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

寺院

寺院:讀音sìyuàn;英文名[temple;monastery];指供奉神佛的廟宇,有時也指其他宗教的修道院。但一般是指佛教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寺院是出家人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是佛教信徒頂禮膜拜的地方,也是出家僧眾修行的所在,後來逐步發展為具有多種綜合功能的建築群。

基本信息

簡介

寺院寺院

寺院:讀音sìyuàn;英文名[temple;monastery];指供奉神佛的廟宇,有時也指其他宗教的修道院。但一般是指佛教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

寺院是出家人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是佛教信徒頂禮膜拜的地方,也是出家僧眾修行的所在,後來逐步發展為具有多種綜合功能的建築群。

寺院最早起源於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在印度佛陀時代,最初稱寺院為“精舍”,例如設於中印度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與舍衛城的只園精舍,便是佛教最早的寺院;由於當時精舍大都建築在都城郊外幽靜的林地,故又稱“蘭若”,意即寂靜之處;又稱“伽藍”,意指僧眾所居的園林。

寺院在中國就是佛教傳教的場所,是外來文化。佛教大約在漢代傳入中國。也就是在那個時候中國便有了寺院這種建築,有記載的中國最早的佛教寺院是位於河南省洛陽市以東12公里處的千年古剎----白馬寺。史載,佛教於公元67年傳入中國,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後建設的第一座寺院。相傳,當年著名的佛教學者摩騰、竺法蘭是用白馬馱著佛經、佛像來到中國的,所以這座寺院便取名為“白馬寺”。(右圖即為白馬寺)宋代以後,漢傳佛教寺院的建築平面逐步模式化,形成了“伽藍七堂制”。即:佛寺通常坐北朝南,沿山門南北中軸線,保持一定的距離修建若干殿堂,殿堂建築大致按以下順序排列:山門殿――彌勒佛殿――大雄寶殿――本寺主供佛殿――法堂――藏經樓(閣)

寺院建築寺院建築

配殿和附屬設施是分布在中軸線東西兩側對稱建造的次要建築,通常由鐘樓(東)、鼓樓(西)、伽藍殿(東)、祖師殿(西),以及客堂、禪房、齋堂、寢堂、浴堂、寮房、西淨(衛生間)、放生池等組成。寢堂等生活設施按內(出家人)東外西(居士、施主)的原則安排。這樣,寺院就成了一組規模宏大而排列有序的建築群。

起源傳說:

寺廟是中國佛教建築之一。起源於印度的寺廟建築,從北魏開始在中國興盛起來。這些建築記載了中國封建社會文化的發展和宗教的興衰,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寺廟建築起源於印度。中國在南北朝時代大規模興建寺廟成風,據《洛陽伽藍記》記載,北魏首都洛陽內外有一千多座寺廟。唐朝詩人杜牧《江南春》待中說:“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可見南朝寺廟之多。

思想觀念

宇宙觀

寺廟建築寺廟建築

中國寺廟建築則恰好相反,它有意將內外空間模糊化,講究室內室外空間的相互轉化。殿堂、門窗、亭榭、遊廊均開放側面,形成一種亦虛亦實、亦動亦滯的靈活的通透效果,所蘊涵的空間意識模糊變幻,這與中國天人合一、陰陽轉化的宇宙觀有深層聯繫。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空間與時間的無限,即為宇宙。“宇”字本意為房檐,無限之宇,當然則以天地為廬。這個宇宙觀,把天地拉近人心,人與自然融合相親。“以天地為廬”的觀念古已有之,“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易·乾卦·文言》)、“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樂記·樂論篇》)、“以類合之,天人一也”(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人乃一大調和,那么藝術———“樂”,就應該體現這一調和。

所以,中國寺廟建築群才會有那么多的室外空間,它並不把自然排斥在外,而是要納入其中,“深山藏古寺”,講究內斂含蓄。主動將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實際上是另一方式的自我肯定:寺既藏於深山,也就成了深山的一部分。“托體同山阿”,建築與自然融為一體,正是天人合一的體現,這就是中國的寺廟常選址於名山幽林之故。

入世精神

時間綿延流動的繪畫美,以理智的入世精神排斥了非理性的迷狂

寺院建築的相關書籍寺院建築的相關書籍

中國佛寺不論規模地點,其建築布局是有一定規律的:平面方形,以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本寺主供菩薩殿———法堂———藏經樓這條南北縱深軸線來組織空間,對稱穩重且整飭嚴謹。沿著這條中軸線,前後建築起承轉合,宛若一曲前呼後應、氣韻生動的樂章。中國寺廟的建築之美就回響在群山、松柏、流水、殿落與亭廊的相互呼應之間,含蓄溫蘊,展示出組合變幻所賦予的和諧、寧靜及韻味。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蕭默認為,歐洲教堂建築是屬於雕刻式的。它的出發點是面,具有強烈的體積感,它藉助於牆和屋頂,造成一個自足的空間,以不凡的形象傲視自然。雕塑呈現出一種時間的靜止狀態,在這種靜謐之中,神的力量愈發穿透時空。
而中國寺廟建築則是繪畫式的。中國畫裡的殿台亭閣、山川池徑,都是用粗細濃淡長短不同的線條來表現的。中國寺廟建築的出發點也是線,柱、梁、額、椽、拱等,巨觀來看都是一種線,這些線條交織網羅,便構成了圖畫。這裡,每一處建築個體都不是獨立自在之物,就像中國畫中任何一條單獨的線,離開了全畫就沒有了生命力。所以,大雄寶殿只有在配殿與山林的烘托下,才顯得既典雅莊重又富有深幽意境。
李澤厚在《美的歷程》中指出,中國建築的空間意識與山水畫“可游”“可居”理論是一致的,它不在意強烈的刺激或認識,而是展現能供遊覽的生活場所。它不像歐洲大教堂那樣,人突然一下被扔進一個巨大幽閉的空間中,感到渺小恐懼而祈求上帝的保護。中國寺廟建築這種平面鋪開的有機群體,實際上是在把空間意識轉換為時間進程,當人慢慢遊歷在一個複雜樓閣的不斷進程之時,他感受到的是生活的安適和環境的和諧。西方那種瞬間直觀把握的巨大空間感受,在這裡變成了時間綿延流動的美,以理智的入世精神排斥了非理性的迷狂。

天人合一

神的居所與人的居所一致,旨在表明樂土就在現世,天人合一,人神同在

寺院建築的特色寺院建築的特色

蕭默指出,歐洲中世紀是一個漫長的宗教長夜,君主制屈居於神權之下始終不能茁壯成長,教會成了社會的中心,“君王施權於泥土,教士施權於靈魂靈魂的價值超過泥土有多大,教士的價值即超過君王有多大”(《中世紀教會史》)。因此,國家才會如此不計工本地去營造富麗堂皇的教堂,那些著名的教堂往往耗時上百年才能建成。
在古代中國,相對於君權而言,神權基本始終沒有占據上風,這在中國寺廟建築上亦得以體現。“子不語怪力亂神”、“敬鬼神而遠之”,重視實用理性的孔門儒學對鬼神採取了清醒的態度,以“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來提醒積極的現世關懷。歷代有作為的皇帝對於宗教也莫不從實用出發,佛的因果輪迴、道的清靜無為都是可以利用的,一旦宗教和皇權產生矛盾,就堅決限制,歷史上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後周世宗四位皇帝就曾經下令滅佛。因此,中國的佛寺競相博得皇帝的恩寵,無不以獲得御賜的匾額為幸。
中國始終沒有產生像印度教的梵天、濕婆之類神秘恐怖的觀念和信仰。佛國並非超然物外,渺不可尋,而是一切普通善行的必然報答,是辛苦恣睢的生命歷程之後的自然歸宿。所以淨土信仰在中國大行其道,淨土宗認為只要一心念佛,百年後便可順利得到佛的接引。禪宗的出現更是表明了信仰與生活完全可以統一起來:不需要一切繁瑣的教義儀式,不必出家不必苦修也可成佛,並且,成佛也就是不成佛,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種超脫的境界,也就是成佛。

寺院建築風格寺院建築風格

中國的寺觀是以平民難得一見的宮殿為藍本來建造的,這既顯示了佛的尊貴,又形象化展現了佛國的富饒安樂。如建築學家傅熹年《中國古代建築十論》所言,神的居所規格是由皇帝來規定的。例如:屋頂的最高規格廡殿頂,是為皇宮主殿及佛殿專用;斗拱只許皇宮、寺觀和王府使用;黃琉璃瓦只有宮殿及佛殿可用,而王府及菩薩殿只能用綠琉璃瓦。可見諸神受到皇帝頗高的禮待,但他們並不能凌駕於皇威之上,其規格在都城沒有超過皇宮,在郡縣沒有超過王府和衙署。從另一個角度理解,神的居所與人的居所一致,其實旨表明樂土就在現世,在人間,天人合一,人神同在。

總之,一個民族特定的心態與其所處的自然與人文環境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歐洲教堂建築注重表現人心中的宗教狂熱,並把它具化為實在的視覺形象,而中國的寺廟建築則受儒教實用理性的影響,重在再現人們內心世界的寧靜與平安。

功能作用

寺院寺院

寺院不僅具有弘法利生的傳統佛教的重大作用,還至少具備如下七個方面的功能:

一、傳法教育的功能。

二、莊嚴國土、美化環境的功能。

三、維護生態平衡的功能。

四、接引信徒實踐佛陀教誨的功能。

五、保存傳統文化的功能。

六、撫慰人心、穩定社會的功能。

七、旅遊觀光勝地。

別稱分類

寺院建築的特色寺院建築的特色

寺院有別稱有:伽藍、蘭若、精舍、叢林、寶剎等,各有自己的意思。

印度的寺院,原有兩種:一種叫作僧伽藍摩。僧伽,義為眾;藍摩,義為園,意謂大眾共住的園林。僧伽藍摩,略稱為伽藍,一般都是國王或大富長者施捨,以供各處僧侶居住的。

一種叫作阿蘭若,義為空閒處,就是在村外空隙的地方,或獨自一人,或二、三人共造小房以為居住,清靜修道之所。或不造房屋,只止息在大樹之下,也可以叫作阿蘭若處。阿蘭若,簡稱為蘭若。

佛陀時代的比丘除了三衣缽具之外不許有別的財產。因此僧伽藍是從任何地方來的比丘都可居住的場所,所以稱為十方僧物。

比丘自建的阿蘭若,假如本人遠遊之後,就等於棄捨,任何比丘都可以遷入居住。

精舍:意為修行精進者的居舍,並非精緻的小房子的意思。
叢林:僧伽藍摩本意就是叢林。《大智度論》卷三說:多比丘一處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樹叢聚,是名為林。……僧聚處得名叢林。
寶剎:剎意為土田、國土,佛教用寶剎代指寺院是莊嚴的地方。

建築藝術

寺院建築藝術寺院建築藝術

北魏開始,寺院建築在中國興盛起來,但是,印度神廟和佛寺建築的模式並沒有被接受。寺,在中國原來就是漢代官署的名稱。相傳中國第一座古寺,東漢永平十年所建的白馬寺,就是用接待外國賓客的官署棗鴻臚寺改建的。中國人從一開始就把佛寺與官府、宅邱、祠堂混同起來。這是因為在建築格局上,支配中國人的是根深蒂固的陰陽宇宙觀和崇尚對稱、秩序、穩定的審美心理,在這種文化一心理的指導下,必然會產生一個建築模式,而模式是具有普遍意義的,不僅宮殿官邸如是,詞堂民居如是,寺院道觀也如是。所以中國佛寺一開始就融合了固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柯廟,依然是平面方形,對稱穩重,南北中軸線布局,構成整傷嚴謹,氣勢磅礴的建築群體。

隋唐以前的佛寺,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當時的寺院習稱“浮屠祠”,禮拜塔中舍利是當時信徒巡禮的主要內容。廟前有廊廡圍繞,正中院庭的前後有殿堂,房院為僧房。隋唐以後,造巨像成風,佛殿普遍代替佛塔,佛塔漸漸被擠出寺院,或另闢塔院,或置於寺前後或兩側。

禪宗興起後,提倡“伽藍七殿”制。七堂為佛殿、法堂、僧堂、庫房、山門、西淨、浴室。較大的寺院還有講堂、經堂、禪堂、塔、鐘樓、鼓樓等建築。明代以後,伽藍制度已有定式,殿堂塑像也大抵一致。佛寺殿堂的配置大致是,以南北為中軸線,自南往北,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再後是藏經樓。東西配殿則有伽藍殿、祖師殿、觀音殿、藥師殿等。寺院的東側為僧人生活區,包括僧房、香積廚、齋堂、茶堂、職事堂(庫房)等。西側主要是雲會堂(禪堂),以容四海雲遊僧人而名。

山門一般有三個,象徵“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山門常蓋成殿堂式,殿內左右分塑二金剛力士,守護佛法。山門而後的天王殿,中供大肚彌勒,彌勒是釋迦的繼承人,稱為“未來佛”。彌勒像的左右分裂四大天王像,掌管東西南北四大部洲的山河大地,又稱為“四大金剛”。彌勒像的背後是護法神韋馱天尊。

寺院建築藝術寺院建築藝術

大雄殿供奉主尊釋迦牟尼像。供一尊佛,或釋迦佛或毗盧佛或接引佛,有的供三尊佛,或三世佛(中釋迦佛、左東方藥師琉璃光佛、右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或三身佛(法身、報身、化身)。主尊兩側,常有左右脅侍,即老“迦葉”、少“阿難”,或塑文殊、普賢兩菩薩。殿內東西兩側面,多塑十八羅漢像或二十諸天。佛去背後多塑一堂“海島觀音”。

法堂是演說佛法、皈戒集會之處,是寺中僅次於大殿的主要建築。

最後是藏經樓,珍藏佛經的地方。

大雄寶殿兩旁的東西配殿,西為伽藍殿,供像三尊,中波斯匿王,左陀太子,右給孤獨長者。兩側常供十八位伽藍神。東為祖師殿,多供奉達摩或當寺開山祖師。

其它尚有庫房、客房、廚房、浴室等等,分布四周。

此外,園林式建築格局的佛寺也較普遍。以寺為主,或包以園林,或附綴園林,或穿插園林。與寺廟均衡、對稱、封閉相反,園林的配置則追摹自然,靈活多變,園林中水澗溪流,似源頭無盡;曲徑通幽,柳暗花明,似境界無窮。這兩種相反的藝術格局構成了中國寺院既有典雅莊重的廟堂氣氛,又有自然情趣、意境層深的欣賞。如蘇州的靈岩寺、杭州的靈隱寺、夫台山國清寺、廣東曲江南華寺湖南衡山祝聖寺湖北當陽玉泉寺成都文殊院等等,都屬於此類格局。

寺院建築的藝術處理

寺院建築群寺院建築群

中國的寺院建築樣式與宮殿相似,更多地融會了中國宮殿建築的美學特徵,在時間進程和空間的形式上都具有共同的特徵:屋頂的形狀和裝飾占重要地位,屋頂的曲線和微翹的飛檐呈現著向上、向外的張力。配以寬厚的正身、廓大的台基,主次分明,升降有致,加上嚴謹對稱的結構布局使整個建築群顯得莊嚴渾厚,行觀其間,不難體驗到強烈的節奏感和鮮明的流動美。

基座,分為普通基座與高級基座;以顯示建築寺廟的等級和風格。普通基座一般用在天王殿,隨著院落的進深,基座逐漸升高。大雄寶殿的基座,人們常稱為須彌座,須彌是佛教中“位於世界中心的最高之山”,把大雄寶殿置於須彌座上,藉助於台基高隆的地勢,周圍建築群體的烘托,以顯示佛殿的宏偉莊嚴。 

開間,平面組合中的佛寺院落大多數開間都是單數,這也是中國古代以單數為吉祥。開間越多,等級越高,如大雄寶殿用九、五開間,以象徵“帝王之尊”。其餘大殿一般為三間。間的縱深為進深,開間與進深形成一定的比例關係,使整體建築取得和諧統一的效果。 

屋頂,寺院建築的體身部分,體型都顯得龐大笨拙,但在屋頂上卻利用木結構的特點把屋頂做成曲面形。寺院屋頂造型有底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攢尖頂等,廡殿、歇山屋頂又有單據和重檐兩種。

寺院建築群寺院建築群

飛檐,又使屋頂上獨具風韻,那彎曲的屋面,向外和向上探伸起翹的屋角,使十分龐大高聳的屋頂顯得格外生動而輕巧,除了屋面是凹曲外,屋檐、屋角和屋頂的飛脊都是彎曲的,彼此相形相映,構成中國古典別具一格的屋頂造型。琉璃瓦飾,建築屋頂的正脊、垂脊、檐角上置有多種琉璃瓦飾,如正脊與垂脊相交處的大吻,因它有張牙舞爪欲將正脊吞下之勢,故又稱“吞脊獸”。大吻產生於漢代,稱鴟尾。最早的鴟尾呈魚尾形,鴟是大海中的,佛經上說它是雨神的座物,能滅火,故造魚形以厭勝。

檐角上常排列一隊有趣的小獸,小獸的大小多少視寺廟宮殿的等級而定。最高等級共有十個,其順序是:由一個騎鳳的仙人領頭,後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狡猊、押魚懈豸鬥牛行什。這些排列的小獸,或象徵吉祥安定,能滅火消災,或是正義公道的化身,能剪除邪惡。這些造型精美,神態各異的小獸,具有很強的裝飾性,“使本來極無趣笨拙的實際部分;成為整個建築物美麗的冠冕”(梁思成語)。

建築布局

泰國的寺院建築泰國的寺院建築

一般以塔為主體的寺院:自漢代佛教傳入中國開始出現的這種寺院布局,一直流傳到公元10世紀以後的一些遼代寺院,例如建於遼清寧二年(1056年)的山西應縣佛宮寺,便是以釋迦塔為主體的寺院,塔內塑佛像,塔後建佛殿。建於遼重熙十八年(1049年)的內蒙古慶州白塔,雖現僅存一塔,當年也是一座寺院,塔後有佛殿。建於遼清寧三年(1057年)的錦州大廣濟寺,以一座磚塔為寺院主體,塔的前後均有殿宇。另據《全遼文》卷十所載,大昊天寺在九間佛殿與法堂之間添建了一座木塔,說明當時在遼代統治區更能接受以塔為主體的早期佛寺之模式。
以閣為主體,閣在前,殿在後:這類寺院可以薊縣獨樂寺為代表。該寺建於遼統和二年(984年),但獨樂寺的遼代建築只存山門、觀音閣。遼代佛寺原貌如何,不得而知,幸好遼代奉國寺也屬此類寺院。據金、元碑記等文獻資料,遼代的奉國寺有七佛殿九間,後法堂正觀音閣、東三乘閣、西彌陀閣,四聖賢洞一百二十間(即圍廊),伽藍堂一座,前山門五間以及齋堂、僧房、方丈、廚房等。對照寺址現狀,可知其原在山門內有觀音閣,閣後為七佛殿、後法堂。
前殿後閣:將高閣放在殿後的布局見於宋代寺院,例如河北正定隆興寺。寺院中軸線上的建築有山門、大覺六師殿、摩尼殿、大悲閣及閣前的轉輪殿和慈氏閣及閣後建築。該寺始建於隋,北宋初重建寺內主要建築大悲閣(現已非原物),並於其北拆卻九間講堂。現存寺內主要佛殿建築摩尼殿,建於宋皇四年(1052年),慈氏閣、轉輪藏也皆為宋代建築,而大覺六師殿原建於元豐年間(1078~1085年),後遭毀,山門建於金代(1115~1234年)。整個寺院縱深展開,殿宇重重,高潮迭起。院落空間時寬時窄,隨建築錯落而變幻。佛香閣與周圍的轉輪藏、慈氏閣所形成的空間,成為整組寺院建築群的高潮,具極強的感染力。類似的例子還有東京大相國寺,也是寺院最後為資聖閣,並且有文殊、普賢兩閣在前,與其形成三閣對峙局面。

寺院建築群寺院建築群

以佛殿為主體,殿前置兩閣:這類寺院可以山西大同善化寺為代表。善化寺中軸線的建築有山門、三聖殿、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坐落在高台之上,前左有文殊閣,前右有普賢閣,以及周圍迴廊。文殊閣及迴廊現已無存,但寺院高低錯落、主次分明、左右對稱的布局仍清晰可見。始建於遼的山西大同華嚴寺也採用過這類布局,據金大定二年(1162年)《重修薄伽教藏記》記載,華嚴寺在金天眷三年“仍其舊址而時建九間、五間之殿;又構慈氏、觀音降魔之閣,及會經、鐘樓、山門、朵殿”。另據《大同縣誌》卷五所稱,華嚴寺“舊有南北閣”。 這些記載均可證明華嚴寺曾採用“兩閣夾一殿”的建築形式。在遼南京大昊天寺也是“中廣殿而崛起……傍層樓而對峙”的格局,因此這種布局是遼代寺院的典型形式。
七堂伽藍式:據《安齋隨筆》後編十四所載,禪宗佛寺有七堂。南宋時期,五山十剎為代表的禪宗寺院,多受七堂伽藍制的影響。日本京都東福寺所藏《大宋諸山圖》大約繪於南宋淳 七年至寶 四年(1247~1256年),記載了南宋時期靈隱寺、天童寺、萬年寺的平面草圖,從這幾張圖可知當時禪宗寺院布局的一些特點。這幾座寺院都以一組沿中軸線布置的建築群為主體,兩側布置若干附屬建築。例如靈隱寺中軸線上的建築有山門、佛殿、盧舍那殿、法堂、前方丈、方丈、坐禪室等,而在佛殿的東西兩側出現了庫院與僧堂,正是所謂“山門朝佛殿,庫院對僧堂”的格局。天童寺、萬年寺也都在中軸線上設有山門、佛殿、法堂、方丈,而佛殿兩側是僧堂對庫院。這可算是南宋禪宗寺院的典型格局。中軸線上的建築主要是宗教禮儀性建築,中軸兩側則更多的是僧人日常活動的建築。本來僧舍散處在主體建築之外,而這時建起僧堂,置於佛殿近旁,並與庫院相對,提高了僧堂在建築群中的地位。

建築特色

寺廟建築中的特色----銅建築

寺院建築—佛塔寺院建築—佛塔

在中國寺廟建築群中,從古至今有著很多銅建築。追溯歷史就會發現:

太和宮在雲南昆明市郊鳴鳳山上銅瓦寺內,為在銅瓦殿遷走後於康熙十年(1671年)在原址上補建。殿呈方形,殿內有神像、匾額、樑柱、牆隔等,這些均為銅鑄。 顯通寺銅殿 在山西五台山顯通寺內,殿內供一尊銅鑄大佛和萬尊小佛。此殿為中國現存最大的一座銅建築。殿前有一對銅塔,屬覆缽、亭閣、樓閣等三種形式相結合的塔。 武當山銅殿 坐落在湖北武當山主峰天柱峰頂端,為明永樂四十四年(1446年)建。金殿為銅鑄鎏金,仿木構建築。 雞足山銅殿 此殿原在雲南昆明市郊鳴鳳山銅瓦寺內,於明崇禎十年(1637年)移建到賓川雞足山上。 寶雲閣 位於北京頤和園萬壽山西坡,建於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仿木結構,通體呈蟹青色,坐落在漢白玉須彌座上。 泰山銅亭 在山東泰山岱廟後院東側,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建於泰山頂碧霞祠,亭體為銅鑄件,仿木結構。 峨眉華嚴銅塔 位於四川峨眉山麓報國寺內,是一座覆缽式與樓閣式相結合的塔,建於明萬曆年間,塔身滿布浮雕,佛像、人物、獅、象等均突出於壁面,雕飾之富麗,在大型金屬建築中首屈一指。

更是湧現出大量的頗具特色的寺廟銅建築:朱炳仁一人獨創中國當代十大銅建築。

中國當代十大銅建築是朱炳仁大師在銅建築領域的代表之作,因而被譽為“中國銅雕建築之父”。朱炳仁大師以銅金屬作為語言,悉心演繹中國當代十大銅建築,雄奇瑰麗,意韻非凡。

十大銅建築

融匯建築與文化、傳統與未來、科技與藝術、中國與世界,尤其注重建築氣質與城市氣質的渾然一體,實現對城市本土精神的完美解答與承接,為城市留鑒。同時更使“朱府銅藝”成為中國建築裝飾領域的一枚奇葩。

單層重檐寺院建築之一單層重檐寺院建築之一

一、中國第一座彩色銅雕寶塔
杭州雷峰塔:雷峰塔高72米,用280噸銅,鑄就了鋼骨銅身、大氣磅礴的經典建築,重現“雷峰夕照”之壯觀景象,成為杭州又一標誌性建築。

二、中華第一高銅殿
杭州靈隱銅殿:靈隱銅殿坐落於杭州靈隱寺內,高達12.62米,2000年落成時為中國最高銅殿,獲世界吉尼斯最高銅殿紀錄。

三、中國第一座銅塔
桂林銅塔:高42米,建於桂林市中心杉湖景區,創造了三項世界之最:中國第一座銅塔、中國第一座最高的銅質大型工藝美術建築物、中國第一座最高的水中之塔。

四、中國最大的銅建築群
峨眉山金頂:朱炳仁建成高26米、總面積1614平方米的金頂及銅殿各一座,以及第一山亭“銅亭”一座,是峨眉山精華所在,也是保護和恢復世界文化遺產的經典之作。

五、中國最大台基面積的銅殿
錢王祠銅獻殿:坐落在西子湖畔錢王祠中,高8.4米,殿長寬各為4米,台基長寬各為10米,計100平方米。該銅殿精巧、古樸,成為錢王祠的整個建築群的興奮點。

六、中國第一對銅畫
西湖銅船:“龍吟”和“鳳鳴”銅畫舫,分別以乾隆游西湖傳說和王母贈明珠傳說為基調進行設計。兩艘船各長16.5米,總寬4米,分別可載客35人。

寺院建築寺院建築

七、中國第一座用青銅裝飾的大橋
紹興銅橋:朱炳仁懷著對故鄉的深情,精心創作紹興銅橋。大橋古樸雄渾,總用銅量達25噸,成為紹興市文化內涵豐富的旅遊新景。

八、中國第一高塔
天寧寺寶塔:寶塔採用唐宋樓閣式的風格,高153.79米,以祥瑞寧吉為根本,為天寧塔創製銘文瓦及銘文,每層分別設“天”、“寧”、“人”、“地”主題,突現盛巨造塔的歷史文化內涵。

九、海峽兩岸大型建築藝術的首次合作
台灣金壇祖師廟:台灣金壇祖師廟為高46.4米、面積2785平方米的鋼構銅建築,以祖國傳統古建築精華——北京天壇為藍本,氣勢宏大、精美絕倫。

十、氣勢恢宏 美輪美奐
武漢大劇院大型銅幕牆:武漢琴台大劇院為中國第八屆藝術節主會場,9000平方米銅雕幕牆,設計精美的圖案及精湛的工藝在現代建築上創造了前所未有的銅藝術氣勢。

佛教寺廟

大雄寶殿是佛教寺院建築的主殿大雄寶殿是佛教寺院建築的主殿

時間綿延流動的繪畫美,以理智的入世精神排斥了非理性的迷狂。中國古代寺廟的布局大多是正面中路為山門,山門內左右分別為鐘樓、鼓樓,正面是天王殿,殿內有四大金剛塑像,後面依次為大雄寶殿和藏經樓,僧房、齋堂則分列正中路左右兩側。大雄寶殿是佛寺中最重要、最龐大的建築,“大雄”即為佛祖釋加牟尼。隋唐以前的佛寺,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隋唐以後,佛殿普遍代替了佛塔,寺廟內大都另闢塔院。 中國佛寺不論規模地點,其建築布局是有一定規律的:平面方形,以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本寺主供菩薩殿———法堂———藏經樓這條南北縱深軸線來組織空間,對稱穩重且整飭嚴謹。沿著這條中軸線,前後建築起承轉合,宛若一曲前呼後應、氣韻生動的樂章。中國寺廟的建築之美就回響在群山、松柏、流水、殿落與亭廊的相互呼應之間,含蓄溫蘊,展示出組合變幻所賦予的和諧、寧靜及韻味。

中國古人在建築格局上有很深的陰陽宇宙觀和崇尚對稱、秩序、穩定的審美心理。因此中國佛寺融合了中國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仍然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軸線布局、對稱穩重且整飭嚴謹的建築群體。此外,園林式建築格局的佛寺在中國也較普遍。這兩種藝術格局使中國寺院既有典雅莊重的廟堂氣氛,又極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遠。

藏式寺院

藏式寺院建築特徵

藏式寺院建築藏式寺院建築

金頂:金頂是藏地寺院建築主要殿堂的標誌,它採取梁架式結構,檐四周飾有斗拱,內部立柱支承長額,其上構成梁架,用橫樑柱托檁,構成金頂的坡度。
門窗:藏族民居的門窗多為長方形,較內地門窗用材小,窗上設小窗戶為可開啟部分,這種方法能適應藏族地區高寒氣候特點,可以防風沙。藏族人民有以黑色為尊貴的習俗,所以門窗靠外牆處都塗成梯形上小下大黑框,突出牆面。考究的住宅和寺院常在土上摻加黑煙、清油和酥油等磨光,使門窗框增加光澤。門窗上的端檐口,有多層小椽逐層挑出,承托小檐口,上為石板或阿噶土面層,有防水及保護牆面、遮陽的作用,也有很好的裝飾效果,在西藏的城市住宅和寺院大門經常成為裝飾重點,門框刻有細緻的邊連續三角形幾何圖案或卷草、彩畫等。
樑柱:樑柱是藏式建築中室內裝飾的重要部位。柱為木柱,一般無柱礎,呈正方形、圓形、八角形以及 “ 亞 ” 字形。 寺院和居民中經堂的柱頭、柱身常裝飾著各種花飾雕鏤或彩畫,主要圖案有覆蓮、仰蓮、卷草、雲紋、火焰及寶輪等等,富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樑上常施彩畫,梁頭、雀替則多用高肉木雕或鏤空木雕花飾,塗重彩、色彩艷麗、渾厚,與室內木柱等連成整體,有一定的藝術效果。
鎏金技術:藏族的鎏金技術是馳名國內外的特種工藝技術,有著悠久的歷史。著名的 大昭寺和布達拉宮以及藏族廣大地區寺院的金頂,各種鎏金飾物,如寶塔、倒鍾、寶輪、金盤、金鹿、覆蓮、金幢經幡、套獸等,在陽光下光彩奪目,相當具有特色。
彩畫、壁畫:藏族彩畫技術運用較廣。一類多用於內裝修木部,如額枋、柱頭、柱身、雀替、椽頭、椽枋以及門窗欞和經堂、佛殿、主居室、會客室等天棚線腳等;一類用於壁畫上,講究者常常採用瀝粉貼金,位置多見於殿內或靈堂內,以及天井院落兩側或殿前迴廊的壁上。

藏式寺院建築藏式寺院建築

藏族的壁畫、彩畫,絕大部分為宗教內容題材。常見的有釋迦牟尼佛和黃教始祖宗喀巴傳記、故事畫,歷代藏王、大師的肖像,四大天王十八羅漢以及禮佛圖等;圖案如:西蕃蓮、梵文寶相花石榴花和八吉祥(海螺、寶傘、雙魚、寶瓶、寶花、吉祥結、勝利幢、法輪)等。它一方面受到尼泊爾和印度犍陀羅、波斯等文化風格影響,結合本民族圖騰和苯教的圖案發展而成;另一方面又深受漢式繪畫風格的影響。
彩畫、壁畫技術主要關鍵在於調色和配色,一般是採用礦物顏料,經久不褪色。它將各種色粉,用石臼擂齏粉,使用時加進水及膠,繪成後上光油。 彩畫常配合著建築色彩運用,由於氣候寒冷和和民族的性格熱情奔放,所以彩畫主要色彩喜歡暖調,如朱紅、深紅、金黃、橘黃等為底色;襯托以冷調,如青、綠為主色的各種紋樣,與內地唐、宋時期建築色調較接近。 彩畫紋樣側柱頭、額枋多用連續十字形、萬字形等幾何圖案,西蕃蓮(覆蓮、仰蓮等)、如意雲紋、火焰紋、寶相花、纏枝卷葉、石榴花,亦有彩的梵文 “ 六字真言” 、法輪寶珠等彩飾。在平板枋、闌額藻頭上常作雲頭彩畫 “ 三層方頭披肩 ” 、 “ 箍腰佛珠 ” 、 “ 瓣蓮 ” 、 “ 帶花圈子 ” 等。 彩畫採用淺色疊暈、瀝粉金線勾線,重點綴有橙、紅、黃、金白色,色彩重點突出。本椽子用群青、重繪色彩。柱廊為深紅色間以淺色或金、白線條垂直劃分柱身,有纖細而華麗感,門窗外框一般皆為黑色,特殊寺院、宮殿、住宅採用雕花、彩畫。

代表寺院

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洛陽白馬寺

始建於漢朝的河南洛陽白馬寺,是中國官方最早建設的佛寺。寺院呈長方形,占地約4萬平方米。白馬寺的興建,有力地促進了佛教在中國及東亞、東南亞地區的發展。因此,白馬寺至今仍是許多國家佛教徒朝拜的聖地。

白馬寺是中國官方建設的最早的佛寺,是漢明帝劉莊在洛陽按照佛教的要求和傳統式樣建造的。白馬寺建成後,佛教在中國’的勢力大大發展起來,對人們的思想和生活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此後,佛教又從中國傳播到越南、朝鮮和日本等國,對中外文化起了推動作用。所以,白馬寺被稱為佛教的“祖庭”。

白馬寺位於洛陽市城東9公里的地方。北靠祁山,南望洛水,綠樹紅牆,蒼松翠柏,顯得十分肅穆。白馬寺占地面積大約4萬平方米,是一個長方形的院落,院內主要有天王殿、大雄殿、千佛殿、觀音閣、毗盧閣等。其中最主要的殿堂是大雄殿。白馬寺不僅為中外旅遊者遊覽、觀賞,而且也是許多國家的佛教徒朝拜的聖地。

恆山懸空寺

恆山懸空寺恆山懸空寺

值得一提的還有山西省境內北嶽恆山懸空寺,這是一座凌空架起的寺院,表現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智慧和技巧。上靠危岩,下臨深谷,造型獨特,是極為罕見的建築。懸空寺位於渾源縣城南3.5公里處的金龍峽谷西側絕壁的山腰上,是中國現存唯一的建於懸崖上的木構建築。始建於北魏時期,唐、金、明、清歷代均有修葺。整個建築面對恆山,背依翠屏,壁岩無階,高樓仰止,是北嶽恆山第一奇觀。

五台山佛教建築

山西省五台山是中國著名的佛教聖地之一。五台山上的佛教建築非常多,保存至今的就有58處。其中南禪寺和佛光寺比較著名。南禪寺面積不大,南北長60米,東西寬51.3米。它建於唐代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是中國現在保存下來的一座最早的木結構寺院建築。佛光寺建於唐代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因為寺內有“四絕”:塑像、壁畫、墨跡和建築,被稱為“世間的瑰寶”。佛光寺在建築上薈萃了中國各個時期的建築形式。這座寺院建築在半山腰,上下共三個院落,各個院落都有殿、堂、房、舍等各種建築。佛光寺外形樸實,比如寺廟的柱於、斗拱、門窗、牆壁等沒有什麼花花綠綠的色彩,一律塗成土紅色。

喇嘛教建築風格

喇嘛教建築風格喇嘛教建築風格

喇嘛教是中國佛教的一派,喇嘛教寺廟建築的特點是佛殿大、經堂高,建築多依山勢而築。承德避暑山莊的“外八廟”也是大型喇嘛建築,依山傍水,崢嶸起伏,景色壯麗幽雅。

雍和宮是北京城內最大的喇嘛教寺廟,建築規模十分宏大。前半部布局疏朗開闊,琉璃牌坊高聳於全宮的最南端,牌坊北為一條退道,直達昭泰門。昭泰門以北建築密布。主要有天王殿、雍和宮(正殿)、永佑殿、萬福閣等。萬福閣為全官最高大的建築物,形體雄偉,造型獨特,殿內供有18米高的大佛。

藏族的寺廟建築以土木石結構相結合,以木結構為主。大經堂為三層建築,牆體用塊石砌成,厚而窗子小,給人非常渾厚穩定的感覺。由於寺院一般都依傍坡台而建,所以建築物顯得很高大。底層用朱紅色稜柱,柱頭部分雕刻立體圖案,上面托著粗大替木。在牆體上方,多用棕紅色的飾帶,上面綴上鎏金淤銅鏡等裝飾物。房檐四周豎有鍍金金幢,上有風鈴,房頂正面中間是金法輪,兩面為護法獸。

位於西藏拉薩的布達拉宮是典型的喇嘛教寺廟建築。始建於唐代的布達拉宮經歷代修繕增建,形成龐大的建築群。整個宮殿建築依山勢疊砌,輝煌壯觀,其建築面積達2萬多平方米,內有殿堂20多個,正殿供奉著珍貴的釋迦牟尼12歲時等身鍍金銅像。布達拉宮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築風格,也吸取了尼泊爾和印度的建築藝術特色。

總之,中國寺廟建築全國各地比比皆是,不論是建築規模,還是建築藝術都是被中外旅遊者所稱絕的。

重點寺院

全國重點寺院名單

北京

廣濟寺,相傳創建於金代。現為中國佛教協會所在地。
法源寺,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5)修建。北京市內現存最古名剎。現為中國佛學院、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所在地。
佛牙舍利塔,原名“招仙塔”。遼鹹雍七年(1071)丞相耶律仁先之母鄭氏為安置佛牙舍利建造。1900年被八國聯軍炮火所毀。後塔基中發現佛牙,1958年中國佛教協會於舊塔基西北重建新塔供奉,為中外佛教徒朝禮及宗教活動勝地。
廣化寺,建於元代。為北京名剎。現為北京市佛教協會所在地。
通教寺,北京市著名尼寺。解放後一直為北京市尼眾學修及宗教活動場所。
雍和宮,創建於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雍正三年改成今名。乾隆九年(1744)改建為喇嘛寺院。建築壯麗宏偉,宮內萬福閣有著名的檀香木雕大佛立像,為有中外影響的蒙族喇嘛廟。
西黃寺,建於清順治九年(1652),與東黃寺並峙,當時為西藏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修造。內有班禪額爾德尼六世墳塔──“清靜化域之塔”。“文革”前為班禪駐京辦事處管理,接待西藏來京喇嘛。

天津

大悲院,清康熙年間(1662─1772)建造。為天津市佛教協會所在地,佛教徒主要宗教活動場所。

河北

邯鄲龍行寺,建於東漢明帝劉莊永平元年(公元58年)。
正定縣臨濟塔院,建於北朝東魏孝靜帝興和二年(540)。唐大中八年(854),我國佛教臨濟宗開宗祖師義玄駐錫此寺,逝世後建塔。為我國及日本佛教臨濟宗重要祖庭。
承德市普寧寺,清乾隆二十年(1755)為蒙族四衛拉特部創建。仿西藏三摩耶廟制。為與蒙族佛教徒有關的重要喇嘛寺院。

山西

太原市崇善寺,唐代創建。太原市著名古剎。山西省佛教協會所在地。
大同市上華嚴寺,上華嚴寺建於遼清寧八年(1062)。為山西省著名寺廟。
交城縣玄中寺,建於北魏延興二年(472)。為淨土宗的發源地。日本佛教淨土宗及其系統各宗派均奉為祖庭。國內外影響甚大。
五台山: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殊像寺,羅 寺,金閣寺,廣宗寺,碧山寺(廣濟茅蓬),十方堂,黛螺頂,觀音洞。五台山是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傳教傳為文殊菩薩道場。是漢、蒙、藏族佛教徒共同朝禮的聖地。以上各寺,均為五台山寺廟古建築群中著名的有影響的重要寺院。

遼寧

瀋陽市般若寺,清初高僧古林智禪師創建。瀋陽市著名寺院。遼寧省佛教協會所在地。
瀋陽市慈恩寺,清天聰二年(1628)創建。為東北著名寺廟。

吉林

長春市般若寺,建於1922年。長春市主要佛教寺廟。
長春市地藏寺,1926年尼僧祖圓建造。長春市主要尼眾寺院。
吉林市觀音古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建。為吉林市佛教徒宗教活動中心。在東北及香港等地佛教界中,有一定影響。

黑龍江

哈爾濱市極樂寺,1923年創建。為哈爾濱市著名佛教寺院。

上海

玉佛寺,創建於清光堵八年(1882)。寺內供緬甸玉雕釋迦牟尼說法像和涅盤像。上海市著名佛寺。現為上海市佛教協會所在地。
靜安寺,建於三國時吳赤烏年間(238─251)。為國內外知名的歷史古剎。
龍華寺,始建於三國吳赤烏年間(247)。寺前有古龍華塔。為我國著名歷史古剎。
沉香閣,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建。為上海市著名佛寺。已故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應慈法師道場,對國內外有影響。
圓明講堂,已故中國佛教協會首任會長圓瑛法師1934年創建。在東南亞僑胞及港澳同胞佛教信眾中有一定影響,是上海佛教重要寺廟。

江蘇

南京市靈谷寺,建於南朝梁天監十三年(514)。為有中外影響的名剎。
南京市棲霞寺,南齊永明七年(489)創建。隋吉藏在此創立我國佛教三論宗。為國內佛教四大叢林之一。
蘇州市西園戒幢寺,建於明嘉靖年間(1522─1566)。為江南名剎。
蘇州市寒山寺,創建於南朝梁天監年間(502─519)。傳唐高僧寒山、拾得曾到此寺。唐人張繼《楓橋夜泊》詠此寺詩,膾炙人口。為著名六朝古剎。
蘇州市靈岩山寺,東晉末年(五世紀中葉),太尉陸沅舍宅為寺。為近代我國有中外影響的淨土宗道場。
鎮江市金山江天寺,東晉時建。為近代國內四大禪林之一。
鎮江市焦山定慧寺,建於東漢興平年間(194─195)。為我國佛教江南名剎。
常州市天寧寺,唐初貞觀,永徽年間(627─655)建造。為江南有名大叢林。
常熟縣虞山興福寺,建於南齊延興至中興年間(494─502)為江南著名寺院。
南通市廣教寺(大聖寺),建於唐高宗總章二年(669)位於狼山。為長江下游名山古剎。
揚州市大明寺,建於南朝劉宋大明年間(457─464)唐開元年間律宗著名高僧鑒真東渡日本前,住持此寺。為中日佛教文化關係史上著名古剎。具有國內外深廣影響。
邗江縣高明寺,隋代創建,清康熙三十八年重建,賜額“高明寺”。該寺為我國禪宗道場,與鎮江金山寺、成都文殊院、新都寶光寺並稱禪宗四大叢林。
句容縣隆昌寺,又名慧居律寺,位處寶華山。相傳開創於南朝梁代(502─557)。明神宗賜額“護國聖化隆昌寺”。數百年來是禪宗首剎。近代影響最大的傳戒道場。

浙江

杭州市靈隱寺,相傳為東晉鹹和三年(328)印度高僧慧理創建。為我國佛教史上著名禪宗從林。在代列為禪宗五山之一。日本古代高僧覺阿上人等先後曾在本寺參學,與日本佛教有很大關係。
杭州市淨慈寺,周顯德元年(954)吳越王錢繆建。為禪宗五山之一。與日本佛教臨濟、曹洞宗有很深歷史淵源。寺後有宋高僧如淨禪師墳塔,日本佛教曹洞開宗祖師道元即受學如淨。為日本臨濟、曹洞宗廣大信徒嚮往朝禮之地。
寧波市七塔寺,唐大中十二年(858)建。為浙東歷史悠久的佛教名剎。現為市佛教協會所在地。
鄞縣天童寺,晉永康元年(300)始建。宋代以後,我國禪宗著名高僧長翁如淨等人相繼住持此寺,為禪宗叢林的重心。日本佛教臨濟宗及曹洞宗均以天童為祖庭。
鄞縣阿育王寺,東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始建。日本古代來我國求法高僧多數曾住此寺。稱為我國佛教禪宗五山之一。在國內外有重大影響。
新昌縣大佛寺,建於南齊永明年間(483─493)。寺內有“三生石佛”。為國內外佛教徒瞻禮勝地。
普陀山:普濟寺,法雨寺,慧濟寺。普陀山是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佛教傳為觀音菩薩道場。普濟、法雨、慧濟,世稱普陀山三大寺。與日本佛教曹洞宗、臨濟宗有歷史淵源。
天台縣國清寺(包括智者塔院),隋開皇十八年(598)創建。智 於天台山開創我國佛教天台宗,此寺為我國天台宗根本道場。日本佛教天台宗及日蓮宗均以天台山國清寺為祖庭。還有很多佛教宗派均與我國天台宗有直接或間接的淵源。
天台縣高明寺,始建於唐天祜七年(910)。明代天台宗著名的傳燈大師復興天台宗,於此新建天台祖庭。
天台縣方廣寺,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建,紹興四年重建。原有上方廣,中方廣、下方廣三寺,現上方廣已廢。為天台宗著名寺院。
溫州市江心寺,唐鹹通(860─873)時建。為浙東著名古剎。

安徽

合肥市明教寺,建於唐代宗大曆(766─779)年間為合肥市有影響、規模宏大的古剎。
安慶市迎江寺,建於後晉天福二年(937)寺內有著名的振風塔,為長江中下游重要古剎。
潛山縣乾元禪寺,系南朝梁武帝(503─547)時高僧寶志禪師所建。為禪宗著名古剎。
滁縣琅琊寺,唐大曆(766─779)年中建造。是安徽省著名古剎。
蕪湖市廣濟寺,建於唐乾寧(894─897)年間。世稱“小九華”,國內外來朝九華山的一般必在此燒香設供,有較大影響。
九華山:化城寺,肉身殿,百歲宮,甘露寺,祗園寺,天台寺,旃檀林,慧居寺,上禪堂。九華山是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佛教傳為地藏菩薩道場。以上各寺均為九華山名剎。

福建

福州市湧泉寺,創建於建中時(780─783)。為福州著名五大禪寺之一。
福州市西禪寺,唐鹹通八年(867)興建。為福州著名五大禪寺之一。
福州市林陽寺,創建於五代後唐長興二年(931)至後晉(936)間。為著名福州五大禪寺之一。
地藏寺,創建於南朝梁武帝大通元年(527)。為福建著名古寺。
閩侯縣雪峰崇聖寺,唐鹹通十一年(870)建。為福州著名五大禪寺之一。
廈門市南普陀寺,始建於唐代。為閩南著名佛教勝地。在國內外有很大影響。
莆田市廣化寺,建於隋開皇九年(589)。歷史悠久。國內外有影響。
莆田市囊山慈壽寺,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建。為福建省著名古剎,在海外佛教徒中有一定影響。
莆田市光孝寺,始建於宋元豐八年(1085)。為閩南規模宏大著名古寺。
福清市萬福寺,唐貞元五年(789)建。為日本佛教黃檗宗信眾嚮慕朝禮的祖庭。
泉州市開元寺,創建於唐垂拱元年(685)。是閩南佛教著名大寺。建築宏偉,規模為國內禪林所罕見。中外知名,對台灣及海外僑胞佛教徒有較大影響。
晉江縣龍山寺,建於隋大業十四年(618)。閩南名剎,內供奉有巨大木雕千手、千眼觀音立像一尊。為閩南及台灣信教民眾所尊奉。自明代寺僧肇善至台灣鹿港修建鹿港龍山寺後,在台灣各地相繼建有大量龍山寺,與晉江龍山寺有密切關係。
漳州市南山寺,建於唐開元年間(714─741)。閩南著名古寺。
寧德縣支提華嚴寺,宋開寶四年(971)建。由於佛教華嚴經中有“不到支提不為僧”之說,歷代僧侶雲遊多至此寺。為福建歷史名剎。

江西

九江市能仁寺,創建於南朝梁武帝時(502─547)。為江西名剎,九江三大叢林之一。
九江市東林寺,東晉太元九年(384)慧遠創建的道場。後世尊慧遠為佛教淨土宗初祖。為淨土宗重要祖庭。
永修縣真如寺,建於唐元和年間(806─820)。為雲居山歷史悠久名剎。
吉安市青原山淨居寺,始建於唐景龍三年(709)。唐代高僧禪宗七祖青原行思禪師道場。

山東

濟南市千佛山興國禪寺,為以北魏、隋代石刻佛像所在地、著名的千佛山首剎。
青島市湛山寺,1932─1935年建。原辦有湛山佛學院,培養僧才甚眾。因此,國外沿用湛山寺之名修建的寺廟甚多,影響較廣。

河南

洛陽市白馬寺,東漢永平十一年(68)創建,為佛教傳入中國的第一座寺廟。天竺高僧攝摩騰、竺法蘭在此譯出我國第一部漢文佛典《四十二章經》。今尚存有攝摩騰、竺法蘭墓。為國內外享有盛名的寺廟。
登封縣少林寺,建於北魏太和二十年(496)。我國佛教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在此創立禪宗,為我國禪宗各派的共同祖庭。在國內外有深遠影響。

湖北

武漢市歸元寺,清順治十五年(1658),佛教禪宗、曹洞宗祖師白光創立。為長江中游名剎之一。
武漢市寶通寺,興建於北宋大觀年間(1107─1110),是武漢市四大叢林之一。
黃梅縣五祖寺,唐鹹享年間(670─673)佛教禪宗五祖弘忍大師興建,是有中外影響的禪宗重要祖庭之一。
當陽縣玉泉寺,隋開皇年間(581─600)隋文帝為佛教天台宗祖師智 修建。與靈岩、棲霞、國清並稱為天下叢林四絕。

湖南

長沙市嶽麓山寺,建於西晉泰始四年(268),是歷史悠久的著名佛寺,被稱為“湖湘第一道場”。
長沙市開福寺,五代楚王馬殷(907)建。殿宇宏偉,為著名佛教古剎。
南嶽祝聖寺,唐肅宗時(756─761)建。當時高僧承遠於此宏揚佛法,為南嶽著名古寺,信徒朝禮之地。南嶽佛教協會所在地。
南嶽福嚴寺,南朝陳光大元年(567)高僧慧思所建。慧思又稱南嶽大師,是天台宗智 的師傅。寺旁磨鏡台,是六祖慧能弟子懷讓傳法於馬祖道一的著名遺址。
南嶽南台寺,建於南朝梁天監年間(503─519)。陳高僧海印、唐無際大師希遷道場。日本曹洞宗尊為祖庭。
南嶽上封寺,原為道觀,隋大業年間(605—618)易觀為寺。在祝融峰頂,為南嶽名剎。

廣東

廣州市六榕寺,始建於南朝梁武帝大同三年(537)。為佛教禪宗六祖唐代高僧慧能道場,廣州市佛教協會所在地。
曲江縣南華寺,建於南朝梁武帝天監三年(504)。是唐代高僧佛教禪宗祖師慧能道場。現寺內尚保存有慧能肉身像和宋雕五百羅漢像,在國內外有很大影響。
乳源縣雲門寺,五代後唐莊宗同光元年(923),佛教禪宗文偃禪師創建。並在此開創雲門宗,為著名雲門宗祖庭。
肇慶市慶雲寺,唐代高僧智常禪師創建。唐鑒真東渡日本曾經此地,弟子日僧榮睿即在此去世。1963年中國佛教協會為紀念中日兩國文化交流及兩國佛教徒歷史友誼,立有榮睿紀念碑。
潮陽縣靈山寺,唐貞元七年(791)著名高僧大顛創建。在海外華僑及港澳同胞中有較深影響。
潮州開元寺,建於唐開元(713━741)年間。在海外僑胞及港。澳同胞中有較大影響。

廣西

桂平縣洗石庵,廣西區著名古剎。

四川

成都市昭覺寺,建於唐貞觀(627━649)年間。號稱四川第一叢林。為著名唐、宋高僧臨濟宗祖師休夢及克勤先後駐錫之所。寺內現有克勤禪師墳。日本佛教臨濟宗傳自我國,與昭覺寺有較深關係,視此寺為其祖庭之一。
成都市文殊院,始建於唐中和四年(884)。為四川名剎。我國佛教禪宗著名的四大修持場所之一。省佛協所在地。
新都縣寶光寺,始建於東漢,唐僖宗(874━888)時重修並建塔。清代以來,成為四川著名禪寺。
樂山縣烏尤寺,創建於唐,為著名的佛教寺廟。
峨眉山:報國寺,萬年寺,洪椿坪,洗象池,金頂。峨眉山是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佛教稱為普賢菩薩道場,晉時佛教即已盛行於該山。以上各寺為峨眉山有影響的重要寺院。

重慶

重慶市羅漢寺,宋治平(1064━1066)年間建。重慶市著名禪宗叢林。重慶市佛教協會所在地。
重慶市慈雲寺,唐代建。重慶南岸著名寺廟。
梁平縣雙桂堂,清順治十八年(1661)著名高僧破山明禪師創建。為川黔一帶著名叢林。

貴州

貴陽市宏福寺,建於清康熙十一年(1672),高僧赤松住此。黔靈山為西南佛教名山,與南京棲霞山並稱。該寺為黔靈山名寺。
貴陽市黔明寺,建於明末崇禎年間。貴州著名佛教叢林。貴陽市佛教協會所在地。

雲南

昆明市圓通寺,建於唐代蒙氏。雲南名剎。雲南省佛教協會所在地。
昆明市筇竹寺,建於唐貞觀初(627━)。雲南古剎。寺內有著名五百羅漢塑像。
昆明市華亭寺,元代延 年間(1314━1320)建。雲南著名佛寺。
賓川縣雞足山:祝聖寺,銅瓦殿,雞足山為雲南佛教名山。過去號稱有七十二寺。祝聖寺,明嘉靖中(1522━1533)建。銅瓦殿,明正統間(1436━1449)建,鑄銅為殿。均為雞足山名剎。

陝西

西安市大慈恩寺,創建於隋開皇九年(589)。為唐玄奘三藏法師翻譯佛經的譯場。玄奘創立我國佛教法相宗,此寺為法相宗祖庭。日本佛教法相宗亦以此寺為祖庭。
西安市大興善寺,創建於晉泰始至太康年間(265━289)隋唐盛時為翻譯佛經的國立譯場。其中,以唐開元年間來華的印度高僧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翻譯了大量佛教密典,貢獻最大,稱開元三大士,盛宏密教。日本高僧弘法大師空海師事不空弟子惠果,回國後建立真言宗。該寺是有中外影響的重要古剎。西安佛教協會所在地。
西安市臥龍寺,創建於漢靈帝時(168━189)。為著名各宗並宏的道場,是西安歷史悠久的古剎。
西安市廣仁寺,建於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是西安著名的唯一的藏密黃教佛寺。為清代蒙、藏族喇嘛、活佛往來內地,經由西安駐錫的重要場所。
長安縣興教寺,創建於唐高宗總章二年(669)。為玄奘三藏法師塔院,玄奘弟子窺基、圓測塔並列左右,稱慈恩三塔。是國內外佛教徒瞻仰朝禮有重大影響的古剎。
長安縣香積寺,建於唐神龍二年(706)。為唐代高僧我國佛教淨土宗祖師善導大師塔院,淨土宗祖庭。日本佛教淨土宗亦奉為祖庭。
長安縣淨業寺,建於隋代(581━618)。為創立我國佛教律宗(南山律)的唐代著名高僧道宣律師的道場。歷代尊道宣為律宗開祖。淨業寺為律宗祖庭。
戶縣草堂寺後秦姚興弘始三年(401)始建。是我國佛教史上在翻譯佛經方面作出重大貢獻的鳩摩羅什大師譯場。三論宗奉羅什大師為開祖,草堂寺為祖庭。日本佛教三論宗以此寺為朝禮聖地。

寧夏

銀川市海寶塔寺,東晉時,夏主赫連勃勃(406━419)建。寧夏著名寺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