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穴方法
取穴時一般採用正坐、俯伏或者俯臥的姿勢,肩井穴位於人體的肩上,前直乳中,當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即乳頭正上方與肩線交接處。
相關內容
【 人體穴位配伍】配 足三里穴、 陽陵泉穴治腳氣酸痛;治療 乳腺炎特效穴。【 刺灸法】直刺0.5~0.8寸,深部正當肺尖,慎不可深刺;可灸。
【附註】足少陽、陽維之會。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涼濕水氣及地部經水。
【運行規律】天部之氣化雨冷降,地部經水一是循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體內,二是滲入穴內的 脾土之中,三是溢流穴外。
【功能作用】疏導水液。
【治法】寒則通之或先瀉後補或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名解
(1)肩井。肩,穴在肩部也。井,地部孔隙也。肩井穴名意指膽經的地部水液由此流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質為 膽經 上部經脈下行而至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經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之地部,故名肩井穴。 (2)肩解穴。肩,指穴在肩部。解,散也。肩解名意指膽經的地部經水在此散解分流。本穴物質為膽經上部經脈下行而至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經水一是循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之地部,二是未能流入地之地部的經水循地之表部溢流膽經之外,經水在此如同散解一般,故名肩解。 (3)膊井穴。膊,膀子,大肉塊之意。井,地部孔隙也。膊井名意指膽經下行至此的經水一部分滲入脾土肌肉之中。本穴位於肩上 肌肉豐滿之處,為人體局部重力場的最高點,脾土中的水濕容易滲流外出,穴內的肌肉層中水濕因而稀少,由膽經上部經脈下行至此的地部經水也就不斷地滲入其中,故名膊井。(4)手少陽陽維之會。本穴氣血為地部經水,氣血主要集中在地之表部,天部層次氣血因而處於空虛之狀,陽維脈的氣血及手少陽經 天髎穴吸熱上行的氣血因此匯入穴內,故本穴為手少陽陽維之會。
穴位療法
主治疾病
1.循環系統疾病:高血壓,腦卒中。2.精神神經系統疾病:神經衰弱,副神經麻痹。
3.婦產科系統疾病:乳腺炎,功能性子宮出血。
4.運動系統疾病:落枕,頸項肌痙攣,肩背痛,中風后遺症,小兒麻痹後遺症。
人體穴位配伍: 配足三里穴、陽陵泉穴治腳氣酸痛;治療乳腺炎特效穴。
現代研究:臨床用於頸椎病,落枕,頸淋巴結核,半身不遂,牙痛,乳腺炎,功能性子出血,小兒肌性斜頸的治療。有報導針刺肩井施用瀉法治療急性乳腺炎療效好。
治療方法
治法:寒則通之或先瀉後補或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深部正當肺尖,慎不可深刺,以防刺傷肺尖造成氣胸。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鐘。
臨床套用
乳癰
主穴:少澤 膻中 乳根 期門 內關 肩井配穴:肝氣鬱結者,配期門、行間;溫熱蘊滯者,配梁丘、內庭。
方義:少澤系小腸經井穴,有疏通乳腺閉塞、行氣活血之功效,善治乳房疾患;乳根、膻中兩穴疏通局部氣血;本病病位在胸,取內關可寬胸理氣,與期門遠近相配,更能疏泄厥陰壅滯;肩井為治療乳癰的經驗用穴,系手足少陽、足陽明、陽維脈交會穴,所交會之經脈均行胸、乳,故用之可通調諸經之氣,使少陽通則鬱火散,陽明清則腫痛消。諸穴共奏清熱、消腫、散結之功。
日常保健
按摩
按揉肩井穴時先以左手食指壓於中指上,按揉右側肩井穴五分鐘,再以右手按揉左側肩井穴五分鐘,力量要均勻,以 穴位局部出現酸脹感為佳。每日早晚各一次。溫灸
滴大林經絡通 穴位按摩油,持扶陽罐溫灸該穴位,時間為三至五分鐘,讓罐體的紅外線及磁場刺激該穴位,可預治肩酸痛、頭酸痛、肩部僵硬、落枕等肩部疾病。溫刮
滴大林經絡通穴位按摩油,持扶陽罐溫刮足少陽膽經(肩部),進行無痛刮痧,將該部位的寒氣、濕氣排出體外,1周2次,每次3-5分鐘左右。註:人體與自然近似,軀體如大地,血管神經如水道。當水道瘀塞時,土地無法灌溉,當血管神經不暢通,就會產生疾病。“百病皆起於瘀”。經過扶陽罐的溫刮,無痛刮痧,暢通血脈,使瘀塞直接排出,就達到了治病養生的療效。
改善夫妻生活
肩井穴位於的肩膀之上,頸到肩端的中部位置。和子宮的收縮息息相關,具有提高性慾望的功能。按摩方法:
用右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按摩左肩的肩井穴,用力按壓5秒之後慢慢放開,重複十次之後換左手。
用左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按摩右肩的肩井穴,依然是重複十次。
肩井穴的按摩不僅可以提高性慾望,對肩周炎,眼睛疲勞也很有效。
在此,回氣堂玄斎先生強調肩井穴的按摩最好是一邊沐浴,一邊按摩。因為要想提高 性慾望,首先就必須提高體溫。生活中有很多女性都患有怕冷症狀,如果身體寒冷的話,性器官的血流就會緩慢,身體就會很難獲得快感。除了肩井穴,回氣堂玄斎先生還建議膻中穴的按摩最好也是一邊沐浴一邊進行。
人體穴位大全(六)
中醫博大精深,其中針灸之術更是名揚中外,而針灸之術之基礎在於對於人體穴位的了解和掌握。現在就讓我們大家一起了解下人體中的各個穴位,旨在傳承文化,以揚國粹。 |
人體穴位
頭部穴位(正面) | 頭維穴 | 髮際穴 | 陽白穴 | 印堂穴 | 攢竹穴 | 睛明穴 | 承泣穴 | 四白穴 | 迎香穴 | 水溝穴 | 瞳子髎穴 |
頭部穴位(背面) | 百會穴 | 後頂穴 | 風府穴 | 啞門穴 | 完骨穴 | 風池穴 | 天柱穴 |
頭部穴位(側面) | 太陽穴 | 下關穴 | 客主穴 | 耳門穴 | 聽宮穴 | 翳風穴 | 頰車穴 | 大迎穴 | 人迎穴 |
腹部胸部穴位 | 天突穴 | 膻中穴 | 鳩尾穴 | 巨闕穴 | 中脘穴 | 水分穴 | 氣海穴 | 關元穴 | 中極穴 | 氣舍穴 | 俞府穴 | 或中穴 | 期門穴 | 日月穴 | 天樞穴 | 氣穴 | 大巨穴 | 大赫穴 |
人體背部穴位 | 大椎穴 | 陶道穴 | 身柱穴 | 神道穴 | 至陽穴 | 脊中穴 | 治喘穴 | 肩井穴 | 曲垣穴 | 天宗穴 | 命門穴 | 腰俞穴 | 腰陽關穴 | 上仙點穴 | 六華灸穴 | 風門穴 | 肺俞穴 | 心俞穴 | 膈俞穴 | 肝俞穴 | 膏肓穴 | 志室穴 | 肩外俞穴 | 厥陰俞穴 | 三焦俞穴 | 大腸俞穴 | 關元俞穴 | 小腸俞穴 | 膀胱俞穴 |
人體上肢穴位 | 內關穴 | 外關穴 | 曲池穴 | 尺澤穴 | 治癢穴 | 孔最穴 | 列缺穴 | 陽池穴 | 神門穴 | 合谷穴 | 中渚穴 | 少沖穴 | 落枕穴 | 指間穴 | 太淵穴 | 口內穴 | 胃腸穴 | 手三里穴 |
人體下肢穴位 | 膝眼穴 | 梁丘穴 | 復溜穴 | 陰谷穴 | 血海穴 | 承山穴 | 解溪穴 | 委中穴 | 足三里穴 | 陽陵泉穴 | 陰陵泉穴 | 三陰交穴 | 百里穴 |
人體足部穴位 | 湧泉穴 | 大敦穴 | 太沖穴 | 太白穴 | 太溪穴 | 申脈穴 | 丘墟穴 | 崑崙穴 | 足臨穴 | 行間穴 | 里內庭穴 | 下痢穴 | 高血壓點穴 | 第二厲兌穴 | 第三厲兌穴 | 阿基里斯腱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