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據溫仲和《嘉應州志》載,梅縣在南朝齊時,開始稱程鄉縣,是時有南齊時人程旻(min)居嘉應州義化鄉,後人思其德,名其鄉日程鄉,名其縣為程鄉縣。到了後晉,程鄉縣原隸屬廣州義安改隸屬為南漢國時,始置敬州,及至宋代隸屬廣東路,始改敬州為梅州。宋時幾經改置,至明清時又復稱程鄉縣,隸屬廣東潮州府。
至於稱"嘉應直隸州省程鄉縣"之名,那是清朝雍正年間的事情,到嘉慶時,嘉應州升為府。直至民國,隸屬廣東省,廢嘉應州改稱梅州,後改為梅縣。今梅州市含六縣二區,即、興寧縣、五華縣、蕉嶺縣、平遠縣、大埔縣、豐順縣和梅江區、梅縣區,均操純客方言。梅縣話是客家話的代表。清以前,梅州各縣行政區劃設定不盡相同。程鄉縣在唐代稱鄉、里。全縣劃分為懷仁、光德、豐順、逢福、萬安、太平等6鄉。宋熙寧間改鄉、里為都、保。元豐廢都、保而復鄉、里。元代改鄉、里為都、圖。宋、元代鄉里、都圖數多少無考。至明代改設廂、都制,附郭(即城內附城)為廂,野居(城外鄉村)為都,廂、都下為圖,圖下為里。明初程鄉設3廂9都,下轄19圖、190里,置平遠縣時,劃出義化、長田、石窟三都四圖,置鎮平縣時劃出松源之第二圖,龜漿之第二圖。置豐順縣時劃出萬安之第三圖第五里,至清乾隆,全縣尚存3廂6都、13圖139里。清乾隆改稱保、甲、約(有的亦稱社、卒、宮、村),嘉應本屬程鄉縣(今梅縣)劃為36堡,下轄224個約或甲、社。
清代程鄉縣(今梅縣)分36堡如下:西街、東街、西廂、東廂、水南、白土、羅衣、龍文(原名龍崗)、大立、小立、欖潭、柴黃、畲坑、扶貴、長灘、南口、錦屏(原名小乍)、河田、四都、瑤上、石坑(原名下)、李坑、大坪、石扇、西陽(曾稱四場)、丙村(曾稱錦洲)、金盤、雁洋、鬆口、大竹、梅屏(原名下半圖)、嵩山、隆文(原名龍牙)、堯塘、桃源、松源。
梅州市歷史沿革
《輿地廣記》(北宋)載:“梅州春秋為七閩地,戰國屬越,秦屬南海,漢屬南越”。
南齊時期設定程鄉縣,五代十國南漢乾和三年(945)即後晉開運二年,程鄉升為敬州,領程鄉縣。這是梅州州治設立的起始。
北宋開寶四年(971)因避宋太祖祖父趙敬之諱,改敬州為梅州。“梅州”的名稱即始於此。
北宋熙寧六年(1073)廢梅州復置程鄉縣,隸屬潮州。
北宋元豐五年(1082)復置梅州,領程鄉縣,屬廣南東路。
南宋紹興六年(1136)廢梅州復設程鄉縣,隸屬潮州。
南宋紹興十四年又復置梅州,仍領程鄉縣,屬廣南東路。
元至元十六年(1279),梅州升為梅州路總管府,至元二十三年,復降為梅州,領程鄉縣,屬江西行中書省廣東道宣尉使司。
元貞元年(1295),梅州隸屬潮州路,延祐五年(1318),改直隸廣東道宣慰使司。
明洪武二年(1369),廢梅州復置程鄉縣,屬廣東布政使司潮州府。
清雍正十一年(1733),程鄉升格為直隸嘉應州,統領興寧、長樂、平遠、鎮平4縣加上本屬的程鄉縣稱“嘉應五屬”,直屬廣東省轄。
嘉慶十二年(1807)升嘉應州為嘉應府。
嘉慶十七年復為嘉應州,仍領興寧、長樂、平遠、鎮平四縣。
宣統三年(1911),嘉應州復名梅州。
民國3年(1914)廢州府制,梅州改名梅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0月設定興梅專區;
1950年1月26日,設定興梅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梅縣、興寧、五華、大埔、豐順、蕉嶺、平遠7縣;
1952年底,撤銷興梅專區,興梅7縣改隸粵東行政區;
1956年2月,粵東行政區劃分為惠陽專區、汕頭專區,興梅7縣屬汕頭專區;
1965年7月,設立梅縣專區,原興梅7縣從汕頭專區分出,歸屬梅縣專區,後改為梅縣地區;
1979年3月,原梅縣所轄之梅州鎮由區級升格為縣級稱梅州市,梅縣地區轄7縣1市;
1983年6月,梅州市與梅縣合併改為梅縣市,梅縣地區由所轄7縣1市改為6縣1市;
1988年1月,廣東實行市管縣體制,梅縣地區改為梅州市,轄原興梅7縣及新劃縣級區梅江區,共7縣1區;
1994年6月,興寧縣撤縣設市(縣級),梅州市轄梅江區、梅縣、平遠縣、蕉嶺縣、大埔縣、豐順縣、五華縣,代管興寧市(縣級)。
2013年10月,梅縣撤縣設區,從此結束了縣治,設立梅州市梅縣區。梅州市轄今梅江區、梅縣區、平遠縣、蕉嶺縣、大埔縣、豐順縣、五華縣,代管興寧市(縣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