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依賴型經濟](/img/e/e31/nBnauM3XygDN2kzM3IDM2kTNyITM3IjN0gDMwADMwAzMxAzLyAzL2A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主要特徵
![資源依賴型經濟](/img/d/65c/nBnauM3X4MjN3QTMyIDM2kTNyITM3IjN0gDMwADMwAzMxAzLyAzL3c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內生性缺陷
![資源依賴型經濟](/img/3/b1d/nBnauM3XzUjM0kzMzMDM2kTNyITM3IjN0gDMwADMwAzMxAzLzAzL2E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可持續發展能力差。長期以來,資源依賴型地區經濟的發展,是一種環境和生態成本高昂的不可持續發展模式。資源開採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十分嚴重,並且開採時間越長、依賴程度越高,所支付的生態環境代價就越高。在全國範圍內,資源與開發、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也正日益激化。
社會問題日趨嚴重。資源依賴型地區所面臨的社會問題主要是就業和社會保障問題。隨著可供開採資源的減少和開採難度的增大,資源型企業下崗分流、失業人員不斷增加。由於資源型地區產業發展的單一化,第三產業力量薄弱,可分流失業人員的渠道非常有限,社會就業形勢嚴峻。此外,由於長期以來資源開發中的體制性原因,資源依賴型地區貧富差距、教育落後、人口素質低下等問題也日趨嚴重。在小窯小礦的開採中,少數人違法違規占用本屬於國家和大眾的資源致富,而造成的問題卻需要全社會來面對和承擔,從經濟利益到思想觀念對社會和諧構成多方面問題,進一步增加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轉型的必要性
![資源依賴型經濟](/img/f/886/nBnauM3X1YjM5EDO2MDM2kTNyITM3IjN0gDMwADMwAzMxAzLzAzL0Y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經濟轉型是資源依賴型地區縮小與其他地區發展差距的有效途徑。在全國範圍內,資源依賴型地區大都是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的欠發達地區。究其原因,固然有歷史遺留、地理區位、自然條件等方面的限制,但不可否認,資源依賴型地區在區際貿易中的“比較劣勢”使得資源依賴型地區的應得利益在經濟交換中大量流失,地區間的發展差距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資源依賴型地區主要向經濟發達地區輸出初級產品,附加價值低,市場不穩定,回流利潤較少;而發達地區利用低價購入的原材料進行深加工,再以附加值較高的產品返銷回資源依賴型地區,回流利潤較多。其中的差額即為資源依賴型地區在區際貿易中的損失。
此外,由於長期以來對人才、技術資源的漠視以及對投資“軟環境”建設的忽略,使得資源依賴型地區的優秀人才和建設資金大量流失,進一步加劇了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實現經濟轉型,對於資源依賴型地區在區際乃至國際競爭中獲取公平利益進而縮減與其他地區的發展差距,已成為別無他途的唯一選擇。
國際經驗表明,人均GDP4000美元是一個經濟體發展模式的重要轉折點。這至少有兩個層面的重要含義:一是從發展水平看,意味著一個經濟體開始從中下等收入水平跨入中上等收入水平;二是從發展動力看,傳統的以礦產資源為核心的低層次比較優勢和規模擴張方式對增長的效應開始出現遞減趨勢,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需要尋找到新的動力支撐。當前,遼寧省人均生產總值已趨近4000美元,實現經濟發展模式由資源依賴型向創新驅動型的轉變,成為加快全面振興的必然選擇。
模式對比
![資源依賴型經濟](/img/8/5a7/nBnauM3X4QzNygTO2QDM2kTNyITM3IjN0gDMwADMwAzMxAzL0AzL3U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創新通常包括廣義和狹義兩種內涵。廣義的創新包括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等多重內涵,狹義的創新則重點指科技創新。這裡所謂創新驅動型發展模式主要指在制度創新條件下,通過科技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模式。從理論上看,影響GDP的三大因素———投資、消費、淨出口,由於科技創新導致的產品改進和產品創新,引發了有效供給,刺激了消費增長,由此拉動了消費和淨出口,這便是供給學派常說的“有效供給創造自己的需求”。從經濟發展的實踐看,技術創新一方面更新了傳統產品,如數字成像技術的誕生、數位相機的出現取代了傳統的光學相機,引發了幾乎所有照相機消費者的換代更新;另一方面,創新產生的新技術直接孵化出新產業,如網路通訊技術的產生,直接轉化為信息服務產業,更刺激了終端伺服器———計算機的巨大需求,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時,創新驅動模式還從根本上改變了資源依賴模式的負外部性。比如,通過科技創新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了資源開採,促進了資源合理有序開發利用;通過開發回收再利用技術,發展循環經濟,大大降低了污染物排放;通過廣泛運用現代高新技術,為解決和治理環境問題提供了有效的途徑。
與傳統增長模式相比較,創新驅動型經濟的增長是一種結構性的增長,它消除了經濟發展中普遍存在的要素報酬遞減、稀缺資源以及負外部性等制約因素,從而為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提供了可能。一是創新驅動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不斷減少資源消耗,提高生產效率,有效緩解了資源瓶頸;二是創新驅動通過加快實現比較優勢的動態轉換,並根據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的提高,通過強化創新,提升產業和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價值,從而構築新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三是創新驅動具有內生的經濟成長動態適應機制,能夠使區域經濟結構、發展水平隨著國際競爭環境的變化而進行相應的調整,能夠適應快速變化的國際科技經濟發展態勢和競爭格局。正因為這樣,人們在總結三次產業革命的經驗時得出這樣的結論:每一次產業革命都是由重大的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引起的,經濟發展的歷史實際上是伴隨著科技創新引起產業革命的歷程。這也許正是創新驅動型發展模式成為當今世界特別是經濟已開發國家發展的主流模式的誘因所在。
轉型途徑
![資源依賴型經濟](/img/d/4c2/nBnauM3X0QTMyIjN5QDM2kTNyITM3IjN0gDMwADMwAzMxAzL0AzL1c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轉變政府職能,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在經濟轉型中的作用。資源依賴型地區要順利轉型,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政府積極有力的引導和支持。在以政府為主導的地區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中,首先必須解決政府自身定位的問題。具體而言,政府在資源依賴型地區經濟轉型中,應當主要承擔如下職能:1、制定地區經濟發展規劃,確定經濟轉型的方向、目標和步驟;2、限制和取締污染環境、浪費資源的企業,淘汰落後的生產工藝,鼓勵和支持技術先進、資源利用率高的新型企業發展壯大;3、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實施傾斜性產業政策和財政政策;4、扶植新興產業和潛力產業,逐步提高其在地區經濟發展中的地位;5、逐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大教育投入,實施科技、人才戰略,為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和智力支持。
積極推行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循環經濟是以物質、能量梯次和閉路循環、使用為特徵的,按照生態規律運行、實現資源循環利用和清潔生產的經濟形態。事實證明,循環經濟是正確處理經濟發展現代化進程中資源、環境及可持續發展矛盾的科學模式,也是資源依賴型地區實現經濟轉型的有效途徑。我省各地在此方面已做了許多積極、有益的探索,並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例如,孝義市以延伸煤鋁產業鏈條、並使之封閉循環為主攻方向,從點到面地開展循環經濟實踐,目前已形成“煤———焦———化、煤———電———鋁、煤———鐵———鑄”三大產業鏈,並構成相對閉合的迴路,從根本上扭轉了主導產業結構性污染的狀況,有效地提高了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資源依賴型地區發展循環經濟是一項長期、艱巨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從重點產業著眼,從試點工作著手,不斷總結和探索,逐步推廣和拓展。
營造有利於實現經濟轉型的體制環境。當前,資源依賴型經濟區域實現轉型所面臨的困難,不僅在於其本身的難度,還受到體制性因素的制約,突出表現為來自地方財政的壓力和財政壓力下政府行為的短期化傾向。2003年山西省GDP增長12.5%,而同期煤炭、電力、冶金、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則達到68%。根據2005年12月22日《山西日報》公布的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國家統一核算最新結果,2004年我省國內生產總值為3571.4億元,三次產業比例為7.3:53.8:38.9,在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的背景下,第二產業的比重仍遠遠高於第三產業。因此,推進資源依賴型區域經濟轉型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轉變相應地方政府及其領導層的政績觀,改革現有的財政管理體制和人事管理體制,積極塑造有利於經濟轉型的體制環境。一方面,要逐步降低財政對傳統產業的依賴,並在現有財政收入水平的限度內,合理安排各項支出,緩減財政壓力;另一方面,要改變以往主要以經濟指標評價政府官員的考核制度,建立包括經濟指標、社會發展指標、科技進步指標等各種指標在內的綜合性的政府官員評價指標體系。
建設有利於經濟轉型的社會環境。資源依賴型地區經濟轉型有賴於有利的社會環境。否則,必然導致經濟轉型的難度加大,事倍功半。因此,廣大資源依賴型地區在實施經濟轉型戰略時,應充分考慮到社會環境的營造:其一,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包括涵蓋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等領域的生態道德觀念和社會輿論氛圍。其二,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除上述主要依靠教育和輿論來營造的人文環境的“軟約束”外,通過積極的地方立法、嚴格執法而形成的法治環境的“硬約束”,也是資源依賴型地區順利實現經濟轉型的重要條件。上述二者缺一不可,共同構成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的社會性保障,與政府作用、企業行為一起,同為資源型地區經濟社會擺脫危機或潛危機狀態,進入正常發展和循環的重要因素。
一是堅持觀念創新推動事業創新,牢固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生產要素的觀念,堅持抓科技就是抓經濟、抓創新就是抓發展的理念。創新模式的前提和基礎是提升創新能力,而提升創新能力又是一個長期性、複雜性工作。專業人才培養、知識積累等要素形成都需要較長時間,其提升效果的顯現往往滯後於科技投入幾年時間,導致多數單位因看不到眼前利益而放棄努力,當產品競爭力下降時,才想起要技術創新,但往往因創新能力不足而無能為力。因此,我們必須放棄急功近利的思維,樹立新型科技投入理念,遵循經濟發展規律,按市場經濟規律組織運作科技創新活動。
![資源依賴型經濟](/img/5/7f0/nBnauM3XzAzNzQDM2UDM2kTNyITM3IjN0gDMwADMwAzMxAzL1AzLyU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三是提高人力資本的整體素質,促進要素結構升級。以企業家和專業技術人員為核心的人力資本是創新的組織者和具體實施者,沒有高素質的企業家,就不可能有高素質的企業;沒有高水平的專業技術人員,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創新成果。因此,要更加注重企業家隊伍建設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不斷提升人力資源水平。
四是進一步加大科技投入。2004~2006年,遼寧省R&D經費占生產總值的比重一直在1.5%左右徘徊,距離2010年達到2.0%以上(創新型區域投入標準)的目標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因此,地方財政要加大對技術創新的扶持力度,國有資本要把投資方向從擴大生產能力轉向提升創新能力上來。
五是引導企業向創新主體轉變。要促進企業成為科技投入的主體、研發活動的主體和科技成果套用的主體。這是企業創新主體的重要標誌。就研發活動而言,2006年,遼寧省14754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平均每個企業僅有研發人員4人,僅2%的企業有科技機構,大多數企業沒有研發機構,不能有效開展研發活動,或雖有研發機構,但研發人才數量不足,不能形成專業齊全的研發團隊,導致多數企業創新能力嚴重不足,制約了企業研發活動的開展。因此,鼓勵引導企業向創新主體轉變是加速建立創新驅動模式的基礎。
六是加快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低附加值產業是難以支撐經濟的持續增長的。從產業結構的角度看,區域經濟成長過程是新舊產業不斷更替的過程。傳統產業隨著市場不斷成熟,對經濟成長的支撐貢獻不斷弱化,而高新技術產業對增長的貢獻則隨其規模擴張和市場拓展而不斷遞增,因此,加快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的培育和發展,不僅是調整最佳化經濟結構的需要,更是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的新辭彙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法制、社會等方方面面快速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而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也產生和引進了許多新的辭彙,每一個辭彙都記錄了中國發展的一個側面,濃縮著一段中國進步的精彩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