葒草

葒草

葒草即紅蓼。紅蓼(學名:Polygonum orientale L.)為蓼科植物。一年生草本,高可達3米。莖直立,具節,中空。葉兩面均有粗毛及腺點。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下垂;初秋開淡紅色或玫瑰紅色小花。生於溝邊、河川兩岸的草地、沼澤潮濕處。因其生長迅速、高大茂盛,葉綠、且花密紅艷,適應性強,適於觀賞,故適宜做觀賞植物。果實入藥,名“水紅花子”,有活血、止痛、消積、利尿功效。除西藏外,廣布於中國各地,朝鮮、日本、俄羅斯、菲律賓、印度和歐洲、大洋洲的其它國家也有。

基本信息

概述

出處:1.《名醫別錄》:葒草,如馬蓼而大,生水傍。五月采實。
2.《綱目》:此蓼甚大,而花亦繁紅,故曰葒,曰鴻,鴻亦大也,《別錄》有名未用草部中有天蓼,雲一名石龍,生水中,陳藏器解云:天蓼即水葒。據此,則二條乃一指其實,一指莖葉而言,今並為一。其莖粗如拇指,有毛,其葉大如商陸葉,其花色淺紅成穗,深秋子成,扁如酸棗仁而小,其色赤黑而肉白,不甚辛。拼音名:HónɡCǎo

別名:游龍、紅、蘢古、巋、龍(艹頡)、紅草、蘢鼓、天蓼、石龍、大蓼、水紅、水紅花紅蓼、朱蓼、白水葒苗、蓼草、大毛蓼、東方蓼、水蓬稞、九節龍、大接骨、果麻、追風草、八字蓼、搗花、辣蓼、丹藥頭、家蓼、水紅花草

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葒蓼的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lygonumorientaleL.

葒草葒草
採收和儲藏:晚秋霜後,采割莖葉,洗淨,莖切成小段,曬乾;葉置通風處陰乾。

生態環境:生於路旁和水邊濕地。

資源分布:除西藏自治區外,分布幾遍全國。

性味:辛;性平;小毒

歸經: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清熱解毒;活血;截瘧。主風濕痹痛;痢疾腹瀉;吐瀉轉筋;水腫腳氣;癰瘡疔癤;蛇蟲咬傷;小兒疳積疝氣;跌打損傷;瘧疾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浸酒或研末。外用:適量,研末或搗敷;或煎汁洗。

考證:①治風濕性關節炎:東方蓼全草一兩。水煎服。(《新疆中草藥手冊》)②生肌肉:水葒花根煎湯淋洗,仍以其葉曬乾研末,撒瘡上,每日一次。

原形態

形態特徵

紅蓼為蓼科蓼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別名葒草、大紅蓼、大毛蓼、游龍、狗尾巴花。是一年生草本。

葒草葒草

直立,粗壯,高1-2米,上部多分枝,密被開展的長柔毛。寬卵形、寬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10-20厘米,寬5-12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圓形或近心形,微下延,邊緣全緣,密生緣毛,兩面密生短柔毛,葉脈上密生長柔毛;葉柄長2-10厘米,具開展的長柔毛;托葉鞘筒狀,膜質,長1-2厘米,被長柔毛,具長緣毛,通常沿頂端具草質、綠色的翅。
總狀花序呈穗狀,頂生或腋生,長3-7厘米,花緊密,微下垂,通常數個再組成圓錐狀;苞片寬漏斗狀,長3-5毫米,草質,綠色,被短柔毛,邊緣具長緣毛,每苞內具3-5花;花梗比苞片長;花被5深裂,淡紅色或白色;花被片橢圓形,長3-4毫米;雄蕊7,比花被長;花盤明顯;花柱2,中下部合生,比花被長,柱頭頭狀。瘦果近圓形,雙凹,直徑長3-3.5毫米,黑褐色,有光澤,包於宿存花被內。
花期6-9月,果期8-10月。

化學成份

葒草葒草
地上部分含槲皮甙(quercitrin),3,3′,5,6,7,8-六甲氧基-4’,5’-亞甲二氧基黃酮(3,3’,5,6,7,8-hexamethoxy-4′,5′-methylenedioxyflavone),5-羥基-3,3’,6,7,8-五甲氧基-4′,5-亞甲二氧基黃酮(5-hydroxy-3,3′,6,7,8-pentamethoxy-4′,5′-methylenedioxyflavone),3’-羥基-3,4′,5,5′,6,7,8-七甲氧基黃酮(3′-hydroxy-3,4′,5,5′,6,7,8-heptamethoxyflavone),3,3′,5,8-四甲氧基-4′,5’,6,7-雙(亞甲二氧基)黃酮〔3,3′,5,8-tetram-ethoxy-4′,5′,6,7-bis(methylenedioxy)flavone],3’-羥基-3,4’,5,5′,8-五甲氧基-6,7-亞甲二氧基黃酮(3′-hydroxy-3,4′,5,5’,8-pentamethoxy-6,7-methylenedioxyflavone),3’,5-二羥基-3,4’,5’,8-四甲氧基-6,7-亞甲二氧基黃酮(3’,5-dihydroxy-3,4′,5′,8-te-tramethoxy-6,7-methylenedioxyflavone),3,3’,4′,5,5′,8-六甲氧基-6,7-亞甲二氧基黃酮(3,3’,4′,5,5’,8-hexamethoxy-6,7-methylenedioxyflavone),洋地黃黃酮(digicitrin),月橘素(exoticin)[1]。葉含葒草素(orientin),葒草甙(orientoside)A、B[2,3]及大量的葉綠配(plastoquinone)[4],牡荊素(vitexin)[5]。

藥理作用

葒草葒草
1.抗腫瘤作用:取小鼠每天灌胃水葒子(即水紅花子)煎劑、酊劑或石油醚提取物,連續10天,對艾氏腹水癌(腹水型及實體型)和肉瘤-180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其效果不穩定,需進一步證實。

2.抑菌作用:葒草果實(即水紅花子)水煎劑用打洞法對志賀氏痢疾桿菌福氏痢疾桿菌均有抑菌作用,抑菌圈直徑分別為17mm和13mm。用挖溝法對志賀氏痢疾桿菌和福氏痢疾桿菌的抑制距離分別為16mm和7mm。水煎劑的濃度為1:1。

3.利尿作用:陳方良等用大白鼠做利尿試驗,按10g/1kg投予水紅花子煎劑與對照組比較,6小時尿量分別為6.14±0.65和4.54±0.62ml/100g(P<0.05);流浸膏劑分別為6.96±1.32和5.6±0.96ml/100g(P<0.05),均有明顯的利尿作用。其利尿機理可能為給藥後引起血液膠體滲透壓的增加,使水分大量進入血循環,導致腎小球濾過量增加,同時抑制了遠端腎小管對水的重吸收所致。

各家論述

1.《別錄》:主惡瘡,去痹氣

2.《唐本草》:除惡瘡腫,腳氣,煮濃汁漬之。

3.《植物學大辭典》:治疝氣

4.《國藥提要》:去瘧,醫毒蟲咬傷。

5.《新疆中草藥手冊》:祛風利濕。治風濕性關節炎。

附方

葒草葒草
①治胃脘血氣作痛:葒草花一大撮,水二鍾,煎一鍾服。(《董炳集驗方》

②治心氣疞痛:葒草花為末,熱酒服二錢。(《摘元方》)

③治痢疾初起:葒草(取花、葉)炒末。每服三錢,紅痢蜜湯下,白痢沙糖湯下。(《經驗廣集》)

④貼痞:葒草(花、葉、莖、同用),取一、二擔水,滿鍋煮透,去渣,存汁,慢火熬成膏,紙絹任攤,狗皮更好。(《經驗廣集》水葒花膏)

⑤治橫痃:葒草一握,紅糖五錢。搗爛加熱敷貼,日換一次。(《福建民間草藥》)

分布情況

除西藏外,廣布於中國各地;朝鮮、日本、俄羅斯、菲律賓、印度和歐洲、大洋洲的其它有些國家也有。
原產中國、澳大利亞。

栽培技術

生物學特性:喜溫暖濕潤環境。土壤要求濕潤、疏鬆,可在屋旁和溝邊栽培。
栽培技術:用種子繁殖。春播,播種前,先深挖土地,敲細整平,按行、株距各約33~35cm開穴,深約7cm,每穴播種子約10粒,每1hm2播種量9~15kg,播後施人畜糞水,蓋上草木灰或細土約1cm左右。
田間管理:當苗長出2~3片真葉時,勻苗、補苗,每穴有苗2~3株,並行中耕除草、追肥1次。至6月再行中除、追肥1次,肥料以人糞水為主。若遇乾旱要注意澆水。[2]
繁殖:秋天,當紅蓼的種子成熟時,採集其種子,放在乾燥的地方,第二年3月將種子撒在需要種植的地方,覆蓋2厘米~3厘米的細土,每星期用噴壺灑透水1至2遍。出苗後要間苗株距20厘米左右。乾旱季節,每星期澆水1至2次使苗生長得茁壯。由於紅蓼是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用根狀莖繁殖生長更快,當年就生長得特別粗壯,而且開的花比種子繁殖的更茂盛

生長環境

野生或栽培。生溝邊濕地、村邊路旁,海拔30-2700米。喜溫暖濕潤的環境,喜光照充足;宜植於肥沃、濕潤之地,也耐瘠薄,適應性強。

功效

葒草葒草
1.《別錄》:主消渴,去熱,明目,益氣。

2.《滇南本草》:破血,洽小兒痞塊積聚,消年深堅積,療婦人石瘕症。

3.《品匯精要》:明眼目,消瘡毒

4.《國藥提要》:去熱,治煩渴及頸淋巴腺炎

5.《藥材學》:清肺化痰,降氣通便,透疹。治痰嗽喘咳,大小便不利,麻疹不透。

6.《上海常用中草藥》:散血,消積,止痛。

7.《新疆中草藥手冊》:健脾利濕,清熱明目。治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頸淋巴結核脾腫大,消化不良,腹脹胃痛,小兒食積,結膜炎。
8.《名醫別錄》:紅蓼,如馬蓼而大,生水傍。五月采實。
9.《綱目》:此蓼甚大,而花亦繁紅,故曰葒,曰鴻,鴻亦大也,《別錄》有名未用草部中有天蓼,雲一名石龍,生水中,陳藏器解云:天蓼即水葒。據此,則二條乃一指其實,一指莖葉而言,今並為一。其莖粗如拇指,有毛,其葉大如商陸葉,其色淺紅成穗,深秋子成,扁如酸棗仁而小,其色赤黑而肉白,不甚辛。
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葒蓼的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lygonumorientaleL.
採收和儲藏:晚秋霜後,采割莖葉,洗淨,莖切成小段,曬乾;葉置通風處陰乾。
生態環境:生於路旁和水邊濕地。
資源分布:除西藏自治區外,分布幾遍全國
性味:辛;性平;小毒
歸經:肝;脾經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清熱解毒;活血;截瘧。主風濕痹痛;痢疾;腹瀉;吐瀉轉筋;水腫;腳氣;癰瘡疔癤;蛇蟲咬傷;小兒疳積疝氣;跌打損傷;瘧疾。

各家論述

1.《別錄》:主惡瘡,去痹氣。
2.《唐本草》:除惡瘡腫,腳氣,煮濃汁漬之。
3.《植物學大辭典》:治疝氣
4.《國藥提要》:去瘧,醫毒蟲咬傷。
5.《新疆中草藥手冊》:祛風利濕。治風濕性關節炎。[2]

科屬介紹

葒草葒草
雙子葉植物綱的一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稀為灌木或小喬木。莖通常具膨大的節。葉為單葉,互生,有托葉鞘。花兩性,稀為單性,輻射對稱;花序由若干小聚傘花序排成總狀、穗狀或圓錐狀,花有時單生;花被片3~6;雄蕊6~9,極少為16,有花盤;雌蕊1,子房上位,1室。瘦果卵形,具3棱或扁平,通常包於宿存的花被內;胚彎生或直立,胚乳豐富。約40屬800種,主要分布於北溫帶,少數在熱帶。中國產11屬200餘種。蓼屬分布於全國各地;大黃屬分布於西北、西南及華北的山區;沙拐棗屬木蓼屬分布於西北的荒漠、半荒漠地區;冰島蓼屬分布於西北及青藏高原的高山區;翼蓼屬、翅果蓼屬為中國的特有屬。
約30屬800多種,主要分布於北溫帶。我國有15屬200多種,分布於全國。已知藥用的有8屬123種。

蓼科 Polygonaceae

1.蓼亞科 Polygonoideae
1.蓼族 Polygoneae
01.冰島蓼屬 KoenigiaLinn.
02.蓼屬 PolygonumLinn.
05.金線草屬 AntenoronRafin.
06.蕎麥屬 FagopyrumMill.
07.翼蓼屬 PteroxygonumDamm.etDiels
2.木蓼族 AtraphaxideaeDamm.
08.沙拐棗屬 CalligonumLinn.
09.木蓼屬 AtraphaxisLinn.
10.翅果蓼屬 ParapteropyrumA.J.Li
2.酸模亞科 RumicoideaeDamm.
3.酸模族 RumiceaeDamm.
11.山蓼屬 OxyriaHill
12.酸模屬 RumexLinn.
13.大黃屬 RheumLinn.

附加:
14.竹節蓼屬 Homalocladium(F.Muell.)Bailey

植物文化

花語

立志、思念。

詩歌

唐白居易《曲江早秋》:秋波紅蓼水,夕照青蕪岸。
唐薛昭蘊《浣溪沙·紅蓼渡頭秋正雨》:紅蓼渡頭秋正雨,印沙鷗跡自成行。
宋張孝祥《浣溪沙·紅蓼》:紅蓼一灣紋纈亂,白魚雙尾玉刀明。
陸游《蓼花》:老作漁翁猶喜事,數枝紅蓼醉清秋。
明張頤《汾河晚渡》:樓船簫鼓今何在?紅蓼年年下白鷗。
杜牧《歙州盧中丞見惠名醞》詩:猶念悲秋更分賜,夾溪紅蓼映風蒲。
明張四維《雙烈記·計定》:秋到潤州江上,紅蓼黃蘆白浪。
清楊芳燦《滿江紅·蘆花》詞:紅蓼灘頭秋已老,丹楓渚畔天初暝。
《詩經》中紅蓼叫游龍,因為它“枝葉之放縱。《詩經·鄭風·山有扶蘇》雲“山有橋松,隰有游龍,不見子充,乃見狡童”,隰是指濕地,詩人把它與橋松對比,責罵自己的男人,不夠正經,全無承擔大事的氣象。[

參考連結

1 http://www.tcmlib.com/zy/html59/showdetail-353831342ce88dade88d892c7a79.html

2 http://www.pharmnet.com.cn/tcm/knowledge/detail/108272.html

3 http://www.bioon.com/Article/Class429/247207.shtml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