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漢語學習》的辦刊宗旨是介紹國內外現代漢語和第二語言漢語教學的新成果,提供學術討論和爭鳴的園地,反映學術活動的新動態,展示國內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的新視野。主要欄目有:語言學與現代漢語研究、現代漢語研究述評、對比研究、語言·文化·社會、第二語言漢語教學、研究生論壇、書評、國外漢語學者評價、海外漢語教學、訊息、補白等。
現任主編崔健,副主編曹秀玲。陳保亞、崔希亮、戴耀晶、馮勝利、金基石、李宇明、柳英綠、馬慶株、齊滬揚、山村博文、邵敬敏、石定栩、蕭國政、許成道、袁毓林、張伯江任編委。戴慶廈、范曉、胡明揚、陸儉明、邢福義、張斌等先生擔任本刊顧問。延邊大學的吳昌、吳葆棠、劉明章、崔奉春、徐國玉、金鐘太、金基石、柳英綠等先生曾先後任主編或副主編。
歷史沿革
上世紀80年代,中國語言學界百業待興。延邊大學漢語言專業的老一輩學者為了適應朝鮮族學校第二語言(漢語)教學的需要,以東北三省朝鮮族學校的漢語教師為主要對象,創辦了輔導漢語刊物《漢語學習》。當年共內部發行了六期。在此過程中,《漢語學習》受到老一輩語言學家王力、呂叔湘、張志公、朱德熙等先生的殷切關懷。因當時語言學期刊寥寥無幾,全國各地的稿件紛至沓來,廣大讀者紛紛要求雜誌公開發行。於是《漢語學習》試刊一年後,1981年1月經中共吉林省委批准,向國內外公開發行。
公開發行之初,《漢語學習》是一份以研究漢語、推廣漢語知識和探討作為第二語言(漢語)教學為重點的普及性學術刊物。當時,聘請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張志公先生擔任顧問。因所載文章不拘流派、富有新意、篇幅較小、形式多樣,深受廣大讀者的歡迎。各地讀者紛紛來信建議希望刊物在學術上充實內容,擴大讀者群。刊物的作者群和讀者群迅速擴大,雜誌的學術含量逐年提升,一年一個新台階,逐漸從地區性教輔期刊發展成為全國性學術期刊。
長期以來,《漢語學習》一直堅持如下辦刊宗旨:載文不拘一格,不限學派,不囿於某一體系;堅持學術性與知識性相結合,提高與普及相結合;講求實際,提倡爭鳴;扶持青年語言工作者;實行開門辦刊。因此,贏得了國內外廣大讀者和作者的廣泛讚譽。著名語言學家胡裕樹先生說:“《漢語學習》辦得好,辦得很有特色。它是語言學陣地的輕騎兵,是我愛讀的語文雜誌之一。”
中國語文報刊協會會長李行健先生說:“漢語學習出刊以來,發表了不少優秀的學術成果,在海內外學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導師邵敬敏先生撰文認為:《漢語學習》“已成為現代漢語語法研究的晴雨表和前哨陣地,……她不但在年輕的語言學工作者中具有很大的影響,而且許多中老年學者也都把她看作是自己的忘年交。”
1982年至今,《漢語學習》經由中國圖書對外貿易總公司、中國國際書店向國外發行,發行面逐步擴大到日本、美國、德國、法國、瑞士、新加坡、澳大利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並同國內外許多學術機構建立了學術交流關係。
《漢語學習》作為優秀的全國性學術期刊,為推動國內外的現代漢語研究、第二語言(漢語)教學(對外漢語教學和中國少數民族漢語教學研究)以及語言對比研究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也因此贏得了相應的褒獎。
1992年《漢語學習》被確定為全國“語言學/漢語類”中文核心期刊(位居18種核心期刊之第六位);1994年在首屆全國語文報刊評選中,獲得“優秀整體設計獎”;1997年入編《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1999年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列入“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同年入選南京大學編制的《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2000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被確定為“語言學/漢語/中國少數民族語言類”中文核心期刊(位居16種核心期刊之第五位);2001年榮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檢索與數據規範》(《CAJ-CD》)執行優秀獎;2002年在中國語文報刊協會舉辦的全國語文報刊編校質量評比中榮獲優秀獎(最高獎)。2003年被《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2004年版)確定為中國語言學類專業(含漢語、外語、翻譯等)17種核心期刊之一。目前,《漢語學習》的“學科總被引”、“期刊總被引”、“學科影響因子”以及“綜合值”等參數在國內語言學類期刊中均名列前茅。
2003年起,《漢語學習》進行了擴版。改刊後的《漢語學習》分為學術版和普及版。《漢語學習》(學術版)即原來的《漢語學習》辦刊宗旨和欄目設定不變。《漢語學習》(普及版)的辦刊宗旨是為朝鮮半島的來華留學生、華人華僑學生、半島內的漢語學習者及中國的朝鮮族學習漢語、了解漢文化服務,為從事第二語言漢語教學工作者溝通信息、交流經驗服務。
為與國際出版條例接軌,2005年起,《漢語學習》組建編輯委員會,實行雙向匿名審稿制。
教學期刊雜誌盤點
專題論述、高等教育、職業教育、中國小教育、素質教育、教改研究、課堂教學、閱讀教學、師資建設、班級管理、幼教論壇、研究生論壇、新課程研究、語言文學探討、教育教學探討等。 |
教科文藝期刊大全(五)
教科文藝期刊雜誌涵蓋了各國民俗文化、民間藝術、民間傳統手工藝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國際文化、藝術,且對其保護與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詞條中不要添加期刊雜誌電話、網址、信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