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區

老城區

老城區位於洛陽市城市區中東部和北部,是洛陽最早的建成區,是洛陽市六大主城區之一,也是全市的經濟、文化、商貿中心。 老城區轄9個街道辦事處,含32個社區居委會、11個行政村,總面積56.7平方公里,城區面積4.7平方公里;總人口18.5萬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城區人口14萬,占全市人口2.5%。域內地形西北高、東南低,地形複雜,氣候多樣。人力資源、旅遊資源豐富,第三產業比較發達,工業經濟相對不足,屬典型的生活消費區和現代商貿區。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老城建城史可追溯至公元前1042年的西周時期。北宋始設河南府城,金設“金昌府”。1948年洛陽解放前,老城的城區基本保留了公元1217年金在洛陽設“金昌府”時的建築格局,“老城”之名由此而來。

自然地理

老城區位於洛陽市城市區中東部和北部,是洛陽最早的建成區,是洛陽市六大主城區之一,也是全市經濟、文化、商貿中心。老城區現轄8個街道辦事處,含32個社區居委會、11個行政村,總面積56.7平方公里,城區面積4.7平方公里;總人口18.5萬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城區人口14萬,占全市人口2.5%。

老城區物產資源豐富,牡丹、蘋果、棗、梨、大棚蔬菜等聲名遠播周邊地區。老城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並由北向南傾斜,自然形成邙山黃土丘陵區和城區內盆地兩部分。

老城區政府所在地:老城區環城西路58號。

老城歷史

1217年,老城區興建“河南府”。

至後800年,城市區域未發生變化。

2000年,將原郊區的邙山鎮和洛北鄉的新生村、工農村、燒溝村、岳村劃歸老城區管轄。

區劃調整後,老城區轄7個街道、1個鎮。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141571人。

2005年12月31日,老城區轄7個街道、1個鎮。

2012年11月,邙山鎮改制為邙山街道辦事處。

截至目前為止,老城區轄8個街道。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老城區老城區

1948年5月洛陽解放後,經過8年的政權建制過渡時期,於19

56年1月正式成立老城區人民政府。轄四隅、四關(東南隅、東北隅、西北隅、西南隅,東關、西關、南關、北關);1957年8月東關、北關劃出成立瀍河區;1958年8月設老城區人民委員會,後改稱老城區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轄東街、西街、西關3個分社;1958年12月老城區、西工區合併為洛北區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增設西工分社;1959年3月改稱洛北區人民委員會。轄東街、西街、西關、西工4個分社;1968年5月成立洛北區革命委員會。轄西關、南關、東南隅、東北隅、西南隅、西北隅、西工、金谷園8個辦事處;1975年12月洛北區分為兩個區。洛北區革命委員會轄東南隅、東北隅、西南隅、西北隅、西關、南關6個辦事處。西工區革命委員會轄西工、金谷園2個辦事處;1980年5月洛北區革命委員會改稱洛北區人民政府,建置不變;1982年6月洛北區人民政府改稱老城區人民政府,直至1988年建置基本不變。

1989年~1993年,政府機構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為43個委(局、辦公室),轄6個街道辦事處。後經過1994年、1997年兩次調整和機構改革,區政府機關變為17個職能部門、3個內設機構。老城公安分局、老城工商行政管理局實行市垂直領導,監察局與紀委合署辦公。2000年7月市區劃調整後,原郊區的邙山鎮和洛北鄉4個行政村劃歸老城區管轄,老城區並成立洛浦辦事處和農村經濟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簡稱農業辦公室)。截至2000年12月,老城區實行了城市區管理鄉鎮的組織體系。

區劃詳情

西關街道辦事處 東南隅街道辦事處 西南隅街道辦事處
南關街道辦事處 東北隅街道辦事處 西北隅街道辦事處
洛浦街道辦事處 邙山街道辦事處 道北路街道辦事處

地理環境

位置

2000年老城區地處東經112°17′10″至112°33′10″;北緯34°46′10″至34°36′20″。位於洛陽市城市區的中東部偏北。東與瀍河回族區相鄰。由北向南分別與瀍河區瀍河鄉的盤龍寨村、上凹村、徐地村、北關村及瀍河區東關辦事處相鄰。西與西工區接壤。由北向南分別與西工區紅山鄉蔣家溝村,西工區唐宮路辦事處、凱東路辦事處為鄰。南與洛龍區隔洛河相望。自西向東分別與洛龍區李樓鄉的曙光村、白沏村,安樂鄉的汝凹村、西崗村、中崗村、東崗村相接。北與孟津縣交界。由東向西分別與孟津縣朝陽鎮的後李村、向陽村、鄭家窪村、位家坡村、周寨村,麻屯鄉的水泉村,常袋鄉的石碑窪村相交。

地勢地貌

轄區分邙山丘陵區和城區內盆地兩部分,分界線大約以隴海鐵路為界。地勢走向由西北向東南緩緩傾斜,南北高差約100米。北部地形起伏較大,含有邙山鎮及所屬19個行政村和洛浦辦事處所屬燒溝村、岳村兩村。

氣候

老城區年平均氣溫在14.2℃~14.7℃之間。四季平均氣溫:冬季(12月~來年2月)平均氣溫1.5℃~3.4℃;春季(3月~5月)平均氣溫12.5℃~15.5℃;夏季(6月~8月)平均氣溫22.8℃~26.8℃;秋季(9月~11月)平均氣溫12.3℃~15.2℃。

老城區年降水量在532.3毫米~685.4毫米之間。降水期多集中在每年6~8月份。從12年來氣象志書記載情況反映,一般降水量為:春季104.4毫米~182.3毫米之間;夏季263.7毫米~408.6毫米之間;秋季109.3毫米~178.6毫米之間;冬季17.2毫米~37.6毫米之間。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老城區土地資源主要分布在邙山鎮和洛浦辦事處的行政村,全區可開發利用土地38899.4畝,其中3400畝黃色粉礦質黏土、亞黏土。褐黃色亞黏土、丘陵坡地可建磚瓦窯製作磚瓦建築材料。相對平坦優質土地3.55萬畝,適宜種植糧食、油料作物和花卉、蔬菜等。

植物資源

老城區植物大體可分為6類,分別為:

糧油類:小麥、大麥、玉米、穀子、高粱、芝麻、油菜、大豆、花生等。

蔬菜類:蔥、蒜、大白菜、胡蘿蔔、洋蔥、茄子、西紅柿、青菜、捲心菜、菠菜、芹菜、辣椒、豆角、絲瓜、茄瓜、南瓜、冬瓜等。

瓜果類:西瓜、甜瓜、桃、杏、蘋果、葡萄、櫻桃、棗、無花果等。

喬灌木類:松樹、柏樹、楊樹、柳樹、榆樹、槐樹、桐樹、椿樹、桑樹、皂角樹、女貞、欒樹等。

花卉類:牡丹、芍藥、月季、小月季、石榴、丁香、玫瑰、菊花、臘梅花、迎春花、繡球、茉莉、蘭花、仙人掌、夾竹桃、夜來香等。

野草類:茅草、白草、狗尾草、蒼耳、灰灰菜、豬毛菜、黃蒿、馬齒莧、蒲公英、蟋蟀草等。

動物資源

老城區動物資源主要涉及以下7種,分別為:

家養動物:豬、牛、羊、驢、騾、馬、狗、貓、兔、雞、鴨、鵝、鴿等。

野生動物:野兔、蝙蝠、狐狸、褐家鼠、小家鼠、田鼠、大倉鼠等。

飛禽動物:鷹、雕、山雀、貓頭鷹、啄木鳥、布穀鳥、麻雀、鸚鵡、畫眉、燕子、八哥、烏鴉、喜鵲等。

水生動物:草魚、鰱魚、鯉魚、鯽魚、蝦、泥鰍、蟹、河蚌、水蛭等。

爬行動物:蛇、壁虎等。

兩棲動物:龜、青蛙、黑斑娃、蟾蜍等。

昆蟲:蝴蝶、蜻蜓、蟬、蜂、蠶、螳螂、蚊子、蒼蠅、蜘蛛、蠍子、蝸牛、螢火蟲、蚯蚓、飛蛾、瓢蟲、叩頭蟲、跳蚤、臭蟲、蜈蚣、蚱蜢、天牛、蟋蟀、牛虻、螞蟻、蝗蟲、金龜子等。

水資源

老城區地表水主要來源於二渠、三河、二十五道溝。

老城區南部地下水比較豐富,距地面水位最淺處約30米,邙山丘陵地下水比較貧乏,水位最深處井深230米左右。水層厚度約為7米~10米,為碳酸型低礦化淡水,礦化度小於0.5克/升。淺層地下水動態處於相對穩定狀態。乾旱期開採量增大,水位下降,豐水期由降水補給,水位回升快,多年動態變化不大。

人口民族

1990年全區共有家庭戶23794戶,總人口80271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37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6934.8人;2000年全區共有家庭戶41495戶,總人口134912人(常住人口),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25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849人。

以2000年底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老城區民族構成為:漢族139351人,占98.44%,其他少數民族18個:其中,回族1981人,蒙古族73人,滿族98人,苗族3人,布依族6人,藏族4人,朝鮮族10人,瑤族3人,白族8人,傣族1人,維吾爾族5人,彝族1人,侗族1人,土家族6人,壯族19人,塔尼族1人,嗒吉克族1人,鄂倫春族2人,總計2220人,占總人口的1.56%(以上數據包括普查時的流動人口)。

經濟概述

第一產業

老城區老城區

老城區2000年以前沒有農業。2000年6月洛陽市進行區劃

調整,原郊區的邙山鎮,洛北鄉的燒溝、岳村、工農、新生4個村劃歸老城區管轄並以4村為基礎組建洛浦辦事處。從此,老城區成為含有農村的城市區。同年9月,成立了主管農業的政府職能部門——老城區農村經濟工作辦公室。在農業的管理上,區委、政府引導農民根據市場變化調整產業結構、種植結構,利用地域優勢優先發展牡丹產業,重點發展特色養殖;實行科學種田、科學管理;為農民提供信息、技術服務,支持幫助農民打機井、修灌渠、整土地,植樹造林,退耕還林,提高土地質量,提高抗災能力;發展鄉鎮企業,改革生產經營管理制度,提高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到2000年底,老城區農業總產量10288噸,鄉鎮企業總產值32495.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50元。

第二產業

老城區老城區

1989年~2000年12年間,老城工業經濟在曲折中發展。老城是

傳統商貿區,因人口稠密,地域狹小,加之缺乏技術、資金,工業發展相對落後,特別是重工業發展受到限制。老城的區屬工業企業大多是20世紀60年代初大辦工業時興起的。規模小、設備簡陋、工藝落後、產品不定型,有的廠形同作坊,工人大多是街道閒散人員和家庭婦女。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到20世紀80年代初,有20多個規模較大的企業收歸市管。改革開放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區屬企業受自身條件和市場競爭的共同影響,產品的市場占有率下降,效益時好、時壞,有的企業則處於停產、半停產狀態。1992年上半年,區屬企業減少到18家,街道企業僅剩23家。下半年,市政府下放給區管理企業22家,這些企業中效益不好的占三分之二強。

老城區老城區

1989年~1992年,企業改革形式上實行廠長負責制和承包租賃制;1993年後開始實行以股份制改造為主的多種改革形式。企業管理上,政府部門與企業逐步脫鉤,管理模式轉變為監督、

指導、協調和服務,實行層層承包與目標責任制。企業向工業局承包,廠長(經理)對企業承包。區計經貿委和工業局負責組織對廠長、董事長(經理)的招聘、選舉及承包契約的簽訂,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法律法規和強制性社會事務的執行。

區政府在巨觀指導的基礎上,幫助企業調整產業、產品結構,對轉產無望、無發展前途的企業或關、停、並、轉,或“退二進三”(由第二產業轉向第三產業)。到1998年底,區屬企業改革、改制基本完成,全部實行了新的管理承包體制。

至2000年底,下崗工人降至500人,工業總產值上升到4.08億元,是1989年的18倍;資產2.6億元,是1989年的22倍。重點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10248.4萬元,利潤總額1741.2萬元,其中百萬元以上23家重點企業完成增加值2536.7萬元,實現利潤100.8萬元;個體私營企業發展到185個,從業人員1023人,營業收入6446.7萬元,完成工業增加值1773.4萬元,稅金51.3萬元。營業收入是1989年的20倍,工業增加值是1989年的37倍,稅金是1989年的10倍。

第三產業

老城區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6億元,同比增長12.5%,是2005年的2.5倍;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54億元,增長19.6%,是2005年的3.1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9億元,增長25.1%,是2005年的7.2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4億元,增長18.3%,是2005年的3.8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36億元,增長18.5%,是2005年的2.3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完成17500元、6207元,分別增長7%和6%,均是2005年的1.8倍。

老城區2010年全年民營經濟營業收入完成68.5億元,增長14.8%;增加值完成17.6億元,增長15.4%。實施千萬元以上工業結構調整項目19個,完成投資4.3億元。洛陽風動工具、新春都製藥等高新技術企業不斷成長。中小企業融資渠道進一步拓寬,累計為17家企業協調貸款9500萬元;洛陽居興小額貸款公司開業運營,洛陽通寶小額貸款公司通過審批開業。全區限額以上民營工業企業達到62家,占限額以上企業總數的98.3%,其中產值超5000萬元企業12家,超億元企業7家。

社會事業

教育

1989年至2000年,政府對教育的發展制定了長期規劃,累計投入上億元,增添了教學設施、設備,徹底改善了全區的辦學條件,開辦了多種類型職業學校;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學校實現了三個轉變:即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學校結構向多元化轉變;教學設備向現代化轉變。1993年老城區被評為河南省語言文字工作先進單位。1995年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掃除青壯年文盲工作達到省定標準,經省驗收被評為“兩基”合格單位,2000年經考核定為“兩基”鞏固提高合格單位。

科技

1989年至2000年,累計投入科研經費80餘萬元,取得科研成果30多項,改造傳統項目12個,科技收入在經濟收入中的比重以20%的速度逐年增加。2000年加強了對農業種植技術的研究和開發,特別是在牡丹種植、特色種植和養殖業上取得了進展,培育特色品種120多個,提高了效益,增加了農民收入。

體育

1989年後,老城區體育衛生事業得到了迅速發展,人民民眾的健康水平有了進一步提高。體育事業的管理由過去的“官”辦型轉向了“官辦、民辦”相結合,形成了政府主管、社會協辦、全民參與的新格局;體育設施增加,活動場地擴大,活動內容不斷豐富;新穎性、趣味性、競技性的運動項目逐漸進入了尋常百姓的生活。中國小生以體育達標為主;專業體校以培養體育人才為重點;人民民眾以健身和娛樂為目的。

衛生

1989年後,衛生事業空前繁榮,醫療機構打破了國家壟斷局面,呈現出國有、集體、個體、聯營等諸多經營主體,服務的範圍不斷擴大,市場競爭的局面初步形成。特別是從1996年醫療體制改革後,企事業單位幹部職工看病就醫由國家、集體包攬的福利型轉向社會醫療保險形式,服務體系漸趨完備,管理逐步科學。

交通運輸

區內交通發達,310國道、207國道、連霍高速等多條公路穿城而過;王城大道、定鼎路、中州路、九都路、唐宮路等市級道路橫貫轄區;位於邙山鎮的洛陽機場已開闢了近10條國內航線。

文物古蹟

老城區文物古蹟眾多,現存文物古蹟64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比較著名的有東漢的董公祠、妥靈宮,隋朝的周公廟,唐朝的明堂,宋代的文峰塔,元代的府文廟,明清的鼓樓、山峽會館等。

朱文公祠

朱文公即朱熹,南宋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朱文公祠位於南關風化街口,占地面積5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300餘平方米。始建於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嘉靖、萬曆年間曾對該祠進行修繕和擴建。該祠坐北朝南,依南北中軸線依次為牌坊、東西廂房、前廳、大堂、後堂。整體布局嚴謹,風格獨特,為典型的古代紀念性祠堂建築,現存前廳、大堂、後堂。

妥靈宮

妥靈宮(又名關帝廟),位於今文明街東端。該宮坐東向西,有門樓三間,通道一間,卷棚三間,大殿三間,供關羽像。據現存碑記記載:“妥靈宮為曹氏(操)所建”。因關羽死後,其頭顱曾妥放於此故名。自漢以來,妥靈宮成而毀,毀而復成,經歷了1000年風雨。明末,妥靈宮再次被焚,宮殿沉埋於瓦礫之中。乾隆年間,由河南府學博士張賓賢(儒學教授)、郜大鼎(儒學訓導)創議,因舊基而重建,貴官士大夫及商賈細民不約而集百餘人,四方慕義而捐者不計其數,越三月而就。現原建築幾乎全毀,僅存石碑二通和門房通道三間,遺址為文明街國小家屬院。

五聖堂

五聖堂位於西和巷西頭,其建築基本完好。據其門樓下北牆鑲嵌碑文記載: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重修。始建何年不詳。該堂坐西向東,面對西和巷。堂址長13米,寬4米,木板樓房建築,後殿一間,卷棚一間,門樓半間,樓上供奉財神、火神、關帝、瘟神。樓下供白衣大士。每年農曆正月十六為香火會。

董公祠

董公祠位於今老城東大街132號,即民主街南口與東大街交叉處西側路北。是為紀念東漢大夫強項侯京兆洛陽令董宣而建。始建於明代,原築座北向南,祠內正殿一間,卷棚一間。現院記憶體有民國期間的洛陽縣同善局產業碑一塊和乾隆四十一年(1776)“歲次丙申”石碑一方。該祠經改建現為旅社。

四眼井

四眼井位於東南隅東南角,因該街存此井而得名“四眼井街”,所謂“四眼”是在此井四周置四眼站位,可供四人同時取水。元代“金元城池圖”中已有此標註,據此推測年代應在宋元之前。相傳此井早先位於東漢末曹操軍馬草料場附近,為曹軍訓練軍馬取水用井。當地百姓稱井水有“苦、辣、酸、甜”四味。現該井幹枯填埋,僅留井口,2000年修建該街道路時,井口埋於路下。

天津橋

天津橋系隋煬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二月,營東都洛陽時所建,橋的位置在隋朝東都的端門正南三百步外。據記載,出端門百步有黃道渠,渠寬二十步,上有橋三道,過渠二百步,到洛水有天津浮橋。浮橋跨水一百三十步。《方鐐記要》中記載:隋天津橋系用大船連以鐵索,南北起夾樓。後被李窯的農民起義軍燒毀。到了唐太宗貞觀十四年,在天津橋的故址,壘方石為墩造石橋,又名洛陽橋。天津橋有七次被修復,解放後,市政府在天津橋之側築起了一道鋼筋水泥結構的大橋,又於1983年與原橋並齊再築一道新橋,作為快車道,先建的橋為慢車道,現天津橋僅剩一孔橋眼,橋上建有四角翹起的小亭,此即是天津橋遺蹟。

洛嚴關

洛嚴關位於南關菜市西街南口(雷家口),始建於清代。為防城郊“刀客”入城所建。二層磚石結構,進深5米,寬6米,高近7米,大青磚所砌,二層起樓為守夜者望。關口南、北上方各嵌1×0.5m石碑一方,書“洛嚴關”、“口保”。該關舊時所處南關碼頭,傍晚碼頭收船後即閉關門。現關門無存,僅存碗口大門閂臼。

察罕貼木兒墓

察罕貼木兒墓位於苗南村三組,墓冢封土上圓下方,高約15米。察罕貼木兒,字延瑞,穎川沈丘人,元末名將,同時也是鎮壓農民起義的劊子手,曾多次與農民軍作戰,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3年)六月在山東東平被王士城所殺,葬於此,後進村梁王。據民國33年李健人所編著《洛陽古今談》載;“元贈穎川王察罕貼木兒墓,在縣西萬福寺西,今寺已廢,墓在城西北八里許石碑凹金谷園村北邙山下,方形墓,東西各二十八弓,南北各三十弓,高八丈,占地九畝六分;帖木兒為一元代名將,駐鎮河洛,威名遠揚,今墓已作駐軍練習射擊靶場,墓前翁仲石獸猶存焉。”1983年7月發掘此墓,在墓前50米處出土石翁仲一件。

王家節孝牌坊

王家節孝牌坊是老城區至今保存下來唯一的石牌坊。位於廣平街東頭洛陽市鋼木家具廠址。牌坊高4.4米,寬3.8米,兩邊底座有石獅一對,高0.5米,坊額刻“思綸寵錫”四個大字,下額刻有“大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歲次甲申三月上元初吉建立”。

明福王府

明福王府及石獅明神宗朱翊鈞三子福王朱常洵王府.占地約23000餘平方米。2000年洛陽市人民政府在此大規模興建青年宮文化廣場。石獅位於今青年宮廣場南,一雄、一雌,原為明福王府門前左右之石獅。由漢白玉雕刻而成。整體由蹲座獅和獅座兩部組成。兩石獅昂首挺胸,各長1.03米、寬0.8米,高2.12米,獅背上各有2獅仔嬉戲。雄獅右前腳踩球,口微張;雌獅左前腳撫耍1獅仔,口微張,左前小腿部現已損五分之二。獅座離地高0.9米,整座為反“工”字形,上平面:長1.60米,寬1.26米,上層四周陽雕蓮花托瓣,下層四周皆陽雕2獅戲球,凹部四周陽雕花卉。

洛陽縣衙

洛陽縣衙明、清期間曾幾易駐地。明萬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之前,在今青年宮處。之後,該處擴修府王府,縣衙東遷迎恩巷(今民主街)之北,今民生製藥廠、鐵路家屬院和消防中隊址。民國元年(1912年)裁府留縣,縣衙回遷明朝福王府處。民國3年(1914年),再次東遷民主街之北至洛陽解放初。之後至1955年此處為洛陽市人民政府駐地。縣衙占地54萬平方米,東西寬600米,南北長900米,坐北向南,據說大門兩側的石獅為唐代所雕(現已失)。進大門迎面影背牆高9米,長12米。縣衙內建築為明清式風格殿堂、庭院。

祖師廟

祖師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今老城區北大街北段路東。占地1688.23平方米。現存有大殿,耳房。占地面積340.80平方米,大殿面南背北,面寬五間,進深三間,殿內左右暖閣各一間,歇山頂,四周皆斗拱,飛檐起翅,琉璃瓦復蓋,頂部正脊兩端陶塑龍吻,脊背上飾龍、荷花彩陶浮雕,殿頂四角戧脊背上塑四神。大殿數根巨柱、梁枋均飾以彩繪。1996年洛陽市文物局撥專款對其進行了修繕。

三官廟

三官廟(三官:道教信奉的天、地、水三神。又稱延福宮)位於今康樂巷南段東側,據《洛陽縣誌》記載:“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伊王建,內祠三官,范銅為像。”俗稱銅三官廟,原建築有前殿、中殿、後殿、玉皇閣,廟前有戲台。每年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為香會。現僅存後殿,占地約130平方米。東半部頂坍塌,其他建築遺址現為居民樓房。

文峰塔

文峰塔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老城南關東和巷東頭。據塔前原有碑文記載:該塔始建於北宋,元、明二代歷經修葺,明末毀於兵火。清初重建,至今保存基本完好。塔以清石墊基,通體以大清磚砌成。塔身平面呈四方形,基層7米,依次遞減,頂層3米見方。塔分9層,高近30米,1至8層均向北開一弧形拱門,第9層四面開門。拱門皆有題額,如“高瞻遠矚”之類。塔內原設有木板樓梯,可盤鏇而上。塔頂高3米許,錐形,錐端豎一鐵,串有三個園形陶製彩色“寶珠”,每個直徑70厘米,黃、白、綠三色相間,現僅存一個。

鐘鼓樓

鐘鼓樓正名樵樓,亦稱鼓樓是古代用以報時之樓,早晨撞鐘,晚間擊鼓,謂之晨鐘暮鼓。鼓樓建築:占地288平方米。拱券樓台通體用規格為10厘米×20厘米×43厘米大青磚砌成,台面15米見方,高7.6米,拱券門洞寬4.2米、高5.3米,拱券東西兩端門額各鑲嵌長1米、寬0.5米石匾各一方,東刻“就日”、西刻“瞻雲”,為斗大楷書陰文。台南邊有一登台之道,寬1米,青石板台階。台上正中建12米見方兩層鐘樓一座,高8米,明清式建築,磚木結構,石柱礎,面闊三間,進深二間。一樓14圍紅色園形檐柱支撐,四周皆斗拱,琉璃瓦翦邊,青瓦復面,翹角飛展,戧脊飾動物選型;二樓14圍金柱由一樓貫通拖起,歇山頂,四周皆斗拱,琉璃瓦翦邊,青瓦復面,屋脊飾望獸吻,四角飛檐起翹,舒展伸張,戧脊飾動物造型,下懸風鈴;與一樓勻稱重疊,比例和諧。一樓正中架大鼓一面,二樓正中吊鑄鐵大鐘一口,高1.6米,口徑1.5米,上鑄八卦圖、龍鳳梅菊等圖案和“皇帝□□國泰民安”字樣,另鑄有小字,因鏽蝕已無法辨認。該鐘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與白馬寺鐘同時鑄造,因鑄造參數相同而產生共鳴,故有:東邊撞鐘西邊響,西邊撞鐘東邊鳴之說。

河南府文廟

河南府文廟(俗稱府文廟,文廟是祭奠孔子的地方)位於今老城區文明街,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其建築大部分已拆除,原占地面積15000平方米左右,現為文明街國小。文廟初創時間失考。左右各有一間暖閣。穿過戟門,三條石板通道直通月台(長方形)。月台高約1米,台南正中有兩列台階,兩台階之間嵌一塊寬1.5米、長2.22米的浮雕二龍戲珠青石板。

河南府城隍廟

河南府城隍廟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老城區西大街西段北側,占地120畝(約8萬平方米)座北面南,正南轅門三間。依次之北山門(山門內側東西兩邊塑有馬童牽引的泥馬兩匹。現已無存)、南戲樓、六角石柱亭、北戲樓,卷棚三間,威靈殿五間。廟內主體建築是威靈殿,為歇山九脊單檐頂,面闊五間,進深四間。

安國寺

安國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今老城區敦志街40號,據李通志記載:始建於唐鹹通年間(公元860-870年),原寺院占地近萬平方米,座北向南復蓋府治南(今老集一代)。山門,位於順城東街,寺內有前殿、中殿、後殿,氣勢壯觀,常年香火不斷。明洪武初(公元1370年左右)安置僧人在此主持香火。清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時,該寺稱鐘樓寺,後又恢復原名。現該寺僅存大殿、中殿、後殿及周邊空地,占地600平方米,為洛陽市第一中學校辦燈具工廠地址。

山陝會館

山陝會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稱西會館,位於今老城南關,九都東路南側,正對路北風化街口,是清代陝西、山西兩省來洛商人聚居場所。該館全部建築,均為清代木結構,座北朝南。山陝會館原位於南關馬市街與校場街一帶,1995年修建九都路時,從其穿過,會館保存基本完整。

金谷園

金谷春晴—金谷園,是西晉石崇的別墅,遺址在今洛陽老城東北七里處的金谷洞內。石崇是有名的大富翁。他因與貴族大地主王愷爭富,修築了金谷別墅,即稱“金谷園”。園隨地勢高低築台鑿池。園內清溪縈迴,水聲潺潺。石崇因山形水勢,築園建館,挖湖開塘,周圍幾十里內,樓榭亭閣,高下錯落,金谷水縈繞穿流其間,鳥鳴幽村,魚躍荷塘。石崇用絹綢子針、銅鐵器等派人去南海群島換回珍珠、瑪瑙、琥珀、犀角、象牙等貴重物品,把園內的屋宇裝飾得金碧輝煌,宛如宮殿。金谷園的景色一直被人們傳誦。每當陽春三月,風和日暖的時候,桃花灼灼、柳絲裊裊,樓閣亭樹交輝掩映,蝴蝶蹁躚飛舞於花間;小鳥啁啾,對語枝頭。所以人們把“金谷春晴”譽為洛陽八大景之一。

小吃美食

特色小吃特色小吃

洛陽名吃以老城風味小吃為代表,老城風味小吃解放前多集中在西華街一帶,20世紀80—90年代大多集中於現青年宮與興華夜市。其90%以上為個體經營。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老城的小吃業發展繁盛,經營者之間相互競爭、互為補充,一些小吃在保留傳統特點和製作工藝的基礎上又融入新的創製,以及引進外埠小吃加以改良,更適合現代人口味和本地人的飲食特點和習慣,並逐漸演變為本地名吃。

其代表有:洛陽水席、牡丹燕菜、不翻湯、雲騰、漿麵條、調漿飯、糊塗面、蒸肉、揪片、豆沙糕、豌豆糕、潘金和燒雞

城市建設

道北二路、華山北路建設工程

道北二路和華山北路建設工程是市委、市政府確定的重點項目,也是市委、市政府為民辦理20件實事之一。道北二路西起衡山路,東至王城大道隴海立交橋下,道路全長4590米,規劃紅線寬40米。其中老城段全長2400餘米,規劃紅線範圍內共涉及老城區邙山鎮史家屯村、大路口村101家單位和個人,其中單位13家(含1所國小)、村民88戶,拆遷房屋面積約39100平方米,占用土地140餘畝。該工程拆遷工作全面展開,至年底,共拆遷50餘戶2萬平方米,圓滿完成第一階段任務。華山北路拆遷涉及老城區大路口村、中溝村兩個村,需拆遷企業24家,征地191.56畝,拆遷面積9185.74平方米,其中房屋面積6652.93平方米,拆除水井2眼、泉井8眼,拆除補償資金已撥付到位。該項工程於2008年8月開始拆遷,10月底全部拆遷到位,已進入施工建設階段。為確保道路改造建設工程順利開展,老城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成立由主管領導為指揮長的工程指揮部,克服各種困難,多方籌措資金7000餘萬元用於工程建設,其拆遷工作被市委、市政府通報表彰,拆遷經驗在全市推廣。

舊城、城中村改造

2008年,老城區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結合轄區實際,強力推進老城區城中村及舊城改造工作,取得較好效果。

城中村改造項目。老城區城中村改造項目8個,共投資35.84億元,竣工2個、在建1個、項目前期5個。其中完成拆遷面積3萬餘平方米,完成投資1.4億元,占全年目標107.69%。新生村耶賜城項目,占地16.8畝,建築面積6萬平方米,總投資1.2億元,已竣工,完成投資6300萬元;假日酒店項目占地7.5畝,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總投資7000萬元,項目已竣工,完成投資400萬元;夏風金水園項目占地165.8畝,建築面積30萬平方米,總投資6.4億元,完成投資50萬元,控制性詳規已通過評審,待規劃局下達技術要點。同時,曼哈頓廣場項目,占地73.68畝,建築面積24萬平方米,總投資4.6億元,完成投資6200萬元,該項目正在進行主體施工;另外博勛酒店、香榭里定鼎廣場項目、金業路西側新生村地塊改造項目、黃梅路新生村地塊改造項目4個項目正在前期的準備工作。

舊城改造項目。老城區舊城改造項目26個,在建項目12個,項目前期14個。完成拆遷面積9.8萬平方米,在建面積72.9萬平方米,新開工項目7個,總建設面積24.6萬平方米(銀鑫錦繡灣5萬平方米、智傑雅秀麗都二期3萬平方米、民興苑3.3萬平方米、王城之珠5.2萬平方米、綠都春園5.2萬平方米、孤殘兒童救助中心1.2萬平方米、安基新春天1.7萬平方米)。已竣工項目7個,建築面積22.3萬平方米(假日酒店2萬平方米、正安園5萬平方米、智傑雅秀麗都6萬平方米、耶賜城6萬平方米、寶城福臨園3.3萬平方米、民興苑1.5萬平方米)。2008年,共完成投資6.885億元,占全年目標的154.37%。

城鄉一體化項目建設。定鼎北路城鄉一體化建設前期籌備工作已基本完成,2.6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詳細規劃已通過市規評審委員會評審,其中,一期1300餘畝土地評估已經完成,正等待掛牌出讓。

中國縣市三

中國的耕地不到美國的1/3,而中國的人口是美國的4倍以上,人多地少是中國的基本國情,人口對應的就是城市的規劃問題,了解中國的城市區劃,了解各地的風土人情。

河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河南省全省轄:17個地級市,50個市轄區、21個縣級市、88個縣
鄭州市中原區 | 金水區 | 二七區 | 管城回族區 | 上街區 | 惠濟區 | 鞏義市 | 新鄭市 | 新密市 | 登封市 | 滎陽市 | 中牟縣
開封市鼓樓區 | 龍亭區 | 順河回族區 | 禹王台區 | 金明區 | 開封縣 | 尉氏縣 | 蘭考縣 | 杞縣 | 通許縣
洛陽市西工區 | 老城區 | 澗西區 | 瀍河回族區 | 洛龍區 | 吉利區 | 偃師市 | 孟津縣 | 汝陽縣 | 伊川縣 | 洛寧縣 | 嵩縣 | 宜陽縣 | 新安縣 | 欒川縣
平頂山市新華區 | 衛東區 | 湛河區 | 石龍區 | 汝州市 | 舞鋼市 | 寶豐縣 | 葉縣 | 郟縣 | 魯山縣
安陽市北關區 | 文峰區 | 殷都區 | 龍安區 | 林州市 | 安陽縣 | 滑縣 | 內黃縣 | 湯陰縣
鶴壁市淇濱區 | 山城區 | 鶴山區 | 濬縣 | 淇縣
新鄉市衛濱區 | 紅旗區 | 鳳泉區 | 牧野區 | 衛輝市 | 輝縣市 | 新鄉縣 | 獲嘉縣 | 原陽縣 | 長垣縣 | 封丘縣 | 延津縣
焦作市解放區 | 中站區 | 馬村區 | 山陽區 | 沁陽市 | 孟州市 | 修武縣 | 溫縣 | 武陟縣 | 博愛縣
濮陽市華龍區 | 濮陽縣 | 南樂縣 | 台前縣 | 清豐縣| 范縣
許昌市 魏都區 | 禹州市 | 長葛市 | 許昌縣 | 鄢陵縣 | 襄城縣
漯河市源匯區 | 郾城區 | 召陵區 | 臨潁縣 | 舞陽縣
三門峽市湖濱區 | 義馬市 | 靈寶市 |澠池縣 | 盧氏縣 | 陝縣
南陽市臥龍區 | 宛城區 | 鄧州市 | 桐柏縣 | 方城縣 | 淅川縣 | 鎮平縣 | 唐河縣 | 南召縣 | 內鄉縣 | 新野縣 | 社旗縣 | 西峽縣
商丘市梁園區 | 睢陽區 | 永城市 |寧陵縣 | 虞城縣 | 民權縣 | 夏邑縣 | 柘城縣 | 睢縣
信陽市溮河區 | 平橋區 | 潢川縣 | 淮濱縣 | 息縣 | 新縣 | 商城縣 | 固始縣 |羅山縣 | 光山縣
周口市川匯區 | 項城市 | 商水縣 | 淮陽縣 | 太康縣 | 鹿邑縣 | 西華縣 | 扶溝縣 | 沈丘縣 | 鄲城縣
駐馬店市驛城區 | 確山縣 | 新蔡縣 | 上蔡縣 | 西平縣 | 泌陽縣 | 平輿縣 | 汝南縣 | 遂平縣 | 正陽縣
省直轄濟源市
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縣級以上行政區列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