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稅收效率指政府徵稅有利於資源的有效配置和經濟機制的有效運行,提高稅務行政的管理效率。它可以分為稅收的經濟效率和稅收本身效率兩個方面。是政府制定稅收政策的基本原則之一。稅收效率的主要內容包括:徵稅給納稅人帶來的額外負擔要降低到最低限度,使稅收活動儘量減少對經濟運行的干擾,從而提高經濟效率;在徵稅過程中,要使征納雙方花費的費用儘量地小,使稅務支出占稅收收入的比重儘量地小,從而增加稅收的實際收入數量即實際入國庫數。
稅收行政效率也叫稅收徵收效率,是指努力使稅收行政最佳化,最大限度地減少國家徵稅對產業活動的額外負擔,以最少的徵收費用或者最小的額外損失取得同樣或較多的稅收收入。稅收行政效率原則一般要求包括下列內容:依法徵稅的基本規範、精幹有力的稅務機構、簡便易行的徵收制度、通暢的稅收信息流程、最少的徵收費用和額外負擔。稅收行政效率是稅收征管效率的一個重要方面,可以從徵稅成本和納稅成本兩方面來考察。一方面稅收收入的實現要依靠稅務機關進行稅收管理的人力、物力、財力以及其他管理費用;另一方面也要依靠納稅義務人在納稅過程中所支付的納稅費用。
稅收效率指政府徵稅有利於資源的有效配置和經濟機制的有效運行,提高稅務行政的管理效率。它可以分為稅收的經濟效率和稅收本身效率兩個方面。是政府制定稅收政策的基本原則之一。稅收效率的主要內容包括:徵稅給納稅人帶來的額外負擔要降低到最低限度,使稅收活動儘量減少對經濟運行的干擾,從而提高經濟效率;在徵稅過程中,要使征納雙方花費的費用儘量地小,使稅務支出占稅收收入的比重儘量地小,從而增加稅收的實際收入數量即實際入國庫數。稅收效率是國家徵稅必須有利於資源的有效配置和經濟機制的有效運行,必須有利於提高稅務行政效率。它包括稅收經濟效率原則和稅收行政效率原則。稅收效率反映一定時期內國家用於稅收方面的投入或耗費與所取得的聚集資金、調控經濟及監督管理等方面的效率或成果之間的對比關係。它集中體現了在稅收分配過程中投入與產出的關係。
基本內容
稅收的效率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稅收的行政效率、可通過一定時期直接的徵稅成本與入庫收入的對比來衡量。這裡入庫的稅收收入是稅收的直接效益,而直接的徵稅成本、是指稅務機關為獲得稅款的耗費、包括各種公務經費和人員經費。一般地說,直接的徵稅成本與入庫的國家稅款之間比率越小。稅收行政效率越高。亞當·
斯密在《國富論》中所提出的“一切賦稅的徵收,須設法使人民所付出的,儘可能等於國家所收入的”觀點、其核心即是政府應努力降低徵稅成本。第二層次是稅收的經濟效率。這是從整個經濟系統的範圍來考察國家徵稅是否有利於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經濟機制的有效運行,它是通過稅收的經濟成本和經濟收益之間的比值來衡量的。經濟成本包括納稅人為繳納稅款而支出的各種費用〔如辦理登記、申報及聘請稅務代理等)可能因徵稅導致的額外負擔等。很顯然,提高稅收購經濟效率就是以較少的經濟成本換取較多的經濟收益。
原則
稅收本身的效率原則是指稅務行政管理方面的效率,檢驗稅收本身效率的標準在於稅務支出占稅收收入的比重。在徵稅過程中,一般總會發生兩類費用:一是管理費用,亦稱“稅務行政費用”。即政府部門在實施各種稅收計畫、征管各個稅種過程中所支出的費用。具體包括:稅務機關工作人員工資、薪金和獎金支出;稅務機關辦公用具和設施支出;稅務機關在徵稅過程中因實施或採取各種方法、措施支付的費用以及進行及適應稅制改革而付出之費用及由其他政府部門提供而無需支付的各種勞務等等。二是執行費用,亦稱“奉行納稅費用”。即納稅單位和人在按稅法納稅過程中所支出的費用;納稅人花申報稅收方面的時間(機會成本);納稅人為避稅所花費的時間、金錢、精力等等。
亞當·斯密最早關注稅收效率理論並予以闡述。他提出在徵稅時要儘量節約徵收費用,使納稅人付出的,應該儘可能等於國家所收入的。這一原則是針對當時稅收制度致使徵收費用過高的弊端提出的。一是稅吏過多,不僅耗去相當部分稅收作為稅吏的薪俸,而且還在正稅以外,苛索人民,增加負擔;二是稅收妨礙人民的勤勞和產業的經營,減少或破壞了可供納稅的基金;三是不適當的稅收可能成為逃稅的誘因,嚴懲逃稅,又將引起傾家蕩產違反了一般的正義原則;四是稅吏的頻繁訪問和檢查,這些雖然不會給納稅人帶來金錢上的損失,但將會給納稅人帶來不必要的煩憂。他提出的最少徵收費原則,從降低稅收征納成本的角度、稅收儘量減少對產業的不必要干預等角度,既涉及徵稅過程本身應注意的問題,也已經涉及稅收與生產發展關係問題,是對於稅收效率原則的高度概括。稅收效率原則就是通過稅收實現效率目標,包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減少效率損失兩個方面。當以價格為核心的資源配置作為最基本的資源配置方式已經使資源處於最優配置狀態時,政府稅收對資源的重新配置都將干擾經濟效率有效發揮,使經濟變得低效或無效,在這種情況下稅收應避免或減少對經濟的干預,以避免或減少效率損失。反之,如果市場配置並沒有使資源處於最優配置狀態,那么有可能通過稅收對經濟資源的重新配置,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在這種情況下稅收有必要積極干預經濟,從而提高經濟效率。
現代稅收理論一般把稅收效率原則概括為3個方面:(1)資源配置角度稅收分配有利於資源有效配置,使社會從可利用的資源中獲得最大利益。(2)經濟運行角度稅收分配要有利於經濟運行,促進國民經濟穩定增長和微觀經濟效益的提高。政府徵稅是將私人經濟部門占有和使用的資源轉移給政府部門的過程。如果稅收分配不當,就會造成對市場經濟的扭曲,影響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正確決策,給社會帶來福利損失,形成所謂稅收超額負擔,因此,徵稅要遵循效率原則,使社會承受的超額負擔最小,並形成較小的稅收成本換取較大的所得(即效率)。(3)稅務行政角度在徵稅過程中徵稅主體支出的費用占收入的比例要儘可能地最小。
現狀
與國外相比,我國的稅收效率偏低,稅收管理潛力仍然很大,從稅收徵收成本看,全國稅務系統百萬大軍,以人年 均2萬元經費概算,每年就需200億元從納稅成本看,申報納稅、繳納稅款、聘請代理、諮詢服務等方面的開支也很驚人,如報載某大型企業1998年僅增值稅專用發票專項支出就達600萬元.有研究表明,我國稅收成本始終在5%以上,這與國外一般在1.5%左右的水平相比.無疑是偏高的.另外,從稅收征管質量來看,也亟待提高,如每年由於從偷漏騙逃稅和越權減免導致的稅收流失都在上百億元,雖通過查補大部分已追征入庫.但應徵之稅卻被漏掉,無疑也說明徵管質量差,稅收效串很低.影響因素
造成稅收效率不高的原因很多,主要是:
(一)稅收機構龐大,執法水平和征管技術不高。現在全國省以下稅務機關設定兩套機構,本己龐大,而一些地方的徵收機關還是按行政區劃設定,稅務人員數量一再擴充,1994年以來已基本翻了一番.但稅務人員的業務素質及征管水平卻不盡如人意,不能做到應收盡收影響了征管效率.另外,雖然基層征管機構多數已配備了計算機.但
(二)納稅人素質不高。雖然經過多年稅收宣傳,全社會整體納稅意識有所提高,但在市場化進程中,許多新辦企業、新興業戶對稅收的本質功能仍缺乏應有認識.農村地區、零星稅源分散隱蔽很多私營業主、個體業戶賬證不全,遲遲不辦理登記.使稅務機關無法實行稅務監控.還有的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對稅務系統採用的Ic卡、數據採集器等電子申報手段不能適應.落後的辦稅能力與高科技電子申報的反差很大、制約了稅收征管改革的進程.納稅人素質參差不齊、影響了整體納稅質量,干擾了市場經濟要求的公平競爭秩序,是制約稅收征管效率的主要因素.
(三)稅收環境不夠理想。
從經濟環境看,在走向市場經濟之初的現實經濟運行中,滋生了大量的“地下經濟”,由於信息不靈、政策的貫徹難度大,給稅源的監控帶來很大困難,稅務機關要把潛在的稅源變成收入就必然要加大稅務要素的投入,增大了徵稅成本.從社會環境看,1994年的稅制改革,使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的責權利關係逐漸明確,相應地由財政利益分配引發的政令不通現象日益嚴重,表現在一些地方過多考慮部門利益和地方利益,強行收費,弱化收稅,甚至越權減免稅,造成國家稅收流失,弄虛作假,虛報浮誇,追求所謂政績而不顧稅法的嚴肅性,嚴重妨礙稅收執法.從文化環境看,由於尚有很多納稅人法制現念和納稅意識很差,稅收法規的執行不僅得不到納稅人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反而有人千方百計地逃避納稅義務,有的甚至抗拒、敵視稅務執法行為,這必然會為稅務機關依法治稅帶來難度,為了維護稅法尊嚴,稅務機關必須加大稅務要素的投入,結果導致徵稅成本的增加.對策
(一)樹立正確的稅收效益觀念,加強對稅收成本的管理徵稅成本是社會演源的一種虛費,應儘可能降低到最小跟度.因此,必須徹底摒棄傳統的“無本徵稅”舊觀念,樹立正確的徵稅成本觀念,把稅收效率思維理念貫徹到稅收制度改革、稅收征管機制改革和稅收日常管理工作之中。鑒於現實狀況,提高稅收效率,至關重要的是以法的形式,規定整個稅收征管活動.所以應儘快出台稅收的根本大法一一《稅收基本法》,修訂現行《稅收徵收管理法》及配套各項法規.使稅收效率的提高有一套法律法規作保障.還要改變實際工作中單純“以收入論英雄”的做法.把稅收效串作為考核稅務部門政績的一項重要指標,建立評價稅收效率的措施體系,包括:稅務機關稅收徵收成本(率);納稅人納稅成本(率);稅收徵收管理成本(率);稅收征管淨收益(率);納稅人漏稅額(率),以此考核各級稅務機關稅收征管效率,促使他們更加重視、關注稅收征管效率從而採取相應措施提高稅收效率.
(二)改革稅收行政
1.合理調整機構,推進人事制度改革,提高稅務人員素質.解決好機構林立。人浮於事的問題是降低稅收成本、提高稅收效率的必由之路。應按經濟流向,本著精簡機構、便於管理、經濟科學的原則,收縮基層征管機構。在辦稅服務廳的設定上,可實行國地稅“合署辦公”的辦法,既方便納稅人,又減少投入.在機構調整時可靈活一些,稅源相對集中的地方,可採取集中徵收的辦法,對稅源相對分散的地方,也應該經濟流向來合理設定,井強化每一個機構的部門功能.在人員配置方面、要著重改變非業務人員過多、勤雜人員過多的現狀。要大力推進人事制度改革,嚴格定編定員,解決機構和人員的不合理狀況,同時通過教育、培訓提高稅務人員職業道德及業務素質.這樣,既可以節約費用開支,又能激發稅務人員的工作熱情,有利於提高工作效率.
2.加快微機開發利用進程.改善稅收征管條件.以微機技術代替手工勞動,可提高工作效率,減少工作中的隨意性.可以說,加快微機的開發和套用,全面提高稅收管理的科技含量,是最終降低稅收成本的根本途徑.已開發國家和地區在稅收征管的各個環節,都廣泛採用微機,大大提高了稅收征管效率,也縮短了納稅人申報時間,使複雜的申報、檢查、稽核等可以迅速完成.我國稅務系統的微機開發尚處起步階段,應逐步提高其開發及套用水平,主要工作包括:一是規範稅收征管流程,統一稅務系統的計算機軟體開發,防止各自為政、自行開發帶來的不必要浪費;二是逐步實現微機聯網,提高涉稅信息傳遞的速度和質量,構建稅源聯控機制;三是提高設施使用效率.防止只將計算機充作打字機甚至遊戲機的浪費問題出現;四是認真做好計算機套用的培訓工作,提高稅務人員的計算機操作水平.
3.推行稅務代理,健全協稅護稅網路.隨著經濟的發展,稅務機關的工作量及管理難度都在加大,單純擴編增員會加大稅收成本.所以應推行稅務代理制度,把本該由納稅人自己辦的事,從稅務機關分離出來,把服務工作推向社會,減輕稅務部門自身負擔,吸收社會力量協稅護稅,就緩解了征管力量不足的矛盾,相應減少了稅收成本.另外,由稅務代理人向納稅人提供專業服務.雖也要收費、但比納稅人自己去納稅要有效、簡約和順利多了,從而節約了納稅費用.從另一側面提高了稅收效率.
(三)營造良好的稅收環境,減少征管阻力
1.加大稅收宣傳力度,減少稅收征納矛盾和征管阻力。現在,納稅人依法納稅的意識已較以前增強,但仍要提高稅收宣傳質量,及時提供最新政策法規信息和具體操作方法.加速稅法向廣大納稅人滲透的進程.另外,還應將稅收宣傳的範圍擴大到一切公民以及政府、機關和行業管理部門這既是當前順利開展稅收工作、提高稅收效率的保證,也是未來稅收事業發展的基礎.2.加大稅收稽查力度,打擊一切涉稅犯罪行為。稅收環境的營造,離不開必要的強制措施.在現行征管條件下,要注意提高招查選案的憋確度,使全稽查執法手段.賦予稽查部門相應的執法權力.通過嚴格執法淨化了稅收環境,就會減少管理難度,提高稅收效率.另外,為儘快解決稅收征管中“有事無人管,有人亂管事。的問題,解決那些由於部門甚至個人利益而使稅案久拖不決、辦案拖拉的問題,建議改革目前“稅偵室”的作法,由稅務部門單獨組建稅警隊伍,行政上屆稅務局領導,業務上接受公安機關的指導,並積極創造條件,建立稅務法庭,獨立處理稅務違章案件,這最終定會有利於稅收效率的提高。
總之,提高稅收效率大有潛力可挖.稅務機關應一方面開拓稅源,大力組織收入,另一方面倡導節支,減少管理成本,從而實質上增加稅收收入,實現稅收的政策目標.
選擇
稅收徵收一方面導致效率損失,另一方面又能起到改善資源配置效率作用因此,從效率出發,稅收的目標應是:在市場對經濟資源配置有效的情況下,保持稅收中性,以減少效率損失;在市場對經濟資源配置低效或無效的情況下,強化稅收槓桿作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一、稅收中性與經濟效率
稅收中性是指稅收應採取不偏不倚姿態,不干預市場經濟的決策,使超額負擔極小化。在市場對經濟資源配置有效的情況下,稅收的干預必然會使資源配置偏離有效配置狀態,導致效率損失,這時,稅收的目標應選擇中性稅收,以取得稅收收入為目的,減少稅收對經濟干預,減少效率損失。由於效率損失是以超額負擔的大小為依據,因此,減少效率損失也就是使超額負擔極小化。
(一)稅種選擇
在完全競爭市場,又沒有外部因素影響情況下,對商品徵稅導致的效率損失大於所得稅。
(二)稅基選擇
從資源配置效率角度分析,一般商品稅的超額負擔小於選擇性商品稅,因此,一般商品稅優於選擇性商品稅。
商品稅和所得稅的效率影響比較
(三)稅率選擇
對於一般商品稅,有單一稅率和差別稅率兩種。一般商品稅如果選擇單一稅率,即所有商品都按相同稅率徵收;一般商品稅如果選擇差別稅率徵收,即對於不同商品按不同稅率徵收。在實行一般商品稅的情況下,如果選擇差別稅率,從資源配置的效率角度分析,對資源配置的影響相當於選擇性商品稅。因為差別稅率影響到不同商品的比價關係,從而影響到由市場決定的商品選擇,在市場所決定的資源配置處於最優的情況下,將使資源偏離最優配置狀態。
(四)價格彈性
實行差別稅率的一般商品稅和選擇性商品稅比較,從資源配置的效率角度分析,具有相似的影響,因此劣於實行單一稅率的一般商品稅。為減少效率損失,應選擇單一稅率的一般商品稅。但如果必須實行差別稅率的一般商品稅或選擇性商品稅,那么,依據反彈性法則選擇商品徵稅或設計差別稅率,才能夠減少效率損
陽光稅收 |
二、稅收槓桿與經濟效率
(一)糾正外部成本和收益
(二)配合價格平衡產銷供求
(三)以稅代費調節資源級差收益
(四)有益商品和有害商品的稅收引導
稅收經濟效率原則
稅收經濟效率原則是指國家徵稅應有助於提高經濟效率,保證經濟的良性、有序運行,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該原則側重於考察稅收對經濟的影響。稅收的經濟效率原則。經濟資源配置和經濟機制運行的影響,要使稅收超額負擔最小化和儘量增加稅收的額外收益。這是因為,稅收在將社會資源從納稅人手中轉移到政府部門過程中,亦可能在兩方面給社會帶來超額負擔。一是資源配置方面的超額負擔。徵稅一方面人部門支出,另一方面又增加政府部門收入。如果徵稅導致私人經濟利益損失大於徵稅增加的社會經濟利益。就發生了稅收在資源配置方面的超額負擔。二是經濟機制運行方面的超額負擔。如果徵稅對市場經濟運行發生不良影響,干擾了私人消費和生產的最佳決策,同時相對價格和個人行為方式隨之變更,就發生稅收在經濟機制運行方面的超額負擔。在現實生活中,一方面儘可能壓低稅收的徵收數額,減少稅收對資源配置的影響度;另一方面,儘可能保持稅收對市場機制運行的中性,並在市場機制失靈時,將稅收作為調節槓桿加以有效糾正。稅收行政效率原則
稅收行政效率原則是指國家徵稅應以最小的稅收成本去獲取最大的稅收收入,以使稅收的名義收入與實際收入的 差額最小。該原則側重於對稅務行政管理方面的效率的考察。管理費用相對容易計算,即使數字不明顯,也可用管理費用占全部稅收收入的比重來估算。執行費用則相對不易計算,特別是納稅人所花時間、心理支出更無法用金錢來計算,也無精確指標加以衡量,也有人將其稱之“稅收隱蔽費用”。提高途徑
提高稅收行政效率,就是要控制行政成本。控制行政成本包括兩層含義:一是降低稅收成本;二是最佳化稅收成本結構。降低稅收成本直接體現了稅收效率的提高,而最佳化稅收成本結構則是在徵稅成本總額基本不變的情況下,通過改變成本結構來提高稅收效率,間接體現了稅收效率的提高。
最佳化征管模式,促使稅收征管功能最最佳化,這是降低徵稅成本的關鍵。稅務機關應該儘快擺脫“保姆”角色,向為納稅人服務的功能轉化。將多數基礎工作交由納稅人完成或由納稅人委託稅務代理機構完成,表面上是將徵稅成本轉化為納稅成本,但從整體上看,稅務機關為此騰出人力、物力加強徵收管理、信息管理,從而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最佳化稅制結構,完善稅收政策,建立簡繁適度的稅制結構。這是降低徵稅成本的根本。建立簡便的稅收制度,大致包括以下兩個層面的含義:一要簡化稅制;二要設計便於征管的稅收制度。稅制的繁簡與稅收部門工作效率有著密切的聯繫,最佳化稅制能夠大大的提高稅收的行政效率。最小徵收費原則,要求徵收成本與入庫稅收收入之比最小;確實原則,要求稅制不得隨意變更,儘量使納稅人清楚明白;便利原則,要求徵收時間、方式、地點應儘量方便納稅人。提高征管人員素質。針對當前稅務人員素質普遍不高的情況,應加強對稅務人員的培訓和考核工作。除了要求熟悉稅收法規、財會制度,掌握調查研究和查賬技術外,還要求稅務人員有廉潔奉公的職業道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具備寫作、計算機套用等方面的能力。同時,特別要提高基層領導幹部的素質,不但要有過硬的業務素質,而且要有出色的領導才能。
逐步實現管理技術手段現代化。管理技術和工具是提高行政效率的物質技術保證。在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經濟運轉過程的快節奏,信息量激增,行政管理單靠經驗和傳統的文書已越來越不適應形勢的需要。管理的規範化和科學化無疑是提高合理效率的重要途徑。合理的規範化要求工作職責要明確,工作環節的銜接要明確,工作的程式要明確。只有做到管理到位,各司其職,才能使管理活動成為一個有機的系統,進行有序、高效的運轉。
加強稅收法律環境建設。中國目前應在以下幾方面多做努力:一是提高全社會的法制水平,增強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法律約束力;二是在公民中普及稅收知識,增強依法納稅觀念;三是以法律形式將部門配合制度化,促進稅收工作的有效進行。
相關詞條
參考文獻
1、陶東元等《稅收征管效率問題初探》、稅務研究.2000,(9):21-22
2、王文東等《論稅收效率》.雲南稅務,1999,(12):1o一11.
3、敷汀《論稅收成本問題稅務月刊》,1996、(7):25—26
參考連結
1、http://course.shufe.edu.cn/course/ssx/g2.htm1
2、http://baike.jinku.com/doc.php?action=view&docid=3948
3、http://www.qiqi8.cn/article/42/45/183/2007/2007050942153_2.html
4、http://www.ykds.gov.cn/Get/sscs/085545634.htm
5、http://www.91acc.com/data/2006/0906/article_18692.htm
6、http://www.kejianhome.com/lunwen/436/519/118122_2.html
改革開放以來的新辭彙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法制、社會等方方面面快速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而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也產生和引進了許多新的辭彙,每一個辭彙都記錄了中國發展的一個側面,濃縮著一段中國進步的精彩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