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隨著鹽業的不斷發展,商人鹽販紛紛聚集到這裡,於是新場人口急劇增加。當時鎮區歌樓酒肆,商賈雲集,其繁華程度曾一度超過上海縣城,有“新場古鎮賽蘇州”之譽,是當時浦東平原上的第一大鎮。後來因鹽場變遷以及戰亂等變化,曾幾經興衰,但新場鎮仍是一個很有文化氣息的江南水鄉古鎮。新場古鎮上穿鎮而過的狹窄河道,雕刻精緻的一座座石拱橋,傍水而築的民居,高壘的石駁岸,沿河人家的一座座馬鞍形的水橋,這與周莊、朱家角等地的小鎮非常相似。新場鎮文化教育歷來發達。早在宋元年間,即有瞿士彥在這裡創辦義學。在南匯縣誌中曾有新場鎮“科第兩朝稱盛”的記載,“南屏書屋”之類呤詩潑墨的場所有20多處。光緒28年已有女子學堂,30年代,鎮上中國小已俱備。解放後,文化教育事業進一步發展。80年代,全國第一個聯合創辦的“社鎮文化中心”在新場鎮成立,有“小鎮大世界”的美稱。曾多次受到國家文化部的表彰,是全國著名的農村文化中心先進集體之一。傳說
傳說在新場受恩橋石頭灣沙中曾發現石筍,深不見底,所以過去新場鎮又名“石筍里”。所謂“石筍十景”即“石筍里”--新場古鎮十景。這十景,其中有書樓、寺廟、漁舟塘、古橋等等。因年代久遠,幾經變遷,有的照原貌翻新修復,有的只有其名不存其貌,有的正在規劃重建之中,千年古蹟十分珍貴。新場古新場古鎮風景(19張)鎮十景為:溪灣石筍、書樓秋爽、雷音曉鍾、橫塘晚棹、仙洞丹霞、海眼原泉、高閣晴雲、上方煙雨、千秋夜月、南山雪霽。新場鎮舊時多石拱橋,是江南水鄉特色之一。新場有“十三牌坊”、“九環龍”之稱。著名而遺存的石拱橋有:洪福橋、千秋橋、白虎橋、揚輝橋、玉皇閣橋、永寧橋、盛家橋。現在新場鎮仍保留著古鎮風貌,遺存著部分古景古蹟。電影《色戒》外景
最近因為大熱影片《色戒》曾在這裡取景而名聲大噪,每天都有遊客慕名而來。雖然李安給小鎮的各家各戶都安裝了新招牌,劇組撤離後,都只留下一塊招牌。新場古鎮素有“十三牌樓九環龍,小小新場賽蘇州”之譽,牌坊和拱橋是當地的兩大驕傲。新場鎮是浦東最後一塊文化遺產,它的江南水鄉古鎮風貌的完整性、原真性,不管是從歷史文化角度評價,還是從旅遊休閒角度觀賞,在浦東都是獨一無二的。新場的桃園是南匯區一年一度桃花節的主景點之一,該園所產“新鳳蜜露”桃已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原產地域標誌。交通指南
新場鎮交通便捷,南匯的主動脈----滬南公路貫穿新場的腹部,滬蘆高速公路由北向南穿越全鎮,規劃中的下鹽公路、申江南路、浦東機場路、R3輕軌及航三公路、橫新公路在鎮域內成五橫三縱交叉通過,交通優勢十分優越。鎮區距市中心35公里,約半小時車程;距浦東國際機場25公里,20分鐘即可到達。旅遊二號線
滬南線(東昌路渡口~惠南鎮汽車站)、廣野線(廣粵路~野生動物園)、原野線(原平路~野生動物園)、龍泥果(龍陽路捷運~泥城~果園)線可直達新場鎮。自駕車路線
市區--內環線高架--南浦大橋--龍陽路--滬南公路(經過北蔡鎮、周浦鎮、下沙鎮、航頭鎮)--新場鎮。每年四、五月份桃花盛開時,還可到位於新場鎮西面、滬南公路的新場桃源賞桃花。中午吃飯時不妨到桃園裡的飯店嘗一嘗“老八樣”,體會一下農家菜的美味。南匯“老八樣”是南匯很具特色的農家菜。有三黃雞、走油肉、蹄膀、鹹肉、紅燒鴨、黑魚、肉皮湯、香瓜塌餅等,飯則是鹹酸飯(菜飯)。
建築特色
新場古鎮是上海浦東郊區規模最大、歷史建築數量保存最多、保存最為完好、古蹟遺址留存豐富的歷史文化風貌區之一,其中典型建築主要為多進天井式傳統住宅和傳統沿街商業建築,並有少量西式別墅類住宅和近代宗教建築,建築裝飾風格有鮮明的中西合璧特色。上海文管委公布登記的第一批635處不可移動文物中,新場就占了30處。“說起小橋流水人家,人們就會想到蘇州、周莊、朱家角,其實我們新場早就比他們有名!”70歲的李老伯告訴記者,因為古時新場為鹽場,繁華非常,素有“十三牌樓九環龍,小小新場賽蘇州”的美名。十三牌樓都有各自的故事。古鎮開發辦公室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新場老街十字路口原先有座牌坊,是明代太常寺卿朱國盛及其祖朱螳、父朱泗所建,以紀念他家三代都當上了二品官,故名“三代二品坊”,被譽為“江南第一牌樓”,可惜已被拆毀。經歷了千百年,十三牌樓早已殘破不全。去年古鎮開發公司已經投入部分資金,恢復了“三代二品坊”原貌,還吸引了著名導演李安前來取景。
王和生宅,民國初建,融東西方建築理念於一體,精工製作,前後四進,其封火牆整體保存完整。此外,張氏住宅更較王和生宅華麗,門窗儘是從義大利進口的軋花玻璃,客堂鋪的馬賽克百年來完好如初,見者嘆為觀止。
百年茶館“第一樓茶園”的三層臨河建築風貌獨特,是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幾年前修舊如舊,現仍為茶園,平日有說書藝人在茶館內說書,茶室花兩元錢能喝上兩個小時的茶,聽一檔書。
奚家廳的西廳部分是明代建築,部分在清代重修,該廳有四進,前、後、中間共三個儀門,大廳京磚完好,看方雕刻精美,荷葉椽完好如初。難能可貴的是,兩廂房的楠木框架雖綻出條條木筋,略顯陳舊,但木材仍很堅實。
新場除了大量民居,寺廟、古橋、駁岸等古建築也不少。東嶽觀始建於明代,至今道場不斷,是南匯道教協會所在地;南山寺是具有700年歷史的古寺,建於元大德十年(公元1307年),如今香火甚旺。此外,城隍廟——1903年黃炎培在這裡的廣場上曾作過演講,仍保留有大殿及西廂房。
古橋亦有不少。千秋橋是南匯保存最好的石拱橋;洪橋經修復,還原了明代洪福橋的模樣;包家橋又恢復了明代多級踏步的石板橋格局。此外,東倉橋、西倉橋、福安橋、太平橋等古橋,也依然留存見證著新場的歷史。
新場的馬鞍水橋石駁岸是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7座馬鞍水橋形態各異,年代不同,最早的始建於宋代,最晚的建於民國。這些水橋和駁岸連在一起,形成了一道古河岸石雕博覽會,如果把駁岸上的古建築和小橋融為一體看,這枕河人家的風貌盡收眼底,小橋流水人家的格局如詩似畫。專家稱,這是新場可以與麗江比美之處。
文化氣息
新場歷來是名人薈萃的文化沃土,歷史文化名人不勝枚舉,得以流傳的名人著作甚多,傳承至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樣式繁多……所有這些使其成為上海原住民文化的重要集鎮,生動地反映了老浦東人世代生息的歷史圖景,極具濃郁的地方文化特色。
新場因鹽而繁榮,文化也因經濟的繁榮而昌盛。無代松江分司副使兼新場鹽場提乾陳椿所著的《熬波圖詠》,53首詩配上53幅畫,全面描述了製鹽的全過程,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對鹽民苦難生活的同情,該著作被收入《四庫全書》,有人認為它幾乎可與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媲美。新場籍文學家的作品被收入《四庫全書》的還有朱國盛、葉映榴和朱豹的詩、文。繪畫方面,朱國盛、葉有年、葉洮、葉鳳毛、顧昉、朱霞、朱軒等人的字畫也被國內一些博物館收藏。朱曜是明代《上海縣誌》的編纂者之一,倪斗楠的《南匯縣竹枝詞》亦流傳很廣。
清末舉人葉漢丞是南匯最後一個舉人,也是當時新場走在科學救國、實業強國行列中的第一人。他在全國第一個創辦了大學的藥學專業,是國內第一個民族品牌肥皂——五洲固本肥皂的發明者,當黃炎培在新場因講學遇難時,他是前去設法營救的關鍵人物。一個川沙的舉人和一個南匯的舉人從此結成摯友,至今,葉漢丞家中還珍藏著黃炎培親筆抄寫的詩文、對聯。
新中國成立後,新場更是人才輩出。葉培大是新中國光纖通訊領域的泰斗、北京郵電大學的校長、中科院資深院士;唐有祺是北京大學晶體材料研究領域的權威、中科院院士;黃培康是中國“空間領域裡的一面旗幟”,是空間攔截的專家、中科院院士。可見新場這塊土壤有多么“肥沃”!
另一個泰斗級的人物是吳仲超,1929年他為地下黨新場支部的書記,後來參加新四軍,解放後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為新中國的文博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目前在新場傳承著的民間文藝有鑼鼓書、刮子書、江南絲竹、浦東派琵琶等,其中鑼鼓書、江南絲竹、浦東派琵琶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此外,灶花、刻紙、石雕等民間藝術在新場都有傳承人,仍煥發著特有的光彩。
宗教文化亦是新場特色文化中的奇葩,東嶽廟的道教音樂獲國內外許多學者的好評,南山寺的水陸佛事是每年一次的重要活動,數以千計的香客在每年的大年初一到寺里撞鐘,祈求國泰民安。
成都新場古鎮
大邑縣新場鎮位於成都平原西部與邛崍山脈的山丘壩交匯處,新場東達縣城至成都58公里,西經臨邛古蜀道可通康、藏;南由水路直達新津、嘉洲,北連出阝江、天宮廟、花水灣和西嶺雪山,《大邑縣誌》記載:以縣城為中心出西門,經黃土橋、燈籠場、清源市、扇子街,過出江,入邛崍的西禪寺、土地埡、三壩場等,再回大邑興隆場,雙河場,越橫山崗,通天全縣。新場鎮原名清源市,清代雍正年間因逐漸取代了明嘉靖以來新場鎮頭堰村的扇子街集市,興場設市,故人稱“新場”。新場鎮是臨近農產品的集散地。至今在新場鎮的民間還保留有古時“一新、二唐、三灌口”的說法,意思是在大邑的場鎮中規模最大、經濟最繁榮的首數新場鎮。同時還有“石人對石虎,銀子萬萬五”的民謠,意為新場的石虎與邛崍市茶園鄉西禪寺前的石人之間的某處一個寶藏,藏有大量的金銀。還有一個民謠是“大水衝出三千貫”,至今距石虎廟約一華里處還以一個“三仙觀”(三千貫)的小奄。從這些世代流傳的口頭俗語中,足以看出古時新場鎮商品經濟的繁榮。四川大邑縣新場鎮興起於明朝嘉慶年間,清康熙年間,陸續有外省客商雲集,由於地處山丘與平原交界處,地理位置有利,水陸便通,新場鎮在明清時期外省會館、商賈雲集,成為遠近聞名的商貿繁榮集鎮。如今,會館雖已不在,但古街上昔日大戶商賈古色古香的建築仍大量保存完好,境內文物古蹟如佛子岩、川王宮、虎跳出河第一溪等仍然保存完好。走在新場古鎮老街上,一片片保存完好的清朝川西民居建築群,青磚青瓦木柱木樓,整個街道布局成二縱二橫井字型,建築多為鎮樓形式,大部分都保護得較為完好。新場古鎮是茶馬古道上的歷史文化名鎮之一。古鎮建築面積達數十萬平方米,是四川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西蜀水鄉古鎮,房屋大都為清朝、民國時期建築;有保存完好的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明代建築川王宮、石刻佛子岩等。目前古鎮有保存完好的清朝川西民居建築,建築面積達20萬平方米,古建築的雕樑畫棟十分古樸美觀,鱗次櫛比的封火牆群保存完好,街道布局呈船字形,出阝江河依鎮而伴,二堰河貫穿整個古鎮。2008年新場古鎮被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躋身“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之列。
成都新場古鎮歷史
新場古鎮始建於東漢時期,始稱清源。直至宋明時為思安鄉地。場鎮興旺於明朝嘉靖年間,始稱扇子場(又稱半邊街)。清乾隆起為西義鄉地。後由於戰亂,場鎮凋敝,直至清朝康熙公元1661-1721年後,飽經戰亂後的四川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囿於一隅的扇子街,遠不適應市場日益繁榮的需要,遂在沿出阝江而下的三里許、水打廟附近開闊的地帶,以原有清源市零貨攤、歇客店為基礎,興置市場,街道店鋪逐步建成;再加上外省客商和遷移的同鄉戶,集資修建湖廣館、廣東館、陝西館、江西館等會館;相繼基督教傳教士,也來此修建天主堂和福音堂;寺廟建築有壁山寺、財神廟、張爺廟、玉皇廟、馬王廟。即此便構成一條正街和河壩場等七條街巷的完整集鎮。遠近商賈陸續雲集,沿街商店、攤販林立,茶業商號已達數十餘家。木材、煤炭、茶葉、大米和雜糧等五大市場的吞吐量極為壯觀,新場地區素有“五大市場”之稱,老百姓俗稱“母豬場”。人們稱這一新建的市場叫“新場”,後又更名為清源市。數百年來,新場鎮就是客商雲集、商貿興旺的場鎮,是大邑縣的一個重要集鎮,是邛大兩縣山區農副產品的重要集散地,素有“一新(場),二唐(場),三灌口(場)”之說。大邑縣誌載,清朝光緒年間,雲南學政張錫榮拜靄出阝江鎮伍嵩生(字肇齡,翰林院編修,侍講學士,乃光緒皇帝蒙師),他夜宿清源市頭堰客棧,被清源市的自然風光及繁榮景象深深打動,連夜寫詩讚美清源市:花外斜陽晚,雲峰暗幾層。人聲三里市,春夜一街燈。竹屋容高枕,桃源夢武陵。床頭三盡劍,氣欲作龍騰。 民國初期推行區團制,改西鄉甲為西三區。清源市隸屬於四川省建昌道大邑縣西三區,區治不變。民國十五年,將區政職稱改為團總。清源市亦改置為團總,隸屬不變,其團總治,設於今新場鄉中心學校址。民國二十九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復令整編保甲,廢聯保置鄉。清源市正式命名為清源鄉、鄉設鄉公所。民國三十二年,四川省大邑縣縣長吳國義,報稱“當前清源之匪患既誅”,“有當除舊布新”,命清源鄉改為新新場,亦稱新新鄉,沿用至新中國建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沿用“新新鄉”之名。1958年10月,新場鎮建制撤銷,其行政區域還屬新新鄉,同時成立清源人民公社。1968年11月,公社革命委員會成立,稱新場公社。同時新場鎮革命領導小組成立,隸屬公社革命委員會。1985年9月,新場鄉建制撤銷,其行政區域併入新場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