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義
生態文明村是一個包括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環境五方面的綜合概念。生態文明包括:淨化、綠化、美化、亮化、硬化、沼氣化;精神文明包括:文明化、知識化;政治文明包括:兩室標準化、民主化;物質文明包括:產業化這四大方面。而把環境建設放在首位,原因在於生態文明的提出根本目的是要通過農村生態環境的改
善促進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協調發展。這並不是在強調生態環境決定經濟和政治文化,而是充分考慮了目前在農村建設中,生態環境的破壞對我們農村乃至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造成的重大影響。生態文明村建設的提出是要使農村的發展達到“文明”的高度,是黨農村發展觀念的重大突破,是農村發展史上的重大創舉。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全社會人口的70%,沒有農村的發展,就無所謂整個社會的發展;不促進農村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很難真正實現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破解“三農”問題一直是黨中央關心的重大問題,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和內容。而在農村創建生態文明村正是在農村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堅持以人為本,踐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重大舉措,是一項富民工程、民心工程,更是落實黨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政策,破解“三農”問題的重大舉措。
標準
班子建設好。村基層組織團結協作,廉潔奉公,在民眾中享有較高威信,幹群關係良好。堅決貫徹執行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堅持四個文明協調發展。制定村的文明建設規劃,發動和引導廣大農民積極參與文明村創建活動,為民眾辦好事辦實事,精神文明建設成績顯著。
經濟發展好。經濟發展、思路目標符合當地實際,大力發展“三高”農業,產業結構合理,主要經濟指標(包括經濟總量、人均農業生產總值、人均收入等)位居當地前列,民眾生活和社會福利有較大改善。積極建立農業和農村社會化服務組織,社會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切實減輕農民負擔,有效解決農民的生產和生活困難,努力實現共同富裕。
村容村貌好。制定並嚴格實施村總體規劃,認真貫徹《土地管理法》和《森林法》,合理利用土地,切實保護耕地和林地,無亂占亂建現象。大力推進“五改”(改路、改水、改廁、改灶、改造住房),基礎建設和公用設施逐步完善。大力整治髒、亂、差現象,人畜分居,禽畜圈養,村道硬底化。環境質量達到規定標準,無污染事故;珍惜自然資源,無破壞生態事件。社會風氣好。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大力弘揚培育民族精神,認真貫徹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大力開展“愛國、守法、誠信、知禮”現代公民教育活動,大力加強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大力加強家庭美德建設。倡導健康、科學、文明、環保的生活方式,無“黃、賭、毒、邪”窩點和公開搞封建迷信等現象。
科教文衛環事業好。堅持開展科普活動和農民致富實用技術培訓,九年制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100%。無青壯年文盲。積極開展健康向上的民眾性文化體育活動,村的文化和體育設施較為完善。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落實衛生防疫措施,提高民眾健康素質,村民普遍享有初級衛生保健。村內無違法排放污染物現象,生態環境良好。
社會治安好。堅持依法治村,民主法制宣傳教育經常化制度化,認真完成普法任務,村民遵紀守法意識增強。村轄區2年內無重大惡性事件、無重大責任事故、無流氓黑惡勢力、無邪教和非法宗教活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措施落實,社會治安穩定,民眾有安全感。
民主建設好。擴大基層民主,保障民眾依法行使民主權利。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制度健全、規範有序。
途徑
實施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戰略,努力實現城鄉協調發展。“綜觀一些工業化國家發展的歷程,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但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以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也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胡錦濤,2004)從總體上看,中國的農村建設已經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要順應這一趨勢,促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
利用扶貧開發政策契機,積極尋找扶貧開發與生態文明村建設的結合點。扶貧開發是國家利用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有步驟、有階段、有目標的實現消除農村貧困問題的一項重大工程。實踐證明扶貧開發與生態文明建設無論
在理論和實踐意義上,都有對象、內容和目標等方面的一致性和包容性。在生態文明村創建中,各地可以充分利用扶貧開發的契機,推動本地生態文明創建工作。政府給予政策扶持、發揮正確引導作用。由於受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體制影響,造成城鄉社會資源占有差距拉大,進而造成農村和農業發展遠遠落後於城市和工業,農民生產生活水平遠遠落後於城市市民,造成城鄉發展差距拉大。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策提出後,農村生態文明村建設更要有上級政府政策上的扶持,按照《建議》中提出要“堅持‘多予少取防活’,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業農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
規劃先行,科學指導。中國農村布局分散,各地情況千差萬別,建設量大面廣,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生態文明村建設首先要制定科學的規劃,理清發展思路,明確指導思想和主要任務,是生態文明建設從一開始就能夠沿著正確的方向和清楚的框架進行。在各級政府的總體規劃下,制定本地各個村的創建規劃,在規劃指導下,按部就班的開展生態文明村建設,以防止盲目性和重複性,避免資源浪費。
意義
文明生態村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體現了“村容整潔”的目標。江澤民同志在“七一”講話中指出:“促進人和自然的協調與和諧,使人們在優美的生態環境中工作和生活。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係,改善生態環境和美化生活環境,改善公共設施和社會福利設施。努力開創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人類征服自然、把握自然的能力也在不斷提高,從而在把握人與自然關係問題上出現了不和諧的現象,造成農村自然環境面臨許多問題。比如:片面追求糧食產量,亂砍亂伐,圍湖造田現象嚴重;畜禽糞便,生活垃圾隨處可見;生活能源缺乏,生活方式落後等等。
生態文明村促進了人與自身、人與人的和諧,體現了“鄉風文明”的目標。促進了人與自身的和諧。人與自身的和諧就是要“修身”即人身修養的提高。人與自然的和諧,不僅是人居環境的改善,更重要的是人的美麗心靈與環境之美的統一。人改變了環境,環境也改變了人,生態文明村的創建通過環境的改變不僅促進了農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也促進了“文明鄉風”的形成。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不僅僅是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人們精神面貌和文明素質的提高。促進了人與人的和諧。馬克思指出“人同自然界的關係直接包含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直接的就是人與自然的關係。”可見,人與自然關係的實質體現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人與自然關係的改善,人自身修養的提高必然也會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生態文明村促進了人與社會的和諧,體現了“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和“管理民主”的目標。體現了“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的目標人既是自然性存在物,又是社會性存在物。人是社會的組成部分,人的生存發展依賴於社會的進步,同時社會的發展離不開人的發展。人的發展是社會的發展的真正目的,也是衡量社會發展的根本標準。建設生態文明村就是要“以人為本”,社會的和諧即使人遵循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規律活動的結果,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之間協調均衡和有序的產物。體現了“管理民主”的目標生態農村創建中突出抓了“兩室標準化、基層民主化”的政治目標,通過完善農村基層民主條件和改善基層民主狀況,保證村幹部真正履行人民的公僕的職責,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進一步密切了幹群關係,為農村的發展提供政治保障。
相關詞條
改革開放以來的新辭彙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法制、社會等方方面面快速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而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也產生和引進了許多新的辭彙,每一個辭彙都記錄了中國發展的一個側面,濃縮著一段中國進步的精彩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