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學名:黑額伯勞
中文目名:雀形目
中文科名:伯勞科
中文屬名:伯勞屬
中文俗名:小灰伯勞
拉丁文名:Lanius minor
英文名:Lesser Grey Shrike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J.F.Gmelin,1788
簡介
繁殖方式:卵生
習性:立勢甚直,尾直朝下。飛行不似其他伯勞波動。
體形特徵:體型略小(20厘米)的灰色伯勞。較灰伯勞或楔尾伯勞體型小。雄鳥額部黑色較多,次級飛羽黑色較濃兩脅帶粉色。 虹膜-褐色;嘴-灰色;腳-黑色。
叫聲 :粗啞的喘息叫聲;吱吱的哨音略似鶇鳥。
鑑別: 體中小型,具黑額;眼先、過眼及耳羽和上體灰色;中央尾羽黑色,外側尾羽白;黑翅具白翅斑;下體淡粉棕色。
特徵
體長約20厘米。較灰伯勞或楔尾伯勞體型小。雄鳥額部黑色較多,次級飛羽黑色較濃。兩脅帶粉色。虹膜褐色;嘴灰色;腳黑色。粗啞的喘息叫聲;吱吱的哨音略似鶇鳥。分布於歐洲南部及東部、亞洲中部;越冬至非洲。枝、草莖、要編成,內襯草莖及羽毛。也選用具有芳香氣味的蒿草等整株植物編巢,這在紅尾伯勞等多種伯勞的築巢行為中均有發現。滿窩卵通常5~6枚,淡黃色或淡棕色具褐色或紫褐色斑點。雙親孵卵,但以雌為主。孵孵期15天,雛鳥離巢約2周后可獨立活動。共2亞種:新疆亞種(L.m turanicus Fediuschin)為罕見夏季繁殖鳥,見於中國極西北部的準噶爾盆地及阿拉陶山脈西北部的有樹平原及灌叢草地。
形態
雄性成鳥:自嘴基至額黑色,向側方與眼先、過眼及耳羽連成一黑紋區;頭頂至尾上覆羽暗褐灰色;中央兩對尾羽純黑,再向外的一對黑色具白色羽基(超過尾羽全長之半)和大形白端斑,此白端斑在外側尾羽愈向外愈發達,終致與白色羽基匯合成純白羽片;最外側二對尾羽純白(有的標本外側第2枚尾羽內??近端部1/3處尚遺有卵圓形黑斑,此區的羽軸亦為黑色),羽軸白色;肩羽與背羽同色;翅覆羽及飛羽黑色,羽端染褐色;第2~0枚初級飛羽基部(約占羽長的1/2)為白色。形成鮮明的翅斑,露出覆羽端外達15mm;內側飛羽的端緣有淡邊。頦、喉純白;胸以下沾灰,前胸、胸腹側方及脅羽染粉褐色;尾下覆羽白。
雌性成鳥:似雄羽色,但黑額及眼先黑羽不如雄鳥鮮明,略雜有褐羽;體羽略沾褐色。
幼鳥特徵:前額基部銹色,其後雜以黑褐色羽,不形成明顯的黑額;頭頂至尾上覆羽、肩羽均為淡菸灰色,滿布暗褐色鱗紋;尾上覆羽的鱗紋較大,比背略發淡灰黃色;外側第1枚尾羽純白,第2枚的內??和近羽軸區的一部分外??有黑斑;中央尾羽黑褐具白端斑;眼先、過眼及耳羽黑褐色;翅覆羽及飛羽黑褐,初級飛羽除具翅斑之外,各羽均具淡端緣,愈向內側的飛羽淡緣愈寬;內側飛羽有鮮明的白端緣。下體以淡白色為主,染有皮黃色,胸、脅及股羽有暗褐色鱗紋;尾上覆羽近白色。
分布
中國國內分布新疆西北部(夏候鳥)。國外從歐洲中、南部向東到俄羅斯阿爾泰、土耳其斯坦,到阿富汗,伊朗(繁殖鳥);阿拉伯高原以北地區(旅鳥);非洲南部(冬候鳥)。
亞種
黑額伯勞新疆亞種(學名:Laniusminorturanicus)。分布於烏拉爾到阿爾泰、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到非洲以及中國大陸的新疆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Ishak-Sai。[3]習性
在闊葉樹及灌木上築巢,距地2~10m,因環境而異。巢置於主幹附近的分叉或水平枝杈基部,由樹枝、草莖、要編成,內襯草莖及羽毛。也選用具有芳香氣味的蒿草等整株植物編巢,這在紅尾伯勞等多種伯勞的築巢行為中均有發現(鄭光美,1962)。滿窩卵通常5~6枚,淡黃色或淡棕色具褐色或紫褐色斑點。雙親孵卵,但以雌為主。孵孵期15天,雛鳥離巢約2周后可獨立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