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詞語】:國聞【注音】:guó wén
【釋義】:1、 本國的傳統的學問﹑知識。
2、有關國計民生的新聞信息。
3、國聞通訊社。自1872年英國路透社在上海設立遠東分社以來,通訊社在新聞傳播上的重要作用漸漸被中國人所認識,於是國人也開始嘗試著創辦通訊社。國聞通訊社就是其中有影響者之一。
相關歷史
在1920年左右,孫中山、段祺瑞、張作霖之間確實有一個反直系的“鬆散”的聯盟關係,因而由三方面出資,創辦和經營國聞通訊社,以擴大對外宣傳。當時,孫中山想利用北洋軍閥各派系之間的矛盾,準備北伐曹錕、吳佩孚。孫中山說:“我們要分化北方軍閥,利用直系與皖系的利害衝突,聯絡段祺瑞,特別是關外實力派張作霖,三方合作聲討曹吳。”據國聞通訊社第一任社長鄧漢祥回憶:“孫、段、張每月各撥一千元在上海辦國聞通訊社,我任社長,周培藝任總編輯。有一天,徐樹錚自動向盧永祥(安福系的軍閥)說,他手裡還有公款,可以拿十萬元來作國聞通訊社的基金,不必由三方面擔任經費,但要求以胡政之作總編輯。……但胡政之到社後,徐樹錚始終沒有撥款。”另外,在《蔣介石日記》中記載有孫中山給蔣介石的一封信,其中談及國民黨在上海的宣傳布置,說“民智書局要辦下去,國聞通訊社的津貼不要停止”。可見,孫中山對國聞通訊社的重視程度。1921年8月,胡政之正式籌辦國聞通訊社,9月1日開始發稿。胡政之在國聞通訊社“開辦預告”中稱:“當前世界改造潮流方急之時,國中凡百事業胥待刷新。而國民喉舌之新聞界自亦有待改進,不佞業報有年,不自揣其能力,竊欲於報界革新事業稍效綿薄。”這表明創辦國聞通訊社的目的,是為了推動中國新聞事業的革新。胡政之全身心經營國聞通訊社,總社初設在上海派克路363號,後遷至山東路202號,先後在北京、漢口、天津、長沙、廣州、重慶、貴陽、哈爾濱等地設立分社,還在西安、蘭州、洛陽、開封、蚌埠、濟南、青島、福州、梧州、奉天、吉林等地聘請通訊員,成為一家全國性的通訊社。1925年4月,胡政之特聘日本東京通訊員一人,“以確悉日本各方面情形,文筆雅潔者為合格”。這是國人創辦通訊社設駐外記者之始。
國聞通訊社創辦初期
國聞通訊社創辦初期,由於受孫中山和浙江軍閥盧永祥等的資助,不能不成為反直系軍閥的某種聯合勢力的宣傳機關。因此,國聞通訊社發出的稿件,除有利於盧永祥及孫、段、張三方面的政治新聞由胡政之親自撰寫外,其他來源,一是由李子寬從外文報紙摘譯的新聞,二是由外勤記者嚴諤聲採訪來的有關“馬路聯合會”(當時上海商界的一種組織)的訊息。每天發稿兩次,初時日發6000字,後來增加到10000字,並有英、日文翻譯,國外也有訂戶。1924年初,盧永祥在浙江戰爭中失敗,國聞通訊社失去了經濟來源。胡政之不得不設立廣告部,代各報招攬廣告業務,以折扣補充經費。胡政之並不滿足於通訊社每天發稿,他又以國聞通訊社的名義,創辦了《國聞周報》,鹽業銀行總經理吳鼎昌每月資助300元。
1926年9月1日,胡政之與吳鼎昌、張季鸞在天津續辦《大公報》,胡政之把國聞通訊社也從上海遷到天津,成為《大公報》的附屬事業,它的編採人員成了《大公報》初創時期的班底。隨著《大公報》發行量的不斷擴大,聲譽日漸提高,而國聞通訊社的作用卻在逐漸減少。
1936年初,日本侵略者在華北步步進逼,局勢緊張,國聞通訊社隨《大公報》南遷上海。“八一三淞滬抗戰”以後,《大公報》遷往漢口,至此國聞通訊社停辦。
國聞書局
湖南國聞書局書報刊配送有限公司專業從事書報刊批發、零售,提供書報刊配送服務。湖南國聞書局發展歷史
湖南國聞書局書報刊配送有限公司(含長沙市國聞報刊配送有限公司及其他分公司和各連鎖店,以下統稱“國聞書局”)創始至今已10年有餘。湖南國聞書局所獲榮譽
10餘年來,在“傳播真誠,收穫信任;傳播文明,創造奇蹟。”的企業理念指導下,按照“快速送達,全面覆蓋”的要求,國聞人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第一”和“唯一”:湖南第一支書報刊配送隊伍,也是目前唯一的書報刊專業配送公司;
湖南第一個獲得書報刊批發資質的公司,也是目前長沙定王台書市中唯一有書報刊批發權的公司;
湖南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在長沙以外的地市有分公司和配送隊伍以及連鎖店的書報刊發行公司;
湖南唯一在全省高速公路服務區建有“國聞書報亭”的公司;
長沙市所有連鎖便利店(目前有100多家24小時營業)的書報刊唯一供應商。
國聞書局在長沙定王台書市擁有位置最好的批發商鋪:國聞書局定王台一店(2樓5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