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
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指在生產、流通、消費等領域,通過採取法律、經濟和行政等綜合性措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收益,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其目的在於追求更少資源消耗、更低環境污染、更大經濟和社會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此中“節約”具有雙重含義。其一,是相對浪費而言的節約。其二,是要求在經濟運行中對資源、能源需求實行減量化。即,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用儘可能少的資源、能源(或用可再生資源),創造相同的財富甚至更多的財富,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回收各種廢棄物。這種節約要求徹底轉變現行的經濟成長方式,進行深刻的技術革新,真正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節約”的這兩重含義是內在統一的,必須統籌兼顧,不能片面理解。
發展歷程
對於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尤其是在生產活動中存在的巨大浪費現象,黨中央、國務院一直高度重視。早在1995年召開的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上,就提出了實現“經濟成長方式”和“經濟體制”兩個根本性轉變的戰略要求。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在京召開,這次全會明確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的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此後,針對中國經濟生活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一系列關係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促進中國經濟成長方式改變、降低生產過程中的消耗的改革措施相繼出台。以2004年7月1日《行政許可法》頒布實施為契機,政府各個部門清理了一大批行政許可事項,把本來應該由市場決定的行為,交還給市場。2005年6月27日下午,胡錦濤指出,“節約能源資源,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路子,是堅持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也是關係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此後,國務院頒發了《國務院做好建設節約型社會重點工作通知》,對建設節約型社會工作進行了部署。
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樹立和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並重,把節約放在首位的方針,緊緊圍繞實現經濟成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節能、節水、節材、節地、資源綜合利用和發展循環經濟為重點,加快結構調整,推進技術進步,加強法制建設,完善政策措施,強化節約意識,儘快建立健全促進節約型社會建設的體制和機制,逐步形成節約型的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以資源的高效和循環利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建設途徑
調整產業結構刻不容緩。導致當前能源“三荒”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產業結構不合理。一些地方盲目發展高耗能產業,比如鋼鐵業、電解鋁業等等,可以說是經濟“短視行為”。應逐步降低煤炭消費比例,加速發展天然氣產業,依靠國內資源滿足國內市場對石油的基本需求,形成結構多元的能源消費格局,使優質能源比例明顯提高。
切實轉變增長方式。關鍵是要實現四個轉變。需求結構由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增長向消費和投資、內需和外需共同拉動增長轉變。產業結構要實現由主要依靠工業帶動增長向工業、服務業和農業共同帶動增長的轉變。三是要素資源投入要實現由主要依靠資金和自然資源支撐增長向更多地依靠人力資本和技術進步支撐的轉變。四是資源利用方式要實現由“資源產品廢棄物”的單向式直線過程,向“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反饋式循環過
程的轉變。轉變消費方式。要在消費領域全面推廣和普及節約技術,鼓勵消費能源資源節約型產品,倡導社會循環式消費,努力實現廢棄物的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逐步形成節約型的消費方式。
節能潛力巨大但尚缺激勵機制,完善節能政策。但中國現在尚缺少像一些已開發國家對能源資源節約的激勵機制,他們重視廢舊物資利用,並通過國家立法、行業立規和全民教育等,減少浪費資源現象的舉措值得我們借鑑。
依靠科技創新。實現新型工業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使傳統工業儘快走向先進製造業,需要依靠科技進步,不斷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這是中國實現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最重要的支撐力量。國家和社會必須大大增加科學研究和開發的經費投入,還必須努力將發明和專利轉化為生產力,為此必須致力於人才培養和人力資源的開發,否則節約型社會就難以實現。
建設節約型機關。國家從中國人口多、資源少、消耗大等實際情況出發,提出了建設節約型社會的總體要求,是非常必要和及時的。在建設節約型社會中,國家機關以及各類公共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機關應該做出表率各類機關特別是政府機關具有很強的示範和帶動作用,對於其他部門影響很大。節約型社會的建立各類機關特別是各級政府機關的表率作用異常重要,必須把機關建設成為節約型機關。
具體措施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006年3月5日在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要採取六項措施。一要綜合運用各種手段,特別是價格、稅收等經濟手段,促進節約使用和合理利用資源。二要抓緊制定和完善各行業節能、節水、節地、節材標準,推進節能降耗重點項目建設,促進土地集約利用。鼓勵發展節能降耗產品和節能省地型建築。三要大力推動以節能降耗為重點的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加快淘汰高耗能、高耗
水、高耗材的工藝、設備和產品。四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重點行業、產業園區、城市和農村實施一批循環經濟試點。完善資源綜合利用和再生資源回收的稅收優惠政策,推進廢物綜合利用和廢舊資源回收利用。五要全面加強管理,把節能降耗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統計、評價考核體系,建立信息發布制度。每年都要公布各地區和主要行業的單位產值能源消耗情況。六要在全社會廣泛持久地開展資源節約活動,使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深入人心,蔚成風氣。同時,必須加快轉變經濟成長方式。中國土地、淡水、能源、礦產資源和環境狀況對經濟發展已構成嚴重制約。要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切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
重大意義
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是由中國基本國情決定的。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承載能力較弱,是中國的基本國情。今後一個時期,人口還要增長,人均資源占有量少的矛盾將更加突出。能源短缺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軟肋”,淡水和耕地緊缺是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這種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必須走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路子。
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對中國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重大發展。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的關係。在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前提下實現經濟較快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在
發展經濟的同時,加強環境保護和治理,讓人民民眾喝上乾淨的水、呼吸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和生活。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中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經濟規模將進一步擴大,工業化不斷推進,居民消費結構逐步升級,城市化步伐加快,資源需求持續增加,資源供需矛盾和環境壓力將越來越大。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節約資源。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既是當前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重要保障。
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是保障經濟安全和國家安全的重要舉措。解決中國現代化建設需要的資源問題,著眼點和立足點必須放在國內。近年來,中國石油、礦產等重要資源進口越來越多,對國外市場依賴程度越來越大。過多地進口資源,不僅耗費大量資金,而且會加劇國際市場供求矛盾,帶來一系列經濟、政治、外交方面的問題。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控制和降低對國外資源的依賴程度,對於確保經濟安全和國家安全有著重要意義。
總之,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事關現代化建設事業,事關人民民眾根本利益,事關中華民族生存和長遠發展。一定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增強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增強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以對國家和人民高度負責、對子孫後代高度負責的精神,把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工作擺在突出的重要位置,切實用大力氣抓緊抓好。
相關詞條
改革開放以來的新辭彙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法制、社會等方方面面快速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而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也產生和引進了許多新的辭彙,每一個辭彙都記錄了中國發展的一個側面,濃縮著一段中國進步的精彩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