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的概述
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作為萬事萬物的開端。
以人為本就是讓人們自主、自信、自強,不斷地開發自身資源,讓自己發揮無限的潛能;以人為本就是讓人們認識自身,強調自我,塑造自己,提高主體地位;以人為本也是為了鼓勵人民勤奮努力,轉變各種方式,加快經濟發展,改變民生環境,爭取人人幸福。
以人為本與精神能源
以人為本是讓人們的感覺、思維在自由自在中寄託於自然癮魂的意識,感受自然,感受社會,感受人生。精神世界就是神化的世界,神化則是人類文化在現實中的審美。神化也就是理想,是對未來提前的擁有。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建設一個創新型國家,這種美好的希望就是一種精神的文化。
科學發展觀提出的以人為本,是第一次把人的精神作為一個文化能源。人與物質兩大能源的結合是一切事物成敗的能量,特別是眾多人的行為聚集之後,在特定的空間位置會顯示出高度秩序化。當人們有意組合精神文化的時候,所發生的任何性質的偶然行為現象,會對整個背景造成嚴重的影響。從戰爭、恐怖和暴力的行為對局部的破壞形成的秩序可以看出,宇宙之間的各種秩序都是遵照以人為本的行為運行的,特別是人在博弈實體裡,在處理重大社會問題中,行為的內在秩序也就是代表了宇宙的內在秩序。
誰能掌握以人為本這一精神能源,誰就擁有安全,誰就可以創建或組織有效率的博弈實體,從而讓更多的人在博弈實體裡建立博弈對局,將自己的主張意圖不斷地擴充,讓大眾把創造價值的運動變成博弈競賽的遊戲。
精神能源是多種形式的生命體,它能產生對外部活動的能量。精神能源的根本就是動力,它是勞動創造文明的開端。精神是文化,是文明之源。《博弈聖經》上說:“文化進程里恩怨遊戲的終結就是文明。文明的永恆、普適、唯一性就是科學。文化進程的創新戰略結構就是國正論里的非絕對對立性。”任何通過癮魂信息均衡的傳遞而產生能動的功能,都是精神文化的起源,也是生命的起源。物的慣性是物的精神,感知狀態是它的癮魂。天下萬物都有癮魂,癮魂是絕對的精神能源,所有人的行為都是和物的癮魂相對性產生的運動。自然界這個龐大的博弈實體存在一種法則,兩個不同的屬性相接觸會產生流動的道德協同,如高溫向低溫流動,正電向負電流動。自然界裡流動著眾多的道德協同,流動的過程就是生命的起源。總之,粒子是生命,電子是生命,熱子是生命,所有的誤差都是生命,任何動態的粒子都是生命在演化。一個人、一棵草、一棵樹、一條狗,他們利用任何自然能量集中之後變為動態的就是生命的流動過程,就是生命的起源。因此,所有的流動都有被利用的價值。
物體的癮魂與人的非絕對對立是人與自然的博弈觀念,它是博弈文化的潮流。現代自然科學揭示出人與物的癮魂相對性,它是博弈的機制,是人的內在行為攜靈現象所確立的博弈運動方式。科學發展觀強調的以人為本也就是第一博弈文化推動力。人與癮魂分裂的文化屬性使哲學得以形成博弈運動的思想,用國正論的辯證法進行的語文學表達將成為自然派哲學的科學理論。
人們對自然科學的信仰,也就是對科學發展觀的信仰,這都是大自然主義、大社會主義、大背景主義、大國家主義的內容。它是道德與博弈、精神與物質、信仰與科學、政治與經濟的結緣,是博弈實體的文化概念。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是在透明中、在陽光下讓人心轉動這個世界。
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終極效應是對科學的信仰。精神與科學可分離可對立,又相互默契為一個博弈實體,從而彰顯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博弈正理,倡導利他主義,和諧社會,為人民服務。以人為本的目的就是把生物學和物理學雙重秩序統一起來,為研究經濟社會的發展開闢道路。
人們在社會中使用的時間、精神和博弈行為都是起源於一個點,然後走一條不歸路,它具有不可逆性。所以,認識以人為本的行為過程是認識珍惜生命能源套用的過程。所有的政治家、經濟學家、軍事家、法學家、企業家、社會管理學家也都是沿著博弈行為的結果分析而遇到的各種問題,無論是什麼樣的機制或形式,都是通過控制內部博弈行為的最終得失而保持其活力和競爭力,只有不斷地對內部精神能量和管理形式進行整合,才能轉變新的社會經濟形態和新的經濟秩序。
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找到了一個非物質動態能源。也許若干年之後的政治家不得不承認,以人為本就是大自然早已創造好的一個能源裝置。無論誰發現了它,都會奉為民族之尊。
以人為本的目的是匯集和溝通無數的智慧,在文化多元化的時空里進行無數的博弈對局,讓人們充分地認識到,每一個人都是創作平台上的精靈,隨時都處於創作的臨界狀態。人們看到大自然就是利用人們的勞動和創作使事物的一種情景變成另一種情景,使事物的一種狀態變成另一種狀態,大自然才會神奇地成長。科學發展觀倡導以人為本就是讓所有人用勞動的創作參與自然的演化,加快各方面的發展。
以人為本的行為是萬物的開端。
以人為本,不是歷史上的以人為中心主義,以人為中心主義是博弈的自我,自私又會成為博弈失敗的幻覺,這不是物理學家的結構,而是政治家的發現。人是一切事物成敗的開端,人的聚集有創造新世界和改變舊世界的義務,人是萬物的創造者。人的博弈行為是個人的第一生產力,又是綜合國力的體現。人是主題文化的實踐者,又是文明的創造者,因此把以人為本列為問題之首。科學發展觀提倡以人為本、改革開放,用創新的思維和行為開發新的技術,並套用這些智力的成果,重新組織人們的活動。
東方人也許會因為這一種文化能量的巨大輻射,使生活在這裡的每一個人都會在這個發生紅移輻射的空間裡發生變化。自己能否在這個空間裡成長起來,就是看一個人是不是散落在這個空間裡優先喚醒的種子。一開始這些種子並不是明亮可見的,這些人會帶領著政府一幫人組成科學發展觀的實體,在各行各業里推動著創新工作。當科學發展觀還沒有達到最熱烈狀態時,各自已經發揮了最大能量,表現出價值,組成了科學發展觀的能源。它在以國家社會為組織單位的尺度上,從而控制越來越大的空間體積。以人為本的創新行為一直持續下去,會源源不斷地從創新的物質中形成輸贏與均衡的經濟體系。只有創新才是未來的絕對優勢,在未來穩定的道路上才能逐漸地實現技術化控制。
我們看到的一個個奇蹟或奇怪的偶然現象,都是歷史上的一個個創新,如果沒有科學的普適性,也都屬於不能複製的個別的偶然現象。人們看問題總是愛回到童年,依賴歷史的狀態,也就是等待博弈中的巧合與偶然。大自然設計了那些偶然的事件,當人們回顧那些現存的歷史,說好就好,說壞就壞,顯得自我很聰明。所以,人們習慣用過去開啟未來,用早已衰亡的東西指導現在,這都不是創新的思維。
成長中的科學發展觀,就是引導人們用國正論的創新思維分清實體與性質的知識論。在科學發展觀可靠、包容的系統中,以人為本,不分領域,不講智力,不管個人的愛好和興趣,真正廣泛地讓每一個人的觀點和其他角色建立關聯並在改革開放的自由環境中進行文明的創造,以占優之和讓更多的個體形成不同的繁盛,和科學發展觀時代一起成長,讓繁榮的過程在自己身上發生,與時代共榮。
一個時代輝煌的歷史,首先是有一個文化命題,《博弈聖經》中說道:“任何一個創新,首先是標題的創新。”任何事情都是先有一個命題,人們因命題集合起來,與命題互動。未來繁榮的社會到處應該看到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集體活動和競賽。成長的第一特徵,就是通過競賽激起的情緒在飛秒瞬間優先喚醒更多人和主題一起呼應,像重大慶典的閱兵式,整齊的方塊隊伍,用皮鞋踏動大地的聲音,最能激起一個民族的興奮之情,從而自我顯得無比強大。因此,我們發現人的精神會融入背景,成為自然實體的一部分。一段時間之後,一部分被優先喚醒的人已經呈現出中心,成了積極分子。在各行業走在前列的人已經成了專家和明星,這都是競賽的事實。由此得出,離主題越近,越容易成長。科學發展觀的發展、成長和繁榮的過程就是把握科學、正理、均贏、連續與創新的博弈過程,也是人類尋找正理的持續發展的過程。或許,不久之後,更多科學家、思想家、發明家、政治家彼此攜手去研究這個文化命題,把各行業零星的理論歸納成發展原理、發展觀念、發展模式和發展道路,他們會完整地告訴我們關於科學發展觀自身的來龍去脈。
以人為本的內涵
以人為本,就是用人類的情感彰顯和善、友愛和人性,共同建立我們自己的和諧社會。
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是根據生物的起源,把人們想要的東西都託付給自己的行為,用技巧和創新聯繫起來,實現真理的欲望。
以人為本是把每一個人作為文化價值的主體,作為創造萬事萬物文明的開端。人人都行動起來建立決策粒子二特性對局,創造一個第三空地,在第三空地里激起的情緒,會承載著各種奇特的想法,只要親自去嘗試,就能出現一個結果。《博弈聖經》在概言中說:“不管你是否願意要,一定會得到前所未有的那一部分。”只有用真理的欲望去創造文明,才可以留存下來,然後用科學去度量它,無論結果如何,都是對情感的回應,都是人生義務性的創造,都可看成是從大自然那裡繼承的哲學本性。
《博弈聖經》上說:“文化就是去掉完整性,區分出是與不是才能在文化進程中完成探索、發現、發明。”我們的行為就像播種,即使豐產,也會有大有小,因此不能帶有個人偏激的情緒去評判它。以人為本,無論它是什麼樣子,都不可忽視。我們看到一個家庭,一個年青的家長在外人眼裡無論多么無能,在他幼年孩子的心中,他是這個家庭的統帥,是自己生存依賴的全部天空。以人為本,就是用人類的情感彰顯和善、友愛和人性,共同建立我們自己的和諧社會。
以人為本的科學內涵需要從兩個方面來把握。首先是“人”這個概念。“人”在哲學上,常常和兩個東西相對,一個是神,一個是物,人是相對於神和物而言的。因此,提出以人為本,要么是相對於以神為本,要么是相對於以物為本。大致說來,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對於神本思想,主張用人性反對神性,用人權反對神權,強調把人的價值放到首位。中國歷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強調人貴於物,“天地萬物,唯人為貴”。《論語》記載,馬棚失火,孔子問傷人了嗎?不問馬。說明在孔子看來,人比馬重要。在現代社會,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作為一種發展觀,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對於物本思想而提出來的。
其次是“本”這個概念。“本”在哲學上可以有兩種理解,一種是世界的“本原”,一種是事物的“根本”。以人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與“末”相對。以人為本,是哲學價值論概念,不是哲學本體論概念。提出以人為本,不是要回答什麼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間,誰產生誰,誰是第一性、誰是第二性的問題,而是要回答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上,什麼最重要、什麼最根本、什麼最值得我們關注。以人為本,就是說,與神、與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求末。我們大家所熟悉的“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以及“學校教育,學生為本”等,都是從“根本”這個意義上理解和使用“本”這個概念的。
以人為本的創新文化不是講量論
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創新文化不是講量論,不是數學的統計,不講資本與內容的記錄,政績的量論是歷史的映像,像是舊票據,已經不是創新的內容。《博弈聖經》的創新結構是:"相對性的國正論是連著兩個世界的橋樑,它中間的第三空地象徵著一個可創新的美麗世界,是深刻現實的藝術中心,那裡表現出最深刻的精神現實,就是創造博弈結構的無限可能。一切創新突破都介入了人與世界的相際關係,一切創造都是博弈的結果。"
以人為本思想是我們黨摒棄了舊哲學人本思想中封建地主階級、資產階級的階級局限和歷史唯心主義的理論缺陷,借鑑國際經驗教訓,針對當前我國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實際工作中存在的一種片面的、不科學的發展觀而提出來的。這種片面的、不科學的發展觀認為,發展就是經濟的快速運行,就是國內生產總值(GDP)的高速增長,它忽視甚至損害人民民眾的需要和利益。這種發展觀“見物不見人”,其實質是一種“以物為本”的思想,它和以人為本所代表的是兩種不同的發展觀。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始終強調把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科學發展觀並不否認經濟發展、GDP增長,它所強調的是,經濟發展、GDP增長,歸根到底都是為了滿足廣大人民民眾的物質文化需要,保證人的全面發展。人是發展的根本目的。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目的是以人的發展統領經濟、社會發展,使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果與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相一致,使發展的結果與發展的目標相統一。正如胡錦濤同志所說,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民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作為執政黨,從工作層面,我們也講民,要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正確處理黨同人民民眾的關係。但它和歷史上的民本思想根本不同。因為從性質上說,中國共產黨作為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它來自人民民眾,植根於人民民眾,服務於人民民眾,是廣大人民民眾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黨同人民民眾之間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完全不同於舊中國君同民之間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我們講民,是要求我們的領導幹部,自覺地做人民的公僕,堅決克服舊社會遺留下來的“官本位”思想,反對工作中的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命令主義。對於我們黨來說,堅持以人為本,就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就是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堅持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相信人民民眾、依靠人民民眾、為了人民民眾,始終保持黨同人民民眾的血肉聯繫。
基本原則
以人為本的管理有那些基本原則?
1、重視人的需要;
2、鼓勵員工為主;
3、培養員工;
4、組織設計以人為中心。
以人為本,就是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
“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一新論斷,深刻闡明了中國共產黨人新發展觀的本質特徵,是對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繼承、豐富和發展。
管理理念
以人為本是指經營者或管理者的一種領導方式或理念。
以人為本的直接解釋是以人為“根本"。嚴格意義上說,以人為本是人力資源管理的範疇,建立健全人力資源管理機制才能真正做到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的管理,指在管理過程中以人為出發點和中心,圍繞著激發和調動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展開的,以實現人與企業共同發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動。其具有下列幾個特點:
以人為本的管理主要是指在企業管理過程中以人為出發點和中心的指導思想。
以人為本的管理活動圍繞著激發和調動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來展開。
以人為本的管理致力於人與企業的共同發展。
以人為本管理的重要性在於它是提高企業知識生產力的重要條件。企業的知識生產力指企業利用其知識資源創造財富的能力,是適應企業國際化經營的基本管理方式,是建立企業中人與其他要素良好關係的必要條件,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基石。
以人為本的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人是管理中最基本的要素,人是能動的,與環境是一種互動作用:創造良好的環境可以促進人的發展和企業的發展;個人目標與企業目標是可以協調的,將企業變成一個學習型組織,可以使得員工實現自己目標,在此過程中,企業進一步了解員工使得企業目標更能體現員工利益和員工目標;以人為本的管理要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人的發展是企業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前提。
以人為本的管理有那些基本原則?
重視人的需要;
激勵員工為主;
培養員工;
組織設計以人為中心。
以人為本的發展要義
我們的博弈實體世界觀就是把全世界全社會看成一個博弈實體,認識哪個是實體,哪個是性質,實體分離不變性才是大自然的最高定律。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與精神能源是讓每一個人遵照大自然的最高定律,先把優先喚醒的一個點作為典型,然後不間斷地發展成一條線。全面持續性發展才是一個社會的發展,它會呈現一片祥和的景象。科學發展觀的博弈實體世界觀就是提升以人為本這個精神能源的效率,提倡人人為他人著想,為國家著想,為全世界人民的未來著想,建立一個和諧世界。
以人為本,就是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民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堅持以人為本”,是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一個新要求。“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一新論斷,深刻闡明了中國共產黨人新發展觀的本質特徵,是對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繼承、豐富和發展。
堅持以人為本,同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脈相承的。新發展觀明確把以人為本作為發展的最高價值取向,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就是要把不斷滿足人的全面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根本出發點。人類生活的世界是由自然、人、社會三個部分構成的,以人為本的新發展觀,從根本上說就是要尋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總體性和諧發展。
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界是為人類創造良好的生存條件和發展環境。發展,是為了什麼?當然是為了人———為了人在更好的環境裡生活。發展依靠什麼?當然依靠的也是人。然而,這個簡單的道理,曾一度變得模糊了。在過去相當長的時期內,以征服自然為目的,以科學技術為手段,以物質財富的增長為動力的傳統發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使人類改造自然的力量轉化為毀害人類自身的力量。人們在試圖征服自然的同時,往往不知不覺地變成了被自然征服的對象。例如,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資源浪費、城市缺水,這一系列問題都向人們發出警示:人類的行為如果違背自然規律,必將遭到自然的懲罰。今年上半年非典毒魔的肆虐,也是自然界對人類的一個警告。其實,恩格斯早就告誡我們:“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而今天,我們依然在“交學費”。這一切告訴我們:決不能再走已開發國家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新發展觀,找到一條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道路,找到一條生態與經濟“雙贏”的道路。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五個統籌”,其中之一就是“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這是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實際上,只有人與自然的關係和諧了,生態系統保持在良性循環水平上,人的發展才能獲得永續的發展空間。
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的25年是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最快的時期。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方面,我們面臨著一系列新的問題和挑戰。一是城鄉差別、區域差別、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的趨勢亟待扭轉。近年來城市困難群體的出現,與我國經濟迅速發展的現實極不協調。二是在很多人眼中,發展似乎就是增長,從而造成了經濟高增長、社會低發展的失衡局面。我國經濟發展了,經濟結構調整了,但社會結構卻沒有相應調整,社會事業還沒有得到相應發展。三是在經濟日趨活躍、社會利益日益多元化的情況下,社會經濟秩序的規範問題變得日益突出起來。四是效率與公平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經濟發展要講究“效率”,社會發展要講究“公平”。現在的情況是,一些地方往往只重視效率,不重視公平。經濟社會發展歸根結底是為了人的全面發展。只有經濟發展而沒有社會發展不叫全面發展,同樣,只有經濟和社會發展而沒有人的發展也不叫全面發展。新發展觀突出發展是以人為本,正是抓住了發展的核心和本質。為此,要逐步增加各項社會發展、生態資源、環境建設的投入,特別是要加大對社會管理和公共衛生、公共服務方面的投入,對那些能夠幫助貧困群體、失業群體和弱勢群體重新融入社會並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重新獲得機會發展的項目,更應給予優先考慮,儘快形成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人與人的和諧發展
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最根本的是要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建立公正合理的社會制度。我們無法構想,在一個工業文明高度發達但人們利益存在嚴重對立和衝突的社會裡,人與自然的關係會處於“田園牧歌”式的和諧狀態。實現人與人的和諧發展,首先是建立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關心的良好人際關係。其次,要樹立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要保持黨同人民民眾的血肉聯繫,促進黨群之間、各階層之間、不同地區人群之間關係的和諧發展。其三,必須關注和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其中最根本的是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即提高人的教育水平、文化品位、精神追求和道德修養。
總之,上述三個和諧發展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以人為本是貫穿於三個和諧發展的一條基本原則。只有堅持以人為本,才能“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係還給人自己”,才能真正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自身的和諧發展。堅持以人為本,不是抽象、空洞的口號,必須落實到發展的每一項措施中,貫徹到改革的每一個行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