堂教學、閱讀教學、師資建設、班級管理、幼教論壇、研究生論壇、新課程研究、語言文學探討、教育教學探討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