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強國戰略

人才強國戰略

人才強國制定和實施,是黨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從當代世界和中國深刻變化著的實際出發,根據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迫切要求而作出的重大決策。人才強國戰略作為一項國家的重大戰略,有著豐富而深刻的科學內涵。人才強國戰略的提出和實施,解決了中國人才資源發展的指導思想、方針原則、戰略目標與重大問題,為中國人力資源開發提供了思想保證、組織保證和制度保證,是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科學發展鴻篇巨製中的一個壯麗篇章。

基本信息

科學內涵

全國實施人才強國戰略 全國實施人才強國戰略

人才強國戰略的核心是“人才興國”。國家興盛,人才為本。依靠人才興邦,走人才強國之路,大力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國力,是人才強國戰略的核心要義,概言之就是“人才興國”。這裡,“強國”,是指增強國力、振興國家,即大力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國力。對此,《2002—2005年全國人才隊伍建設規劃綱要》明確指出:抓住機遇,迎接挑戰,走人才強國之路,是增強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選擇。胡錦濤同志在全國人才工作會議上進一步強調,要“把實施人才強國戰略作為黨和國家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抓緊抓好”,“大力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國力,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重要保證”。 人才強國戰略的目標指向是建設“現代化強國”。作為國家發展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必須與國家發展的戰略目標保持一致和協調,為實現這一目標提供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進入新世紀,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在這個意義上,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強國,也是中國到2020年和到本世紀中葉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目標。

人才強國戰略的工作重心是建設“人才資源強國”,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都必須有“人才資源強國”作支撐,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因此,大力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工作重心應當落在“人才資源強國”的建設和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上,要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通過各種途徑,大力開發人才資源,加快中國從人口大國向人才資源強國轉變的進程,努力造就一支規模宏大、素質優良、結構合理、活力旺盛,既能滿足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又能參與國際競爭的人才大軍,為實現新世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目標提供堅強有力的人才保證。

戰略由來

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秦紹德做客強國論壇 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秦紹德做客強國論壇

改革開放之初,隨著黨和國家工作的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急劇增長,人才問題日益突出。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中央確立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國策,使大批知識分子和各類人才走上了經濟建設的主戰場。圍繞人才隊伍建設,黨又確定了幹部隊伍建設“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四化方針,全面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先後恢復高考招生制度、職稱制度、院士制度,建立了博士後培養制度、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百千萬人才工程”選拔制度,為推進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進入新世紀,國際國內形勢的新變化,進一步把人才問題推到了國家發展的戰略層面。從國際看,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進步突飛猛進,知識創新、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不斷加速,以經濟為基礎、科技為先導的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人才資源成為關係國家競爭力強弱的基礎性、核心性、戰略性資源。從國內看,中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求與人才資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高層次和高技能人才嚴重短缺;人才結構不合理;人才管理體制、運行機制與市場經濟體制不相適應等問題現實地提到黨和國家的議事日程。

基於對國際國內形勢的分析判斷,200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要制定和實施人才戰略”。同年,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把培養、吸引和用好人才作為一項重大的戰略任務切實抓好,努力建設一支宏大的、高素質的人才隊伍。2001年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畫綱要》則專章提出“實施人才戰略,壯大人才隊伍”。這是中國首次將人才戰略確立為國家戰略,將其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和布局之中,使之成為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基層實施人才強國戰略 基層實施人才強國戰略

2002年,面對中國加入WTO後的新形勢,直面經濟全球化和綜合國力競爭,為保證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健康發展,中共中央、國務院制定下發了《2002-2005年全國人才隊伍建設規劃綱要》 ,首次提出了“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對新時期中國人才隊伍建設進行了總體謀劃,明確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人才隊伍建設的指導方針、目標任務和主要政策措施。該綱要可以說是對此前提出的國家人才戰略的深化和系統展開。

2003年12月,中共中央首次召開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下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 ,突出強調,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是黨和國家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並進一步明確了新世紀新階段中國人才工作的重要意義、全面部署了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務,制定了一系列有關方針政策。2007年,人才強國戰略作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三大基本戰略之一,寫進了中國共產黨黨章和黨的十七大報告。由此,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進入了全面推進的新階段。

工作重點

實施人才強國戰略講座 實施人才強國戰略講座

當今時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國以才興,業以才旺。人才強國戰略正是黨和國家面對新世紀、新階段的發展任務和時代挑戰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創新型國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確保中國在複雜多變的世界中始終保持戰略主動地位,客觀要求黨和國家必須擁有浩浩蕩蕩、朝氣蓬勃的黨政領導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隊伍。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繼續實施人才強國戰略,並對2007年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工作重點作了明確闡述,主要有四個方面: 第一, 加快推進以高層次、 高技能人才 為重點的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大力培養一批自主創新的領軍人物和中青年高級專家。一是以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為重點,大力加強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需要進一步研究制定加強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的政策措施,加快各類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和繼續教育,繼續抓好“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高等學校高層次創造性人才工程”、“百人計畫”等項目的實施工作,拓寬高層次人才開放式培養渠道,擴大公派出國留學規模,做好高層次人才出國(境)培訓工作。通過這些工作,努力培養自主創新的領軍人物和中青年高級專家。二是進一步加強高技能人才工作。高技能人才是生產勞動第一線的重要骨幹力量,對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要繼續貫徹落實《關於進一步加強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見》,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養制度,加強公共培訓基地建設和職業院校師資隊伍建設。

第二,加快人事制度改革,促進人才合理流動。人才培養出來了,能否實現最最佳化的配置,能否充分發揮作用,有多方面的相關因素。其中一個起著根本作用的要素就是人事制度。經過多年的努力,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極大的進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利於人才合理流動,實現最最佳化配置的制度障礙。因此,要積極推進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繼續深化機關事業單位工資收入分配製度改革,進一步健全和完善人才激勵保障機制。要加快推進市場配置人才資源,健全完善人才市場服務體系,引導各類人才向農村、基層、邊遠地區和艱苦行業流動,促進人才在城鄉、區域、行業間的合理流動和最佳化配置,促進人才服務業的健康發展。

第三,鼓勵出國留學人員回國工作、為國服務,進一步做好吸引、聘用境外高級專門人才工作。實施出國留學政策,是中國改革開放基本國策的一個重要方面。改革開放之初,黨和國家就決定派出留學人員,充分表明黨和國家始終是將人才隊伍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之中的。對於一時沒有能力或能力不足的專業領域,向已開發國家派出留學生,藉助已開發國家的力量加快培養。這一政策的實施,取得了巨大成效,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推進發揮了巨大作用。在充分認識出國留學工作取得的成績的基礎上,著眼國家發展需要,要繼續堅持“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的出國留學工作方針,為中國公民出國留學提供便利的服務。要深刻認識出國留學人員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積極吸引留學人員回國工作,鼓勵留學人員以多種方式為國服務。要探索建立有效的吸引留學人才工作機制和工作載體,加快構建留學人員回國服務體系,加大留學人員創業園建設力度。繼續推進“春暉計畫”等吸引留學人員回國工作、為國服務的工作。與此同時,要進一步重視做好引進國外智力工作,充分發揮高等學校、國家科研院所等在集聚高層次人才方面的戰略高地作用,努力吸引、聘用更多的境外高級專門人才。

對專業人才進行表彰獎勵 對專業人才進行表彰獎勵

第四,在全社會弘揚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風氣。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加強各方面人才隊伍建設,需要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在全黨全社會形成尊重人才的社會風氣。這就不僅需要對科學人才的尊重,尤其重要的是要尊重生產勞動第一線的技能型人才,真正形成科學的人才觀,尊重一切有一技之長人才的勞動、知識、創造。只有這樣,才能夠在全社會形成學習光榮、勞動光榮、創造光榮的觀念,引導社會各界人士共同形成有利於人才發揮聰明才智的社會氛圍。各級政府應當從當地實際出發,認真解決影響人才隊伍建設的認識問題、輿論問題、制度機制問題,把弘揚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風氣作為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工作。

關鍵問題

觀念問題

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必須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必須充分認識到,在各種資源中,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才的數量、質量、結構和作用的發揮,直接關係到國家、地區和企事業的興盛衰亡。要尊重人才、愛惜人才,將人才問題置於各項工作的中心位置。要認識到人才有優點,也有缺點,要用其所長,避其所短;要為人才提供用武之地,減少和消除人才的後顧之憂;人才有價,既要重視精神激勵,更要重視物質激勵;要因需設崗,因崗擇人,因能授職,小材不可大用,大材也不可小用;要將人才的使用與開發有機結合起來。只有克服陳腐落後的思想觀念,真正樹立起現代人才觀,才能為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

理論問題

人才強國戰略——打造自主知名品牌 人才強國戰略——打造自主知名品牌

科學的理論,既是對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又對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20世紀80年代,人力資本理論、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理論傳入中國,在中國大地逐漸掀起了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理論的研究熱潮。與此相伴隨,人才問題的理論研究也取得了豐碩成果。但時至今日,結合中國實際的人才理論研究尚顯不足,有關人才資源的一些重大理論與實際問題的研究亟待深入。如:人才的概念、範圍與判斷標準;人才的成長規律;人力資源開發系統的最佳化組合;人力資源開發投入及資金的有效利用;人才資源的合理布局;人力資源配置的市場化與人才合理流動;人才資源的素質能力測評;如何創造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如何構建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強磁場;如何改革和創新人才資源管理體制,充分發揮人才資源的作用;如何創建科學有效的人才資源激勵機制與約束機制,等等。對這些具有現實意義的理論問題與實際問題給予科學的理論解答,能夠為有效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提供具體的理論指導。

開發問題

中國是人力資源大國,但還不是人才資源強國。因此,建設一支宏大的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是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基礎和前提,也是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力資源開發成效顯著,初步形成了一支數量可觀的人才隊伍。但這支隊伍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整體素質上,都不能完全適應人才強國戰略的需要。世界現代化的成功經驗表明,人才資源的快速增長是現代化建設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推動力量。這一經驗及中國人才隊伍的現狀,要求在實施人才強國戰略中,必須實行人力資源開發先導模式,大力開發人力資源,切實提高人才資源的整體素質。必須真正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把開發人力資源、提高人才資源的整體素質擺在各項工作的首位,高度重視,常抓不懈。要加大教育和培養的投入力度,切實提高教育經費和培訓經費的使用效率。要繼續改革教育和培訓體制,樹立大教育、大培訓觀念,建立學習型社會,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社區,使教育和培訓系統真正做到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出高質量人才。

流失問題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和管理科學水平的不斷提高,一場世界性的人才爭奪戰日趨激烈。在這場人才爭奪戰中,中國一度處於被動和不利的地位,導致人才資源的大量流失。例如,從1978年到2002年底,中國出國留學人員共有58萬人,截止目前,累計回國的只有15萬多,只占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的25.86%。加入WTO前後,中國出現第三次人才外流高峰。為政之道,重在得人。在日趨激烈的國際人才競爭中,中國必須儘快扭轉被動和不利的局面,想方設法留住人才。為此,要從管理體制、政策法規、社會環境、輿論氛圍、創業條件、薪酬待遇和後勤保障等方面,構建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強磁場,使中國的各行各業都成為相關人才施展才華、報效祖國、實現人生價值的大舞台。

結構問題

目前,中國人才資源結構存在嚴重的不合理現象,表現在:

(1)專業結構不合理:長線專業人才較多,信息、金融、財會、外貿、法律、高新技術和複合型人才普遍短缺,特別是熟悉並善於運用世貿組織規則的人才,更是鳳毛麟角。

(2)能級結構不合理:國中級人才較多,高級人才總量嚴重不足。

(3)產業分布不合理,如第一產業科技人才嚴重短缺,第三產業內部人才結構也明顯失衡。

(4)行業分布不合理,如企業中的專業技術人員比例過低,僅占35%,而美國從事科技開發的科學家、工程師80.8%在企業,英國為61.4%。

(5)地區分布不合理,如西部地區專業技術人才的密度(每萬人口中的人才數量)僅為225人,而東部地區為302人,高級人才85%集中在東中部地區,其中絕大多數集中在大中城市。

(6)所有制間的分布不合理,如全國專業技術人才總量的74%集中在國有單位,非國有單位專業技術人才之和僅為26%。因此,必須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大力調整和最佳化人才資源結構,實施人才資源的戰略性重組,有效盤活人才資源存量,改進人才資源增量結構,使人才資源的巨觀結構適應產業結構高級化的需要,適應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的需要。

體制問題

人才問題,說到底,是人才資源管理體制的問題。有了科學合理的人才資源管理體制,不僅能夠使優秀人才脫穎而出,而且能夠充分發揮人才資源的作用。近些年,中國通過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在搞活用人機制方面邁出了較大步伐,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從總體來說,科學的人才選拔任用機制和監督管理機制尚未完全建立起來。為此,一要建立健全客觀、公正的人才資源評價體系和評價機制,為人才資源的科學管理提供準確的依據。評價人才,主要從兩個角度:一是評估績效,二是測評能力。評估績效是為了獎懲,測評能力是為了選人用人,二者不能混淆,否則,必然造成管理上的負效應。二要建立能力主義的管理體制和競爭機制,為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搭建寬廣的舞台。所謂能力主義管理體制,即唯有能者宜在其位。它是由三個系統有機組合而成,即公正評價系統、公正待遇系統和能力開發系統。在能力主義管理中,以公正評價為基礎,對人才給予公正待遇。這裡的待遇,包括職位、工資福利和榮譽等。經過評價,如果一個人有弱項或不足,則進入能力開發系統,進行培訓和提高。很顯然,能力主義管理具有鮮明的優點:(1)能夠比較客觀、公正地評價人的能力,為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提供科學依據;(2)能夠充分發揮人的才能,避免或減少人才資源的浪費;(3)將人才的使用與開發有機結合,不斷提高人才資源的素質和能力,確保人才在較長的時間內持續發揮作用。三要建立更為科學的分配機制和激勵機制,做到內部具有公平性,外部具有競爭力。建立科學的分配機制和激勵機制,既能夠消除人才的後顧之憂,又能夠激發人才奮發向上,積極創業,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

主要環節

首發展度

科技創新人才脫穎而出 科技創新人才脫穎而出

發展就是發展社會生產力。生產力發展的模式和速度決定了人才資源和人力資源開發的模式和速度。而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又意味著人才資源和人力資源是發展的決定性資源。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取得的成績正是靠我們13億人口中的勞動力和人才。所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必須牢牢樹立為經濟發展提供充分的人力資源和人才資源的理念,要通過組織和政策來調動億萬勞動者的創造熱情與聰明才智;要優先發展教育,壯大人才隊伍,維護人才權益,為全社會提供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最終實現人力資源強國和人才強國。

以人為本

十七大確定以人為本的理念,既是指出了人對發展的基礎作用,更重要的是重視人的發展。以人為本對人力資源和人才資源的開發具有更直接的指導作用。開發人力資源和人才資源必須始終貫徹以人為本的

科技創新人才脫穎而出

核心理念,確立二者的主體地位。發展要依靠和充分保護人力資源和人才資源,並使其自身得到不斷提升,實現其應有的價值,共享發展成果。不僅是讓人才做貢獻,也要為人才做貢獻。以人為本就要促進人才的自由、健康、全面的發展,因此要加大這方面的體制和機制的投入,創造好的環境。

可持續發展

人才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應有一個可持續發展和全面協調的觀念。不僅注重量的開發,更要注重質的提升;不僅注重人才使用,還要關注人才保護。要從選拔、管理、使用、退休,尤其是社會保障等方面全面協調、可持續開發人才資源。

統籌人才

針對目前中國發展過程中的城鄉差別、地區差別、行業差別、貧富差別,要更加注重開發過程中的公平性和效率性的兼顧。所謂人才工作中的統籌兼顧,最主要的就是公平與效率的統籌兼顧,實現人才公共服務的均等化,縮小差距,減少差別。

戰略特點

促進發展

人才大會 人才大會

本世紀頭20年,是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人才強國戰略在這個重要的歷史時期提出,必然把促進發展貫穿於人才工作的始終,要求始終堅持把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與人的發展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第一資源與第一要務的有機統一,堅持科學的發展觀與科學的人才觀的有機統一,堅持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有機統一,做到人才工作的目標任務圍繞發展來確定,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根據發展來制定,人才工作的成效用發展來檢驗。

以人為本

人才強國戰略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力和人的發展理論基礎之上的,因而具有以人為本的重要特點。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力和人的發展理論認為:在社會的各種資源中,人才是最寶貴最重要的資源。人才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源泉;人才資源開發是其他一切資源開發的前提條件;人才資源開發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最終基礎。因此,人才強國戰略把人才的開發提高到了目的論的戰略高度,認為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不斷提高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勞動民眾以及全體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不斷提高他們的勞動技能和創造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始終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重大戰略任務。

改革創新

人才強國戰略是在建立健全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歷史條件下提出和實施的,因而帶有改革創新的鮮明特點。人才強國戰略堅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根據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對創新人才工作的體制機制提出了明確要求。在創新人才評價機制上,提出了建立以能力和業績為導向的人才評價機制。在創新人才使用機制上,提出要建立以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為導向,有利於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選人用人機制。在創新人才激勵機制上,提出要以鼓勵勞動和創造為根本目的,加大對人才的有效激勵。把積極探索人才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在人才的評價、使用、流動、激勵等機制方面進行大膽創新,建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人才工作機製作為重要的戰略目標。

統籌協調

人才強國戰略是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逐步發展完善的,因而具有統籌協調的顯著特點,高度重視堅持人才資源開發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堅持各類人才隊伍建設相協調,推進人才資源整體開發。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地區協調,東部人才開發要與中西部人才開發協調;二是產業、行業協調,要求合理配置三大產業和各個行業的人才,把人才優勢真正體現到產業和行業優勢中去;三是所有制協調,要求公有制組織人才開發與非公有制組織人才開發協調;四是城鄉協調,城市人才開發與農村人才開發協調;五是國際國內協調,國內人才開發與國際人才開發協調,真正用好國際國內兩種人才資源。針對中國人才工作協調發展中的薄弱環節,提出要進一步做好西部和民族地區人才工作,要重視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人才工作,要加強高技能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要大力抓好青年人才隊伍建設。自覺落實科學發展觀,全力搞好科學統籌,推進人才工作的協調發展是人才強國戰略的基本要求。

對外開放

人才強國戰略是在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人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越來越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歷史條件下提出來的,因而具有對外開放的鮮明特點。人才強國戰略在強調抓緊做好國內人才培養、吸引和用好各方面人才的同時,強調要充分開發利用好國際人才資源,加大吸引海外高層次留學人才回國工作的力度。重點吸引高層次人才和緊缺人才,加強團隊引進、核心人才帶動引進、高新項目開發引進,形成符合海外人才、留學人員特點的引才機制。

實施成效

學術報告會 學術報告會

確立科學人才觀,黨的人才理論成為全社會共識。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領導人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站在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立足於改革開放以來的豐富實踐,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提出了科學的人才觀。科學人才觀主要包括:人才資源是最重要的戰略資源的觀點;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觀點;人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具有決定意義的觀點;人才存在於人民民眾之中的觀點。科學人才觀從理論上科學地解決了人才定義和人才標準問題,為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和廣泛的民眾基礎。以人為本、“四個尊重”在全黨上下和全社會形成了共識。 提出黨管人才,人才工作領導體制和運行機制基本形成。《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提出,大力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必須堅持黨管人才原則。2003年6月,中央成立了人才工作協調小組。此後,全國各省區市先後成立了人才工作領導或協調機構,並在黨委組織部門普遍設立了人才工作機構。在改革實踐中,通過貫徹黨管人才原則,落實搞好統籌規劃,堅持分類指導,注重整合力量,積極提供服務,實行依法管理的工作要求,創新具體制度、程式和方法,一個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人才工作領導體制和運行機制初步建立,為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提供了堅強的領導和組織保證。

堅持市場導向,人才管理機制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實施人才強國戰略以來,黨和國家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堅持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的改革取向,加強和改善巨觀調控,推動人才管理機制制度的改革創新,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的基礎性地位基本確立,“面向市場、自主選擇”被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和求職者所採用,人力資源市場已經成為用人單位招聘、引進人才的主渠道。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顯著成效 。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順利實施;以聘用制改革為重點的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斷深入,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公開選拔任用機制進一步完善;幹部人事巨觀管理體系和政策法規體系逐步健全,體現機關、企事業單位不同特點、分類管理、各具特色的人事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人才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全面創新,為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提供了系統的制度支持。

加大開發力度,人才隊伍得到長足發展。通過長期的建設發展,中國已初步建成了規模宏大、專業門類齊全、素質較高的人才隊伍。據統計,至2007年10月底,全國公務員達617.2萬人;至2006年底,國有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達475.6萬人,事業單位管理人才達450.4萬人。截至2006年,中國已有兩院院士1402人,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520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5.4萬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總數3307人。目前,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約為3500萬人,居世界第1位,其中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者約為1450萬人。2006年中國研究開發人員總量為142萬人,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2位。僅2000-2005年期間,中國的研究開發人員增長了48%,研究開發科學家工程師總量增長了60.9%。

重要意義

人才強國戰略 人才強國戰略

中央批准印發了《2002-2005年全國人才隊伍建設規劃綱要》。這個《人才規劃綱要》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才隊伍建設的主要成績,明確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人才隊伍建設的指導方針、目標任務和一系列政策措施,是中國第一個綜合性的人才隊伍建設規劃,是今後幾年全國人才工作的指導性檔案。貫徹落實《人才規劃綱要》,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對於適應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的新形勢,實現“十五”計畫確定的宏偉目標,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是黨中央全面分析中國面臨的新的國際國內形勢,根據江澤民同志關於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科學論斷而作出的重大決策。進入新世紀,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在曲折中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當今和未來的國際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誰擁有更多更好的人才,誰就能在競爭中取得主動,贏得未來。二十一世紀頭一、二十年是中國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抓住機遇,加快推進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關鍵在人才。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才隊伍建設取得顯著成績。但從總體上看,人才總量相對不足,結構不夠合理,創新能力亟待提高,人才隊伍現狀同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還不相適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面臨著多方面的挑戰,從一定意義上說,人才方面的挑戰最為嚴峻。“國以人興,政以才治”,發揮人力資源豐富的潛在優勢,走人才強國之路,是必然選擇。人才隊伍建設,關乎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增強,關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成功,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

江澤民同志提出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中國人才隊伍建設指明了方向。要按照“三個代表”要求,站在時代發展的高度,把握規律,拓寬思路,扎紮實實地做好人才隊伍建設的各項工作。人才隊伍建設是黨和國家整個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宏大、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要把人才隊伍建設工作放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規劃和總體布局之中去謀劃,去部署,去推進。中華民族歷來具有尚賢、愛才的優良傳統;中國共產黨在幾十年的幹部、人才工作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經驗。《人才規劃綱要》是在科學總結以往成功經驗,借鑑國外有益做法,根據新時期人才工作的新特點、新規律制定的,從指導思想到政策措施,都體現了黨在新時期人才工作的戰略思想和基本要求。貫徹落實好《人才規劃綱要》,必須學習好《人才規劃綱要》,掌握基本精神,理清工作思路。要堅持正確的指導方針,確保人才隊伍建設健康進行;要以黨政領導幹部、企業家、學科帶頭人為重點,全面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要認真貫徹執行各項人才政策,遵循人才成長的客觀規律,扎紮實實地做好人才的培養、吸引和使用工作。

強調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改革精神做好人才隊伍建設工作,努力開創人才工作新局面,是《人才規劃綱要》的一個鮮明特點。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弘揚與時俱進的精神,是黨在長期執政條件下保持先進性和創造力的決定性因素。《人才規劃綱要》順應時代潮流,提出了許多改革措施,本身就是改革的產物。抓好《人才規劃綱要》的落實,要繼續以改革的精神大膽創新,及時研究解決人才隊伍建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要進行理論創新,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加強人才資源能力建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等一切有利於人才工作的新思想、新理念,加強新形勢下人才工作的理論研究,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人才理論發展的新境界;要進行制度創新,通過深化改革,建立健全有利於人才成長的培養機制、有利於人盡其才的使用機制、有利於調動人才積極性的激勵機制,堅持用事業留人、感情留人、適當的待遇留人,推進人才工作的科學化、民主化、制度化;要進行工作方式創新,運用現代化的管理手段,加速人才工作信息化,不斷把人才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貫徹落實好《人才規劃綱要》,關鍵在領導。要把人才隊伍建設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明確責任,狠抓落實。要認真學習《人才規劃綱要》,廣泛宣傳《人才規劃綱要》,要加強巨觀指導,對人才隊伍建設進行全面部署,實行分類指導,使之相互協調,整體推進。要加強調查研究,及時總結和推廣新鮮經驗,以推動全局工作。要組織各方面力量,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共同把人才隊伍建設工作抓緊抓好,抓出成效。各級領導幹部要有識才的慧眼、用才的氣魄、愛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知人善任,廣納群賢。

改革開放以來的新辭彙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法制、社會等方方面面快速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而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也產生和引進了許多新的辭彙,每一個辭彙都記錄了中國發展的一個側面,濃縮著一段中國進步的精彩歷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