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該鎮地處平原地帶,地勢東高西低,東部海拔43米,西部海拔33米。全境呈不規則菱形,東南、西北長15公里,東西寬10公里,轄區總面積1.334萬公頃,其中陸地面積8500公頃,水域面積4840公頃;耕地4100公頃。主要河流有城郭河、小龍河、新蘇河、房莊河、老運河,境內流長50公里。適合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大豆、馬鈴薯等。全鎮轄77個行政村,總人口8.73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2.5‰。全鎮少數民族有回族、壯族、滿族等,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為1360人,占全鎮總人口的1.5%。全鎮有朱、張、王、宋、丁、趙、卜等253個姓氏,其中朱姓最多。
交通歡城是魯南重要的通衢要道之一,東距104國道、京滬鐵路各6公里;濟(南)微(山)公路縱貫全境,棗(莊)曹(縣)公路橫穿全鎮,環湖公路從鎮西穿越;京杭大運河從湖中穿過。
主要經濟狀況建國初期全鎮國民生產總值200萬元,1978年為1400萬元,2000年為5.6億元。一、二、三產業比為20∶40∶40。2000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981萬元。
強鎮由來該鎮農村經濟總收入連續8年位於濟寧市鄉鎮前30名。全鎮獲得的榮譽稱號主要有:山東省明星鄉鎮、山東省百新工程試點鎮、山東省中心鎮、山東省村鎮建設新型鄉鎮、濟寧市經濟強鄉鎮、濟寧市首批小康鎮。
歷史沿革
夏置邳邑。商湯左相仲虺封於薛,西遷都城30里於邳邑,歷644年。邳邑時稱仲虺城。驩城為虺城之轉音。一說,周赧王三十年(公元前285年),齊封右師王?食於邳。邳改稱驩城。1982年,為規範地名標準用字,經市政府行文批准,驩城改為歡城。秦、漢、晉、南北朝,歡城隸屬薛縣;隋朝,歡城屬彭城郡(今徐州)沛縣;五代十國,歡城屬徐州轄區;宋、元、明、清,歡城隸屬沛縣。民國時期,歡城分屬沛、滕兩縣。1938年,沛滕邊縣委建立,歡城隸屬沛滕邊縣。1944年,沛滕邊縣撤銷,併入新建的臨城縣。歡城隸屬臨城縣。1953年,臨城縣改稱薛城縣,歡城為薛城縣第四區,轄?城、田陳、朱莊、閻村、袁堂、珠梅集、趙莊、傅村、三河口、楊路口10個鄉。1956年3月,薛城縣撤銷,歡城區(第四區)劃歸微山縣。同年9月,歡城區的歡城鄉、田陳鄉(時,趙莊鄉的於橋、橋崗、高谷堆劃入)、朱莊鄉劃歸滕縣。1958年9月,滕縣將歡城、田陳、朱莊3鄉合建為燈塔人民公社。同年11月,滕縣的燈塔人民公社劃歸微山縣。微山縣將燈塔人民公社與宏光人民公社合建為?城人民公社。1966年1月,歡城公社改建為歡城區。1969年1月,歡城區再改建為歡城公社。1984年4月,歡城公社改建為歡城鎮。行政區劃
歡城鎮下轄村:西門外村、李集村、趙莊村、夏莊村、鄒樓村、陳樓村、俞樓村、北村村、西村村、高莊村、西田陳村、前朱莊村、張白莊村、尹窪村、東辛莊村、西辛莊村、東王樓村、石莊村、蘇莊村、小屯村、翁樓村、土樓村、黃村村、岱莊村、卜寨村、大王廟村、雙王樓村、陶陽寺村、珠梅集村、崔莊村、大營村、周村村、袁堂村、王莊村、菜園村、於村村、邢堂村、東崗子村、喬崗村、南村村、蔡樓村、東閻村、宋閘村、西崗子村、虎莊村、張樓村、蔣莊村、後寨門口村、東村村、田樓村、高谷堆村、上辛莊村、渡口村、李莊村、界牌口村、下辛莊村、吳莊村、前寨門口村、徐村村、房莊村、袁樓村、夏劉莊村、於橋村、成新村、丁莊村、小宋樓村、時王口村、二龍崗村、大宋樓村、西閻村、西王樓村、常口南村、常口北村、裴口村、後朱莊村、宋莊村、東田陳村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建國初期全鎮糧食平均畝產70公斤,總產490萬公斤;1978年平均畝產200公斤,總產1300萬公斤。建國初期全鎮農業總產值118萬元,1978年500萬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鎮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提高農業生產經濟效益,歡城鎮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一、對境內330餘公頃煤礦塌陷地和近1333公頃湖區澇窪地復墾改造;二、對境內河流進行疏浚,全鎮節水灌溉總面積超過533公頃;三、積極實施農業生產機械化,1998年,尹窪等先進村實現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四、提倡科學種田,全鎮購進優良玉米種、麥種進行更新換代。1990年以來,歡城鎮全力發展高產高效農業,實行種植結構調整。2000年,歡城鎮耕地面積4100公頃,農作物播種面積7700公頃,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7210公頃,經濟作物播種面積490公頃。糧食平均畝產452公斤,總產4890萬公斤。種植業總產值9567萬元,其中糧食作物產值6697萬元,經濟作物產值2870萬元;糧經作物產值比為7∶3。該鎮重視植樹造林。2000年,全鎮造林16公頃,年末實有林地230公頃,農田林網化面積3000公頃,“四旁”樹木74萬株。全鎮林木覆蓋率達到24%。畜牧業空前發展。至2000年,全鎮先後建成6處萬隻養兔場,4處養鴨基地,養鴨總量突破50萬隻。歡城鎮充分利用沿湖水域,共開發水域面積933.33公頃。2000年,水產品達1655噸。
2000年,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2.166億元,其中種植業9567萬元,畜牧業1.058億元,林業266萬元,漁業1248萬元。
建築業:建國前及建國後的一段時間內,歡城鎮建築業幾乎等於零。1970年,歡城建築公司成立(時稱歡城建築隊),時有建築工人150餘人。1978年,建築業從業人員1600人,實現產值110萬元,實現利稅16萬元。1985年,歡城建築公司被定為四級企業,有職工700人。1988年,該公司被定為三級企業。同時,尹窪村建築公司、田陳建築公司、歡城北村建築公司等農村建築隊(公司)也逐漸發展起來。2000年,建築業從業人員3897人,實現產值1.5億元,實現利稅400萬元。
建國初期全鎮第二產業從業人員230餘人,實現產值90萬元;1978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2100餘人,實現產值290萬元,實現利稅36萬元;2000年全鎮第二產業從業人員6824人,實現產值5.5億元,實現利稅800萬元。
第三產業建國前,境內只有大王廟、歡城、常口幾處集市,僅有的幾處店館也是本小利薄。1950年,歡城區公私合營供銷社成立。1956年,私營商業大多納入合作化軌道。1978年,全鎮第三產業從業人員80人,年創產值50萬元,利稅8萬元。
1987年,境內有國營商業網點5處,集體商業網點80餘處,個體商業網點發展到300餘戶。此外,農村個體工商戶1000餘戶。90年代,個體私營經濟步入快車道。至2000年底,全鎮有汽車2000餘輛,個體運輸戶2000餘家,其中客運戶400家。2000年全鎮共有商業、飲食業、服務業個體私營業戶4400戶,投資50萬元以上的個體私營企業53家。第三產業從業人員5478人,實現產值4.5億元,創利稅4804萬元。
特色產業境內有省、市、縣屬煤礦10家,這些企業構成該鎮的礦區經濟特色。鎮內一、二、三產業大都圍繞煤礦企業興起,以服務於企業為特點。
特色產業
歡城鎮利用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時機,面對市場的需求,大膽突破傳統的生產模式,因地制宜地發展適銷對路的農副產品作物,以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該鎮根據當地土壤土質條件和主種作物生長周期長短情況,積極引導農民選擇套種、間種、輪作等耕作方式,以提高有限耕地利用率和產出率,增加單位面積產值。同時,大力發展“苦瓜+玉米+秋冬菜”、“苦瓜+豆類+葉菜類”、“玉米地+早熟黃豆”、新種小麥套種西瓜、“豬+沼+瓜果菜”等新種植模式。歡城鎮採用新技術、新生產模式的範圍逐漸擴大,覆蓋面積已超3萬畝。充分發揮域內煤礦多、陸路運輸、水路運輸便利的優越條件,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抓住機遇,深化改革,立足礦區優勢,最佳化產業結構,走“強工企、重農牧、活民營”的路子,著力培植了煤炭洗選、礦用機械加工、玻璃製品、化工原料、建築建材和養豬、養魚、養鴨、養兔等業體,走出了一條“農、牧、漁、副”各業並舉,“工、會、種、養、加工”全面發展的路子,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得到了快速發展,2001年全鎮完成各業生產總值11.6億元,財政總收入165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273元,連續8年位於濟寧市經濟前強30強鄉鎮行列。
歡城鎮是典型的煤炭鄉鎮,境內有煤礦9處,年生產能力達1200萬噸。為破解依賴煤炭、走出原煤地產地銷格局,拉長煤炭產業鏈條,實現原煤就地加工增值,該鎮大力發展非煤產業,破解礦走城空、鎮空的產業怪圈,促進經濟持久可持續發展;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園區內今年新上的動力電池、南四湖化纖、玻璃製造及羽絨製品加工等一批項目都是在非煤產業上的突破。繼續做大做強弘興、焦電和潤峰等已成型的工業園區。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園區管理服務水平,營造創業發展的優良環境。力爭在招大引強上實現新突破,山東潤峰集團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新上的鋰離子動力電池項目已進入建設階段。該項目總投資1.1億元,達產後可供安裝動力汽車500萬輛,可替代燃油1200萬噸。抓好工業強項目的同時,充分發揮資源、地源優勢,突出優勢產業,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努力富農興農,努力推動全鎮農業農村持續快速協調發展。在崔莊村潤泰食用菌養殖基地里,又一批雙孢菇喜獲豐收。這個食用菌基地是微山縣規模較大、標準較高的無公害食用菌種植基地,場內建有生產大棚64個,占地2000多平方米,棚內配有增降溫及通風設備,實現全年無間斷生產,所產鮮菇由公司加工成系列罐頭產品,銷往美國、德國、西班牙等國家和地區,年利潤可達300萬元。培育發展以六旺種豬廠、佳牧養牛基地、永發種豬繁育場等畜牧養殖龍頭企業6個,中小型養殖場300多個;成立果業協會、奶牛協會等中介組織6個。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05年,境內有私塾4處,學生200人。是年秋,開始興辦學堂。1917年,境內有歡城、寨門口、周村3處初等國小。抗日戰爭時期,曲房、周村先後設有抗日國小。1949年,境內有常口、蘇莊、時口、宋閘、歡城、寨門口、周村、田陳8處國小,在校生近500人。1960年,微山第六中學(國中)在歡城創辦,首屆招生108名。1991年,全鎮有職業高中1所;鎮辦國中1所,聯辦國中8所,農業中學1所;國小34所,在校生11826人,教職工658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6%。90年代以來,全鎮教育投資總額近2000萬元,按照高標準,堅持六配套,擴建了鎮一中,新建了鎮二中,改建了鎮三中。1996年,全鎮通過省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驗收。2000年,全鎮共有國小38處,在校生1.3萬人;中學3處,在校生5800人。學生入學率、鞏固率達到98%。教職工810人,教師學歷達標率98%。1984年,歡城鎮科學技術協會成立。1987年,微山縣歡城礦區蔬菜研究協會成立,在蔡樓村建立山東省大白菜種繁育基地。1992年,蔡樓村被評為山東省科普文明先進單位。1984年至2000年,歡城鎮共取得各項科技成果169項,推廣新科技成果754項。2000年,全鎮共有科技人員8730人,其中3450人取得中級以上職稱。
歡城鎮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大汶口文化尹窪遺址距鎮政府3公里。小屯村的龍燈約有200年的歷史。鄒樓村王家嗩吶班有100餘年的歷史。1962年,歡城廣播站建立。1975年,歡城文化站設立。1979年10月,歡城影劇院建成使用。1982年,歡城新華書店開始營業。1991年,鎮撥專款20萬元興建了一座藏書2萬冊的高標準的圖書館。2000年,全鎮77個村有65個村建立了閱報室、閱覽室、黨員電教室。自1993年始,歡城鎮連續8年舉辦農民藝術文化節。
人民生活建國前歡城鎮年人均收入不足30元。1978年人均純收入80元,人均糧食150公斤。2000年人均純收入3133元,人均年末存款餘額639元。全鎮電話裝機總量1.31萬門,成為魯南第一個電話逾萬門的電話鎮。湧現了60多個“電話村”,4個“手機村”。每百戶村民有電視108台,閉路電視用戶達1.2萬戶,普及率65%。全鎮從事煤、焦、沙石等運輸的東風、解放等新型運輸車輛有1500多輛,從事客運的車輛達400餘輛,其中個人擁有1800餘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