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源概況
東源縣是東江畔上的一顆明珠。東源縣地處廣東省中部,東江中上游,是珠江三角洲與粵北山區的結合部,全縣區域面積4070平方公里,轄24個鄉鎮286個行政村,人口51萬。
東源縣歷史悠久,人文薈萃,人傑地靈,千百年來,許多歷史名人,文人雅士在東源留下了足跡和佳話。東源大地孕育了一批優秀兒女,其中有宋朝廣東第一進士古成之,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東江革命軍總命令歐陽俊,中國革命戰爭時期著名革命家阮嘯仙等。
東源自然資源豐富。有聞名中外的華南第一庫---新豐江水庫,蓄水量達139億立方米,水質達國家一級飲用水標準。全縣河流交錯,主要有東江、新豐江,有17.3萬千瓦可供開發的水力資源。全縣丘陵山地340萬畝,水田23萬畝,旱地15萬畝,沙壩地2萬畝,水面積57萬畝。有著名的國家級現代農業開發示範區---燈塔盆地。礦產資源主要有石灰石、瓷土、瑩石、稀土、花崗石等10類32種,其中瑩石儲量5000萬噸,居全省第一。森林復蓋率達73.8%,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葉山自然保護區,區內有146種珍稀植物148種稀有動物。
東源是生態旅遊勝地。境內山清水秀,風景秀麗。大桂山風景區是北回歸線上現存面積最大的常綠闊葉林區,是廣東綠色生態旅遊的新品牌;新辟的義合鎮蘇東坡後裔客家圍龍屋景點,頗具嶺南民居特色。籌建中的“東江畫廊”旅遊線,將盡展東江沿岸的旖旎風光。出土恐龍蛋和恐龍骨骼化石的新縣城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唯一發現龍蛋共處的地方。最新發現的上莞碧壽溶洞中出土的化石動物群,包括豪豬、東方劍齒象、亞洲象、虎、豹、犬、熊、貘、獼猴等20餘種古動物化石。且洞深不見底,洞中有洞、千奇百怪、神秘莫測,景致獨特,這為發展新的觀光旅遊和探險增添新的景點。
東源是年輕的充滿生機的一個新建縣,1988年設市分區,尤其是1993年撤區建縣之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積極實施特色經濟,新城帶動,借外發展和科教興縣戰略,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顯著成效。1988年至1999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工農業總產值和財稅收入均以二位數以上速度增長。工業已形成硬質合金、電子、建材、紡織、陶瓷、醫藥、食品加工等七大行業。已擁有富馬硬質合金、仙石牌水泥、霸王花米排粉等名牌產品。現有大小工廠500多家,其中外商投資企業50多家。農業生產正向基地化、規模化、商品化方向發展。全縣已辦起一批優質水稻、優質禽畜、優質蔬菜、優質水果、優質茶葉、優質水產等農業商品基地。東源著名的農副產品主要有大米、花生、茶葉、蔬菜、藥材、竹筍、腐竹、蜂蜜、板栗等。水產品主要有桂花魚、甲魚、鰻魚、銀魚、河蝦等。
東源的基礎設施日臻完善。交通便利,距廣州200公里,距深圳180公里,縣城距河源市區7公里。京九鐵路、廣梅汕鐵路和205國道貫穿全境。全縣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47公里,“兩大會戰”後,全縣鄉道里程達1526公里,已實現鎮鎮通水泥路,村村通公路。通信發達,電力充足,供水充沛,口岸完備,新縣城建設初具規模。
建置沿革
東源縣的前身為原河源縣的主體。河源縣成立於南朝永明元年(483年),距今1500餘年。1988年1月,國務院批准,撤消河源縣,設立河源市,將原河源縣3個鎮劃為源城區,其餘24個鄉鎮劃為郊區。1993年11月8日,民政部批准撤銷河源市郊區,設立東源縣,縣城設在仙塘鎮木京。
2000年,東源縣轄23個鎮、1個鄉:仙塘鎮、藍口鎮、葉潭鎮、黃村鎮、康禾鎮、黃田鎮、久社鎮、義合鎮、駱湖鎮、柳城鎮、黃沙鎮、上莞鎮、船塘鎮、三河鎮、曾田鎮、新港鎮、燈塔鎮、順天鎮、澗頭鎮、雙江鎮、新回龍鎮、半江鎮、錫場鎮、漳溪畲族鄉。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12282人,其中:仙塘鎮21871人、燈塔鎮25236人、駱湖鎮13012人、船塘鎮21580人、順天鎮11722人、上莞鎮23042人、曾田鎮11614人、柳城鎮12530人、義合鎮9516人、藍口鎮24922人、黃田鎮7959人、葉潭鎮17916人、黃村鎮24651人、康禾鎮11549人、錫場鎮5102人、新港鎮6218人、雙江鎮8387人、澗頭鎮10001人、黃沙鎮7837人、三河鎮11989人、久社鎮5190人、新回龍鎮4111人、半江鎮4085人、漳溪畲族鄉12242人。
2002年,東源縣轄22個鎮(仙塘、燈塔、駱湖、船塘、順天、上莞、曾田、柳城、義含、藍口、黃田、葉潭、黃村、康禾、錫場、新港、雙江、澗頭、黃沙、三河、半江、新回龍)、1個民族鄉(漳溪畲族鄉)。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東源縣轄20個鎮(仙塘、燈塔、駱湖、船塘、順天、上莞、曾田、柳城、義合、藍口、黃田、葉潭、黃村、康禾、錫場、新港、雙江、澗頭、半江、新回龍)、1個民族鄉(漳溪畲族鄉)。
行政區劃
仙塘鎮 | 轄13個村: 禾溪村 、 熱水村 、 仙塘村 、 紅光村 、 徐洞村 、 木京村 、 龍利村 、 東方紅村 、 坭坑村 、 新洋潭村 、 觀塘村 、 古雲村 、 龍尾村 ,1個居委會。 |
燈塔鎮 | 東源縣燈塔鎮位於燈塔盆地腹地,下轄13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總面積205平方公里 |
駱湖鎮 | 全鎮面積96平方公里,轄11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 |
船塘鎮 | 轄船塘村、 凹頭村 、 鐵坑村 、 許村 、 新寨 、 李田村 、 老圍村 、 流石村 、 龍江村 、 嶺頭村 10個村委會和墟鎮居民委員會。 |
順天鎮 | 轄 楓木村 、 橫塘村 、 白沙村 、 牛生塘村 、 朝東村 、 黨演村 、 岩石村 、 大坪村 、 沙溪村 、 牛潭村 、 金史村 、 二龍崗村 等12個村和1個居委會。 |
上莞鎮 | 轄 新南村 、 太陽村 、 冼川村 、 新輪村 、 下寨 、 新民村 、 常美村 、 李白村 、 百壩村 、 蘇揚村 、 兩礤村 、 江田村 、 三塘村 、 上湖村 等14個村民委員會和1個居民委員會。 |
曾田鎮 | 轄 玉湖村 、 新東村 、 上坑村 、 池田村 、 曾田村 、 梅花村 、 石湖村 、 黃洞村 、 銀坑村 、 橫坑村 、 布田村 等11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 |
義合鎮 | 轄 超陽村 、 中洞村 、 高樓村 、 南浩村 、 曲灘村 、 義合村 、 撫州村 、 上屯 、 香溪村 、 金星村 、 下屯 等11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 |
柳城鎮 | 轄 上壩村 、 下壩村 、 圍星村 、 柳城村 、 柳星村 、 紅亮村 、 赤江村 、 上洞村 、 黃洞村 、 石側村 、 望州村 等11個行政村和柳城墟鎮居委會。 |
藍口鎮 | 轄 樂村 、 秀水村 、 車頭山村 、 鐵場埔村 、 土陂村 、 角塘村 、 藍口圍村 、 齊坑村 、 花徑村 、 塘心村 、 鵲壩村 、 大圍村 、 派頭村 、 老埔場村 、 長江頭村 、 欖子圍村 、 培群村 、 礤下村 、 地運村 、 楊柳村 、 中背脊村 、 礤頭村 等22個村委會和2個居民委員會。 |
黃田鎮 | 轄 黃田村 、 良村 、 良田村 、 白溪村 、 禮洞村 、 烏坭村 、 清溪村 、 坑口村 、 桂花村 、 陳村 、 新聯村 、 水頭村 、 方圍村 、 醒群村 、 久社村 、 黃坑村 17個村和 黃田居委會 、 久社居委會 2個居委會。 |
康禾鎮 | 轄 陳坑村 、 彰教村 、 田心村 、 雅陶村 、 星社村 、 大紅旗村 、 若壩村 、 曲龍村 、 大禾村 、 黎順村 、 仙坑村 、 南山村 等12個村和一個居委會。 |
錫場鎮 | 轄 林石村 、 禾石坑村 、 林禾村 、 楊梅村 、 厚洞村 、 三洞村 、 謝洞村 、 長江村 、 水庫村 、 河洞村 、 治溪村 、 鳥桂村 、 新島村 等13個村委會和1個居民委員會。 |
新港鎮 | 轄 半坑村 、 雙田村 、 龍鎮村 、 陂頭村 、 斗背村 、 樟下村 、 青溪村 、 李田村 、 曉洞村 、 楊梅村 等10個村委會和 碉樓居委會 、 安源居委會 兩個居委會。 |
雙江鎮 | 雙江鎮位於東源縣中部。 |
澗頭鎮 | 澗頭鎮地處粵東西北部,澗頭鎮下轄15個行政村及一個居委會。 |
半江鎮 | 轄 半江村 、 竹坑村 、 橫畲村 、 樟溪村 、 西溪村 、 積洞村 、 漁潭村 、 水拔村 、 竹園村 等9個村。 |
黃村鎮 | 轄 三洞村 、 正昌村 、 歐屋村 、 黃村 、 黃村坳村 、 紅十月村 、 梅龍村 、 萬和村 、 鐵崗村 、 祝崗村 、 下七村 、 上七村 、 鄔洞村 、 寧山村 、 永新村 、 板倉村 、 三礤村 等17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 |
葉潭鎮 | 轄 紅坑村 、 雙頭村 、 雙坪村 、 雙下村 、 儒畲村 、 儒步村 、 文徑村 、 吉布村 、 葉潭村 、 車田村 、 半埔村 、 璉石村 、 山下村 、 堯嶂村 等14個村委會和一個居民委員會。 |
新回龍鎮 | 轄 洞源村 、 十洞村 、 七坑村 、 徑尾村 、 立溪村 、 立中村 、 留洞村 、 下洞村 、 甘背塘村 、 小徑村 、 坭嶺村 、 南山村 、 東星村 等13個村民委員會。 |
漳溪畲族鄉 | 轄 上藍村 、 下藍村 、 中聯村 、 群星村 、 井貝村 、 東華村 、 井口村 、 日光村 、 嶂下村 、 鵲田村 等10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 |
人口民族
2010年年末,東源縣戶數142252戶,人口569053人。其中男288938人,女280115人。民族主要為漢族,其次為畲族,人口8825人,占全縣總人口的1.5%。
2010年統計,東源縣有姓氏525人。其中單姓510個,複姓15個;千人以上的姓氏為60個;總人口568043人。
資源
土地資源
東源境內有22.67萬公頃丘陵山地,耕地面積2.01公頃。其中水田15300公頃,沙壩地4700多公頃。
水資源
東源縣境內(含新豐江水庫)水域面積3.6萬公頃。其中宜漁面積3萬公頃。有庫容139億立方米的新豐江(萬綠湖)的優質水,有年均流量82.3億立方米的東江水,為深圳、東莞、香港等地提供充足的優質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全縣可供開發利用的水力資源22.36萬千瓦,至2010年,已開發17.8萬千瓦。
礦產資源
東源縣已探明儲量有10類32個礦種,主要礦種為鐵、稀土、螢石、石灰石、瓷土、花崗石等。其中螢石儲量588萬噸,鐵礦儲量1984萬噸,瓷土(高嶺土)5000萬噸,花崗石1.4億立方米,石灰石1億噸以上。
動植物資源
縣內動物種類有164種。其中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有水鹿、蘇門羚及白鷳等,還有人工馴養的東北梅花鹿;植物種類800多種。
交通
東源縣位於北回歸線北緣的廣東省東北部,
東江中上游,是珠三角與粵東北山區的結合部,東鄰龍川、五華,北接和平、連平,西連龍門、新豐,南靠河源市區和紫金。東源交通便利,縣城毗鄰河源市區,205國道、廣梅汕鐵路、京九鐵路、梅河高速公路、粵贛高速公路貫穿全境,南接惠河高速公路。東源至廣州、深圳、香港不足2小時的車程,現已納入珠三角兩小時經濟發展圈內,是珠三角休閒度假出遊最便捷的城市之一。
經濟
綜述
東源縣委、縣政府堅持實施“工業立縣、農業穩縣、旅遊旺縣、旺城擴城、教育強縣、和諧穩定和固本強基”七大戰略,積極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把全縣規劃分為三個經濟片區:
205國道和高速公路沿線鄉鎮為工業經濟區,重點開展招商引資,發展外源型經濟;東片鄉鎮為資源經濟區,重點利用當地礦產資源進行深加工,發展內源型經濟;萬綠湖庫區鄉鎮為生態保護區,重點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林業和生態旅遊業。努力打造工業大縣、旅遊強縣、生態名縣;以打造“後發東源”為目標,搶抓國際產業和珠三角產業轉移的機遇,大力推進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效,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顯著成效,實現了多年財稅綜合增長率排在全省67個山區縣的前列,六項主要經濟指標綜合得分名列河源市前茅的目標。
2010年,東源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9.55億元,比上年增長(下同)12.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17億元,比上年增長6.5%,第二產業增加值33.21億元,增長17.0%,第三產業增加值16.89億元,增長11.6%;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07億元,增長18.0%,財政綜合增長率在全省排名第48位,與上年比前移12位;實現工商稅收5.27億元,比上年增長32.7%,其中鄉鎮稅收4.72億元,占全縣總稅收89.6%,有8個鄉鎮稅收1000萬元以上。對外貿易持續增長,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2.2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6.4%。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三次產業比例由2009年17.3∶53.2∶29.5調整為2010年16.9∶55.1∶28.0;工業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導,旅遊產業不斷壯大,農業穩定發展。
2011年全縣完成生產總值73.6億元,比上年增長(2010年不變價,下同)15.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2.3億元,增長4.8%;第二產業增加值40.0億元,增長22.2%;第三產業增加值21.3億元,增長10.5%。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4.0億元,增長36.6%,財政綜合增長率在全省山區縣排名第16位、全市排名第3位。實現稅收收入7.3億元,增長31.3%。實現利用外資3000萬美元,增長48.4%。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一二三產業比例從2010年的16.9∶55.1∶28.0調整為16.7:54.3:29.0。實施富縣強鎮戰略成效初顯,有10個鄉鎮稅收超1000萬元,其中仙塘鎮、澗頭鎮實現超億元目標。
農業
東源縣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紅薯、玉米、小麥、蠶豆、豌豆等。東源縣(區)經濟作物種類較多,種植歷史悠久,主要有花生、甘蔗、大豆、木薯等。
水稻是東源縣主要糧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40萬畝。
通過不斷推廣優良品種,套用規範化栽培技術,開展病蟲害綜合防治,水稻產量逐年上升。1999年,全縣水稻種植面積44.17萬畝,總產20.85萬噸,總產首次突破20萬噸大關。2001年開始,實行農業結構調整,擴大經濟作物種植,調減水稻種植面積,全縣水稻總產穩定在18萬噸以上。2004年晚造由於受乾旱和寒露風影響導致減產,水稻全年種植39.22萬畝,總產15.7萬噸。
紅薯1988年,全區種植面積5.1萬畝,總產5109噸,畝產僅99公斤(5∶1折稻穀計算)。1989~1991年,每年種植面積穩定在5萬畝以上,畝產增至117公斤。隨著紅薯品種的不斷改良,推廣先進技術,1997年畝產達到297公斤,總產首次突破1萬噸。2001年畝產307公斤,總產達1.4萬噸,是歷年紅薯畝產最高的年份。
玉米1988~1990年,郊區玉米種植零星分散,多種於輋壩地及菜園地,種植面積和產量較少。1990年種植面積8631畝,畝產53公斤,總產456噸。1995年開始,東源縣組織實施省人大“一鄉一品”議案項目,分別在燈塔和黃田鎮建立1000畝以上玉米高產示範點。2000年,全縣玉米種植面積4.68萬畝,畝產226公斤,總產1.06萬噸,為歷年玉米種植面積和產量最高的年份。2004年種植玉米3.37萬畝,總產0.72萬噸。
小麥、蠶豌豆1988~1992年,郊區小麥每年種植面積穩定在1.5萬畝以上,總產1000多噸。1993年後,種植面積和產量逐年減少,2002年種植面積僅1252畝,總產137噸。蠶豌豆種植以冬種為主,種植面積和產量比較穩定。蠶豌豆常年種植面積3.6萬畝,畝產108公斤,總產約3892噸。
東源縣立足縣情,積極推行農業結構調整戰略,大力抓好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經濟保持每年遞增6%以上。按照“抓龍頭、辦基地、創名牌、突特色”的工作思路,東源縣形成了一批優質農產品品牌:望郎回板栗、仙湖茶、霸王花米粉、客家釀酒、蜂蜜等。
2009年,該縣進入廣東省40個產糧大縣行列。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被認定為省級農業綜合開發縣。實施東江上游特色水果產業帶項目,共種植板栗、檸檬1.5萬畝,建立板栗、茶葉、油茶、檸檬、藥材等特色農業基地10個,全縣水果種植面積達34萬畝。新增兩個市級專業鎮,農業龍頭企業增至31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增至387家,帶動農戶3萬多戶參與農業開發與生產,戶均增收2800元。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打造了綠保油茶、大葉山靈芝、康禾貢茶等一批名牌產品。
2010年,全縣農業總產值16.75億元,比2005年(下同)增長40.8%;糧食種植面積48.7萬畝,總產20.05萬噸,其中水稻種植面積41.8萬畝,總產19.14萬噸,畝產458公斤;人均純收入6138元,增長58%。
工業
1988年,郊區有工業企業168家,其中國有工業19家
,集體工業148家,其他1家。年工業總產值8131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26.2%。
20世紀90年代後,東源縣(郊區)逐步進行工業體制改革,縣內工業所有制結構發生變化,民營經濟快速發展。至2004年,全縣工業企業形成多成分、多層次經濟類型的工業結構。
2010年,東源縣實現全社會工業總產值103億元,比上年增長20.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98.43億元,比上年增長21.7%。加大投入,完善工業園區建設,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全縣工業園區規劃面積50.5平方公里,年內已開發建設19.3平方公里,落戶企業221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由58家增至65家。
2011年,新簽約項目20個,契約投資總額72億元。成功引進投資28.8億元的道格拉斯陶瓷、投資20億元的風力發電以及一批石英石、石灰石、瓷土等資源深加工項目,以石英石深加工、鏇窯水泥、新型環保陶瓷等新材料產業集聚步伐加快。工業園區建設取得新跨越,實現園區工業生產總值60.4億元。深圳鹽田(東源)產業轉移園被省政府正式認定為省級產業轉移園。全年實現全社會工業總產值121億元,增長16.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14.9億元,增長17.3%。
文化
民間藝術
蘇圍村歷史上的民間藝術形式多樣(猜字、唱山歌
、猜謎、舞龍等),但大多數已失傳。其中舞龍活動,在當地人的生活中時常“舞”起來,並作為時今鄉村文化的一種特色展示在遊客面前。
據了解,蘇圍村的舞龍活動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當時蘇家一些讀書人在省城(廣州)讀書時,看到了廣州和珠江一帶的舞龍活動很熱鬧且很吸引人,學子們就湊錢買回了龍具,帶回家鄉,並教會家鄉人,於是蘇圍村就有舞龍的習慣。明清時期,逢年過節,蘇圍村都舉行舞龍活動。民國時期由於該活動耗費大的原因,改為每逢龍年,隔十二年進行一次活動。1950年全國解放初,為了歡慶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個春節,蘇圍村破例舉行了舞龍活動。後來,由於受社會經濟影響的原因,30多年都未進行舞龍活動。1988年是龍年,蘇圍村在義合鎮府和河源縣文化局的支持下,恢復了舞龍活動。
風俗民情
客家人有其極富魅力的風俗。客家保留的傳統風俗,
大多是唐宋時期中原地區移民帶來的。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客家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著少數民族,同時將其風俗吸收、融合於自己的風俗之中。又在與其他地區其他民系的交往中吸收了他們的良風美俗。加上客家人口眾多,地域廣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
客家風俗的基本內涵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故頗具凝聚力,把客家民系始終凝聚在一起。客家風俗反映著客家人的傳統習慣、道德風尚、宗教信仰和其他各種社會生活事項。或是對神明及祖先的祭祀,或是節日的敘情、娛樂和競技,或是繁多的禁忌、服飾、生產……客家人在風俗中表達著“慎終追遠”的思親之心、對先賢豐功偉績的景仰、對民族正氣的崇尚以及鄉黨聯歡和親友款敘之情的抒發。
隨著時代的發展,客家風俗也在不斷演變和發展。有的仍傳於民間,有些則過去曾在民間流行。其間,自有些帶相當濃厚的迷信色彩,但作為風俗研究內容的一部分,仍有其文化和學術上的價值。
地方特色
秧歌
顧名思義是插秧等勞動中唱的歌,所以,它最早是一種歌唱的形式,後來才出現了舞蹈和戲劇的表演形式。這三種形式和秧歌廣泛流行於全國各地。有的地區將花鼓,採茶燈,旱船,竹馬等民間舞蹈形式都泛稱秧歌。也有的將高蹺稱為高蹺秧歌,把一般的秧歌叫“地秧歌”。
獅舞
獅子舞的中國民間舞蹈寶庫中閃亮的明珠,1000多年來
,成為勞動人民最喜愛的舞蹈形式之一。流行於汀州一帶的獅子舞在表演上有“文獅”和“武獅”兩種形式。每年正月,舞獅表演者通常於城鄉走家串戶茯恭賀新春並獻藝,表演後戶主多以紅包相贈,以示酬謝。“文獅”表演細膩,柔和而穩重,著重刻畫獅子溫馴而可愛的性格。“武獅”著重武功,技巧很高,主要表現獅子的威武雄壯、勇猛矯健。
龍舞
鬧龍是祝願一年吉祥如意的活動和聯繫親友的良機。汀州製作的龍體一般染成青色、黃色兩種,分別稱“青龍”,“黃龍”。有的在耍龍燈的同時,施放煙火,爆竹,看去火花四射,只見龍在萬點火花中滾進滾出,顯得金光燦爛,再配以喧天鼓樂,造成熱烈的節日氣氛。
燈舞
元宵節的活動,以燈舞最多,各地稱呼不一,有稱“耍燈”,有稱“箅燈”,也有稱“鬧燈”或“花燈”。長汀的“踩馬燈”以反映愛情為主要內容,由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對舞。此舞蹈具有古樸、輕鬆詼諧的特點。“馬燈舞”表演者多為少年兒童,表演者置身於馬燈中段,將燈用繩掛在肩上,演出時有4人或8人列隊。
踩船燈
踩船燈一般多在春節,元宵節演出,各地的名稱雖有所不同,但表現形式基本大同小異,如“跑旱船”,“盪旱船”,“打漁船”,“採蓮船”,“花船燈”等。福建有些地區也叫“陸地行舟”,都是同一形式的“旱船”,只是在表現的內容和船形有所差異。
九連環
又稱“霸王鞭”,“打蓮湘”。表演形式多是且歌且舞,曲調大都是本地區的民歌,內容多為表現男女愛情。它既有兩三個人的小表演唱形式,也有邊打邊走各種隊形和擺各種畫面的集體舞;亦有持霸王鞭者和拿扇子、竹板等道具者同舞。
自然地理
東源地形
東源縣境北高南低,東西兩側多山,以丘陵為主。山地面積占全縣面積60%,河流、水庫(含新豐江水庫)水面占10%。全縣丘陵山地340萬畝,水田23萬畝,旱地15萬畝,沙壩地2萬畝,水面積57萬畝。
境內有著名的國家級現代農業開發示範區--燈塔盆地。燈塔盆地處於河源腹地,距離河源市區40公里,以東源縣燈塔鎮為中心,包括東源縣的10個鎮,連平縣的6個鎮,和平縣的3個鎮,總面積1941.1平方公里。
東源山脈
東源縣境內有桂山、缺牙山、仙湖山、燕子岩、鰲魚峰、上莞五石、石門山等等。
桂山:桂山,位於市區西郊,方圓20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高1056米,是市區範圍內的最高峰,終日雲霧繚繞。
缺牙山:東江畫廊遠景的名山之一“傑雅山”,當地的人們習慣叫它“缺牙山”。這山的山峰兩端凹下後,就像一排整齊的牙齒中掉了一顆,缺牙山高800多米,是東源縣境內的第二高峰。據說這山能“預報天氣”,在春夏季節,如果山頂上的霧氣飄散了,說明是晴朗的天氣,否則,就是雨天了。附近的村民以前就是憑藉這種經驗來安排農事的。
仙湖山:仙湖山,海拔1080米,是河源最高大的山脈。循徑上山,九曲十八彎,茶園遍野。
東源水文
東源的水域資源非常豐富,河流、湖泊、瀑布、山泉等星羅棋布,縱橫纖陌。如萬綠湖,是華南地區最大的人工湖,水域面積達370平方公里。有聞名中外的華南第一庫--新豐江水庫,蓄水量達139億立方米,水質達國家一級飲用水標準。全縣河流交錯,主要有東江、新豐江,有17.3萬千瓦可供開發的水力資源。
東江:東江發源於江西尋烏縣,自東北向西南流入河源,從惠州經東莞虎門出海,全程562公里,其中河源段279公里,東江是廣東珠江水系三大河流之一。河源市全市87.5%的地域屬東江流域。
新豐江:新豐江是東江的最大支流,流經河源市區後匯入東江。新豐江起源於九連山區,整個流域無工業污染,水質良好,年平均流量達61億立方,經華南最大人工湖--萬綠湖蓄容調配後匯入東江,對東江水質、流量調節起著重要的作用。
新豐江水庫:新豐江水庫是華南第一庫,匯集連平、新豐、東源、和平、龍門等縣的部分江河 。蓄水量達139億立方米,水質達國家一級飲用水標準。新豐江水庫集雨面積5800平方公里,總庫容139億立方米,建庫40多年來水質一直保持在國家地表水I類標準。根據權威科研機構計算,在不改變新豐江水庫現有功能的情況下,可取水9億立方米,新豐江水庫是理想的優質飲用水水源地。
萬綠湖:萬綠湖是華南地區最大的人工湖,位於京九鐵路線上,廣東河源市境內,距河源市區6公里,距廣州、深圳和汕頭分別為190公里、163公里、467公里。湖區總面積1600平方公里。其中森林復蓋面積1100平方公里,水域面積370平方公里(杭州西湖的68倍),總蓄水量139.8億立方米,內有360多個小島。
東源氣候
東源縣屬亞熱帶季風區,氣溫高、濕度大,日照時間長,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20.7℃,極端最高氣溫39.3℃,最低氣溫為-4.5℃。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7%,無霜期335天至345天。年積溫約77700℃,平均年降雨量1567-2142.6毫米。主要集中在4-6月。
東源自然資源
東源縣自然資源豐富。有聞名中外的華南第一庫--新豐江水庫,蓄水量達139億立方米,水質達國家一級飲用水標準。全縣河流交錯,主要有東江、新豐江,有17.3萬千瓦可供開發的水力資源。全縣丘陵山地340萬畝,水田23萬畝,旱地15萬畝,沙壩地2萬畝,水面積57萬畝。有著名的國家級現代農業開發示範區--燈塔盆地。礦產資源主要有石灰石、瓷土、瑩石、稀土、花崗石等10類32種,其中瑩石儲量5000萬噸,居全省第一。森林復蓋率達73.8%,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葉山自然保護區,區內有146種珍稀植物148種稀有動物。
東源特色奇觀
漳溪鄉藍姓畲族的發祥地之一的黃龍巖是一個喀斯特地貌溶洞,直入深達60多米,實屬中國溶洞之罕見,洞內面積8900多平方米,以“深、幽、奇、險”著稱,洞內石鐘乳基本上沒有受到破壞,各式石鐘乳形似瑞獅迎賓、群猴候桃、無底酒壺、水簾仙洞、天宮勝景等,在燈光的照飾下,五彩繽紛,具有極高的觀賞性。當年畲族的祖先打獵時發現了這個溶洞,看到這裡是很安全的地方,就搬遷過來了,千百年來,畲族人的後代靠這個溶洞躲過了無數次的兵災匪禍,在此安居樂業,家族得以繁榮,現在已經有一萬多人了。
風土人情
制龍藝術
藍口圍李氏從博羅李羲昭移居到藍口開基以來,已繁衍了20代人,代代都有繼承老祖宗舞龍傳統的人。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經李氏子孫親手製作的龍有13條,且都是自己製作自己表演。按照傳統,做一條龍只能舞3年。3年後,這條龍要在江邊用火焚燒,喻為“蛟龍入海”。 制龍有幾十道工序,非常講究和複雜,目前經他手製作的龍有4條。
據介紹,民間舞龍有“布龍”和“香火龍”之分。東源金龍隊舞的是“布龍”。“布龍”是由竹篾和沙紙布分別紮成龍頭、龍身和龍尾,糊上紙後用彩筆畫成龍的形象,連頭尾在內取單數、共9節。節與節之間用棕繩加彩布條做成彩色“布鏈”互相連線,下面裝有木柄。
金龍隊表演時,首先是拜四方天地(四方天地又叫“禹門”,即龍門。龍門貼有一副對聯,上書“踏上禹門三級浪,騰空隱聽一聲雷”),然後才開始獻技。舞龍的表演形式有出水、穿山、滾地、游龍、盤龍、戲珠、搶寶、回龍等。演出時舞龍者手擎木柄舞動,龍頭前面有一人手持“龍珠”引龍轉動,其他各節龍身跟著龍頭順序舞動,動作非常協調流暢。舞到精彩處,整條龍翻滾如飛、栩栩如生,其翻江倒海之勢,頗為壯觀。
據了解,東源金龍表演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每年春節或有慶
賀之喜時,金龍隊都會表演助興。該隊1989年冬參加河源市民間藝術匯演時曾獲得第一名。這次參加河源首屆文化旅遊節的金龍全長23米,包括龍門陣、龍珠、魚燈等道具,共由43人集體表演,其中最小的表演者只有16歲。
鬧洞房
鬧洞房是客家地區傳統的婚俗,即村裡的後生妹子們在同伴的新婚之夜,借開玩笑“捉弄”新郎、揩新娘“油水”,鬧個不亦樂乎。蘇家圍旅遊區獨創的《客家婚俗趣味表演》節目取材於這一習俗,讓遊客在雅俗並陳、質樸詼諧的表演中,品味獨特的客家性別文化。
婚姻禮俗
客家人的婚姻禮俗受古時風尚影響較重,主要仍以傳宗接代為目的。客家人男婚女嫁講究“明媒正娶”,客家社會正式的婚姻關係是一種“嫁娶婚”,招贅之風並不盛行。
客家社會雖不免亦存在重男輕女的成見,但總體上,男女關係還是較平等的。如,客家婦女與男子在家中同樣力作。因此,女子在娘家時,與兄弟平等;出嫁時,父母重視其婚嫁,夫家也必須按傳統禮節,循規蹈矩,才能娶得好媳婦。客家人的婚姻方式,都依照古制“六禮”。隨著社會的變遷,雖有更改,但大致上還是參照舊制辦理。六祀儀式:“說親,送定,報日子和送聘金,盤嫁妝,接親與送親,拜堂與吃麵碗雞”。和古之"六禮"大同小異。婚禮儀式中,仍有鬧房,圓房等舊俗。
新娘出嫁後第三天,娘家宴請女兒,女婿,謂之“請三朝”。這天,女兒不能在娘家住宿,一定得趕回夫家。有些鄉間,娘家過幾天請一些婦女親友到女兒家中做客;或娘家請女兒回家做滿月酒(結婚滿月時)。男女親家各擇日期,設宴互請,謂“上門”,以求加強兩親家間的往來。
結婚宴請賓客,俗稱“喜酒”,禮節甚為隆重,過去尤其如此。其中,女方到男家的客人叫“大客”;男方要在門前放鞭炮迎接,他們未到席,不能開宴。新郎要在母舅的首桌執壺,從母舅開始輪流斟酒。賓客按尊卑遠近、長幼入席,外戚尊,本族卑。廳堂左上為首席,右為次,上坐老人,下陪客等等。
其他婚姻形式,如抱童養媳,贅婚,轉親,換親,改嫁等。有些現正逐步少見,消失。
風景名勝
萬綠湖
萬綠湖成立於1993年5月8日,是華南最大的生態旅遊名勝。萬綠湖位於河源市東源縣境內,距市區僅6公里。地處京九鐵路與廣梅汕鐵路的交匯地帶,105國道、205國道縱穿而過,距廣州、深圳均不足200公里。因“四季皆綠,處處是綠”而得名,其景色秀麗,空氣清新,被稱為“珠三角的後花園”。
萬綠湖碧波浩瀚,總面積達1600多平方公里,其中有島嶼380多個,水域面積370平方公里,總蓄水量139.8億立方米,是杭州西湖的68倍。萬綠湖與與雲南的西雙版納、肇慶的鼎湖山被稱為北回歸線上“沙漠腰帶上的東三奇”。許多文人墨客到萬綠湖後留下了如“此乃瑤池水,緣何在河源”、“若問人間多少綠,萬綠湖上十萬色”的驚嘆與讚美佳句。
它作為華南地區最大的人工湖--新豐江水庫,是一九五八年籌建新豐江電廠時,在新豐江流徑的最窄山口--亞婆山峽谷修築攔河大壩蓄水形成的。
新豐江水庫湖面面積370平方公里,庫容量139億立方米,因四季皆綠、處處是綠而取名萬綠湖。萬綠湖距廣州、深圳均在200公里以內,堪稱是珠江三角洲的“後花園”。
建設這一人工湖,新豐江流域的人民民眾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新豐江是東江水系的最大支流,發源於新豐縣玉田點兵,自西向南經河源市區流入東江,全河長163公里,集雨面積5813平方公里。蓄水時淹沒面積390平方公里。23091戶94311名民眾遷移到韶關、惠州及本縣的其它村鎮,同時有15524人雖未移民但土地被沒而從山腳遷到山腰居住,至今庫區內仍遺留有6個鎮,共7萬多移民。清庫時共淹沒山林28333公頃,稻田12000公頃,號稱河源“魚米之鄉”的地方——新豐江流域上的南湖,變成了萬傾平湖。湖區移民因缺乏生產、生活條件,生活上與非移民地區的民眾比仍有較大差距,近年來,不少移民民眾參與、從事湖區的旅遊活動,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之一。
萬綠湖與浙江千島湖同是以浩瀚的湖水、青翠的群島構成風景資源的主體,稱得上是“姐妹湖”。兩湖均是人工湖,同於公元1958年開工建設,有“華南新豐江、華東新安江”之說,總容量178億立方米,新安江水庫因有1078個島嶼而得名千島湖;千島湖區內工業總值達60個億,而萬綠湖區內工業產值幾乎為零,生態環境良好。
東江畫廊風景區
東江畫廊風景區是由廣東省旅遊發展研究中心和省農科院規劃的省重點扶持項目。風景區位於東源縣境內東江流域,全長約76公里。距離河源市區7公里,距離廣州市199公里,距離深圳市196公里,距205國道和京九鐵路仙塘站不到2公里,建設中的粵贛高速公路就在景區旁邊,交通條件十分優越。東江畫廊是集客家風情、田園風光、科普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農業科技、休閒娛樂於一體的全新旅遊風景區。
首期在木京電站至蘇家圍河段隆重推出客家風情游線路,乘豪華遊輪,尋古生物蹤跡,觀客家風情歌舞、茶藝表演、恐龍化石展,品地道客家小食,怡情東江兩岸江風、竹影、漁歌、閒鶴,在休閒於東江畫廊的同時了解客家文化。她為您展開一幅幅寧靜抒情的南國特有的田園風光風情畫卷。置身於“山水畫廊”之中,您將能真實地體會“船在江中走,人在畫中游”的奇妙感覺,感受徐霞客筆下“四百碧嬌濯濯,如芙蓉映色”的意境。
東江,是中國革命先驅阮嘯仙的故鄉,是東江縱隊等革命隊伍的搖籃,是一部革命鬥爭的史書,一個盡情舒展的世外桃園!東江畫廊——鄉村裡的畫卷,東江上的詩篇。
皇龍巖
高嶂山皇龍巖,位於東源縣東北部,是目前河源市發現石灰岩溶洞面積最大,自然景觀美麗,有很大開發價值的旅遊景點。
名優特產
東源縣主要土特產品有:上莞仙湖茶、康禾茶、藍口礤頭茶、霸王花米排粉、“望郎回”板栗、綠純客家娘酒、黃田米酒、靈芝、五指毛桃、蜂蜜等。客家十大名菜有:東江鹽焗雞、紅燜豬肉、東江釀豆腐、上湯桂花魚、客家釀三寶、娘酒醉河蝦、清煲草魚、水晶雞、薯絲煲、鹹香鴨。
名人
東源歷史悠久,人文薈萃,人傑地靈,千百年來,許多歷史名人,文人雅士在東源留下了足跡和佳話。東源大地孕育了一批優秀兒女,其中有宋朝廣東第一進士古成之;中國農民運功先驅,中國共產黨第一任審計委員會主任阮嘯仙;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首席大法官肖揚;飛彈(火箭)、人造衛星發射專家張其彬。
廣東行政區劃
廣東省位於中國大陸最南部,南臨南海。全省地處低緯度,北回歸線橫貫陸地中部。大陸海岸線總長3368千米,島嶼眾多。陸地面積17.98萬平方千米,海島面積1600平方千米。2004年年末全省常住人口8303.72萬人。少數民族人口約占全省總人口的1.5%,以壯、瑤、畲、回、滿等為主。廣東省轄21個地級市,54個市轄區、23個縣級市、41個縣、3個自治縣。 |
廣東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 | 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
廣州市 | 越秀區 | 荔灣區 | 海珠區 | 天河區 | 白雲區 | 黃埔區 | 番禺區 | 花都區 | 南沙區 | 蘿崗區 | 增城市 | 從化市 |
深圳市 | 福田區 | 羅湖區 | 南山區 | 寶安區 | 龍崗區 | 鹽田區 | 光明新區 | 坪山新區 |
珠海市 | 香洲區 | 斗門區 | 金灣區 | 珠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萬山海洋開發試驗區 |
汕頭市 | 金平區 | 濠江區 | 龍湖區 | 潮陽區 | 潮南區 | 澄海區 | 南澳縣 |
韶關市 | 湞江區 | 武江區 | 曲江區 | 樂昌市 | 南雄市 | 始興縣 | 仁化縣 |翁源縣 | 新豐縣 | 乳源瑤族自治縣 |
佛山市 | 禪城區 | 南海區 | 順德區 | 三水區 | 高明區 |
江門市 | 蓬江區 | 江海區 | 新會區 | 恩平市 | 台山市 | 開平市 | 鶴山市 |
湛江市 | 赤坎區 | 霞山區 | 坡頭區 | 麻章區 | 吳川市 | 廉江市 | 雷州市 | 遂溪縣 | 徐聞縣 | 東海島經濟開發試驗區 |
茂名市 | 茂南區 | 茂港區 | 化州市 | 信宜市 | 高州市 | 電白縣 |
肇慶市 | 端州區 | 鼎湖區 | 高要市 | 四會市 | 廣寧縣 | 懷集縣 | 封開縣 | 德慶縣 | 肇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惠州市 | 惠城區 | 惠陽區 | 博羅縣 | 惠東縣 | 龍門縣 | 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 | 仲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梅州市 | 梅江區 | 興寧市 | 梅縣 | 大埔縣 | 豐順縣 | 五華縣 | 平遠縣 | 蕉嶺縣 |
汕尾市 | 陸豐市 | 海豐縣 | 陸河縣 | 紅海灣經濟開發試驗區 | 華僑管理區 |
河源市 | 源城區 | 紫金縣 | 龍川縣 | 連平縣 | 和平縣 | 東源縣 |
陽江市 | 江城區 | 陽春市 | 陽西縣 | 陽東縣 | 陽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海陵島經濟開發試驗區 | 崗僑管理區 |
清遠市 | 清城區 | 英德市 | 連州市 | 佛岡縣 | 陽山縣 | 清新縣 | 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 | 連南瑤族自治縣 |
東莞市 | |
中山市 | |
潮州市 | 湘橋區 | 潮安縣 | 饒平縣 | 楓溪區 |
揭陽市 | 榕城區 | 普寧市 | 揭東縣 | 揭西縣 | 惠來縣 | 東山區 | 揭陽經濟開發試驗區 | 普寧華僑管理區 | 大南山華僑管理區 |
雲浮市 | 雲城區 | 羅定市 | 雲安縣 | 新興縣 | 鬱南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