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政治參與

公民政治參與

公民政治參與,通常又稱為公共政治參與、公眾政治參與,就是公民試圖影響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一切活動。中國公民政治參與的機制不完善,政治參與意識和政治認知水平的程度不高在很大程度上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發展水平有關。就是要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堅持和完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健全和完善公民政治參與的具體制度,增加參與的有效形式,如選舉制度、聽證制度和建議、申訴、控告制度及信訪制度、陪審制度等。

推進措施

第一,大力提高公民政治參與的物質基礎,拓展其參與形式。中國公民政治參與的機制不完善,政治參與意識和政治認知水平的程度不高在很大程度上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發展水平有關。而轉型時期,公民參與政治的分布不均、動機不純、熱情不足、方式不正等現象,其中一部分原因可能就在於此。毫無疑問,那些整日為生計的公民是無暇顧及政治生活的,不可能獲得參加公共事務的足夠信息,因而不可能對公共事務進行有效的評論,主動地參與政治。因此,社會經濟越發展,政治參與的機制越完善,公民接受政治信息的能力就越強,參與政治的可能性就越高,實施政治參與行為的主動性就越大。因此,要大力發展生產力,降低政治參與的成本,保證公民具備政治參與的能力與條件。

公民政治參與公民政治參與

。如果民眾意識不到自己是國家主人,缺乏公民權利觀念,對政治不感興趣,就不可能積極主動地向政府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政治態度及政治意願;或者公民認為自己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無足輕重,妄自菲薄,也就會失去參與政治的信心。因此,推進與完善公民的政治參與,必須通過塑造全新的政治文化,對公民進行公民意識、民主意識、義務意識、責任意識的教育和培養,激勵他們關心政治、依賴政治並參與政治。

第三,加強培訓,切實提高公民政治參與能力。普通公民作為政治參與的主體,其自身的政治能力,諸如如何維護自身的權益、行使權利以及如何採取適當的合法形式參與政治等,都需要經過培養和實踐。公民的政治參與水平不容樂觀,只有不斷加強公民參政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切實提高公民的政治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公民政治參與的程度,增強政治參與的有效性。

第四,逐步實現公民政治參與制度化,加強對公民政治參與的引導。加強公民政治參與的制度化,在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進程中具有突出的意義。“如果制度準備不足,擴大政治參與可能導致政治不穩定”。這就要求我們加強政治參與的制度化建設,把中國迅速發展起來的公民政治參與納入制度化的軌道。就是要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堅持和完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健全和完善公民政治參與的具體制度,增加參與的有效形式,如選舉制度、聽證制度和建議、申訴、控告制度及信訪制度、陪審制度等。還要用法律來調整、規範公民的政治參與,使公民的政治參與經常化和秩序化。

第五,提高政治參與效能。政治生活中對公民最大的激勵莫過於對其政治參與給予肯定,使其參與在政治體系運行和決策中得到體現,從而證明其參與的有效性,這就需要增強公民政治參與的參與度和透明度,要關注新興社會階層的政治參與效能問題。還要加強新聞輿論監督,由制度外參與求成效。最後,必須指出的是堅持以四項基本原則作為公民政治參與的前提。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要建設的民主政治是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因而,必須牢固地堅持政治參與的社會主義方向。

改革開放以來的新辭彙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法制、社會等方方面面快速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而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也產生和引進了許多新的辭彙,每一個辭彙都記錄了中國發展的一個側面,濃縮著一段中國進步的精彩歷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