徠卡相機

徠卡相機

徠卡相機是德國原裝手工製作的相機。徠卡相機在現今生產的專業相機中,打開後蓋可以看到,徠卡機身用料的厚度,真得用錘子碰才能毀壞。它以結構合理,加工精良,質量可靠。20世紀20-50年代,德國一直雄踞世界照相機王國的寶座。2018年3月12日,一台徠卡0系相機在奧地利維也納展出。這台相機的編號為122,製造於1923年,是該系列生產的25台相機中的一台,最終,它以創紀錄的240萬歐元的價格被拍賣。

基本信息

概念機

最近產品設計師VincentSall設計了一款和你手上的iOS設備完美結合的概念產品LeicaX3單眼,以Leica的色彩光環為設計出發點,將經典的Leica相頭蓋設計成一個強大的超級合體式單眼相機,設計中的X3不僅能隨時通過藍牙將照片傳送到iPhone或者iPad上,而且一甩鏡頭蓋,相機便自動啟動,感覺非常亮麗!雖然設計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發和改進,才能真正具有“可投產”的意義,但根據設計師的本人解釋,這款相機“填補了高畫質大型相機和低畫質電子產品之間的溝通鴻溝”。

特點規格

特點

徠卡相機也同樣進入到數碼時代,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徠卡M8和M9。德國製造相機(leicastore-china)
徠卡M8是一款數碼旁軸相機。外型上看,絕對的復古,M8鎂鋁合金的機身,手感很好,機身背面採用了一塊2.5英寸23萬像素液晶顯示屏,顯示效果沒的說。這款相機採用了一枚柯達所生產的1.33X片幅(27.0×18.0毫米)1030萬像素CCD感光元件,鏡頭卡口兼容具有能夠識別6位編碼功能的徠卡M卡口鏡頭(焦距在16~90mm的徠卡系列;1954年後出廠的所有21~90mm6位編碼鏡頭);無6位編碼M系列鏡頭,卡口倍率相當於35mm膠片照相機的焦距長度的1.33倍,可以選擇的鏡頭,基本都是天價。快門速度1/8000秒-32秒,B門:4-1/8000秒,最高感光度ISO2500,機身不帶有防抖功能。存儲方面支持SD/SDHC卡,電池標配了一塊3.7VDC/1900mAh的鋰電池
M9延續了徠卡M系列相機的經典造型,外觀改變不多。其機身採用柯達研發的23.9x35.8mm的全畫幅CCD感測器KAF-18500,像素數達到1820萬,感測器在周邊微透鏡的設計上與M8的感測器類似(周邊微透鏡偏向感測器中心,如此一來便可獲得更好的周邊成像表現)。並且採用了雙影像處理器。
徠卡M9鏡頭兼容性與M8完全一致,所有1954年之後發布的21-90mm焦段鏡頭(數碼或者非數碼)均可支持,而且通過轉接環還能支持其他的135mm交換式鏡頭。與M8一樣,M9亦無低通濾鏡,但是Leica官方聲稱,M9並不需要使用額外的濾鏡來解決偏色問題。同時,還支持TTL側光。

規格

型號: M9 M8.2 M8
發布日期: 2009-9-9 2008-9-15 2006-09-15
廠家推薦價格:
外觀顏色: 灰色 黑色 銀色 黑色 黑色
影象感測器:
  • 9 x 35.8
  • 18 x 27
    有效像素/總像素(MP):
  • 00MP/18.5
  • 30/0.00MP
  • 影象大小: 5212 x 3472 3936 x 2634
    鏡頭倍率:
  • 0
  • 3
  • 存儲格式: DNG JPEG RAW JPEG
    存儲介質: SD SDHC SD SDHC SD
    鏡頭操作: 手動、自動 自動
    感光度: Auto160-2500 Auto160-2500
    對焦框: 35 & 135 mm 28 & 90 mm 50 & 75 mm 24 & 35 mm 28 & 90 mm 50 & 75 mm
    Frameline最佳化:
  • 0m
  • 7m
  • 0m
  • DNG格式: 壓縮 壓縮
    色彩濾鏡: Adobe RGB/sRGB sRGB/Adobe RGB/ ECI RGB
    測光: 測量快門葉片上灰色帶的中央重點測光
    曝光補償: 3/5/7 images, 0.5 - 2.0 EV
    快門: 電子控制式金屬縱向快門
    快門速度(s): 32 ~ 1/4000 32 ~ 1/8000
    閃光同步: 1 / 180 1 / 250
    連續拍攝最高速率(fps):
  • 0
  • 0
  • 最多拍攝張數: 8 10
    自拍設定: 關閉/2秒/12秒 2秒/12秒
    白平衡: Auto, 7 presets, Kelvin, Manual Auto, 6 presets, Kelvin, Manual
    取景器:
  • 68x
  • LCD類型: LCD藍寶石玻璃 彩色TFT LCD
    LCD尺寸(英寸):
  • 5"
  • 像素: 230,000
    電池: 鋰離子充電電池
    外觀尺寸(WxHxD)(mm): 139x37x80
  • 60x80.20x36.90
  • 6x80.2x36.9
  • 重量(g): 585 545 545
    備註:

    鏡頭特點

    徠卡相機自1913年開創35mm相機先河,與之配套的鏡頭便使人耳目一新。徠卡鏡頭從用料,機械加工,光學設計及研磨,都堪稱藝術品級,它的成像質量和色彩還原,使大多數攝影者嘆為觀止,我對徠卡的每款鏡頭都情有獨鍾,更有將他們都收為己有而後快的欲望。
    徠卡相機徠卡相機
    35mm鏡頭被譽為準標準鏡頭,它的視角為64°左右,是最為常用的鏡頭,人們常常戲稱這支鏡頭對被攝物體而言,前進一步為標準鏡頭,後退一步為廣角鏡頭。由於它的視角不是太大因而邊緣變形相對也小,它的景深相對同等光圈的其它長於35mm焦距的鏡頭要大,所以用它拍些紀實題材、風光、人物不多的合影都很實用。自從這個焦距的鏡頭問世,世界各個生產鏡頭廠商,都下過大力氣研製過多種這款鏡頭,它生產歷史之長,結構變化之大,是大多數其它焦段鏡頭無法比擬的。
    徠卡35mm鏡頭產生於1930年,那一年徠卡生產出具有革命性的相機——C型徠卡,與之配套有3支鏡頭,除了50mmF3.5Elmar和135mmF4.5Elmar外,還有一支35mmF3.5Elmar鏡頭。這是我知道的,徠卡迄今為止生產最早的一支35mm焦距的鏡頭。這支鏡頭光學結構為3組4片,在光圈葉片的前邊有2片獨立結構鏡片,在光圈葉片的後邊有2片膠合在一起的鏡片,所有鏡片無加膜。用此鏡頭拍攝黑白膠片,在側光時解像力和影調層次均有不錯的表現,在逆光時使用大光圈產生比較大的光暈,光圈收小後情況有所改變,但仍不能全部排除光暈。拍彩色片感覺色彩飽和度不夠,增加曝光量,色飽和度有所增加,但色彩不夠明快和艷麗,這可能與鏡片沒有加膜有關。
    1948年徠卡推出一款35mmF3.5Summaron鏡頭,結構為4組6片,光圈葉片前為2組鏡片有1片為獨立結構,另2片為膠合結構,光圈葉片後也為2組,有2片膠合1片獨立,前後組為對稱式,這種結構為以後徠卡35mm鏡頭的演變打下了基礎。我試用一支50年代生產的單層加膜的這種鏡頭(M口),拍黑白膠片它依然秉承徠卡鏡頭的傳統韻味,在使用彩色片時,色彩還原與現代生產的鏡頭並無二致,在逆光時除有少許光暈以外,其它方面無可挑剔。
    隨著攝影術的發展,尤其是紀實新聞的需要,鏡頭都在向大通光量發展,最大相對孔徑越做越大,為了順應潮流,1958年徠卡生產了兩支孔徑不同的鏡頭。這2支頭都曾是我多年使用過的,對他們的成相質量非常滿意,是我的心愛之物。這兩支鏡頭一支是35mmF2.8Summaron鏡頭,結構與35mmF3.5Summaron一模一樣,只是最大相對孔徑由原來的F3.5增大到F2.8,這支鏡頭無論是用黑白膠片還是彩色膠片,拍出的照片素質都堪稱一流,對暗部影紋表現得更加突出,高光部分控制得恰到好處,使用起來得心應手。同年生產的另一支鏡頭是被攝影界神化了的35mmF2Summicron,它是由6組8片構成,前後兩組鏡頭為對稱式,前組4片有1組膠合鏡片,2片獨立鏡片,後組與前組一樣。鏡頭最大相對孔徑做到F2,在全開光圈情況下,邊緣成像質量就不會太好,為了改善大光孔的邊緣成相質量,這款鏡頭在光圈葉片的前後各增加一片熒石玻璃所磨製的鏡片,這樣改善了鏡頭邊緣成像質量,並拓展了影像暗部和亮部的表現範圍,明顯增加了畫面的空間感、縱深感,使畫面更富立體效果,增強了藝術的感染力。這支鏡頭深受日本影人的崇尚,他們稱作“八枚玉”。這支鏡頭雖然得到了多方讚譽但是它製作工藝複雜,成本較高,普及性差。由於生產年代距今較遠,它的加膜和矯正變形還存有一定的缺陷。
    由於6組8片的鏡頭造價太高,為了普及光圈F2的鏡頭,1969年徠卡公司經過重新設計生產了一款新的4組6片35mmF2Summicron的鏡頭),結構為對稱式,光學結構和F3.5光圈的Summaron一樣。試用表明黑白影調反差有些增強,暗部和高光部層次有些減弱,解像力一般,總體依然是徠卡鏡頭的味道。
    可能由於人們對8片鏡頭的懷念,1979年徠卡又重新設計一款35mmF2Summicron7片5組結構鏡頭。單從結構上看與前4組6片鏡頭很像,只是後鏡組裡增加1片鏡片,這樣就成了前組3片有1片是獨立鏡片,2片膠合鏡片。後組有2片獨立鏡片,有1組膠合鏡片。這支鏡頭對畫面暗部及高光部的表現與6片結構鏡頭有明顯的不同,整體素質接近8片6組結構鏡頭,這是一支大受攝影者歡迎的產品,它一直生產了近20年的時間。
    徠卡相機徠卡相機
    代替球面7片5組光圈F2鏡頭的是1997年上市的35mmF2SummicronASPH非球面鏡頭,我認為這是一支全新理念的產品,這支鏡頭明銳度加強,色彩還原比以往徠卡頭有些誇張,色彩的飽和度明顯加強,拍出的畫面給人一種明快鮮艷銳利的感覺,很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要求。在此還有3支應該提到的鏡頭,那就是1961年生產的35mmF1.4Summicron鏡頭,這是一支專門為新聞記者設計的快速鏡頭,它是目前世界上相對孔徑最大的35mm鏡頭,如再使用上高速膠片。在沒有閃光燈的幫助下,你可完成很多弱光下的工作。這支鏡頭拍出的影像銳利,很適合製版印刷用,只感覺影調層次略欠。在1990年徠卡還出過一支35mmF1.4SummicronASPH非球面鏡頭,此鏡頭使用了2片非球面鏡,總體結構為5組9片,這種鏡頭數量很少,筆者也沒使用過。還有一支是1994年推出的並一直生產至今的35mmF1.4SummicronASPH非球面鏡頭。他的光學結構依然是5組9片,只是後組有1片非球面鏡片,我認為它是徠卡35mm鏡頭中最銳利的一支,拍出的照片影像邊緣利索,線條清晰,當開至最大相對孔徑拍攝時,影像邊緣仍能保持很好的解像力,色彩還原好,飽和度很高,顏色有些誇張,它很受專業攝影記者的鐘愛。
    一款鏡頭的優劣不能只看它的測試指標,指標是一種機械式的標準,它只能說明產品一部分性能。尤其是攝影鏡頭,它是攝影者心靈再現的工具,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而徠卡鏡頭所拍出的畫面質素,正是歐洲傳統文化和現代理念結合的反映。我們要充分了解手中所使用的徠卡鏡頭的特性,充分發揮它的潛能,創作出更多更美的新時代畫卷。

    發展歷史

    1913年,第一部徠卡相機的原型(Ur-Leica)在韋茨拉爾市的恩斯特·萊茨光學工廠(E.LeitzOptischeWerke)廠由奧斯卡·巴爾納克(OskarBarnack)製作。作為風光攝影使用的攜帶型相機,這台徠卡相機是世界上最早的使用35毫米標準電影底片的35mm相機。它把電影底片的18×24毫米畫幅擴展到24×36毫米,縱橫比也隨之從4:3變為3:2。
    徠卡經歷了幾次改良,在1923年巴爾納克說服了他的老闆恩斯特·萊茨二世製造31版的原型系列。在1925年的萊比錫德國展銷會上,徠卡I(LeicaI)一推出就立即取得成功。所用的愛爾瑪50毫米f/3.5鏡頭由馬克思·貝雷克博士設計,其4片4組設計受到蔡司天塞鏡頭的影響。焦平面快門速度可在1/20秒至1/500秒之間調整,此外還設有Z檔(長時間快門,Z即Zeit,德語中表示時間)。
    1930年,徠卡發布了帶有39毫米螺紋可換鏡頭系統的徠卡I螺口版(LeicaISchraubgewinde),除了50毫米標準鏡頭以外,最初還有35毫米廣角鏡頭和135毫米長焦鏡頭可供選擇。擁有能與鏡頭對焦系統耦合的測距儀的徠卡II(LeicaII)於1932年發布,這一型號裝有分離的取景器和測距儀。
    徠卡III(LeicaIII)的出現將快門速度的下限降至1秒,而IIIa則將上限提高到1/1000秒。徠卡IIIa是巴爾納克去世前製作的最後一個型號。直至1957年,萊茨一直在改進該型號的設計,其最終的版本IIIg包括一個有若干條畫幅框線的大取景器。
    1954年,萊茨發布了徠卡M3(LeicaM3),這是一個採用卡口鏡頭的型號。原先分離的測距儀和取景器在這個型號中合而為一,在大而明亮的取景器中間有一個更加明亮的對焦用雙重圖像,並引入了視差補償系統。此外,這一型號還採用了可靠的橡皮牽引焦平面快門。這一個系列也持續的在改進,最終版本為M7和MP型,在裝載不同鏡頭時會根據鏡頭的不同焦距(如28、35、50、75、90和135毫米)顯示不同的畫幅許多公司根據徠卡的測距儀設計製造了自己的相機型號,這其中包括日本雷泰斯(Leotax)、早期佳能(Canon),前蘇聯費德(FED)、佐爾基(Zorki),美國卡董(Kardon),法國富卡(Foca),英國雷德(Reid)的一些型號和上海牌58-II型。
    自1964年起,徠卡生產了一系列單眼相機(SLR),最初的型號為Leicaflex,繼而有LeicaflexSL、LeicaflexSL2和與美能達公司合作的R系列的R3到R7。徠卡R8(LeicaR8)完全由徠卡自行設計和生產。目前的型號為徠卡R9(LeicaR9),可以與數碼後背(DigitalModuleBack)共同使用。2009年,徠卡宣布R系膠片單眼相機、鏡頭全面停產。
    將徠卡的單眼鏡頭與旁軸機身系列結合起來的是徠卡Visoflex系統,它採用一個反射鏡盒裝載旁軸系統使用的鏡頭(有對應螺口和卡口的版本),也可以裝載對應該系統的專用鏡頭。該系統通過一個毛玻璃螢幕——而不是相機上的測距儀——完成對焦,一個將該反光鏡與快門聯動的系統完成底片的曝光。與相機的測距儀不同,這一反射鏡盒可以使長焦鏡頭的對焦更容易。
    徠卡在歷史上有許多項光學方面的創新,例如非球面鏡片、多層鍍膜鏡片和稀土鏡片。徠卡鏡頭被認為能在最大光圈下提供卓越的性能,使其適宜在自然光線條件下進行攝影。
    徠卡的相機、鏡頭、配件和銷售文獻都是收藏品,有幾十種徠卡的書籍和收藏指南,其中著名的包括詹姆斯·L·拉格(JamesL.Lager)撰寫的三卷本《徠卡,一部圖像描繪的歷史》(Leica,anIllustratedHistory),早期或罕見的相機和配件在市場上有著極高的價格。
    在1986年,由於徠卡品牌的知名度,萊茨公司改名為徠卡。同一時期,徠卡的工廠從韋茨拉爾遷移至附近的索爾姆斯。1996年,徠卡相機公司從徠卡集團中分離,成為一家上市公司。1998年,徠卡集團拆分成兩個獨立的公司:徠卡微系統和徠卡地理系統。
    2011年10月21日私募基金黑石集團(TheBlackstoneGroup),將斥資約1.3億歐元(約13.91億港元),購入德國徠卡(Leica)相機股份公司44%股份,完成後黑石將成為Leica最大股東。

    知名品牌

    自從第一部相機誕生到現在,在相機發展史上能稱得上著名品牌的可能會有不少,這些甚至在我們生活的周圍隨處都可以看到。但是,在相機發展史上,選擇某一個品牌的相機對於用戶來說,不是選擇那部相機,而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這樣的品牌可謂就是少之又少了。而著名的德國徠卡就是這樣的一個品牌。
    徠卡系列相機幾乎是個神話,半個世紀不變的臉,極簡單的功能,絕不妥協的製作,它位居誰都想顛覆,但誰也沒有得逞的頂尖地位,它的優點、它的不盡人意,說不盡道不完,以至於只要談徠卡,場面就熱鬧了。說它好的,聲情井茂,說它不怎的,也是振振有辭。
    徠卡相機徠卡相機
    據說在英國,一些紳士並不拍照,身上也常掛一台徠卡,作為有身份的象徵。日本是相機生產大國,卻擁有世界上最多的徠卡迷。在徠卡身上,蘊藏著太多的神話,以至有時失掉了一些真實感。可以說,徠卡早已超越了作為工具的地位,己上升為一種文化現象。
    背負著文化,對徠卡是一種榮耀,也是一種負擔。徠卡擁有世界上最奇怪、最頑固的擁戴者。別的相機愛好者等待的是新功能、新款式,惟有徠卡迷,改一個小轉盤都認為是暴殄天物。
    徠卡相機無疑是現今製作工藝最講究的相機,但徠卡的講究從來就是自身的講究,而不是為使用者的講究,如果使用性與徠卡的講究原則相衝突,徠卡一般不會屈就使用者的。
    世界上沒有一部相機是完美的,徠卡存在不足,並不意味其它相機就沒有問題,只是廠家的選擇或者使用者的看法不一樣而已。徠卡的不盡人意,都是可以克服的,而它所能達到的高度,是其它相機無法企及的。把徠卡從神壇上請下來,它仍是一部最好的相機。
    昂貴的價格是徠卡的品牌標誌,同時伴隨著的更是一種精湛的製作,一種深厚底蘊的文化——每一部徠卡相機都是可以陪伴我們走過一生的。就像一位多年收藏徠卡相機的老先生,半夜總從床上爬起,拿出徠卡相機,輕輕按動快門,在黑暗中聽到那金屬機件發出的依稀可辨的咔嚓聲後安然入睡……關於徠卡的故事,常常讓人心動,它身上的魅力和靈性,已成為許多人夢寐的嚮往。
    然而徠卡又是所有相機中最保值的。50年前買的徠卡,50年後如果原價賣出,準會被搶破頭。這就是徠卡的魄力。徠卡的傳奇,徠卡的手感,被人渲染得神乎其神。但一台相機那種絲絲入扣的過片手感,是唬不住人的。轉動徠卡的鏡頭,或者過片搬手,固然是一種享受,然而能拍出好照片才是硬道理,徠卡首先是一部傑出的相機。
    徠卡M6是機械相機製造的巔峰,極少的電子元件只負責測光,“電池的非必要性”,使徠卡M6能持續維持效能,無論在攝氏零下25度還是在零上60度,徠卡M6都可以分毫不差地正常工作。徠卡不是一台萬能相機,但在它所擅長的領域,又是最好的。選擇徠卡還是不選擇徠卡,是品位,是需要,是文化,是愛好,哪一個理由都行,無論哪一種理由都會牽扯很多哲學的思考。

    昔日輝煌

    徠卡相機堅固、耐用、性能好的特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得到充分體現。徠卡成了軍用相機的首選,是當時隨軍記者的重要工具。記者奔波於世界各地環境惡劣的戰場,一架輕便、堅固的徠卡135相機成了他們的最愛。
    不但如此,96歲高齡辭世的法國攝影大師布列松(HenriCartierBresson),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徠卡35毫米相機的攝影師,他以徠卡相機特殊的“觀景窗”和精確的預估計畫,捕捉人在事件發生時連續動作的最高潮。
    徠卡相機源自德國,日耳曼民族的性格賦予它嚴謹的風格,歷久彌珍。所以,徠卡相機的另一功能體現在於收藏價值。據徠卡收藏者介紹,徠卡每台相機都擁有一個單獨編號,這個編號從第一台開始至今都是連續的,極具收藏價值,是“相機王國里的勞斯萊斯”。

    攝影作品

    徠卡相機攝影作品:

    攝影作品 攝影作品
    攝影作品 攝影作品
    攝影作品 攝影作品
    攝影作品 攝影作品
    攝影作品 攝影作品
    攝影作品 攝影作品
    攝影作品 攝影作品
    攝影作品 攝影作品
    攝影作品 攝影作品
    攝影作品 攝影作品
    攝影作品 攝影作品
    攝影作品 攝影作品
    攝影作品 攝影作品
    攝影作品 攝影作品
    攝影作品 攝影作品
    攝影作品 攝影作品
    攝影作品 攝影作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