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概況
梅州市梅江區發揮優勢做活“城”字文章 “ 四業”齊進發展城市經濟。梅江區充分發揮地處城區、交通便利、人氣旺盛、商貿活躍等優勢,做好做活 “城”字文章,積極引進、鼓勵、支持民營資本投資第三產業和城郊型農業等,大力發展城市經濟,壯大縣域經濟。近年來,該區的商流業、餐飲業、城郊農業、旅遊業均取得了長足發展,促進了財政收入的有效增長。在該區新引進的 290 個項目中,第三產業占六成以上。為了增強商品集散能力,梅江區近年來集中力量建設環市北路市場區,先後建成了運興、太興批發市場等大型綜合批發市場 7 個,各類專業市場一大批,其中僅汽車銷售公司就有 30 多家,使這一帶成為梅州乃至閩、粵、贛周邊地區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和物流配送基地。該區還注重引導同類產品集中經營,成行成市,在赤岌崗、升華街、義化路和江南等地建設的機車、廉價商品、服裝、品牌專賣店、電腦城等特色商品專業街銷售旺暢。梅江區發揮城郊優勢,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標,重點建設生豬、蔬菜、花卉、水果、水產五類優質農產品基地,大力培育扶持規模較大、帶動能力強的農業龍頭企業。至去年底,該區已建成多個優質農產品加工基地,其中金柚基地 12 個、臍橙基地 2 個、甜棗基地 2 個、油茶基地 2 個、百畝連片蔬菜基地 12 個、百畝連片段預告卉基地 3 個(高檔花卉基地面積達 1000 多畝)、生豬生產基地 15 個,培育市級農業龍頭企業 5 家。此外,該區的水產養殖業不斷發展,目前有養殖面積近萬畝,其中休閒垂釣成為該區漁業發展新亮點,已形成黃坑水庫、溫坑水庫、碧峰庵水庫等連片觀賞休閒垂釣漁業帶,面積近 3000 多畝。
旅遊業加快發展,開展以“文明新韻”、“夕陽紅激情廣場”等為主要內容的“梅江與‘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同行”系列活動。大力推進江北孔廟公園建設,積極配合市委、市政府搞好凌風路商業步行街、黃遵憲公園建設,理順千佛塔風景區管理關係;推進泮坑、小密水庫等旅遊景點的開發;進一步改善旅遊發展環境,促進旅遊業發展。
2001年5月市委、市政府調整區領導班子後,區新班子帶領全區廣大幹部民眾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認真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解放思想,開拓創新,面對現實,真抓實幹,正視困難,迎難而上,確定了“以改革求生存、上項目促發展,抓管理增效益”的發展思路,掀起了一場轉變觀念、改進作風、敢想敢闖、真抓實幹的思想解放熱潮,實施了一系列創新體制、加強管理、最佳化環境的改革措施,開創了一個以行政區建設推動老城改造,促進投資消費,帶動各行業發展的經濟工作新局面,全區上下形成了一個團結奮進、幹事創業的良好氛圍,各項改革全面推進,全區面貌煥然一新,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加快,效益顯著提高。
2006年梅江區財政一般預算收入接近1.02億元,突破了億元大關。據統計,2006年梅江區GDP同比增長10.5%,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79012萬元,同比增長25.9%,比2003年增長72.2%(現價增幅),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總額40139萬元,同比增長25%,比2003年增長28.4%。而該區的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連年來也是增幅喜人,從2003年的5436萬元,到2004年的6918萬元,再到2005年的8326萬元,連續保持兩位數以上的增長勢頭,實現了“一年一台階、三年一跨越”的目標。
自然地理
梅州有條母親河--梅江。梅江從梅州城的中間穿城而過,形成了山中城、城中水、“山、水、城”相融共生的美景。滾滾向東流的梅江河畔碧水藍天,景色宜人,沿江兩岸風景如畫。梅江是梅州人的母親河,梅州城就是依著這條江的兩岸建造的。過去梅江河常常起水患,幾年前,梅州下大力氣對梅江的兩岸河堤進行了成功的規劃整治,既提高了梅江的防洪能力又美化了城市建設,“一江兩岸”的改造工程被中國國家水利部稱為是堤防建設的“梅州模式”,並獲得了2002年中國國家建設部“人居環境範例獎”。人們高興得給改造後的河堤取了個美麗的名字--“沿江金岸”。
氣候資源
梅江區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1℃,夏季長、冬季短、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水資源充足,有大小型水庫30多座,庫容2187.5萬立方米。轄區內的礦產資源有煤炭、石灰石、鉛鋅礦、花崗石等,主要分布在城北和長沙。
交通通訊
全區交通便利,通訊發達。轄區內有梅州機場,205、206國道,梅汕、梅河、梅大高速公路與廣梅汕鐵路、梅坎鐵路設梅州火車站,連結成溝通閩、粵、贛三省和周邊地區的交通網,是泛珠三角區域聯繫閩、粵、贛的樞紐中心。區內通訊發達,移動信號覆蓋全轄區,現代化的通訊網、程控電話、圖文傳真、無線電話和傳呼可直接與國際國內各大城市傳訊。
人文景觀
梅州市是通過一系列提升城市形象的項目,來促進城鄉面貌的改善和旅遊產業水平的進一步提高的。近年來,梅州城市品位空前提高,城市現代旅遊功能得到了完善。目前全市已完成了五個重點項目。即:“一江(即梅江)兩岸”亮點工程,兩個表演場所(白天和晚間為遊客表演的場所),三個中心(國際會議中心、展覽中心和遊客諮詢服務中心),四條街(鴻都客天下美食一條街、凌風路客家風情一條街、義化路購物步行一條街、梅江大道霓虹燈一條街),城市街道“五化”(綠化、淨化、美化、亮化、硬底化)和改造新建33間城區旅遊廁所等。梅江區與梅縣區都是屬於梅州市的市轄區,城區市容整潔美觀,境內名勝古蹟眾多。梅江河穿城而過,梅江橋、嘉應橋等6座橋樑溝通南北,一江兩岸風光旖旎。市區生態優良,市容、市貌美麗秀氣。街道一街一樹、一街一燈,一街一景。有文化公園、嘉應橋頭公園、梅江公園、劍英公園等遊樂休憩場所。境內有南宋時期文物千佛塔、客家公園、黃遵憲紀念館、泮坑旅遊度假村等名勝古蹟,客天下旅遊產業園新的景區景點正在建設之中。
近年來,梅州市還投入資金1.6億元人民幣進行以“三路兩山一片一點”為重點的城區建設。三路即省道S223線、北環路、凌風東路;兩山即百歲山和泮坑高觀音市民登山區;一片即東山、芹黃片。加快東山片濱河地段規劃建設濱江親水公園,為市民提供晨運、晚練、文藝活動的場所,並建設客家院士廣場、院士公園、世界客都標誌等,豐富世界客都內涵,努力將東山片建成東山文化教育基地,這一項目建設目前正在分步實施之中。
在江北老城區改造建設了新的行政區,並掀起了以金山頂為中心向周邊地帶輻射的改造江北、建設江北熱潮。先後改造了義化路、凌風路、五洲城公共汽車站及周邊地區、梅石旅社、梅州電機廠老廠區、金山國小、梅州電影院等,大大改善了江北老城區的面貌。積極配合和參與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努力提高城市品位。全力配合和支持市委、市政府在梅江區範圍內的東山教育基地、客家公園、省道S223線等重點工程建設,打造集文化、教育、旅遊於一體的城市新區。積極參與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活動,修繕凌風東路歷史文化街區,完善千佛塔、泮坑旅遊景區建設,全面推動客天下旅遊產業園建設。主動參與完善賓館酒店管理和整治市容市貌、城市衛生等工作,推進了梅州成功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大力開展“綠滿梅州”大行動,積極實施梅州城區十萬畝群山“森林圍城”工程,構建環城綠色屏障和城市氧吧,美化城市環境。行政區劃
梅江區轄3個街道(金山、江南、西郊)、3個鎮(長沙、三角、城北、西陽)。
歷史沿革
南朝齊(公元479-502年),析海陽縣置程鄉縣。南漢乾和三年(945年)於程鄉設敬州,領程鄉一縣。北宋開寶四年(971年)改稱梅州。明代撤梅州復設程鄉縣。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升為直隸嘉應州。民國元年(1912年)撤州改設梅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稱梅縣,1983年改設梅縣市,1988年撤市分置梅縣和梅州市梅江區。2013年梅縣撤縣設區,從此梅縣結束了縣治,成為梅州的市轄區,設立梅州市梅縣區。區人民政府駐地程江鎮。
1999年,梅江區轄5個街道、2個鎮、3個鄉:金山街道、五洲街道、東山街道、江南街道、城西街道、三角鎮、長沙鎮、東郊鄉、城北鄉、西郊鄉。
2000年,梅江區轄5個街道、5個鎮。總人口313821人,各街道(鎮)人口: 東山街道 27471 金山街道 18639 城西街道 17109 江南街道 72418 五洲街道 21758 東郊鎮 34320 西郊鎮 23980 三角鎮 50564 長沙鎮 10320 城北鎮 37242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2年,梅江區轄5個街道(城西 五洲 金山 東山 江南)、5個鎮(長沙 三角 城北 東郊 西郊),60個村委會、55個居委會。
截至2003年5月16日,梅江區轄3個街道(金山 江南 西郊)、3個鎮(城北 三角 長沙),共有38個居委會、54個村委會,769個村民小組。面積298.2平方公里,人口29萬,其中城市人口25萬。
2003年8月,梅江區調整行政區劃:將東山街道辦事處和東郊鎮併入金山街道辦事處,撤銷城西街道辦事處和西郊鎮,設西郊街道辦事處,將五洲街道辦事處併入城北鎮,鎮、辦事處由原來的10個減少為6個;村委會和社區由原來的116個撤併為92個。截至2005年12月31日,梅江區轄3個街道(金山、江南、西郊)、3個鎮(長沙、三角、城北)。
2012年12月,梅州市梅縣區的西陽鎮劃歸梅江區。
文化教育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在鞏固九年義務教育基礎上,大力發展高中教育,高中階段入學率達81%,梅州中學順利通過國家示範性高中初評。職業教育辦出特色,職中畢業生就業率達95%以上。整合教育資源,合理調整學校布局,擴大優質學位,解決學校大班額問題。積極開展扶貧助學活動,採取政府出一點、社會捐一點、學校免一點、家長交一點的辦法,扶助貧困學生上學。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高考、中考成績穩中有升,在2005年底進行的全市基礎教育工作實績考核中被評為優秀等級。大力加強文化建設,深化以“愛國、守法、誠信、知禮”為主要內容的現代公民教育活動,大力營造和睦相助、友愛向善、諒解寬容的人文環境。注意挖掘、整合和開發客家文物資源和名人資源,興建彰顯客家文化的文化設施。認真做好客家文化遺產的保護、修繕和申報文物工作,積極推動梅州學宮修復工作。積極開展客家文化藝術創作,山歌小戲《山道彎彎》 、 《花開並蒂》獲全國“群星獎”銀獎、銅獎,開創了我區文藝作品在全國獲獎的先河;積極開展廣場文化活動、社區文化活動、文藝下鄉活動、“活力機關、健康生活”系列文體活動,豐富全區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客家風情
梅州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素有“華僑之鄉”、“文化之鄉”、“足球之鄉”美稱。近年來,梅州社會各行業的不斷發展,特別是開發性農業有了突破性的進展,以有了“金柚之鄉”、“單叢茶之鄉”、“山歌之鄉”等美譽。
梅州客家圍屋:天人合一的中國典型民居
到梅州的遊客,最想看的是充滿神秘感的客家圍龍屋。客家民居是客家歷史文化的“縮影”,是一種凝固的藝術。客家民居類型多樣,有圍龍屋、土圍樓、五鳳樓、走馬樓、四角樓等,其中以圍龍屋存世最多也最著名,與北京的“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橄欖屋”、雲南的“一顆印”並稱為“中國五大特色民居”。在梅州市區和城郊40公里以內的地方,遊客可看到幾百座大大小小的圍龍屋。
梅州的圍龍屋始於唐宋,盛於明清。客家人採用中原漢族建築工藝中最先進的抬梁式與穿斗式相結合的技藝,選擇丘陵或斜坡地段建造。在建築上以南北子午線為中軸,東西兩邊對稱,前低後高,主次分明,錯落有序,布局規整。主體結構為“一進三廳兩廂一圍”。圍龍屋不論大小,大門前必有一塊禾坪和一個半月形池塘,禾坪用於曬穀、乘涼和其它活動,池塘具有蓄水、養魚、防火、抗旱、調節氣候等作用。圍龍屋左右兩廂俗稱橫屋,在左右橫屋盡頭,築起圍牆形的屋,把正屋包圍起來,正中一間為“龍廳”,故名“圍龍”屋。小的圍龍屋一般只有一至二條圍龍,大型圍龍屋有四至六條圍龍。一座圍龍形成了一個客家宗族社會和功能齊全的群體生活社區,這種聚居方式彰顯了客家人“崇正”和“天下一統”的理想追求,表現在建築上講究“天人合一”,在居住上喜歡“聚族而居”。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梅州雁南飛茶田度假村按照“茶田風光、旅遊勝地”為發展方向,通過茶葉種植、加工、茶藝、茶詩詞等形式營造了濃厚的茶文化內涵並融客家文化於其中,既有自然風光,又有農業開發、度假功能。在梅州雁南飛茶田裡,你將發現你心目中的“世外桃源”美景,層巒疊翠的茶園,古樸雅致的別墅,潺潺的流泉,花團錦簇,綠草如茵……,你不但可以飽覽美景,而且可在遊覽中增長不少茶的知識,領略古今中外茶文化內涵,同時還可以享用傳統的客家菜,如開鍋肉丸,山溪香螺、梅菜扣肉以及茶田特色的香茶燉烏雞等新式菜餚。度假村研製開發的系列茗茶,香氣清高幽深,滋味鮮爽,乃茶中珍品。其中金單叢烏龍茶己獲得了國家“綠色食品”認證。自1997年10月開業以來,雁南飛茶田先後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全國高產、優質、高效農業標準化示範區”、“省級旅遊度假區”、“省生態旅遊示範區”、“省文明視窗單位”等多項榮譽稱號。
中國縣市三
中國的耕地不到美國的1/3,而中國的人口是美國的4倍以上,人多地少是中國的基本國情,人口對應的就是城市的規劃問題,了解中國的城市區劃,了解各地的風土人情。 |
廣東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 | 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
廣州市 | 越秀區 | 荔灣區 | 海珠區 | 天河區 | 白雲區 | 黃埔區 | 番禺區 | 花都區 | 南沙區 | 蘿崗區 | 增城市 | 從化市 |
深圳市 | 福田區 | 羅湖區 | 南山區 | 寶安區 | 龍崗區 | 鹽田區 | 光明新區 | 坪山新區 |
珠海市 | 香洲區 | 斗門區 | 金灣區 | 珠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萬山海洋開發試驗區 |
汕頭市 | 金平區 | 濠江區 | 龍湖區 | 潮陽區 | 潮南區 | 澄海區 | 南澳縣 |
韶關市 | 湞江區 | 武江區 | 曲江區 | 樂昌市 | 南雄市 | 始興縣 | 仁化縣 |翁源縣 | 新豐縣 | 乳源瑤族自治縣 |
佛山市 | 禪城區 | 南海區 | 順德區 | 三水區 | 高明區 |
江門市 | 蓬江區 | 江海區 | 新會區 | 恩平市 | 台山市 | 開平市 | 鶴山市 |
湛江市 | 赤坎區 | 霞山區 | 坡頭區 | 麻章區 | 吳川市 | 廉江市 | 雷州市 | 遂溪縣 | 徐聞縣 | 東海島經濟開發試驗區 |
茂名市 | 茂南區 | 茂港區 | 化州市 | 信宜市 | 高州市 | 電白縣 |
肇慶市 | 端州區 | 鼎湖區 | 高要市 | 四會市 | 廣寧縣 | 懷集縣 | 封開縣 | 德慶縣 | 肇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惠州市 | 惠城區 | 惠陽區 | 博羅縣 | 惠東縣 | 龍門縣 | 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 | 仲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梅州市 | 梅江區 | 興寧市 | 梅縣 | 大埔縣 | 豐順縣 | 五華縣 | 平遠縣 | 蕉嶺縣 |
汕尾市 | 陸豐市 | 海豐縣 | 陸河縣 | 紅海灣經濟開發試驗區 | 華僑管理區 |
河源市 | 源城區 | 紫金縣 | 龍川縣 | 連平縣 | 和平縣 | 東源縣 |
陽江市 | 江城區 | 陽春市 | 陽西縣 | 陽東縣 | 陽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海陵島經濟開發試驗區 | 崗僑管理區 |
清遠市 | 清城區 | 英德市 | 連州市 | 佛岡縣 | 陽山縣 | 清新縣 | 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 | 連南瑤族自治縣 |
東莞市 | |
中山市 | |
潮州市 | 湘橋區 | 潮安縣 | 饒平縣 | 楓溪區 |
揭陽市 | 榕城區 | 普寧市 | 揭東縣 | 揭西縣 | 惠來縣 | 東山區 | 揭陽經濟開發試驗區 | 普寧華僑管理區 | 大南山華僑管理區 |
雲浮市 | 雲城區 | 羅定市 | 雲安縣 | 新興縣 | 鬱南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