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
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全社會都採取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方式,建立人與環境良性互動的關係。反過來,良好的環境也會促進生產、改善生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要以環
![環境友好型社會](/img/2/7e0/nBnauM3X2ITM4UTO2gDN2ITNyITM5IDM1QjMwADMwAzMxAzL4QzL1A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名稱由來
1992年聯合國里約環發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中,200多處提及包含環境友好涵義的“無害環境的”(EnvironmentallySound)概念,並正式提出了“環境友好的”(EnvironmentallyFriendly)理念。隨後,環境友好技術、環境友好產品得到大力提倡和開發。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國際社會又提出實行環境友好土地利用和環境友好流域管理,建設環境友好城市,發展環境友好農業、環境友好建築業等。2002年召開的世界可持續發展首腦會議所通過的“約翰內斯堡實施計畫”多次提及環境友好材料、產品與服務等概念。2004年,日本政府在其《環境保護白皮書》中提出,要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
![環境友好型社會](/img/a/640/nBnauM3XxcDM3kDOzYDN2ITNyITM5IDM1QjMwADMwAzMxAzL2QzL2Y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基本特徵
![環境友好型社會](/img/7/dac/nBnauM3X3UDOzUjM2YDN2ITNyITM5IDM1QjMwADMwAzMxAzL2QzL2Y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一種以環境友好為特徵的新的人類社會發展形態,是可持續發展社會的具體表現形式,是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也必然是人與人基本和諧的社會。
環境友好型社會要求經濟社會發展的各方面必須符合生態規律,向著有利於維護良好生態環境的方向發展,並套用生態環境保護的思想和方法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環境友好型經濟發展模式、綠色政治制度、環境文化價值觀、綠色科技是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基本要素,也是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基本途徑和措施。
“環境友好”的概念是動態的和分層次的。在現階段,“環境友好”首先應該是社會經濟活動對環境的負荷和影響要達到現有技術經濟條件下的最小化;最終這種負荷和影響要控制在生態系統的資源供給能力和環境自淨容量之內,形成社會經濟活動與生態系統之間的良性循環。
建設途徑
環境友好型經濟發展模式是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核心。生產力水平和生產活動的組織方式決定了經濟基礎,進一步決定了上層建築。所以,經濟發展模式的優劣直接影響著社會發展形態的性質和方向。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以對自然資源的過度索取和以犧牲環境容量為代價來獲得財富數量的增長,表現出典型的高消耗、低效益和高污染排放特徵。因此,環境友好型經濟發展模式的首要任務是實現低資源能源消耗、高經濟效益、低污染排放和生態破壞,也就是說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環境友好型社會要求綠色的政治制度保障。這裡的綠色政治制度內容至少應包括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全面的政績觀和環境與經濟綜合決策機制等三個方面。它們是保證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最高制度保障。只有這些基本制度建立和落實好了,政府才可能進一步制定和切實實施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綠色政績考核制
![環境友好型社會](/img/9/73c/nBnauM3XwQTO5IjN2MTN2ITNyITM5IDM1QjMwADMwAzMxAzLzUzLzI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是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價值基礎。要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必須先建立超越傳統工業文明的生態文明,使人類在經濟、科技、法律、倫理以及政治等領域建立起一種追求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和諧的對環境友好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並以生態規律來改革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綠色科技是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技術支撐。人類科技發展史充滿了對抗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思維,已有的科技極大地延伸和豐富了人類占有和掠奪自然的能力,加劇了人類對自然的不合理利用,導致了自然界對人類報復性的反應。換句話說,環境危機具有一定的技術內涵,即人類誤用技術或無節制的利用技術導致環境問題的產生和惡化。環境友好型社會需要突破傳統的科技進步的邏輯思維方式,科技進步的新思維應著眼和立足於人與自然的共生和共存,而不是對抗和征服。傳統工業文明科技指向了稀缺、污染、不可持續的資源範圍,而綠色科技應該是指向豐裕、清潔、可持續利用的資源範圍。
重大意義
它有利於促進我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環境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保障,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資源和環境的支撐。環境友好型社會有利於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和國際競爭力。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保護環境和生態。
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使經濟發展與人口、環境相協調,就是要在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前提下實現經濟較快持續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也正是貫
![環境友好型社會](/img/9/603/nBnauM3XwEzM1gTM1QTN2ITNyITM5IDM1QjMwADMwAzMxAzL0UzLxY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重要保障。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必須有環境作保障。中國粗放型的經濟成長方式,影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保障國家安全和提高中國綜合國力的重要舉措。解決中國建設需要的資源問題,著眼點和立足點必須放在國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能夠控制和降低對國外資源的依賴程度,確保國家經濟安全和國家安全,能夠提高中國的綜合國力。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是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之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能夠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相關詞條
改革開放以來的新辭彙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法制、社會等方方面面快速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而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也產生和引進了許多新的辭彙,每一個辭彙都記錄了中國發展的一個側面,濃縮著一段中國進步的精彩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