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源瑤族自治縣

乳源瑤族自治縣

乳源瑤族自治縣位於廣東省西北部、韶關市西部,西北角與湖南省宜章縣接壤,是最能代表廣東旅遊形象的地區之一,有“廣東省旅遊門戶”之稱。這裡擁有廣東保存最完好,面積最大的原始森林,谷幽水清,飛瀑連綴,莽莽林海一望無際,尤以古樸蒼勁、千姿百態的廣東松聞名;這裡有中國佛教五大禪宗之一雲門宗的發祥地千年古剎雲門寺,暮鼓晨鐘,幾度興衰。

基本信息

概述

乳源瑤族自治縣位於廣東省北部、韶關市區西部31千米處,東鄰武江區,西連陽山縣,南毗英德市,北與樂昌市接壤,西北角與湖南宜章縣相依。全縣總面積2227平方千米,總人口20.5萬人(2006年),其中農業人口16.5萬;瑤族人口2.5萬,占全縣總人口的12.2%。地處中亞熱帶山地,溶蝕高原地貌顯著,多峽谷,境內森林、水力、礦產、旅遊資源豐富。

乳源瑤族自治縣位於廣東省北部、韶關市區西部31千米處,東鄰武江區,西連陽山縣,南毗英德市,北與樂昌市接壤,西北角與湖南宜章縣相依。全縣總面積2227平方千米,總人口21.1萬人(2010年),其中農業人口20萬;瑤族人口2.4萬,占全縣總人口的12.2%。

乳源概況

乳源瑤族自治縣乳源瑤族自治縣

乳源位於南嶺山脈南麓,貫穿弧形山系,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部、西部峰巒環峙,屬高山地帶,溶蝕高原地貌顯著,是韶關市主要石灰岩地區之一。東北部屬丘陵地帶,河流兩岸地勢平緩。縣境1000米以上山峰102座,主要山體有北部呈東西走向的頭寨山、南部東西橫亘大東山、北部瑤山主峰狗尾嶂,與湖南省宜章縣和廣東省陽山縣交界的石坑崆主峰1902米,是廣東省境內最高峰。主要河流有由樂昌流入縣境東北角,經桂頭鎮流向韶關的武江河;發源於縣境西北與陽山交界的丫叉頂,由西向東流入南水水庫,穿過縣城,匯入北江的乳江河(又稱南水河);發源於縣境西北面與湖南省宜章縣交界的猛坑石東麓,由西北向東南經大坪、大橋、必背、桂頭流入武江的楊溪河;發源於天井山北麓的蟻岩,由北向南流經洛陽、大布匯入英德市的大潭河。

全縣總人口20.37萬人,其中瑤族人口2.3萬人,占11.3%;大橋、洛陽、大布3個石灰岩山區鎮人口5.95萬人;瑤族聚居地必背、游溪、東坪3個鎮人口2.82萬人;乳城、一六、桂頭3個平原鎮人口11.2萬人。

全縣氣候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間氣候懸殊,東南部平原和丘陵區全年平均氣溫19℃—20℃,西部山區全年氣溫16℃—17℃,北部高山地帶全年平均氣溫為15℃。降雨量東南部及西部山區偏多,全年平均有2000毫米以上;南部和北部降雨量偏少,全年降雨量平均1400—1500毫米。無霜期308天,四季明顯,晝夜溫差大。

乳源瑤族自治縣乳源瑤族自治縣

乳源境內水力、森林、礦產、旅遊等自然資源豐富。水力資源理論開發蘊藏量達56.25萬千瓦。現已探明礦產有27種,主要有銻、花崗石、石灰石、鉀長石、重稀土等,其中石灰石儲量100億噸,花崗石25.億噸,鉀長石1.2億噸。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僅獸類就有100多種,其中有被列為國家一類保護動物的華南虎、雲豹、黃腹角雉、黑鹿、蟒蛇和二類的短尾猴、黑熊、大靈貓、蘇門羚、穿山甲等共16種。縣境北緣的青溪洞珍貴動物自然保護區,是廣東省十大自然保護區之一。植物種類有 2000多種,具有高等植物178科,611屬,1158種,其中喬木樹種73科181屬473種,占廣東大陸樹種的80%,國家保護的25種,占全國67種的37%,有一級保護植物紅豆杉、伯樂樹、福建柏、長苞鐵彬、觀光木、廣東松等以及藥用植物資源207種;全縣森林復蓋率達73.1%,活立木蓄積量達534萬立方米。境內具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有中國罕見、景色神奇,集雄、奇、險、峻、秀為一體的廣東乳源大峽谷;有中國重點寺觀,中國佛教五大禪宗之一雲門宗的發祥地千年古剎雲門寺;有風光旖旎,民風淳樸,瑤族風情令人陶醉的必背瑤寨;有海拔1902米嶺南第一高峰的石坑崆和擁有10多萬畝原始森林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嶺國家森林公園;有常年碧波蕩漾,水面面積達5.5萬畝的南水湖;有地貌奇特、人跡罕見的地下森林“通天籮”;有巧奪天工的仙人橋和中國最大的旅遊觀光和養殖一體的鴕鳥養殖場等生態旅遊景區;縣城附近還有國公岩、白石岩、雙峰山等景觀和溫泉度假區等。

乳源交通便利全縣公路通車裡程1463公里,公路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里65.7公里。京珠高速公路貫穿縣境60公里,並在縣城、東坪鎮南水湖和大橋鎮設有3個進出口,2.5小時可直達廣州。國道323線和省道248、249、250、258線貫穿縣境。縣城至9個鎮公路已全部實現硬底化;100%的村委會通公路,其中硬底化率達73%。距乳源38公里的韶關市直通車到達香港行程5個多小時。全縣各種等級公路與鄉村公路構成了四通八達的公路交通網路。距縣城35公里的北江貨運碼頭可直通抵達港澳。京廣鐵路和正在建設的武廣客運專線鐵路途經縣境東北部。縣城距新建的韶關火車站30公里,客運專線建成後1小時可達廣州,4小時可至武漢,是粵北韶關地區交通條件最好的縣。

乳源通訊暢順,全縣城鄉已實現電話交換傳輸數位化,開通了數字行動電話等業務,通訊信號已復蓋全縣90%以上的地域。目前,全縣程控電話總容量達6.6萬門,固定電話用戶40000多戶,其中農村電話用戶達18700多戶;行動電話信號復蓋全縣9個鎮,用戶近10000戶,小靈通用戶8000戶,每百人擁有電話15.5部。

乳源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一是堅持依法治縣的方針,認真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各項措施,保持了社會的穩定。二是積極實施教育強縣戰略,加大教育投入,推進素質教育,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按省一級學校標準興建了乳源高級中學。教育教學水平不斷提高,2005年聯考上線率達92.6%。三是積極實施科技興縣戰略,多項科技項目列入國家、省的科技計畫項目,科技成果榮獲省市科技進步獎。四是大力發展民族體育事業,乳源瑤族龍舟隊1999年代表廣東省在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奪得4枚金牌、2枚銀牌,實現了廣東省在全國民運會競技項目獎牌“零”的突破;2002年,代表廣東省參加浙江嘉興南湖國際龍舟邀請賽,包攬了3枚金牌;2003年代表廣東省在第七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運動會奪得了5枚金牌1枚銀牌。另外,乳源衛生、文化等社會各項事業也得到了較大發展,全縣9個鎮100%建有文化中心,農村合作醫療復蓋率達85%,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呈現出了政通人和、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良好局面。1999年,乳源被國務院授予“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單位”的光榮稱號,同年,奪得了改善農業生產基礎設施的“大禹杯”;2003年,乳源被評為“全國民族體育先進集體”;2005年,乳源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

乳源,歷史悠久,風光秀麗,資源豐富,交通便利,被譽為“粵北瑤山的一顆明珠”,正成為中國內外、港澳台等社會人士投資置業、觀光旅遊、休閒度假、娛樂保健的首選之地。

旅遊景區

境內具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有國內罕見、景色神奇,集雄、奇、險、峻、秀為一體的廣東乳源大峽谷;有全國重點寺觀,中國佛教五大禪宗之一雲門宗的發祥地千年古剎雲門寺;有風光旖旎,民風淳樸,瑤族風情令人陶醉的必背瑤寨;有海拔1902米嶺南第一高峰的石坑崆和擁有10多萬畝原始森林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嶺國家森林公園;有常年碧波蕩漾,水面面積達5.5萬畝的南水湖;有地貌奇特、人跡罕見的地下森林“通天籮”;有巧奪天工的仙人橋和中國最大的旅遊觀光和養殖一體的鴕鳥養殖場等生態旅遊景區;縣城附近還有國公岩、白石岩、雙峰山等景觀和溫泉度假區等。

必背瑤寨

乳源瑤族自治縣乳源瑤族自治縣

地處乳源瑤族自治縣城東北54公里的崇山峻岭中,距韶關市區56公里。因有小山形如鱉魚背,故名“鱉背”,由於“鱉”字筆畫多難寫,訛為“必背”。居住在這裡的6千多瑤胞是瑤族的一個分支,屬過山瑤。必背是寮國、泰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以及美國、法國等歐美瑤族分支的祖居地之一。

必背瑤寨依山而建,有別致的樹皮房、竹房,依山臨澗的吊腳樓別具一格。瑤族人民特別喜愛唱歌跳舞,不論是在山嶺、密林還是在耕山、砍木或魚獵,到處都可以聽到瑤族男女老少清脆悅耳的歌聲。尤其是在節日或舉行宗教儀式(俗稱法事)時,瑤族民眾更是歡歌載舞,共慶豐年。男女能歌善舞,以山歌傳情示愛。民間有許多優美的舞蹈,如草蓆舞、插秧舞等,樂器有嗩吶、牛角等,流傳源遠流長。瑤族民間工藝歷史悠久,服飾、建築、生活用品以及各種裝飾品,都有式樣多種、精緻美觀的圖案花紋。尤其是刺繡是瑤族的傳統工藝相當成熟和普遍,基本上每個成年女子都懂得刺繡,刺繡時一般不用事先在布上繪製圖案,而是根據布的顏色和經緯線,直接在布上用彩色棉線繡出圖案,充分顯示了瑤族婦女的藝術才華。

仙人橋

仙人橋位於縣城西南40餘公里處的洛陽鎮半星雷屋村,高山斜坡上、綠樹掩映間,有天然仙人橋兩座,分大、小拱,屬石灰溶蝕地貌景觀。大拱橋高70米,寬50米,長150米。小拱橋更為壯觀,高約138米,內拱106米,寬53米,長約156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半山峭壁間造就了秀奇險峻的仙人橋,登臨橋上,神清氣爽,飄然出塵,頓有“遺世而獨立,羽化成登仙”之虞。在大拱仙人橋的入口處,有峰巒綿延,勢如雄獅回首南望,獅身高約38米,長約60米,獅頭、獅眼因石灰岩溶蝕脫落而成,形成了“雄獅”回頭的奇特景觀。

雲門寺

乳源瑤族自治縣乳源瑤族自治縣

在粵北乳源瑤族自治縣城東北6公里的雲門山下,有一座千年名剎,這便是佛教禪宗“雲門宗”的發源地--雲門山大覺禪寺。

雲門寺由文偃禪師創建於五代後唐。莊宗同光元年癸未(公元923年),時年60歲的文偃經奏準南漢王同意由原駐錫地靈樹移庵,領眾開創雲門山,他“因高就遠,審地為基”,創建梵宇,經歷5年而告功竣。據云門山志記載,寺觀建成之後,“聞風向道者,雲來四表,擁錫衣止者,恆逾半千”。文偃禪師開示法語,立章傳道,並在此創立“雲門宗”。 南漢白龍三年(公元927年),南漢王敕封該寺為“光泰禪院”,後又敕改為“證真禪寺”。至南漢大寶六年(公元963年),又敕改為“大覺禪寺”,此名一直沿用至今,因該寺坐落在雲門山下,故世人習慣稱之為“雲門寺”。

雲門寺幾度興衰,歷經蒼桑。其鼎盛於北宋時期,但南宋以來則逐漸衰微,至明清以後特別是抗日戰爭後期已到了破敗境地。虛雲和尚在完成南華寺的重修工程後,於1943年12月在李漢魂、李濟深和鄒洪的支持下,移錫雲門,在當時抗戰困難重重的情況下,晝夜操勞,歷時9年,完成了雲門寺的重建工作,一時宗風大振。

南水湖

乳源瑤族自治縣乳源瑤族自治縣

南水湖位於乳源縣城西部,距縣城15公里處,水面達57000畝,庫容12億立方米,最深處120米,是廣東省第三大人工水庫。水質優良,屬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湖形呈帶狀,水面浩瀚,湖光山色,美不勝收。湖中有12個島嶼,如12塊翡翠鑲嵌在南水湖上。南水河古稱洲頭水,洲頭夕照,自古就是乳源八景之一,現在的平湖夕照使南水湖更添嫵媚。飛舟快艇,遨遊其間,賞心悅目之餘,又可舒懷解憂,是人們回歸自然,親山近水的好地方。

清晨雲蒸霞蔚,中午碧波蕩漾,黃昏流光溢彩,實乃人間之天堂。南水湖的西北面有全省稀有的碳酸水溫泉游泳池和魚苗養殖場。京珠高速公路、國道323線和省道1947線從湖邊經過,交通十分方便。

旅遊指南

交通

水運:距縣城35公里的北江貨運碼頭可直通抵達港澳。

鐵路:京廣鐵路和武廣客運專線鐵路途經縣境東北部。

縣城距新建的韶關火車站30公里,客運專線建成後1小時可達廣州,4小時可至武漢,是粵北韶關地區交通條件最好的縣。

美食

乳源番薯乾、巴西果汁、巴西果、筍乾、番薯、冬菇靈芝木耳

還原筍

大峽谷牌還原筍產於乳源瑤族自治縣大布鎮境內的大峽谷自然保護區,生產基地總面積23000畝。平均海拔高度500米以上,雲霧多,空氣濕度大,強烈陽光直射少,且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日照時間為1515.3小時,年平均氣溫為15~19.8℃,極端低溫也只有零下4℃,無霜期達300天,年均降雨量為1752毫米。本產品系天然食品,以無污染的大峽谷自然保護區翠綠群山中的竹筍精製而成,含多種人體所需的維生素及纖維素,味道鮮美,口感極佳,不含防腐劑、合成色素等化學添加劑,是無污染、安全、優質、營養的天然健康食品。

路線

1、西南線(A線)景區有:廣東乳源大峽谷、天景山仙人橋、天景山國家森林公園

2、西北線(B線)景區有:南嶺國家森林公園、南方紅豆杉森林公園、通天籮、西京古道

3、東北線(C線)景區有:雲門寺、雲門峽漂流、必背瑤寨

購物

源霧山牌玫瑰茶

玫瑰茄生產基地位於海拔500米以上的乳源瑤族自治縣高寒山區必背鎮。產地晝夜溫差大(約10℃以上),年平均日照時間為1350小時,年平均氣溫為17℃,年均降雨量為1752毫米。該基地土地肥沃,遠離礦山和村落,周圍沒有工業和生活污染源的影響,空氣清新,大氣環境質量好。

乳源彩石

乳源瑤族自治縣乳源瑤族自治縣

乳源彩石產於廣東省韶關市乳源瑤族自治縣瑤山內(暫未發現任何地區有此石種),故也有人稱為“乳源瑤山彩石”。此石以色彩豐富、艷麗而逐步聞名於省內外。經有關地質專家初步分析,乳源彩石是極其稀有的地質岩石分類群,它含有矽、鈣、銅、鐵、錫、鋶等元素,其硬度為4至7度。

乳源彩石由於產地河流的流程不長,天然水磨度不理想,經人工打磨加工後,精美絕倫,它集意象石的優點:質地好、色彩豐富、艷麗奪目、形色俱全。它可構成一幅幅天地合一的大自然美景,如動物、山水、花鳥等栩栩如生的精美畫面,它是大自然賜給人們的“寶石”。 乳源彩石是藏石者難得的收藏、玩賞石種,也是非藏石者在家居中很好的擺放裝飾品。

歷史文化

南宋幹道三年(公元1167年)置乳源縣。因縣北豐崗嶺溶洞產鍾乳,穴中有源泉流而得名。

乳源瑤族自治縣乳源瑤族自治縣

乳源,秦屬南海郡,漢屬桂陽郡,三國吳屬始興郡,唐屬韶州。

南宋

南宋幹道三年(公元1167年)劃曲江西境乳源鄉4里,崇信鄉8里;樂昌南境新興(依化)鄉3里,共3鄉15里設定乳源縣,隸屬廣南東路韶州。

元代

乳源屬江西行省廣東道韶州路。

明代

明洪武元年(1368年)屬廣東布政司韶州府。

清代

清屬廣東省韶州府,光緒年間屬南韶東道韶州府。

民國

民國3年(1914年)屬南韶連道,民國8年屬南韶連道韶州府,民國35年屬廣東省第二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10月9日,乳源解放,屬廣東北江行政公署(後改稱粵北行政公署)。1952年3月,乳源與曲江合併曲江乳源縣。1953年5月,土地改革運動結束後,恢復乳源縣建制。1958年12月,乳源縣撤銷,合併韶關市,縣地為韶關市郊區。

乳源瑤族自治縣乳源瑤族自治縣

1963年10月,成立乳源瑤族自治縣,先後屬韶關專員公署,韶關地區革委會、韶關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韶關地區與韶關市合併,乳源屬韶關市。

2000年,乳源瑤族自治縣轄15個鎮、2個鄉:乳城鎮、紅雲鎮、必背鎮、桂頭鎮、附城鎮、洛陽鎮、柳坑鎮、游溪鎮、一六鎮、大布鎮、大橋鎮、東坪鎮、古母水鎮、龍南鎮、大坪鄉、楊溪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77894人,其中:乳城鎮 32355人、附城鎮 9359人、侯公渡鎮 20856人、一六鎮 13620人、桂頭鎮 22121人、龍南鎮 3253人、洛陽鎮 4723人、古母水鎮 3294人、大布鎮 9662人、大橋鎮 17200人、紅雲鎮 10303人、東坪鎮 5448人、游溪鎮 1430人、必背鎮 4936人、柳坑鎮 5223人、楊溪鄉 5839人、大坪鄉 3602人、乳陽林業局虛擬鎮 1875人、天井山林場虛擬鎮 1596人、方洞林場虛擬鄉 1199人。

2002年,乳源瑤族自治縣轄15個鎮(乳城 必背 桂頭 一六 大布 大橋 游溪 附城 龍南 洛陽 紅雲 柳坑 東坪 侯公渡 古母水)、2個鄉(楊溪 大坪),106個村委會、5個居委會。

2005年4月26日,廣東省民政廳(粵民區21號)批准撤銷乳源縣侯公渡鎮,併入乳城鎮;撤銷古母水鎮,併入洛陽鎮;撤銷龍南鎮,併入東坪鎮;撤銷紅雲鎮,併入大橋鎮;撤銷柳坑鎮,併入游溪鎮;從桂頭鎮劃出方洞村委會併入必背鎮。

截至2005年12月31日,乳源瑤族自治縣轄9個鎮(乳城、必背、桂頭、一六、大布、大橋、游溪、洛陽、東坪)。

地理

位置

乳源瑤族自治縣地處廣東省北部、韶關市西北、南嶺山脈騎田嶺南麓。東經112°52′—113°28′,北緯24°28′—25°09′之間,東鄰韶關市湞江、武江區,南連英德市波籮鎮。西接清遠市陽山縣,北與樂昌市和湖南省宜章縣相接。

氣候

韶關乳源韶關乳源

乳源縣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界於嶺南、嶺北之間,冬季常受北方冷空氣影響,但因縣西北部有石坑崆等大山為屏障,削弱了北方冷空氣的強度。

夏季常受南海暖濕氣流影響,雨水充沛。總的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春早多變,夏熱期長,秋短溫涼,冬天,霜雪不多;熱量豐富,降水集中,但雨量分布不均,夏秋易澇易旱;晴久則隆冬亦暖,雨久則盛夏生寒。由於縣境內地形複雜,海拔高低懸殊,形成明顯的區間小氣候。尤其是山上山下、氣候懸殊,往往是上寒下暖,山下輕霜、山上冰凍,“山下已插田,山上才播種”。地形西高東低。西部洛陽、五指山,北部紅雲、大坪及中北部游溪、必背等地,海拔高度在600米以上,並多1000米以上的大山,氣候潮濕、寒冷,冬半年霜雪重,夏半年涼爽,上半年陰雨多,下半年雨水少。中部丘陵山區包括東坪、龍南及南部大布、古母水氣候變化複雜,溫度、雨量分布不均。中部偏北大橋夏季炎熱,乾旱,冬季寒冷霜雪重,龍南、東坪受南水水庫庫區水溫影響,氣溫變幅小,雨量比平原地區稍多,光照充沛,霜雪較輕。東部平原地區夏季炎熱,冬季霜雪較少,光照較強,雨量、雨季較集中。

資源

土地資源

乳源瑤族自治縣乳源瑤族自治縣

乳源縣地處山區,幅員遼闊,人均擁有土地資源比較豐富。1992年全縣進行的土地詳查,全縣總面積(含水面)達2226.92平方公里,折合334萬畝,按1992年全縣人口18.77萬人平均,人均擁有土地資源17.8畝。高於同期全省、全韶關市人均土地資源的擁有量。

一、耕地

全縣耕地面積總計35.2萬畝,其中水田22萬畝,旱地12萬畝,人均耕地1.8畝。1994年以來,由於人口、經濟發展,公路建設等占用耕地較多,至2003年末,全縣耕地總面積縮小到15.3萬畝,人均耕地面積只剩0.76畝。

二、林地

林地是乳源面積最大的土地資源。全縣林地總面積總計269.4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80.6%,人均擁有林地面積14.35畝。由於人口、經濟發展,各項建設徵用等方面的原因,到2003年末,全縣林業用地面積減少到224.1萬畝,人均擁有林業用地面積11.1畝。

三、牧草地

1992年全縣擁有牧草地1.93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0.58%。到2003年,全縣擁有的牧草地下降到不足1萬畝,人均擁有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四、園地

園地指已經種植各種經濟類作物或林木的土地,主要包括各種果園、菜園、桑園等。1992年,全縣詳查實有園地面積0.97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0.29%,其中果園0.52萬畝、菜園0.26萬畝、桑園0.08萬畝。至2003年,園地面積有了較大發展,但統計顯示果、桑、菜等面積低於詳查數,原因是部分園地與林地面積混在一起,計入了經濟林面積。

五、城鄉建設用地

1992年全縣擁有居民點、交通、水利、工礦等建設用地14.14萬畝,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4.23%,人均擁有建設用地0.75畝。至2003年,隨人口發展、經濟開發、交通建設的發展,人均擁有建設用地僅剩0.23畝。

六、水域用地

1992年土地詳查統計,全縣包括河流、水庫、坑塘等用地面積總計8.8萬畝,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2.63%,其中河流水面1.41萬畝,水庫4.82萬畝,坑塘水面0.90萬畝,其他水域用地面積1.68萬畝。1996年以來,隨小水電的迅速發展,水域面積有所增加,到2003年,全縣水域面積增加到9.43萬畝,占全縣土地面積的2.82%,增加部分主要為水庫面積,共增加0.63萬畝。

七、未利用土地

1992年全縣未利用土地資源總計21.04萬畝,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6.3%,人均占有未開發利用土地資源1.12畝。這些未開發利用的土地中,荒草地8.72萬畝;裸土地1.29萬畝;裸岩石礫地10.85萬畝。

水資源

乳源地處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區和廣東第一高峰山脈南緣,季節性降雨明顯,水量豐富,境內高山、峽谷、森林眾多,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有102座,集雨面積35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條,水資源十分豐富。全縣多年平均降雨量達1883毫米,相當於年均降水39.32億立方米,加上過境水武江河水量年均有52億立方米,全縣年均擁有總水量達91.32億立方米,按2003年全縣人口20.12萬人平均,人均擁有水資源4.54萬立方米。乳源地表水全年徑流係數為64%,多年徑流平均總量為25.36億立方米(未加過境水量52億立方米),按2003年全縣土地總面積2227平方公里計,每平方公里產水量達113.86萬立方米,平均每人擁有地表水徑流量5.66萬立方米。乳源的水資源主要由江河水、山塘、水庫水、地下水等組成。境內最大的河流為武江(又名武水),其次為南水河,是乳源境內唯一能通航的兩條河流。

動植物資源

植物資源

根據20世紀80年代初省、市、縣三級林業部門對境內野生植物資源的普查資料統計及南嶺中亞熱帶植物保存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省屬國營天井山林場、五指山林場的最新資料綜合,全縣有各種野生植物總計216科946屬2572種,其中蕨類植物43科100屬211種;裸子植物9科22屬32種;被子植物164科824屬2329種,約占廣東省已查明野生維管束植物總數的36%。

動物資源

(一)種類

乳源的動物資源與植物資源一樣豐富多彩。據廣東省物種最集中的陸地區域之一,國營天井山林場、五指山林場的相關資料表明,乳源這塊以兩個林場共7.4萬畝原始森林和次生林區為中心的生態環境中生長著多達1500種的野生動物。這些野生動物中較大的野生動物總計700多種,其中,陸棲獸類共25科8目86種,兩棲類33種,鳥類217種,魚類33種,蝶類共11科310多種。其他較小的野生昆蟲類超過1100種。

(二)主要品種

列入國家珍稀瀕危和一、二、三級重點保護的品種達83個。其中:一級保護品種有:華南虎、雲豹、山瑞、黃腹角雉、黑鹿、蟒蛇等。二級保護品種有:短尾猴、黑熊、穿山甲、白鷳、鴉鵑、原雞、梅花鹿、水鹿、青羊、東南毛冠鹿、蘇門羚、金貓、靈貓、麝香、貓頭鷹等。其他動物有黃猄、野豬、狐、野子猁、兔子、芒鼠、松鼠、蝮蛇、銀環蛇、蜥蜴、烏龜、水鴨、燕子等等。

礦產資源

乳源瑤族自治縣乳源瑤族自治縣

乳源縣境內礦產資源具有品種比較齊全、埋藏淺、分布廣,但藏量少、純度相對較低等特點。共發現有28種,礦床69處,礦化點25個,其中錳礦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後在大布和洛陽等兩個鄉鎮新發現的一個礦種。

一、品種

到2003年底止,乳源發現的礦產資源品種總計28個,主要為鐵、銅、鉛、鋅、鎢、錫、鉍、銻、汞、金、稀土(釔族)、鉭鈮、鍺、鈾、煙煤、無煙煤、泥炭土、耐火黏土、矽、螢石、水晶、硫、磷、重晶石、錳等。

二、儲量

已探明儲量的礦種主要有鐵220萬噸,銅0.36萬噸、鎢1.2萬噸、錫2.9萬噸、鉍0.34萬噸、銻5萬噸、汞0.01萬噸、稀土0.3萬噸、矽石0.05萬噸、黃鐵礦16.2萬噸、重晶石9.7萬噸、煙煤248.3萬噸、無煙煤78.3萬噸。

三、礦床、礦點

鐵礦(含褐鐵、磁鐵、赤鐵、黃鐵)共有礦床19處,銅礦床4處,鉛鋅礦點5個,鎢(含白鎢)礦礦床33處,錫礦礦床12處,鉍礦點6個,礦化點1個;銻礦點5個,礦化點6個,汞礦礦床1個,礦點2個。其他稀有金屬、非金屬礦沒有具體統計數。

人口

乳源縣1990年有3.65萬戶、18.26萬人,其中男9.34萬人,女8.92萬人;乳源縣1991—1995年全縣人口增長比較快,5年間全縣人口從1990年的18.26萬人增加到18.99萬人,淨增加7311人,年均增加1462人。1996—2000年隨全縣經濟的發展,計畫生育政策的進一步落實,全縣人口增長逐步放緩,5年間人口淨增加5591人,年均增加1118人,比前5年減少344人。2000年根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統計,全縣共有人口4.43萬戶、19.65萬人,其中男10.1萬人,女9.55萬人。1990—2000年人口增長率為5.29‰。

經濟

2014年乳源縣地區生產總值64.1億元,增長11.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億元,增長15.9%,城鄉居民人均收入14183元,增長9.8%。2014年在全市科學發展考核中獲得第一名。2014年一季度全縣生產總值10.86億元,增長7.1%,增速在全市排名第三。

五大戰略:“生態立縣、工業強縣、農業穩縣、旅遊旺縣、科教興縣”發展戰略。

六大工程:“生態保護、綠色工業、生態農業、特色旅遊、生態人居、生態文化”工程。

農業

乳源是廣東北部山區的一個農業縣。建國前,農民無地或少地,缺乏耕畜和農具,特別是瑤區,山多田少,田塊窄小而分散,瑤民只得在開耕和收穫季節牽牛背鍋到數十里外的田寮安營“吊耕”,匆匆而去,急急而回。因而,農業生產水平低下,農民生活拮据。1949年,全縣糧食總產16820噸,畝產62.5公斤,人平生產糧食僅204公斤,而糧食占有量極為懸殊。農民終年辛勞,在交付地租賦稅後,所剩無幾。“放下禾鐮無米煮,三荒四月賣青苗”,“半年糠菜半年糧,番薯芋頭捱過冬”的民謠,就是當年農民生活的寫照。

建國初,通過開展土地改革,互助合作,興修水利,推廣農業科學技術,糧食年年增產,1957年的總產和畝產,分別比1949年增長88.7%和64.8%。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搞“大躍進”,生產力遭到破壞,1960年,糧食總產比1957年下降21.6%,使農民生活處於困境。1961年後,農村體制下放,1962年,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即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糧食生產逐年得到恢復和發展,1965年糧食總產比歷史最高水平的1957年增長12.9%,1966~1970年,農業生產因受“文化大革命”的衝擊,糧食總產量沒有一年能達到1965年的水平,其中1966年比1965年減產18.5%。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改革農村體制,在土地公有的前提下,實行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分戶經營,統分結合,雙層經營,和調整生產結構,農村湧現一批專業戶、重點戶和經濟聯合體。1984年,在原生產隊和生產大隊,建立起地域性合作經濟組織,即經濟合作社和經濟合作聯社,體制和經營形式的改革,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1989年,種植業產值比1978年增長38%,其中糧食總產增長28.5%(比1965年增長79%),油料、黃豆、蔬菜的產量也有較大幅度的增長。

乳源從1981年起開始全面鋪開以單家獨戶承包為主體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84年起與農村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的各種責任山、自留山等土地、山林權屬得到落實,農業經濟活力開始呈現出來。1986年,乳源提出“五年消滅荒山、七年綠化乳源”的奮鬥目標,全縣狠抓以造林種果和改造中低產田為主要內容的農業綜合開發工作。大力發展以“水果、蠶桑、茶葉”為主體的“小五園”經濟,全縣農、林、牧、副、漁和鄉鎮企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並逐步進行了轉型。農村經濟從以糧食生產為主的單一型經濟發展模式逐步過渡到穩定糧食生產、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多種經營、發展農村商品經濟,從零星分散的小而全小農經濟發展模式向基地化、社會化、商品化的生產方式轉變,促進了全縣農村經濟的發展。1989年,全縣農業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0.3萬畝,占當年耕地總面積的63.3%,比1986年提高2.1個百分點;全縣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達1.46萬千瓦,比1986年增長18.8%;全縣農村社會總產值從8513萬元提高到1.86億元,增長1.01倍;農業商品率由1986年的39%提高到43%;農業總產值年均遞增1.73%;糧食總產量於1988年達到7.2萬多噸,創歷史最高水平;水果、蠶桑、黃煙、甘蔗、油料、茶葉等主要經濟作物種植和產量連年增加。“七五”期間全縣累計共造林58.2萬畝,使90%以上的宜林荒山基本上種上了樹,綠化率明顯提高,“封、管、造”政策實施的結果使全縣林業生產開始扭轉80年代初森林砍伐量超過林木生長量的被動局面,進入了良性循環發展期;畜牧、水產產量年均遞增8%以上;鄉鎮企業由1986年的2118個發展到3129個,從業人員由6296人發展到1.28萬人,增長1倍多,總收入年均遞增54.4%,鄉鎮企業開始由平穩發展進入快速發展的軌道,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貧困地區,特別是七個石灰岩鄉鎮民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初步的改善,農村產業結構得到了初步調整。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的比重,林、牧、副、漁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逐年上升,農村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顯著增強,農村勞動力逐步向二、三產業轉移。

工業

從1986年起,乳源開始全面實施工業體制改革,擴大企業經營、管理自主權,並依次進行了計畫、價格、流通、財稅、金融、外貿、固定資產投資等一系列改革,從第七個五年計畫開始,多渠道籌措資金,著重加強了交通、能源(尤其是水電)、郵電通訊和原材料、出口創匯以及人民生活急需的生產項目的建設。先後建成了錫冶煉、銻冶煉、稀土材料、大東山稀土礦等新生產項目,對食品飲料總廠、水泥廠、農機廠等一批老企業進行了擴建、改造,增強了發展後勁。“七五”期間的1987—1989年,全縣累計完成固定資產總投資9431萬元,新增固定資產7704萬元。全縣發電總量、水泥、礦產品、機製紙、松香、原煤等主要工業品產量有較大幅度增加,銻粉、稀土、矽鐵等產品開始打入國際市場;獼猴桃軟糖、金銀花飲料等分別榮獲省、市優質產品獎;錫錠、條紋包裝紙、超細銻白粉等產品填補了韶關市工業產品空白。全縣交通、郵電、能源、住宅等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到1989年底,全縣郵路長度、公路通車裡程分別達到564公里和533公里;縣屬小水電裝機總容量達到5.99萬千瓦,比1986年增長16.3%;全縣居民住宅竣工面積達20.9萬平方米;按可比價格計算,全縣生產總值年均遞增3.7%,社會總產值年均遞增10.9%,其中縣屬社會總產值年均遞增12.2%;國民收入年均遞增6.4%;縣屬全民所有制獨立核算工業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達1.14萬元。

商貿

“七五”期間乳源從增加總量、保持有效供給、穩定市場需要出發,充分發揮商業、供銷、糧食等部門的流通主渠道作用以及集體、個體商業的補充作用,加強工商、物價、標準計量等部門的管理監督,有效促進市場的繁榮穩定。1989年,全縣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1.01億元,比1986年增長1.14倍;集市貿易成交額達2856萬元,增長1.21倍。在搞活流通的同時,積極採取促產培財、強化稅收征管、緊縮財政支出,嚴格控制集團購買力等政策措施,以中國人民銀行乳源支行為中心嚴格貫徹治理、整頓方針、積極加強存貸款監管,穩定貨幣、穩定金融秩序、發揮信貸槓桿的有效作用,使全縣經濟獲得較快的發展。1989年,全縣財政總收入達1115萬元,比1986年增長68%;全縣銀行存款餘額達8135萬元,比1986年增長64.2%,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達到4878萬元,比1986年增長1.1倍;各項銀行貸款餘額1.37億元,比1986年增長58.2%;1987—1989年全縣外貿收購總值累計1876萬美元,對外簽訂利用各種外資契約12宗,實際利用外資115萬美元。1989年底經工商部門登記註冊的“三來一補”企業6戶,“三資”企業2戶。全縣職工人數1.67萬人,全縣職工年人均工資2205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551元,比1986年分別增長46.4%和38.8%。

交通

國家高速G4 京港澳高速公路,國道G323線,省道S250、S249、S258線構成交通大骨架。

1990年,乳源縣境 公路總里程734公里,公路密度每平方公里34.5公里。從1991年起,乳源掀起公路建設高潮。1993年12月成立“乳源瑤族自治縣公路改建重點工程指揮部”,負責縣境國、 省道工程的改建工作;1994年4月,成立“坪乳公路第一工程指揮部”,負責組織、協調坪乳公路乳源段第一段二級路21.25公里改建工程的招投標、施工監理、質量驗收及與當地政府、民眾、各有關單位的協調工作;2000年,全縣開展“村村通機動車”公路大會戰。從1994交通年至2003年,先後改建了坪乳公路第一段21.25公里、乳桂線26.6公里、國道323線侯公渡至附城大富橋6.4公里、鮮明公路2.1公里、 京珠高速公路出口至國道323線南環路2.74公里、坪乳公路大橋鎮至石斷下的公路1.8公里。1989—2003年,全縣新建公路119條,727公里,改建公路40條(段)484.64公里,其中:新建高速公路乳源段1條58.5公里、改建國道1條(4段)26.98公里、省道4條(6段)132.26公里,縣道7條134.6公里、鎮村公路21條119.7公里、林區公路1條12.5公里。2003年底,全縣擁有公路196條,通車總里程1463公里,其中:京珠高速公路乳源段1條58.5公里,國道1條72公里,省道4條179.4公里,縣道8條144.8公里,鎮村公路164條743公里,林業公路18條265.3公里。全縣14個鎮106個行政村通了公路,14個鎮和部分行政村通了水泥路或瀝青路,公路密度從1989年每平方公里34.5公里提高到了68.9公里,形成了以國省道為主構架,縣、鎮、村、林區公路相連的公路網路。

社會

衛生

(一)公費醫療

新中國建國初期,行政事業單位的幹部職工實行病號公費醫療補貼制,後實行公費醫療全包制。改革開放後,曾改公費記帳為按工齡長短計算按月發到人,幹部職工就醫門診費負擔10%,留醫者在職負擔15%,退休負擔10%,離休幹部門診、留醫全部公費。後改在縣就診憑本人有效醫療證記帳,自行轉院作自費醫療處理,門診醫藥費一單限400元內個人負擔10%;住院費用個人負擔5%;非本縣醫療單位就診每月限額:離休人員20元,退休人員15元,其他人員10元,超出限額憑正規醫療單位正式醫藥發票實報50%,慢性病經公費醫療辦核實每處方報6元,血吸蟲病患者住院一次報銷醫藥費不超過700元,癌症、肺結核、精神病、糖尿病、血吸蟲病、二等以上殘廢軍人等生活確存困難,經批准醫療費免除個人負擔部分,其餘按原有檔案執行。2003年縣公費醫療制度轉為醫療保險制度。

(二)農村合作醫療

自治縣農村合作醫療始於20世紀60年代。1969年2月,廣州軍區189醫院“六·二六”醫療隊,在大橋公社創辦第一所合作醫療站。隨後,各公社相繼辦起合作醫療站。至1983年,全縣農村合作醫療全面停辦。

1996年縣衛生局在洛陽鎮籌辦鎮辦鎮管合作醫療制度。籌資以戶參加,每人每年交納15元,鎮政府和村集體以在冊農業人口數每人每年補償4元和10元。參加合作醫療農民享受規定範圍內各種醫療保健補償,全年累計不超過1000元。全鎮6個管理區中有584戶3290人參加合作醫療。自治縣政府決定在全縣推廣洛陽鎮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由縣財政按規劃參加合作醫療人口撥給各鎮合作醫療支持資金,其中瑤族鄉鎮每人每年4元,其餘鄉鎮每人每年2元。全縣各鎮合作醫療先後啟動。

2004年末實施新型合作醫療制度,農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每人每年交納資金10元,省扶持25元,市、縣、鎮按4:4:2的比例扶持10元。實行大病(住院治療)報銷為主,住院醫藥費用按鎮級醫院報50%,縣級醫院報40%,縣外醫院報30%。設立起付線,縣級為200元,縣外為300元,最高封頂線為10000元。2005年全縣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人數為91855人,參加率57.5%,住院報銷醫藥費4535人次,補償金額248.99萬元。救助補償178人次,發放醫療救助金37.52萬元,救助貧困家庭人口581人。有效地緩解了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當年被韶關市評為農村合作醫療先進縣。

體育

(一)縣辦體育運動會

自治縣成立後,縣體委每年都要舉行各種運動會和選拔賽、邀請賽。1963年至2005年縣辦規模較大的運動會有149次,其中全民性運動會89次,縣中國小生運動會60次。還分別於1977年、1979年、1984年、1987年舉行4次少數民族運動會以及職工運動會、農民運動會等。自治縣還曾承辦廣東省和韶關地區運動會10多次。

(二)組團參加全國和省市體育運動會

1964年至2005年曾先後組織運動隊參加國際級比賽2次,獲金牌3枚,銅牌1枚;參加國家級比賽5次,獲金牌10枚,銀牌3枚;參加省級比賽8次,獲金牌5枚,銀牌8枚;參加市級比賽20次,獲金牌43枚。

1999年9月乳源瑤族龍舟男女隊代表廣東省赴北京參加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獲得龍舟比賽男女6個項目中的4枚金牌和2枚銀牌,實現廣東省在歷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金牌零的突破,受到省、市政府的嘉獎。2003年9月乳源瑤族龍舟隊和押加隊代表廣東省參加在寧夏舉行的第七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獲得龍舟比賽男女6個項目中的5枚金牌和1枚銀牌, 獲得押加比賽1枚銅牌和1個第五名。2002年6月乳源瑤族龍舟隊參加在長沙、浙江舉行的“五芳齋杯”國際龍舟邀請賽,包攬了全部項目的3枚金牌。2005年獲市十二屆運動會少年女足第一名、少年男子桌球團體第二名、少年男子足球第六名、少年男組總分第六名。

文化

(一)唱山歌

乳源瑤漢族人民都喜歡唱山歌,漢區以桂頭、一六、大橋、紅雲、侯公渡等鄉鎮流行。瑤區則是村村寨寨的瑤族同胞都愛唱山歌、會唱山歌。歌聲悠揚動聽、音細而長,唱時講究一定的技巧,強調拖音、吐氣,曲調清新,使聽者感到十分親切。平日裡,瑤族青年男女上山打獵、伐木、耕作或到田間勞作時,都歌不離口,或獨唱或男女對唱。逢年過節,喜慶的日子裡,人們還會集合到林間、草坪盡情地對歌,傳情達意。

(二)舞獅

乳源的舞獅主要有醒獅和驚獅兩種。舞獅是民間最普遍、最常見的一項娛樂活動,凡喜慶日子,皆以舞獅助興。特別是春節期間,從年初一至元宵,更是爆竹聲聲、鑼鼓咚咚,舞獅隊伍穿街過巷、走家串戶,舞獅拜賀,祈福消災。

民間舞獅隊如新置獅頭,要擇日在廳堂簪花披彩,然後到長流水的江河邊跪下點光。要盛上熟豬頭一隻、熟雄雞一隻、生猛鮮魚一條,叫“三牲”,同時要有酒、水果、糍粑和香紙寶燭奉拜,用一支新毛筆蘸上珠砂、生雞血點獅頭的雙目,舞獅藝人要還要唱“獅頭歌”。

(三)舞龍

乳源民間舞的龍主要有木雕龍、紙紮龍和稻草龍三種。桂頭、楊溪舞木雕龍,附城舞紙紮龍,大布、大橋等山區舞稻草龍。舞龍時間除節日慶典由單位出資製作安排活動外,民間自發性的每年一般在農曆正月初十至十五日的夜間進行(惟桂頭王龍圍等村在白天進行)。

(四)舞春牛

“舞春牛”是流行於桂頭、楊溪、一六等鄉鎮的一種民間歌舞。活動多在冬、春農閒季節進行。舞春牛有兩種表演形式,一種是由一男子穿戴竹篾織的用紙裱的牛頭、牛尾,手中搖著扇子,扮成書生樣子,另有兩個姑娘挑著花籃,邊舞邊對唱表演;另一種形式,是由一個小孩扮演牧童騎牛(人扮)吹笛,另由幾個姑娘挑著花籃一起表演、對唱。唱詞以問答式為主,通俗易懂。

教育

學前教育

1990年12月22日,縣教育局成立幼兒教育中心教研組,加強對幼兒教育的研究,提高幼兒教育水平。

1996年9月,縣文化館創辦縣藝術幼稚園,1998年和1999年小星星幼稚園和小博士幼稚園等由單位、企業和個人辦的民辦幼稚園相繼開業,縣城共有幼稚園4間。

2003年,縣科技教育局制定《乳源縣學前班教育教學常規評比標準》和《乳源縣幼稚園督導評估方案(試行)》。全縣共有9所幼稚園,分別是:公辦1所(縣機關幼稚園),鄉鎮中心幼稚園1所(大橋中心幼稚園),駐縣廠(場)幼稚園2所(天井山幼稚園、五指山幼稚園),其餘5所為社會力量興辦的幼稚園,分別是:縣藝術幼稚園、小星星幼稚園、小博士幼稚園、一小幼稚園、倍蕾幼稚園。

為抓好學前教育,全縣各中心國小都開辦了一年制學前班。學前班教材採用廣東省教育廳義務教育處編寫的《學前班教材》,學前班的教學活動以遊戲為主,通過直觀教育加看圖寫字、計數,初步培養幼兒認讀能力、動手能力,使幼兒身心健康全面發展。2003年全縣國小附設的學前班有80個,就讀幼稚園的幼兒有1360人,3—6周歲兒童入園率達52.5%。

國小教育

1990年,全縣有國小132所,教學點153個,在校學生2.49萬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7.4%,畢業率92.7%,普及率96.5%。

1996年,全縣有完全國小118所,初級國小(含教學點)105個,在校國小生2.65萬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7%,15周歲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98.4%,畢業率99.7%,輟學率0.16%,各項指標均達到“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驗收標準。當年10月,順利通過國家教委評估驗收組對“兩基”工程的檢查驗收。

2000年,全縣有國小110所(其中省屬廠場辦3所),教學點60個,在校學生2.32萬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6%,輟學率0.26%,15周歲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99.3%,畢業率99.6%。2003年,全縣有完全國小92所,教學點22個,在校學生2.13萬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9%,輟學率0.04%。是年,全縣國小中有7所被評定為縣一級學校,4所為市一級學校。上等級的鎮中心國小占36.8%。

中學教育

1990年,全縣有 普通中學20所,其中 完全中學2所,鄉鎮初級中學15所,其他單位辦的初級中學3所,全縣高中40個班,學生1825人,其中女學生695人,瑤族學生141人;國中124個班,學生5777人,其中女學生2139人,瑤族學生490人。

1992年開始,全面實施普及 九年義務教育。經5年的艱苦努力,1996年10月,通過國家教委的檢查驗收,各項指標符合要求,全縣基本實現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

2000年,全縣有完全中學2所,初級中學16所,在校高中生830人,國中生1.05萬人,國中階段入學率98.8%。2003年,新建1所乳源高級中學。是年,全縣有國中224個班,學生1.12萬人;高中27個班,學生1408人。

行政區劃

乳源瑤族自治縣轄9個鎮:乳城鎮、一六鎮、桂頭鎮、洛陽鎮、大布鎮、大橋鎮、東坪鎮、游溪鎮、必背鎮。共有115個村(居)委會,1082個自然村。縣人民政府駐乳城鎮。

乳城鎮

乳源瑤族自治縣乳源瑤族自治縣

為乳源縣城所在地,是省政府確定的268箇中心城鎮之一,是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和物資集散地。全鎮總面積191.5平方公里,轄13個村委會,5個居委會,總人口6.91萬,其中常住人口6.4萬,流動人口0.42萬。

必背鎮

必背,原叫“鱉背”, 因有小山形如鱉魚背,故名“鱉背”,由於“鱉”字筆畫多難寫,訛為“必背”,是乳源瑤族自治縣瑤族聚居的一個鎮,位於乳源縣城東北54公里的大瑤山腹地,跨東經113°14′,北緯25°00′,東靠桂頭鎮,西臨大橋鎮,南鄰東坪鎮和游溪鎮,北鄰樂昌市的長來鎮和河南鎮,鎮駐地必背口,鎮駐地前有一條楊溪河,自西向東流經橫溪、半坑、王茶、必背和桂坑五個村委。

必背瑤山風光秀麗,景色怡人,層巒疊嶂、林木蔥鬱,自然資源豐富,有古樸的瑤寨、美麗的黃龍八景以及黃龍、黃鳳、神女、問金龜、酒壺石、筆架峰等奇特的景觀;最具特色的民俗村——大村,廣東旅遊特色村——必背口村;除此之外,還有許多豐富的資源待開發,如龍王寨、廣東最美麗的鄉村——桂坑尾瑤寨等。

桂頭鎮

桂頭鎮是乳源瑤族自治縣最大的一個平原鎮,鎮政府駐地位於縣城東北面的武江河畔,南距韶關市區29公里,距縣城25公里。鎮域東南與武江區重陽、湞江犁市鎮接壤,西北與本縣的游溪鎮、必背鎮交界,北與樂昌市長來鎮毗鄰。是乳源縣的三個中心鎮之一,具有“歷史悠久、區位特殊、文化多元、人員複雜、事務繁多”的特點,轄14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92個自然村,8616戶;總人口3.5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萬人;總面積108平方公里,農業耕地面積2.85萬畝,其中水田2.37萬畝,旱地0.53萬畝,魚塘、山塘、水庫共1701畝,森林面積12萬畝,森林復蓋率為72%。

一六鎮

一六鎮位於乳源縣東北部,西南距縣城15公里,北距桂頭鎮13公里,境地東鄰武江,南鄰乳城,西鄰東坪,北鄰游溪,因逢一、六為墟日而得名。全鎮設有7個村委會和1個社區,下轄78個自然村、103個村小組。全鎮總戶數3504戶,15507人,其中農業人口14787人,非農業人口720人。近年來,我鎮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國民經濟保持良好勢頭,農村經濟穩步提高。2009年全鎮實現農業生產總值8869萬元,農村人均收入4194元。

大布鎮

革命老區——大布鎮地處粵北山區嶺南山脈深處,跨東經113;08,北緯24;32,東與武江區江灣鎮交界,南與英德市鳳梨鎮相鄰,西、北與本縣洛陽鎮相連,四周群峰疊翠,山清水秀,是典型的石灰岩高寒山區鎮。平均海拔600多米,氣溫適宜,年均氣溫18.7℃,全年無霜期286天。水力資源豐富,年均降雨量為1995.6毫米。地域面積175平方公里,全鎮管轄7個行政村一個居委會84個自然村108個村民小組。2008年全鎮總人口數為13301人,共2390戶,其中農業人口有2172戶。目前全鎮農業耕地總面積14760畝,其中水田面積10547畝。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在政府的引導下,農民轉變思想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營造山區品牌,回響政府提出的“一鄉一品”的號召,農民收入得到了增加,生活相對提高了,整個老區呈現出一派團結、勤勞、興旺的景象。

大橋鎮

大橋鎮位於乳源縣西北部,東經113º09´,北緯24º59´,鎮域東鄰必背鎮,西鄰樂昌沙坪鎮,南鄰東坪鎮,北鄰樂昌雲岩鎮,西南鄰乳陽林業局。鎮駐地南距縣城(直距)27公里,北距雲岩鎮15公里。全鎮21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265個自然村,7596戶;總人口39383人,其中農業人口37083人;總面積384平方公里,農業耕地面積4萬畝,其中水(旱)田2.6萬畝,旱地1.4萬畝,森林面積28萬畝,森林復蓋率72%。

游溪鎮

游溪鎮位於縣城東北部,東鄰桂頭鎮,南鄰一六鎮,西鄰東坪鎮,北鄰必背鎮。現游溪鎮是由原柳坑鎮和老游溪於2005年5月鄉鎮撤併時合併而成。鎮政府所在地設在原柳坑鎮,地名為上鋪(柳坑口),西南距縣城23公里,南距一六鎮7公里,北距桂頭鎮6公里。

洛陽鎮

洛陽鎮位於廣東省乳源瑤族自治縣西北部東經113.2度,北緯24.41度,東與本縣東坪鎮、大布鎮、韶關市武江區江灣鎮交界;南與英德市波羅鎮、清遠市陽山縣江英鎮相鄰;西與陽山縣秤架瑤族鄉接壤;北靠五指山乳陽林業局,集革命老區、石灰岩山區、民族雜居地於一體,是廣東省推行村官“雙向承諾制”的發源地。因機構改革需要,2005年5月,原洛陽鎮與古母水鎮合併成洛陽鎮。

東坪鎮

東坪鎮是乳源三個瑤族鄉鎮之一,於2005年5月鄉鎮行政區域調整時,由原龍南鎮併入東坪鎮新成立的鄉鎮。現鎮政府所在地(原龍南鎮人民政府駐址)位於乳源縣城西北部,距縣城14公里。依偎在廣東第三大水庫、著名風景區——南水湖畔,東與必背、游溪鎮一衣帶水,南靠乳城鎮,西鄰洛陽鎮,北與大橋鎮相鄰。

榮譽

乳源先後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單位”、“全國民族體育先進集體”、“全國綠化模範縣”、“全國綠色食品示範縣”、“中國綠色名縣”、“中國果菜無公害十強縣”、“中國果菜無公害示範縣”、“中國最佳民族生態旅遊名縣”、“中國最佳民族生態旅遊目的地”、“全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示範縣”、“中國金融生態縣”、“中國農村水電之鄉”、“中國觀賞石之鄉”、“中國瑤繡之都”、“廣東省綠色名縣”、“廣東省文明縣城”、“廣東省旅遊強縣”、“廣東省林業生態縣”、“廣東省體育先進縣”、“廣東省衛生鎮”、“廣東省雙擁模範縣”、“廣東省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範縣”。

土產特產

乳源瑤族自治縣乳源瑤族自治縣

綠鮮冠巴西果王汁

據測定,目前已知巴西果果實含有超過130種以上的芳香物質,故名百香果,有“果汁之王”的美稱,極適宜加工成果汁飲料。該縣自2002年底開始大面積發展巴西果的種植,生產基地主要在乳城、一六、游溪、桂頭等平原區鎮。目前,巴西果種植面積有1萬多畝。“綠鮮冠”巴西果王汁是該縣引進的韶關綠鮮冠天然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一種純天然果汁飲料,它以巴西果為原料水果提取其汁液加工而成,被政府權威部門檢驗認為健康營養“四不含”果汁飲料,即不含合成防腐劑、甜味劑、香精、色素,產品酸甜適中,口感清純,香氣濃郁,富含多種胺基酸、維生素以及各種微量元素,有生津止渴,營養健身,增進食慾,補充體力和增強免疫力等功效。

還原筍

大峽谷牌還原筍產於乳源瑤族自治縣大布鎮境內的大峽谷自然保護區,生產基地總面積23000畝。平均海拔高度500米以上,雲霧多,空氣濕度大,強烈陽光直射少,且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日照時間為1515.3小時,年平均氣溫為15~19.8℃,極端低溫也只有零下4℃,無霜期達300天,年均降雨量為1752毫米。

本產品系天然食品,以無污染的大峽谷自然保護區翠綠群山中的竹筍精製而成,含多種人體所需的維生素及纖維素,味道鮮美,口感極佳,不含防腐劑、合成色素等化學添加劑,是無污染、安全、優質、營養的天然健康食品。

源霧山牌玫瑰茶

乳源瑤族自治縣乳源瑤族自治縣

玫瑰茄生產基地位於海拔500米以上的乳源瑤族自治縣高寒山區必背鎮。產地晝夜溫差大(約10℃以上),年平均日照時間為1350小時,年平均氣溫為17℃,年均降雨量為1752毫米。該基地土地肥沃,遠離礦山和村落,周圍沒有工業和生活污染源的影響,空氣清新,大氣環境質量好。

該縣研製的玫瑰茶系列產品是色、香、味俱佳的純天然保健飲品,它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有機酸、維生素C、多種胺基酸、大量天然色素及多種礦物質。其中最突出的是木槿酸,被認為對治療心臟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等病有一定療效,對腸、子宮肌肉有解痙作用,還有驅蟲效果,並能促進膽汁分泌、降低血液濃度、刺激腸蠕動。具有清涼解毒、開胃生津、利尿解毒、抑制細菌等功效,非常適合菸酒人士,以及在有刺激性氣體崗位作業的工人作清涼飲料。

廣東行政區劃

廣東省位於中國大陸最南部,南臨南海。全省地處低緯度,北回歸線橫貫陸地中部。大陸海岸線總長3368千米,島嶼眾多。陸地面積17.98萬平方千米,海島面積1600平方千米。2004年年末全省常住人口8303.72萬人。少數民族人口約占全省總人口的1.5%,以壯、瑤、畲、回、滿等為主。廣東省轄21個地級市,54個市轄區、23個縣級市、41個縣、3個自治縣。

廣東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廣州市越秀區 | 荔灣區 | 海珠區 | 天河區 | 白雲區 | 黃埔區 | 番禺區 | 花都區 | 南沙區 | 蘿崗區 | 增城市 | 從化市
深圳市福田區 | 羅湖區 | 南山區 | 寶安區 | 龍崗區 | 鹽田區 | 光明新區 | 坪山新區
珠海市香洲區 | 斗門區 | 金灣區 | 珠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萬山海洋開發試驗區
汕頭市金平區 | 濠江區 | 龍湖區 | 潮陽區 | 潮南區 | 澄海區 | 南澳縣
韶關市湞江區 | 武江區 | 曲江區 | 樂昌市 | 南雄市 | 始興縣 | 仁化縣 |翁源縣 | 新豐縣 | 乳源瑤族自治縣
佛山市 禪城區 | 南海區 | 順德區 | 三水區 | 高明區
江門市蓬江區 | 江海區 | 新會區 | 恩平市 | 台山市 | 開平市 | 鶴山市
湛江市赤坎區 | 霞山區 | 坡頭區 | 麻章區 | 吳川市 | 廉江市 | 雷州市 | 遂溪縣 | 徐聞縣 | 東海島經濟開發試驗區
茂名市茂南區 | 茂港區 | 化州市 | 信宜市 | 高州市 | 電白縣
肇慶市端州區 | 鼎湖區 | 高要市 | 四會市 | 廣寧縣 | 懷集縣 | 封開縣 | 德慶縣 | 肇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惠州市惠城區 | 惠陽區 | 博羅縣 | 惠東縣 | 龍門縣 | 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 | 仲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梅州市梅江區 | 興寧市 | 梅縣 | 大埔縣 | 豐順縣 | 五華縣 | 平遠縣 | 蕉嶺縣
汕尾市陸豐市 | 海豐縣 | 陸河縣 | 紅海灣經濟開發試驗區 | 華僑管理區
河源市源城區 | 紫金縣 | 龍川縣 | 連平縣 | 和平縣 | 東源縣
陽江市江城區 | 陽春市 | 陽西縣 | 陽東縣 | 陽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海陵島經濟開發試驗區 | 崗僑管理區
清遠市清城區 | 英德市 | 連州市 | 佛岡縣 | 陽山縣 | 清新縣 | 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 | 連南瑤族自治縣
東莞市
中山市
潮州市湘橋區 | 潮安縣 | 饒平縣 | 楓溪區
揭陽市榕城區 | 普寧市 | 揭東縣 | 揭西縣 | 惠來縣 | 東山區 | 揭陽經濟開發試驗區 | 普寧華僑管理區 | 大南山華僑管理區
雲浮市雲城區 | 羅定市 | 雲安縣 | 新興縣 | 鬱南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