槲皮

槲皮

槲皮別名:赤龍皮、槲木皮、槲白皮。樹高高可達25米,直徑達1米許。生於海拔2700m以下的山地陽坡,或與其他櫟類、櫸樹、馬尾松等混生,有時成純林,抗旱,耐瘠,適應性強。分布於河北省太行山、河南伏牛山、陝西秦嶺一帶。海拔800一1300m的山坡、山脊、陡坡地處可形成小片優勢種,群落所處的土層瘠薄,多為花崗片麻岩風化後的粗質沙礫成土母質發育的棕色森林上或山地棕色森林土。槲皮具有醫治治惡瘡,瘰癧,痢疾,腸風下血的功效。

槲皮槲樹
槲皮

拼音名:HúPí

別名:赤龍皮槲木皮槲白皮

藥材基源:為殼斗科植物槲樹的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QuercusdentataThunb.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剝取樹皮,洗淨,切片,曬乾。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700m以下的山地陽坡,或與其他櫟類、櫸樹馬尾松等混生,有時成純林。

資源分布:分布全國大部分地區。

性味:苦;澀;性平

功能主治:解毒消腫;澀腸;止血。主瘡癰腫痛;潰破不斂;瘰癧痔瘡;痢疾;腸風下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10g;熬膏或燒灰研末。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熬膏敷。

原植物

槲皮槲樹
槲樹(《綱目》),又名:樸樕(《詩經》),槲樕(《爾雅》郭璞注),金雞樹、大葉櫟(《綱目》),槲櫟、大葉柞、柞櫟

槲樹為落葉喬木,高達25m,樹皮暗灰色,寬縱裂,小枝粗壯,具溝槽並密生黃灰色星狀絨毛,大型葉片倒卵形,長達30cm,寬達20cm,通常大小在長為10-20cm,寬在6-13cm之間,葉先端鈍圓或鈍尖,基部耳形,葉緣有4-10對波狀缺裂,幼葉有毛,側脈4-10對,葉柄極短,長僅2-5mm,密被絨毛;殼斗杯形,高約1cm,徑1.5-1.8cm,包圍堅果約1/2,苞片狹披針形,棕紅色,反卷,小堅果卵形至橢圓形,長1.5-2.5cm,徑約1.5cm,花期4-5月,果熟9-10月。

柞櫟喜生於向陽乾旱的山坡,抗旱,耐瘠,適應性強。在河北省太行山、河南伏牛山陝西秦嶺一帶,海拔800一1300m的山坡、山脊、陡坡地處可形成小片優勢種,群落所處的土層瘠薄,多為花崗片麻岩風化後的粗質沙礫成土母質發育的棕色森林上或山地棕色森林土。這裡的柞櫟高5m左右,鬱閉度0.6-0.8,是群落的優勢種。伴生種有板栗、栓皮櫟。短柄抱樹、槲櫟、鹽膚木山荊子黑榆等。林下灌木優勢種不明顯,常見的有美麗胡枝子細梗胡枝子、清子稍等。草本植物有羊鬍子草鐵桿蒿、芒、牡羊草等耐旱草本植物。在雲南,分布於滇中高原及海拔1000-3500m的地區,呈零星分布,林木生長稀疏,林下乾燥,地表有機質豐富。土壤為山地黃棕壤。樹高可達12-15m,胸徑50-60cm,層蓋度20%一30%,組成單一柞櫟群落。

莖:落葉喬木,樹皮暗灰色,粗糙,具深溝;小枝粗壯,幼枝被淡黃褐色毛。落葉喬木,樹皮暗灰色,粗糙,具深溝;小枝粗壯,幼枝被淡黃褐色毛。

槲皮槲樹
葉倒卵形,長15~30公分,寬6~15公分,嫩葉兩面有密毛,老則表面平滑,頭鈍,基部圓至楔形,耳狀,具波狀鋸齒緣,近無柄,下表面被棕色星狀毛。葉倒卵形,長15~30公分,寬6~15公分,嫩葉兩面有密毛,老則表面平滑,頭鈍,基部圓至楔形,耳狀,具波狀鋸齒緣,近無柄,下表面被棕色星狀毛。

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為細長下垂之柔荑花序,生於新枝的基布,雄花的花被常7~8裂,雄蕊8~10;雌花單生或為2~3花序叢生於枝稍。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為細長下垂之柔荑花序,生於新枝的基布,雄花的花被常7~8裂,雄蕊8~10;雌花單生或為2~3花序叢生於枝稍。花期5月。花期5月。

果實:殼斗杯狀,包堅果1/2以上,鱗片多數,紅褐色,披針形,略反卷。殼斗杯狀,包堅果1/2以上,鱗片多數,紅褐色,披針形,略反卷。果期9~10月。果期9~10月。

化學成份

槲皮槲樹
槲皮含鞣質3.07%-14.44%,從中已分離得到沒食子酸(gallicacid),右鏇兒茶清(catechin),右鏇沒食子兒茶精(gallocatechin),兒茶精-(4α→8)-兒茶精[catechin-(4α→8)-catechin],沒食子兒茶精-(-4α→8)-沒食子兒茶精[gallocate-chin-(4α→8)-gallocatechin],沒食子兒精-(4α→8)-兒茶精[gal-locatechin-(4α→8)-catechin],沒食子兒茶精-(4α→6)-兒茶精[gallocatechin-(4α→6)-catechin],3-O-沒食子醯表沒食子兒茶精-(4α→8)-兒茶精[3-O-galloylepigallocatechin-(4β→8)-catehin]。

附方

槲皮槲樹
①治附骨疽:槲皮燒末,飲服方寸匕。(《千金方萬》)

②治毒病下部生瘡者:櫸皮、槲皮合煮計如粘糖以導之。(《補缺肘後方》)

③洗諸敗爛瘡:槲樹皮,切,三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冷用,秋、冬溫用。洗乳瘡及諸敗瘡,統了則敷膏。(《肘後方》赤龍皮湯)

④治一切瘺疾:槲白皮,切,五升,水八升,煮令泣盡,去滓,再煎成膏,日服棗許,並塗瘡上。宜食苜蓿鹽飯以助之,以瘥為度。(《崔氏纂要方》)

⑤治小兒瘰癧:槲皮,去粗皮,切,煎湯頻洗。(《聖惠方》)

⑥治一切赤自痢久不差:乾薑、槲白皮(薑汁炙五度)一兩。上二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空心食前,溫米飲調下。(《聖濟總錄》乾薑散)

⑦治赤白久痢、新槲皮一斤,去黑皮,切,以水一斗,煎取五升,去滓,煎膏和酒服。(《綱目》)

各家論述

槲皮槲樹
1.《藥性論》:治惡瘡,煎湯洗。

2.《唐本草》:水煎濃汁,除蠱及瘺。

3.《綱目》:止赤白痢,腸風下血。

出自《唐本草》

1.《本草圖經》:槲若,木高文余,若,即葉也。與棟相類,亦有斗,但小不中用耳。不拘時采其葉並皮用。

2.《綱目》:槲樕,猶觳觫也。栗子綻縣,有顫慄之象,故謂之栗;槲葉搖動,有觳觫之態,故曰槲撤也。樸樕者,婆婆蓬然之貌。其樹偃蹇,其葉翻芃芃故也,俗稱衣物不整者為樸樕,本此。其實木疆,故俗謂之櫟僵子。槲有二種,一種叢生小者名抱,見《爾雅》;一種高者名大葉櫟,樹葉俱似栗,長大粗厚,

傳說

槲皮槲樹
話說在明朝中葉,襄城縣出了一位大名鼎鼎的政治家、賦稅改革家和教育家李敏(公元1425年—1491年),官位坐到戶部尚書,贈太子少保,那可是“襄半朝”名臣之首哇。李敏告老還鄉後,可為桑梓辦了不少的好事。尤其是李敏在紫雲山創建了明代八大書院之一——紫雲書院,尊師興教,弘揚儒家文化,成為當時中原理學中心,永載史冊。同時,李敏在後代教育方面也是煞費苦心。俗話說:“富不過三代”,他希望後人為國家建功立業,能夠光宗耀祖,家風猶如薪盡火傳。

紫雲山的槲樹,傳說就是李敏留給後代最大的精神和物資財富,寓意深遠,耐人尋味。為什麼在千卉百木當中偏偏選中槲樹,而不是別的樹種,是有自己獨到理由。譬如松樹高大挺拔,容易成才。楊樹生長旺盛,被譽為速成林中驕子;果樹可以作為經濟林造福一方等等……。這些林木在李敏看來,雖然擁有很多優點,可以創造出許多的物資財富。但是,最大的不足,就是容易給後人養成座吃山空,好吃懶做的不良習慣,還是因財產爭奪而造成家庭悲劇。比如說,漫山遍野的大樹成材後,作為世俗之人容易受利益驅使,砍伐變賣,物資財富迅速積累,成了富甲一方的鄉紳、紈絝,私慾膨脹,橫行鄉里,做出有辱門風的惡事。這時候或許會因財產分配不均鬧起家庭矛盾,更有甚者族人械鬥而對簿公堂;或許產生財大氣粗的邪念,整日揮金如土,尋花問柳,用不了幾年林木砍伐殆盡;或許依賴滿山林木不思進取,百無聊賴,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成為一代庸人

那么槲樹雖然其貌不揚,通身上下長滿疙疙瘩瘩,不被看好,不被關注,而且軀幹長得曲曲彎彎,不成材料,又生長緩慢,許多年後也成不了大才。正是這些缺點被世人所不屑,卻被李敏慧眼發現,賦予新的精神內涵。俗話說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正是這個道理。槲樹只能當作柴火燒,所以,李家後代只能守著這份家業,僅夠維持一種細水長流溫飽生活。要想過上更好的日子,就必須勤奮讀書,獲取功名,方能過上衣食無憂的殷實生活。

槲皮素

槲皮槲樹葉
黃酮類化合物與糖基相連以甙形式廣泛存在於各種高等植物,如洋蔥、萵苣蕎麥葡萄酒蘋果等。動物體外實驗表明,黃酮類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活性[1~2],干擾某些細胞活動。槲皮素是黃酮類化合物中最重要的化合物之一,有研究表明它可抑制動脈粥樣硬化早期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改變,能抑制人體U937單核白血球細胞對人主動脈內皮細胞的粘附,阻止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此外,也具有抗癌作用[3~4]。

人類每天的飲食中,約吸收槲皮素10~20mg。槲皮素及其甙類對人體健康無疑起著重要作用,但對其在體內的吸收途徑、代謝形式及體內的活性成份一直有不同爭議,有些研究報導甚至相互矛盾。本文將近幾年關於槲皮素及甙類的藥代動力學研究加以總結,以便為此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用的參考。

1槲皮素及甙吸收和分布情況的研究

傳統理論認為,糖甙類藥物為天然前體藥物,在體內必須先發生水解生成甙元才能吸收。但最近的許多研究表明,甙可以直接吸收進入體內,只是有些甙吸收後體內濃度極低,受檢測器靈敏度限制,才會有以前的片面認識。

槲皮槲皮
1.1對於槲皮素甙和甙元的吸收形式也有不同的認識楊泓等給大鼠口服銀杏葉製劑銀可絡,發現血中蘆丁以原形存在,藥時曲線符合一級吸收二室消除模型。WilfriedAndlauer等[5]考察了蘆丁在大鼠小腸的吸收情況。經過LC-MS分析,在動脈血管壁,回收到加入蘆丁的10%,原形占5.6%,硫酸鹽占2.5%,葡萄糖酸甙占2.0%,表明蘆丁結合物被優先吸附到血管。在腸組織中回收到加入量蘆丁的1.1%、0.9%以原形存在,硫酸鹽和葡萄糖醛酸甙各占0.1%。該研究證實了黃酮甙化合物蘆丁在大鼠小腸的吸收主要以甙形式。

1.2槲皮素甙在小腸的吸收可能是通過Na+/葡萄糖轉運載體(SGLT-1)進行的Deter等[6]用大鼠體外小腸黏膜吸收模型,考察了槲皮素-3-葡萄糖和槲皮素-4-葡萄糖存在時對methyl-α-glucopyranoside(MDG)吸收的影響(它主要通過SGLT-1吸收

參考連結

1 http://www.pharmnet.com.cn/tcm/knowledge/detail/109127.html

2 http://www.tcmlib.com/zy/html33/showdetail-333233392ce6a7b2e79aae2c7a79.html

中藥材(六)

中國是中藥材的發源地,目前我國大約有12000種藥用植物,這是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在中藥資源上我們占據壟斷優勢。也是我們炎黃子孫的先人們留給我們後世的中藥財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