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
“五倫”是中國傳統社會基本的五種人倫關係,即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五種關係,是狹義的“人倫”。古人以君臣、
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為“五倫”。倫,人倫,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係。孟子認為:父子之間有骨肉之親,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夫妻之間摯愛而又內外有別,老少之間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這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道理和行為準則。《孟子·滕文公上》:“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人倫中的雙方都是要遵守一定的“規矩”。為臣的,要忠於職守,為君的,要以禮給他們相應的待遇;為父的,要慈祥,為子的,要孝順;為夫的,要主外,為婦的,要主內;為兄的,要照顧兄弟,為弟的,要敬重兄長;為友的,要講信義。同“五品”,《史記·殷本紀》:“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親,五品不訓,汝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寬。’”
(一)玄論倫常
戚惠琳詩曰、賁賁山下草,焰動風燎燎。熙熙托明月,光柔照新朝。
易賁卦,山下有火,君子以明庶政,無敢折獄。由詩可以照見山下有大火燎原,隨風起動,即見成焰,有火燎群山之勢,君子觀乎此象,察覺到時勢的變化,從而以文章來教化天下人,使朝廷警醒,施政清明,不敢有冤假錯案。
詩以火起興,火代表五常之中的禮。五行為木火土金水,順行相生,對應的五常為仁禮信義智,因而可知詩旨在明火為常,蓋因火可以生出來文明,明成道德規範,而後化氣即成典章制度。火與禮,實為一體,火是熾烈情感的初生,然後性情文章,再文章成禮制,自然而然禮正歸順了五常的人世法則。
我們常說的、素質,道德,規範,禮章,制度,刑法等等,中國人把這些名詞作為了一些抽象的概念,至今仍無一人發見其中的奧妙。這些名詞到底是什麼呢?因而,不得不首先言明什麼是五倫。
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天起,從嬰兒到孩子,從孩子到大人,我們自覺不自覺的生在了這個人世中,知道了誰是父母,誰是兄弟,誰是朋友,誰是夫妻,誰是子女,相當於這些人的關係,我們即已明白了誰是自己。這樣的一種近疏親敬的人倫,仿佛是無意之間就曉得了。中國人是如此,外國人亦是如此,東方西方對於人的世界,都有著一種共通的認知,這種相同正是人倫規則的共性。若人倫紊亂,則謂之亂倫,因此,文明的世界是不允許出現這樣的不規則行為,以道德法律制度禁忌,這禁忌即是五倫。
所謂五倫,即是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君臣有義,朋友有信。五倫之間的親敬關係,正是親別序義信這五種,自然而然形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倫理規則,構成了整箇中國世界的人世。把五倫與五常對應來看,親為仁,別序為禮,義為義,信為信,唯獨不用智。為何中國五常人世只用了四常?正如道德經所言、不以知治國,國之德。
此章如下、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知治國,國之賊。不以知治國,國之德。
意思是、不使人民自知,而採用愚民政策,這才是治國的至善。人民難以治理,因為他們智慧多,若智慧多,則反而不好治理。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若以智慧治國,國家將會盜賊橫行,不以智慧治國,才是國家的厚德。
因此,中國的五常人世里,是棄智的。不能說五倫里,任何一種是有智。知是自我的覺悟,智是於他的覺悟。所以說,知與智是一種道的修行。隨後,再一一論述其中的道之精髓。
論述清楚了五倫與五常的關係,自然便會明白五倫與五行的關係。對應關係如下、
父子——親——仁——木
夫妻——別——智——水
長幼——序——禮——火
朋友——信——信——土
君臣——義——義——金
於是,可以看出中國是個人倫極好的規則世界,五行順生,自然而然形成了仁禮信義智的人世美學,因此,不管中國如何戰如何亂,依然有著萬年不衰的文明政治,其間還有著王天下這個善道。
(據陳采燕《國風·中國女子·采燕十九篇》,大眾出版社2013年版)
來源
人倫一詞,最早見於《孟子·滕文公上》。書中載,上古時候,人們“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在《尚書·堯典》中,已有“慎徽五典”的說法,即要以五種美德教導自己的臣民。據《左傳》解釋,“五典”就是“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後來,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增加了君臣關係。最後由孟子在整理和總結中國以往道德關係和道德規範的基礎上,全面地概括了封建社會裡人們之間的這五種基本的道德關係,並提出相應的道德規範。中國古代許多思想家,特別是儒家最重視人倫。據孟子說,古代設立庠、序、學校,“皆所以明人倫也”。一旦“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就能實現國治天下平的理想社會。2000多年來中國封建統治者一直強調用它處理人們之間的關係,以維護和加強封建的宗法等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