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草玉梅(植物名實圖考)虎掌草、白花舌頭草、漢虎掌、見風青、見風黃(雲南),五倍葉(廣西)
形態特徵
植株高(10-)15-65厘米。根狀莖木質,垂直或稍斜,粗0.8-1.4厘米。基生葉3-5,有長柄;葉片腎狀五角形,長(1.6-) 2.5-7.5厘米,寬(2-) 4.5-14厘米,三全裂,中全裂片寬菱形或菱狀卵形,有時寬卵形,寬(0.7)2.2-7厘米,三深裂,深裂片上部有少數小裂片和牙齒,側全裂片不等二深裂,兩面都有糙伏毛;葉柄長(3-)5-22厘米,有白色柔毛,基部有短鞘。花葶1(-3),直立;聚傘花序長(4-)10-30厘米,(1-)2-3回分枝;苞片3(-4),有柄,近等大,長(2.2-)3.2-9厘米,似基生葉,寬菱形,三裂近基部,一回裂片多少細裂,柄扁平,膜質,長0.7-1.5厘米,寬4-6毫米;花直徑(1.3-)2- 3厘米;萼片(6-)7-8(-10),白色,倒卵形或橢圓狀倒卵形,長(0.6-)0.9-1.4厘米,寬(3.5-) 5-10毫米,外面有疏柔毛,頂端密被短柔毛;雄蕊長約為萼片之半,花葯橢圓形,花絲絲形;心皮30-60,無毛,子房狹長圓形,有拳卷的花柱。瘦果狹卵球形,稍扁,長7-8毫米,宿存花柱鉤狀彎曲。5月至8月開花。
地理分布
虎掌草常生於海拔850m~4900m或者900m~3000m的山地草坡、溪旁或湖旁濕地,林緣。分布於甘肅西南部、青海東南部、湖北西南部、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和西藏南部及東南部;尼泊爾、錫金、不丹、印度、斯里蘭卡亦有。
採收加工
秋季挖根,除去泥土,曬乾。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清熱解毒,活血舒筋。治喉蛾,痄腮,瘰癧結核,癰疽腫毒,瘧疾,風濕疼痛,胃痛,跌打損傷。
①《滇南本草》:行經絡,攻熱毒,除胃痰。胃有痰毒,人多呃逆。消紅腫癰癤瘡疽,血風疥癩,痰癧結核,流痰橫痃,外乳蛾、痄腮,內乳蛾、咽喉疼痛,牙根熱毒。
②《貴州民間方藥集》:治跌打損傷,可舒筋活血,強壯補虛。又治痢疾,外用治疔瘡。
③《貴陽民間藥草》:平虛熱,解熱毒。治瘧疾,咳嗽,風濕痛;外治瘡腫。
④《貴州草藥》:清熱解毒,化瘀鎮痛。
⑤《青藏高原藥物圖鑑》:補血,暖體,消積,去濕,愈創,排膿。治病後體溫不足,淋病,關節積黃水,黃水瘡(外敷可治黃水瘡或提出關節中黃水),慢性氣管炎,末梢神經麻痹,催吐胃酸。
⑥《雲南中草藥選》:消炎止痛,疏肝利膽,舒筋活絡。
藥理作用
1、止咳作用:小鼠服虎掌草內酯有明顯止咳作用(吸入二氧化硫引咳法)
2、祛痰作用:小鼠灌服虎掌草甙,祛痰作用非常顯著(酚紅法)。對離體豚鼠氣管均無鬆弛作用。
藥材性狀
虎掌草呈圓柱形或長圓錐形,略彎曲,偶有分枝或扭曲,外皮棕褐色或黑褐色,粗糙,具不規則的縱皺紋,頭部稍增大,具殘存莖及葉基的痕跡。質堅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黃綠色。氣微,味微苦。以粗壯,堅實,無鬚根者為佳。
性味與功用 辛、苦,寒。小毒。清熱解毒,鎮咳祛痰,活血舒筋。用於咽喉腫痛,咳嗽痰多,瘰癧,結核,癰疽腫毒,瘧疾,風濕痛,胃痛,痢疾,跌打損傷。常用量6~10g。
化學成分
虎掌草根含白樺脂酸(betulinic aci),草玉梅皂甙(rivularinin),虎掌草皂甙(huzhangoside)A、B、C、D及皂甙(saponins)AR-1、AR-3。
用量用法
內服:煎湯,2~3錢(鮮者0.5~1兩)或浸酒。
外用:研末調敷,或鮮品搗敷;或煎湯含漱。
鑑別方法
理化鑑別
(1)取虎掌草粉末4g,加水20ml,置熱水浴中浸漬20-30min,濾過。取濾液5ml,置試管中,振搖1min,發生持久性的蜂窩狀泡沫,再加鹼或醋酸鉛試液2-3滴,有類白色沉澱生成。
(2)取虎掌草粉末2g,加70%乙醇5ml,溫浸10-20min,濾過。取濾液2ml,加70%鹽酸羥胺的甲醇溶液4-5滴,再加10%氫氧化鉀的甲醇溶液2-3滴,置水浴上加熱數分鐘,冷卻後加稀鹽酸調節至pH3-4,再加1%三氯化鐵的乙醇溶液2-4滴,顯橙紅色至紫紅色。
性狀鑑別
(1)虎掌草:根長圓柱形或類長圓錐形,稍彎曲,有的扭曲或分枝,長5-12cm,直徑2-3cm。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粗糙,具不規則的裂紋及皺紋。根頭部略膨大,有殘留的葉基、莖痕及灰白色絨毛,並不許多呈纖維狀的葉跡維管束及纖維束。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黃綠色。氣微,味微苦。
(2)小花虎掌草:根較上者粗壯,圓錐形,長右達20cm左右,近尾端有分枝。
顯微鑑別
根橫切面:後生皮層為數列細胞,黃綠色,皮層較窄,細胞含黃棕色物,韌皮部寬廣,篩管群徑向排列。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導管散列;射線寬廣,含黃棕色物。虎掌草薄壁細胞含澱粉粒。
相關選方
①治蛾子:虎掌草根及葉少許,搗絨,放患者口內含咽(不可久含,以免起泡,蛾子破即吐出)。(《貴州草藥》)
②治喉炎:虎掌草全草三至五錢,煎水含漱。(《雲南中草藥選》)
③治痰結瘰癧繞項而生:虎掌草二兩,小九枯牛一兩,紫夏枯一兩,靈仙五錢,白頭翁一兩。燒酒浸,重湯煎。每晚燉服三杯,服二十一日。虛弱者忌服。(《滇南本草》)
④治無名腫毒:虎掌草根炕乾研末,調醋搽患處。(《貴州草藥》)
⑤治風濕痛:見風青五錢,加酒煎服。
⑥治瘧疾:見風青根一兩。搗爛(忌刀切),沖二次淘米水調勻澄清後,傾上層藥液,於發病前二小時服。搗爛後包寸口亦可。
⑦治體虛盜汗、咳嗽:見風 青五錢,蘘荷根五錢.燉豬肉四兩,內服。連用三劑。
⑧治肝硬化,慢性肝炎:虎掌草根三錢,紅糖適量煎服。(《雲南中草藥選》)
⑨治胃痛:虎掌草根二兩。泡酒一斤,浸泡一周。每次服五毫升,每日三次。或用根三錢,煎湯服。(《雲南中草藥選》)
中藥材(六)
中國是中藥材的發源地,目前我國大約有12000種藥用植物,這是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在中藥資源上我們占據壟斷優勢。也是我們炎黃子孫的先人們留給我們後世的中藥財富。 |
常綠花卉
木賊科 | 筆管草 | |
菊科 | 紫菀 | 蘭草 | |
唇形科 | 紫丹參 | 澤蘭 | 血見愁 | 溪黃草 | 涼粉草 | 連線草 | 筋骨草 | 丹參 | 薄荷 | 野芝麻 | |
蕁麻科 | 苧麻 | 樓梯草 | 鏡面草 | |
爵床科 | 竹節黃 | 紅點鯽魚膽 | 黑眼花 | |
傘形花科 | 皺葉歐芹 | 藍花柴胡 | 白芷 |
蓼科 | 中華山蓼 | 羊蹄 | 金線草 | 戟葉酸模 | 頭花蓼石辣蓼 |
紫葳科 | 中甸角蒿 | 紅鳳梨花 | 單葉鳳梨花 |
澤瀉科 | 澤瀉 | |
三白菜科 | 魚腥草 | 三白草 | |
芭蕉科 | 野芭蕉 | |
虎耳草科 | 岩白菜 | |
石蒜科 | 石蒜 | 百子蓮 | 白肋孤挺花 | 玉簾 |
傘形科 | 鴨兒芹 | |
跖草科 | 旭日升鴨 |
鴨跖草科 | 心葉紫露草 | 杜若 | 紫霞草 |
百合科 | 小花蜘蛛抱蛋 | 山菅蘭 | 開口箭 | 火炬花 | 虎眼萬年青 | 狐尾天冬 | 廣西蜘蛛抱蛋 |
牻牛兒苗科 | 香葉天竺葵 |
薔薇科 | 仙鶴草 | 狹葉星點蜘蛛抱蛋 | 松下梅 | 龍芽草 | 蛇莓 |
玄參科 | 狹葉毛地黃 | |
苦苣苔科 | 銀葉喜蔭花 | 牛耳仔 | 半蒴苣苔 | |
葡萄科 | 烏蘞莓 | |
天南星科 | 團扇蔓綠絨 | 石菖蒲 | 千年健 | 廣東萬年青 | 刺芋 | 卜芥 | |
姜科 | 土田七 | 山奈 | 蓬莪術 | 薑黃 | 姜荷花 | 瓷玫瑰 |
馬齒莧科 | 土人參 | |
蒟蒻薯科 | 水田七 | |
秋海棠科 | 秋海棠 | 羅拉秋海棠 | 厚壁秋海棠 | 貴婦秋海棠 | 波葉秋海棠 |
傘形花科 | 傾臥前胡 | 前胡 | |
忍冬科 | 陸英 |
紫草科 | 琉璃草 | |
菊科 | 劉寄奴草 | |
胡椒科 | 假蔞 | 蓽茇 |
罌粟科 | 薊罌粟 | 大果博落回 |
卷柏科 | 江南卷柏 |
敗醬科 | 黃花敗醬 |
毛茛科 | 虎掌草 | 附子 | 扁翅唐松草 |
石竹科 | 荷蓮豆 | 蠅子草 |
蝶形花科 | 狗尾草 |
小二仙草科 | 大葉蟻塔 | |
馬兜鈴科 | 粗根細辛 |
川續斷科 | 川續斷 |
十字花科 | 板藍根 |
黃楊科 | 板凳果 |
鬼臼科 | 八角蓮 | |
禾本科 | 棕葉蘆 | 竹節草 | 雜交狼尾草 | 象草 | 香茅 | 香根草 | 細葉結縷草 | 彎葉畫眉草 | 雙穗雀稗 | 石芒草 | 森特鈍葉草| 柔姿臂形草 |
花忍科 | 芝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