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人物起源
有巢氏,號稱大巣氏,是中國遠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之一。顧名思義,“有巢”就是人們要有地方住。而有巢氏教人們不再住在地面上,在樹上用樹枝樹葉建造出簡陋的蓬蓋,作為示範,這就是原始的房屋了,至少可以躲避野獸和洪水。
遠古時期,有巢氏率領古人築巢為室,古人得以安居一處,家園的夢想終成現實。最早的巢居又稱為“樹上居”,顧名思義,是建在樹上的,後來才延伸到了平地上。
上古昊英之世,古人居無定所,飽受禽獸蛇虺荼毒。後來,有位聖人發現,在樹上建築房屋,既可擋風遮雨,又能躲避禽獸,古人欣喜無比,紛紛效仿,爾後擁立這位聖人為王,號“有巢氏”。從這個樸素的名號看來,有巢氏早已不是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一位創造了歷史的平民英雄。有巢氏實際上代表著當時人類發展的一個階段,從原始的山洞居住發展到建造房屋的階段,是進步的一個標誌。
古史的年代越久,給後人留下的謎團也就越多,有巢氏便是如此:他率領子民在哪裡築巢為室?這是一個怎樣的國度?在流傳至今的史籍的縫隙中,後人只能捕捉一點關於他的流光碎影。《遁甲開山圖》記載有巢氏王天下百餘代。
築巢而居
《路史》記載:昔載上世,人固多難,有聖人者,教之巢居,冬則營窟,夏則居巢。未有火化,搏獸而食,鑿井而飲。檜秸以為蓐,以辟其難。而人說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木處巔,風生燥,顛傷、燥夭。於是有聖人焉,教之編槿,而盧緝藋,而扉塓塗翳,以違其高卑之患;而違風雨以其革有巢之化。故,亦號有巢氏。駕六龍,從日月,是曰古皇。龜龍效,圖書畀,於是文成而天下治。
其為政也,授而弗惡,予而弗取,故天下之民皈仁焉。其及末也,有禮臣而貴,仕之專而不享。欲削之權,懼而生變,有巢氏遂亡。居於瓕及盤領。
後有巢氏。巢父友許繇、樊豎。繇居沛澤,其道日光,堯朝焉,而逭之。父適聞之,洗耳於頻。豎方飲其牛,乃歐而還。
建立巢國
起初,人類穴居在野外,常受野獸侵害,有巢氏教民眾構木為巢,以避野獸,從此人民才由穴居到巢居。《莊子.盜跖》:“古者禽獸多而人民少、於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栗、暮棲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太平御覽》卷七八引《項峻始學篇》:“上古穴處,有聖人教之巢居,號大巢氏。”晉張華《博物志.雜說上》:“昔有巢氏有臣而貴,任之專國主斷,已而奪之。臣怒而生變,有巢以亡。”“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韓非子·五蠧》
人們非常感激這位發明巢居的人,便推選他為當地的部落酋長,尊稱他為有巢氏。有巢氏被推選為部落酋長後,為大家辦了許多好事,名聲很快傳遍中華大地。各部落的人都認為他德高望重,有聖王的才能,一致推選他為總首領,尊稱他為“巢皇”,也就是部落聯盟總部的大酋長。
有巢氏“王天下”時期,關注人生,胸懷民眾,為民謀生,為民造福,功高德隆。“巢皇”有“傳二世”說(《春秋緯命歷序》其八《因提紀》),也有“百餘代”說(《通志·三皇紀第一》)。《逸周書·史記解》:“昔者有巢氏,有亂臣而貴任之,以國假之,以權擅國而主斷,君已而奪之。臣怒而生變,有巢以亡。”是說有巢氏的統治,因亂臣而結束。
名號由來
稱大巢氏
《始學篇》記載:“上古皆穴處,有聖人教之巢居,號‘大巢氏’。”《通志·三皇紀》記載:“厥初,先民穴居野處,聖人教之結巢,以避蟲豸之害,而食草木之實,故號‘有巢氏’,亦曰‘大巢氏’。”
《中國遠古和原始社會的傳說及近代考古學的發現》說:“有巢氏,又名‘大巢氏’,因教民巢居而得號。”
有巢或巢
魯迅曾取用過這種簡稱,其《自文字至文章》云:“至於上古實狀,則荒漠不可考,君長之名,且難審知,世以天皇地皇人皇為三皇者,列三才開始之序,繼以有巢、燧人、伏羲、神農者,明人群進化之程,殆皆後人所命,非真號矣。降及軒轅,遂多傳說,逮於虞夏,乃有箸於簡策之文傳於今。”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徐旭生在其歷史專著中,直接以這種簡稱命題,其曰《有巢、燧人、伏羲、女媧、神農各氏的來源》。歷史學家尚秉和所著《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其卷一亦以《有巢燧人時社會狀況》為標題。後人追贈
“有巢氏”稱號是後世之人,根據傳說而給“首創巢居”的人追贈的榮譽性稱號。《韓非子》記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說(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有巢氏’。”按:上列文字摘自“諸子集成”本《韓非子》,《太平御覽》卷七十八皇王部“有巢氏”條引錄此文,略見異同。“禽獸眾”作“禽獸多”,“蟲蛇”作“蛇虺”,“民悅之”作“人悅之”。唐著名詩人陸龜蒙歌頌說:“詞雲太古萬萬古,民性甚野無風期。夜棲止與禽獸雜,獨自構架縱橫枝。因而稱曰有巢氏,民共敬貴如君師。”文化學者林河說:“在燧人氏之前,人類都是無名的,所謂‘有巢氏’、‘燧人氏’並不是他們的‘自稱’,而是後人的‘他稱’。”歷史學家王桐齡則從舊時給先王定諡號的法則思考進去,因時代文化和祖先業績而立號:“太古理想之帝名,往往與文化之發生,有接近之聯絡,有巢氏、燧人氏等古帝王之稱號皆然。此自特別取義也,凡人類初開化之時,莫不欲知其本國文化之所自出,而其時尚無文字記載,乃一依故老之口碑以為憑,中國開之開化始於何人?此初民所急欲知之者也。於是,古之學者,乃造為傳說,以解釋國民之疑惑。曰:上古之時,諸事不備,有聖帝出,教民構木為巢,以避爪牙角毒之害,故曰‘有巢氏’。
氏族代號
“有巢氏”是那個發明巢居的人的稱號,也是這個人所在的氏族的代號。“有巢氏”因為功德和地位,自然成為他所在氏族的代表人物,代表人物的稱號便漸成為氏族的代號。《莊子·盜跖》記載:“且吾聞之,古者禽獸多而人少,於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栗,暮棲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寧業高、寧業龍考證說:“‘有巢氏’不是神而是個聖人(或者是一個英明的人類群體)……‘有巢氏’不僅代表著一個原始氏族,也代表著一個歷史時代,代表著中國文明史肇端的典型標識《論有巢氏功德與古巢國演延》文史學者徐志齊說:“所謂‘倉頡’就是後人對創造文字者的追稱,猶如‘有巢氏’指發明造房屋的最早祖先、‘燧人氏’指鑽隧取火的發明者、‘神農氏’指最早開創農業的民族等一樣,其人是無法考定的。”
時代名稱
“有巢氏”是那個發明巢居的人的稱號,也是這個人所生息的時代名稱。“有巢氏”因為功德和地位,自然成為他所在氏族的領袖人物,領袖人物的稱號便漸成為他所生息的時代的名稱。歷史學家徐旭生曾立《有巢、燧人、伏羲、女媧、神農各氏的來源》專題,對關於有巢氏的史料及歷代研究情況進行綜述和探討,並明確指出:“就現在所能得到的材料去研討,我們可以推斷神農與有巢、燧人為同類,是戰國時的思想家從社會進步的階段而想出來的指示時代的名詞。”國學大師錢穆從人類歷史文化演進視角分析得很有道理:“中國古代歷史傳說,極富理性,切近事實,與並世其它民族追述古史之充滿神話氣味者大不相同。如有巢氏代表巢居時期,燧人氏代表熟食時期,庖犧氏代表畜牧時期,神農氏代表耕稼時期。此等名號,本非古所本有,乃屬後人想像稱述,乃與人類歷史文化演進階段,先後符合。此見我中華民族之先民,早於人文演進,有其清明之觀點與合理的想法。”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認為:“據我們的考察,有巢氏時代的原始人群並不是生存在這樣的一個樂園;反之,而是生存在一個冰雪皚皚的蒙古高原之原野。”古代尊稱
稱“大”,“大”者,尊也,敬也。古代用“大”於人稱,往往體現德高、位重、輩長之類。王棕材《世本集覽通論》論:“古人名號與國,多以‘大’稱者,‘循蜚紀’有大騩氏、大敦氏,‘因提紀’有大巢氏,‘禪通紀’有大庭氏,又黃帝師大填,顓頊師大款,黃帝臣大撓、大隗、大丙……伏羲後有大風,少昊後有大費,諸書稱舜曰‘大舜’,禹曰‘大禹’。”稱“巢”,與有巢氏其人築巢之事跡功德有關。
稱“氏”,這是古代的一種名稱樣式。古文獻中,有關傳說式記載的遠古時代帝王,幾乎一律地都享受這樣的稱謂。
史料記載
《太平御覽》卷78引《遁甲開山圖》云:“女媧氏沒,大庭氏王有天下,五鳳異色。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陰康氏、朱襄氏、無懷氏,凡十五代,皆襲庖犧之號。”[2]莊周說:“古者禽獸多而人民少,於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栗,暮棲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莊子·盜跖》)
韓非說:“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韓非子·五矗》)
《遁甲開山圖》中提到:“石樓山在琅玡,昔有巢氏治此山南。”(《藝文類聚》卷十一引)
《林邑記》中提到:“蒼梧已南,有文郎野人,居無屋宅,依樹上住宿,食生肉,采香以為業,與人交易,若上皇之人。”(《太平御覽》卷一七二引)
宋地理學家周去非說;“深廣之民,結柵以居,上設茅屋,下豢牛豕。其所以然者,蓋地多虎狼,不如是,人畜皆不得安,乃上古巢居之意歟!”(《嶺外代答》卷四)
《路史》記載:昔載上世,人固多難,有聖人者,教之巢居,冬則營窟,夏則居巢。未有火化,搏獸而食,鑿井而飲。檜秸以為蓐,以辟其難。而人說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
主要成就
相傳遠古昊英之世,人少而禽獸眾,為防禦野獸侵害,有巢氏教人構木為巢,白天採摘橡栗,夜晚棲宿樹上。《莊子》載:“古者禽獸多而人民少,於是民皆巢居以避之。”即有巢氏時代。史書上說:上古時人類少而禽獸多,人類居住在地面上,經常遭受禽獸的攻擊,每時每刻都存在著傷亡危險。在惡劣環境的逼迫下,部分人類開始往北遷徙。他們來到今山西和陝西一帶,受鼠類動物的啟發,在黃土高原的山坡上打洞,人居住在裡面,用石頭或樹枝擋住洞口,這樣就安全了許多。但是北方氣候寒冷,許多人寧願留在危險的南方,也不肯往北遷移。這時候有巢氏出現了,他指導人們用樹枝和藤條在高大的樹幹上建造房屋,房屋的四壁和屋頂都用樹枝遮擋得嚴嚴實實,即擋風避雨,又可防止禽獸的攻擊,人們從此不再過那種擔驚受怕的日子。
傳說,有巢氏排除了兄弟姐妹間的通婚關係,同一族團內部的同輩男女也禁止通婚了。男子只能選擇其它族團的女子為“妻”,女子只能選擇其它族團的男子為“夫”。就是說甲族團的一群男子(或女子)可以和乙族團的一群女子(或男子)互為夫妻,這便是族外群婚。族外群婚只準許甲(乙)族團的男子娶乙(甲)族團那裡的女子,乙(甲)族團的女子到甲(乙)族團男子那裡生活。這種族外群婚相對於血緣群婚,顯然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有巢氏的功德,反映了中國原始時代由穴居進入巢居的文明進程。
故里爭辯
巢湖傳說
著名史學家鄭樵(1104—1162年,今福建莆田人),學術思想主張“仲尼、司馬遷會通之法”,在《通志·三皇紀》云:“厥初,先民穴居野處,聖人教之結巢,以避蟲豸之害,而食草木之實,故號有巢氏,亦曰大巢氏。”鄭樵注重實地考察,在《通志·氏族略》中從姓名學定義得出新的見解:“巢氏,有巢氏之後,堯時有巢父,夏商有巢國,其地在廬江,子孫以國為氏。”康熙《巢縣誌》沿革志進而確載:“羅泌《路史》稱有巢氏。”羅泌(1131—1189年,今江西吉安人),其《路史》記述上古迄兩漢事,考證精賅,保存大量的古代史料和佚聞,堪可採信。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和縣猿人遺址、銀山智人遺址和凌家灘遺址相繼發現,巢湖流域被公認為是古人類最早的發源地之一,打破了長期以來長江和巢湖流域被認為不可能是人類發源地的歷史論斷。距今約30萬年的和縣猿人、約20萬年的銀山智人和5500年前凌家灘遺址,印記了人類祖先從猿人到智人,再到現代人的進化歷史,展示了從舊石器到新石器時期人類創造的古代文明,包括有巢氏所開拓的原始時代由穴居進入巢居的文明時代。
凌家灘遺址自1985年被發現,經過文物考古部門的五次大規模發掘,認定遺址其年代距今5500—5300年之間,是長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發現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時代人類聚落遺址。經遙感測定,凌家灘遺址的總面積達160萬平方米,發現了大型祭祀,紅陶塊砌成水井和建築遺蹟,以及墓葬和大量的玉器、石器和陶器,足以佐證,凌家灘遺址是已存在政、軍、神三權的有巢氏聚落中心。
20世紀90年代,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方克逸主編《巢湖》人物篇明確記載:有巢氏“因居巢得名與有巢氏發明巢居有關,而被視為巢湖人。”2006年,巢湖籍學者寧業高研究員、錢玉春副研究員,合著的《中華始祖有巢氏論綱》,通過當代考古文物考證古今文獻,論證巢湖流域是有巢氏生籍地望。2007年,凌家灘遺址第五次考古發掘,發掘領隊張敬國研究員從M23墓葬所出土的300餘件豐富文物分析,墓主人當是聚落中心的神權領袖。在遠古時代,血緣氏族是人類從原始人群轉變到氏族部落的重要標誌之一,其基本特徵是族民對先祖充滿緬懷心理和崇拜意識。據此足以佐證:凌家灘的先民就是史料所記載的有巢氏,凌家灘遺址就是有巢氏時代的聚落中心,有巢氏的生籍地望就在巢湖流域。
巴蜀傳說
荊楚之地也流傳著有巢氏的傳說。春秋時期,晉楚交戰,楚共王“登巢車以望晉軍”。這裡的“巢車”,是在八輪車上樹立一根高竿,竿上安轆轤,然後將一個方四尺、高五尺的板屋拉上高竿,用於窺探敵軍動向,如同鳥巢一樣。顯然,這種“巢車”與楚地盛行的巢居文化不無聯繫,古人先在樹上巢居,爾後才有了創造巢車的靈感。漢代揚雄《荊州箴》曾有“南巢茫茫,包荊與楚”之句,這裡的“南巢”即是荊楚之地,夏代末年,這裡生活著一個叫南巢氏的部落,是夏的同盟部族,夏桀還曾來此避難;後來,南巢逐漸成為荊楚之地巢居民族的通稱,有學者認為,有巢氏可能正是來自於荊楚之地眾多的巢居民族。再或者,有巢氏是來自於巴蜀之地的一個古老部落。宋人羅泌的《路史》有過這樣一條記載:“有巢氏居於”。清人張澍在《蜀典》一書中認為,這個“巢”,不是西南夷昆明族,便是一個叫彌牟鎮的地方,而彌牟鎮就在今天的新都縣。透過甲骨文,似乎能找到另一條線索。歷史上,周人對一個叫“巢”的小國並不友好,不遠千里派兵征討,似乎有什麼深仇大恨,蜀人與周人也有過節,怪不得在周王朝的青銅器上,巢、蜀連在了一起。學者譚繼和認為,巢、蜀兩國可能相距不遠,巢國與蜀國相連,它的得名,或許源於部落巢居的傳統。昆明族,彌牟鎮,靠近蜀地的巢國,無不彰顯著有巢氏與巴蜀之地的神秘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