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建制沿革
春秋戰國時,地屬嶺南百越。秦屬南海郡地。漢屬南海郡揭陽縣地。西晉為揭陽縣地。東晉隆安元年(397)(註:一說義熙九年即413年)置潮陽縣。因處山之南,海之北,而名“潮陽”,時屬晉王朝的義安郡。
南北朝(420~589)宋、齊時,屬義安郡。後郡州幾度更易,至隋開皇十一年(591),潮陽縣仍屬義安郡。
唐永徽元年(650),潮陽縣併入海陽縣,屬潮州。先天元年(712)復置潮陽縣,縣治於臨崑山(也稱孤山或公孤山,今銅盂、和平兩鎮交界之小北山南麓)。開元二十一年(733),潮州屬江南道(翌年改屬嶺南道),潮陽縣屬之。天寶元年(742),又改州為郡,潮州改名潮陽郡,領潮陽、海陽、程鄉3縣。乾元元年(758),潮陽郡復稱潮州。郡、州幾度更易,潮陽都為其屬縣。元和十四年(819),潮州刺史韓愈定遷潮陽縣治於新興鄉棉陽(今潮陽市區,舊稱棉城鎮)。
南宋紹興二年(1132)再度併入海陽縣,十年復置潮陽縣。元代屬潮州路。
明洪武二年(1369),改潮州路為潮州府。嘉靖四年(1525),潮陽縣析出隆井都的三分之一,以及大坭、酉頭、惠來3都置惠來縣。嘉靖四十二年,又析出洋烏、氵戎水、黃坑3都置普寧縣。萬曆九年(1581),洋烏、氵戎水兩都復歸潮陽縣。
清代,潮陽仍屬潮州府,建制一直無變。但其隸屬名稱,從廣南東路到惠潮嘉分巡兵備道,其間時有變動。
民國元年(1912)初,潮陽縣直屬廣東省都督府。民國3年屬巡按使署潮循道。民國9年直屬廣東省。民國14年屬廣東省東江行政善後處(民國17年改為東江行政公署)。民國21年屬廣東省東區綏靖委員公署。民國25年屬廣東省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36年第五行政區改為第六行政區,潮陽縣屬之。民國38年4月,屬廣東省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民國時期,潮陽縣境域略有變動。民國22年(1933)8月析兩英圩及河浦寮、古厝、四美、古溪、牆圍、圓山仔、金甌、風吹、仙斗、龜山灣、三順、流汾水、後棚、秋風嶺、牛角丘、林者世、赤竹埡、林招18個鄉(村),成立南山移墾委員會(縣級)。民國24年10月,改稱南山管理局(縣級),址設於兩英圩。
1949年10月20日縣城解放;22日,潮陽縣全境解放,成立潮陽縣人民政府,設於一區(附城)。12月,屬潮汕臨時專員公署。
1950年2月,屬潮汕專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3月,南山管理局撤銷,兩英一帶鄉村復歸潮陽縣,增設為第十區。6月,劃普寧縣的石橋頭西鄉、貴玉鄉、南安鄉和軍埠村歸潮陽縣。10月屬潮汕專員公署。
1952年11月屬粵東辦事處(粵東辦事處成立於1951年7月),同年12月屬粵東行政公署。1956年3月,屬汕頭專區行政專員公署。
1958年5月,潮陽縣大長隴(保留汕柄村)及石船鄉的碗仔等9個村和陳店鄉的石港村劃歸普寧縣;達濠鎮、河浦、珠園鄉劃歸汕頭市。是年9月,潮陽縣雷嶺鄉的蔗尾等14村劃歸惠來縣。12月,因惠來縣與普寧縣合併,原屬惠來的東紅人民公社(轄田心、仙庵、周田、靖海等)劃歸潮陽縣。
1961年3月,惠來復縣,田心、靖海、周田、仙庵4個人民公社劃歸惠來縣;惠來縣的雷嶺人民公社,汕頭市的達濠、河浦人民公社劃歸潮陽縣。
1967年3月,屬汕頭地區軍事管制委員會。1968年3月,屬汕頭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5年,達濠人民公社再度劃歸汕頭市,惠來縣的田心人民公社復歸潮陽縣。
1980年1月,屬汕頭地區行政專員公署。
1983年7月13日(國務院12月22日批准),撤銷汕頭地區建制,實行地市合併,市領導縣的體制,潮陽縣隸汕頭市人民政府。
1993年4月9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潮陽縣,按原行政區域設立潮陽市(縣級),由省直轄,汕頭市代管。
1994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河浦鎮劃歸汕頭市。
2003年1月29日,經國務院批准(國函[2003]11號),撤銷潮陽市,分別設立汕頭市潮陽區、潮南區。以原潮陽市文光、城南、金浦、棉北4個街道,海門、河溪、和平、西臚、關埠、灶浦、金玉、谷饒、貴嶼、銅盂等10個鎮的行政區域為潮陽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中華路(原潮陽市人民政府駐地)。以原潮陽市峽山、井都、隴田、成田、司馬浦、陳店、兩英、仙城、臚崗、紅場、雷嶺等10個鎮和1個街道的行政區域為潮南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峽山街道。
區劃沿革
據宋《元豐九域志》載:潮陽縣舊轄4鄉,即新興、興仁、奉恩、豐歡,統14團。明洪武十四年(1381),知縣楊智稽核賦役,將14團改為16都,時新興鄉轄縣廓、峽山、黃隴、洋烏4都;興仁鄉轄舉練、貴山、氵戎水、黃坑4都;奉恩鄉轄直浦、竹山、招收、砂浦4都;豐歡鄉轄隆井、大坭、酉頭、惠來4都
嘉靖四年(1525)和四十二年析都入新置的惠來縣和普寧縣後,全縣僅存10都,後增設附廓都。
萬曆九年(1581),復轄洋烏、氵戎水2都,時4鄉已名存實亡。
清雍正十年(1732),原?水都所剩5圖改設附都,全縣共13都118圖,即縣廓都(9圖)、峽山都(19圖)、黃隴都(11圖)、舉練都(7圖)、貴山都(16圖)、直浦都(13圖)、竹山都(5圖)、招收都(5圖)、砂浦都(1圖)、隆井都(9圖)、附廓都(7圖)、洋烏都(11圖)、附都(5圖)。
光緒十年(1884),全縣13都,轄759個自然村。
清末民初,沿襲舊制。民國10年(1921)2月,廣東省民政廳始劃定潮陽縣自治區域,分9區8鎮143鄉。民國35年至38年10月,全縣鄉、鎮幾經合併,成為9區5鎮66鄉。
建國初,潮陽縣轄區、鄉(鎮)依舊。1950年3月,南山管理局撤銷後,兩英一帶鄉村成為潮陽縣第十區。1952年8月,潮陽縣區劃重新調整為1鎮17區,即棉城鎮,一區至十七區依次是金浦區、海門區、達濠區、和平區、峽山區、谷饒區、銅盂區、貴嶼區、司馬浦區、陳店區、河浦區、兩英區、石船區、沙隴區、井都區、灶浦區、西臚區。
1956年12月,撤銷區的建制,改設3鎮44鄉,即棉城、海門、達濠鎮,金浦、平西、鳳崗、廣澳、潮光、和平、溪頭、港頭、峽山、東浦、泗聯、谷饒、深石、和練、中練、貴嶼、南陽、上練、司馬浦、大布、仙桃、金溪、陳店、石橋頭、大長隴、河浦、珠圓、錢塘、兩英、古厝、金甌、雷嶺、石船、沙隴、成田、井都、關埠、下林、金玉、灶浦、西臚、華陽、桑田、波美鄉。
1957年11月,全縣重新調整為3鎮27鄉,即棉城、海門、達濠鎮,平西、金浦、鳳崗、河浦、珠園、和平、港頭、沙隴、井都、峽山、司馬浦、兩英、石船、雷嶺、陳店、金溪、大長隴、上練、貴嶼、南陽、銅盂、谷饒、灶浦、西臚、桑田、華陽、關埠鄉。
1958年5月,劃出達濠鎮及大長隴等鄉村後,縣政區存2鎮24鄉。同年6月,政區再度合併為2鎮17大鄉,即:棉城、海門鎮,金浦、和平、峽山、谷饒、銅盂、貴嶼、司馬浦、陳店、兩英、石船、雷嶺、沙隴、井都、關埠、金玉、西臚、桑田鄉。
1958年9月,撤銷鄉鎮建制,建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體制,全縣劃分為13個人民公社,即紅潮、前鋒、和平、金星、燈塔、東風、群英、紅場、上游、紅鋒、先鋒、紅星、幸福人民公社。同年12月,惠來縣撤銷,其東紅人民公社劃歸潮陽縣。
1959年初,撤銷東紅人民公社,增設靖海、田心、周田、仙庵、金浦、銅盂、井都人民公社及和平柑桔農場、河溪農場。同時,紅潮人民公社(下略人民公社)改名棉城人民公社(下略人民),前鋒改名海門公社,金星改名沙隴公社,燈塔改名峽山公社,東風改名陳店公社,群英改名兩英公社,紅場改名石船公社,上游改名貴嶼公社,紅鋒改名谷饒公社,先鋒改名金玉公社,紅星改名關埠公社,幸福改名西臚公社。
1961年6月,增設司馬浦公社。同時10~11月,又增設仙城、灶浦、成田3個公社。
1962年4月,和平柑桔農場改為和柑公社、河溪農場改為河溪公社。
1964年增設城郊公社,棉城公社復稱棉城鎮。
1970年,和柑公社改名臚崗公社。
1975年,海門公社改名海門鎮。全縣行政區劃為2鎮24公社。
1983年10月,社隊建制改為區鄉建制。至年底,全縣行政區劃為2個區級鎮和24個區,下轄316鄉12管理區14街道辦事處12漁業隊。
1984年9月,沙隴、和平、峽山、陳店、兩英、谷饒、關埠7個區改設為區級鎮。1985年,全縣政區分為2鎮24區,下轄316鄉12管理區14街道12漁業隊。
1986年11月,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潮陽縣撤區置鎮建制,將原來的區、鎮合併為25個鎮(棉城與城郊合併)。設定121個居民委員會和428個村委會。
1992年,各鎮增設管理區辦事處,並調整部分村(居)民委員會。
1994年11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潮陽市棉城鎮、海門鎮、金浦鎮改設為文光、棉北、城南、海門、金浦5個街道(後海門鎮仍保留鎮建制)。
2000年,潮陽市轄4個街道、22個鎮。總人口2470812人,各鎮人口:文光街道134720、棉北街道53669、城南街道96276、金浦街道67281、海門鎮105224、井都鎮78612、和平鎮150894、臚崗鎮119545、成田鎮80051、沙隴鎮84470、田心鎮31754、司馬浦鎮109836、陳店鎮90286、仙城鎮82372、兩英鎮164993、紅場鎮24111、雷嶺鎮29801、峽山鎮182478、銅盂鎮104158、谷饒鎮125444、貴嶼鎮120357、金玉鎮70156、灶浦鎮46378、關埠鎮112536、西臚鎮138541、河溪鎮66869。(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2年,潮陽市轄4個街道(文光、棉北、城南、金浦)、22個鎮(田心、井都、沙隴、雷嶺、成田、紅場、臚崗、關埠、兩英、仙城、和平、峽山、河溪、西臚、陳店、銅孟、貴嶼、谷饒、金玉、海門、灶浦、司馬浦),380個會委會、158個居委會。
2003年1月29日,經國務院批准,潮陽市撤市設區併入汕頭市,原潮陽市分設為潮陽區和潮南區。
區劃
2005年12月31日,潮陽區轄4個街道(文光、城南、棉北、金浦)、9個鎮(海門、河溪、和平、西臚、關埠、金灶、谷饒、貴嶼、銅盂)。截止2008年末,總人口1559582人。地理
潮陽區境屬沿海丘陵、平原地區,地形特徵為“兩山兩江兩平原”,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南為大南山,屬大南山系余脈,北為小北山,系普寧市境內鐵山余脈。沿海是帶狀沙灘地,分布於海門、井都和田心等鎮的沿岸,經過營造防護林,已成為固定或半固定沙土。潮陽區地處廣東省東南沿海,緊靠北回歸線,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區內年平均溫度21.5℃,年平均日照時間1000—3000小時,日照率為48%,年平均降雨量為1721mm,年平均相對濕度80%。潮陽區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日照充分,雨量充沛,氣候溫和。
潮陽有優越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資源。境內丘陵、平原相間,河渠縱橫交錯。全區有耕地20多萬畝,山地30多萬畝;勞力資源充裕,全區擁有勞動力69萬人,其中產業工人20萬人;旅外華僑和港澳台同胞100多萬人;民資民力、僑資僑力豐富。
潮陽區平原面積69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52.7%;丘陵面積578平方公里,占44.2%;沙灘面積40.4平方公里,占3.1%。
社會經濟
交通
潮陽有較完善的基礎設施。經過潮陽區境內的主要公路有324國道、瀋海高速公路(G15),揭海公路(S234)、灰田公路(S237)、廣葵公路(S337);汕湛高公速公路(S14)自東向西穿境而過,揭惠高速公路(S13)自北向南貫穿境內,潮莞高速公路(S20)從西北部穿過。區主幹道、鎮道全部混凝土化,全區295個行政村實現通機動車,基本形成以城區為中心,區通鎮二級路,鎮通鎮三級路標準的四通八達的公路網路;廈深鐵路從西北部穿過,設有潮陽站;擁有國家一類口岸的潮陽港和內河良港關埠港,潮陽港已建成5000噸級貨櫃碼頭,3000噸級油碼頭和5000噸級小船泊位;全區有火力發電廠1座,220千伏變電站1座;以及華能海門電廠1機組和2機組正在加緊建設;有各類學校324所,有醫療衛生機構24家。潮陽區是廣東省著名僑鄉之一。改革開放以來,僑鄉優勢得到發揮,雄厚的外資給潮陽區的經濟注入了生機和活力。區委區政府始終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經過二十多年的建設,潮陽區的基礎設施已形成規模,道路交通,港口碼頭,供水供電,電信金融等硬體設施配套齊全,為各方來潮投資的客商提供了優越的投資環境。全區擁有鄉鎮企業三千多家,形成紡織服裝、日用化工、五金電子、文具、塑膠、音像等支柱產業。潮陽的經濟正朝著健康的方向快速發展。
經濟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貫徹國民經濟調整方針,注重經濟效益,國民經濟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1979~1980年是“五五”計畫後期,生產持續發展,1979年工農業總產值4.15億元(按1980年不變價,下同),同比增長7.51%,1980年工農業總產值4.83億元,同比增長16.29%。1981~1985年第六個五年計畫期間,潮陽縣全面貫徹“對外實行開放,對內搞活經濟”的政策,在各個方面進行改革,完善和落實各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國民經濟在改革中持續、穩定、協調發展,各項經濟建設取得較好成績。1985年工農業總產值7.08億元,比1980年增長46.73%,人均創值397.89元,增長32.91%。1985年財政收入4814.6萬元,比1980年增長44.7%,年均遞增7.7%。
2013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2.44億元,增長13.0%。
教育
1979年開始,經過4年逐步調整,全縣高中學校數從1978年27所調整至1982年12所。1983年開始改革中等教育結構,將部分普通高中改為職業高中,改變中等教育單一化的狀況。1985年,全縣有縣管中學29所,計完全中學10所,職業高中8所(不含兼辦),初級中學11所。還有區辦聯中和附設國中班的國小159所。1986年1月18日印發《中共潮陽縣委潮陽縣人民政府關於認真貫徹〈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大力發展我縣教育事業的意見》,要求各地進一步調整學校布局,增辦初級中學。各區(鎮)根據五年內教育發展規劃,合理調整國中布局,增辦國中或聯中,減少附中,逐步摘掉國小附設國中班的帽子,做到平均每1.3萬人口的地區有一所國中或聯中(後來又改為每3萬人口辦一所初級中學),1萬人口的鄉有1所獨立國中。此後,根據上級有關要求以及當地實際情況,逐步進行小調整,學校布局相對比較合理和穩定。總體上是:每個村(居)1所國小(個別人口特別少的村除外),每個鎮若干所國中(最少的1所,最多的有8所),全縣高中階段學校20所左右。至2002年全市有國小490所,國中93所(含九年一貫制5所),普通高中20所(其中完全中學14所),職業高中3所,普通中專和中師各1所。此外,還有電視大學、教師進修學校、衛生成人中專、農機學校、業餘中學和職工業餘中學各1所。有潮陽一中,潮陽林百欣中學,潮陽黃圖盛中學,潮陽實驗學校等多所優質公辦或私立學校。
醫療
醫療設施建設較為完善,擁有潮陽人民醫院、大峰醫院兩家重點醫院,各鎮也建有醫療衛生站和中小型醫院。名勝古蹟
文物名勝眾多,是汕頭市旅遊景點最多的區,區內現有古蹟和旅遊景點100多處,屬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蓮花峰風景區、大峰風景區、靈山寺、文光塔、曲水流、東岩、西岩、大北岩、古雪岩等名勝遠近聞名,其中蓮花峰風景區屬國家AAA級風景區,汕頭新八景之一。潮陽有優越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資源。有礦泉水、花崗岩、石礦場等資源礦種;海岸線長,灘涂池塘多,海淡水養殖面積218公頃,年產量達2.2萬噸,可開發利用的淺海面積3.6萬畝;農產品主要有香蕉、三棱橄欖、烏酥楊梅、玻璃油甘、珍珠鮑魚、膏蟹等。蓮花峰風景區
位於廣東省潮陽市南海邊陲,練江入海口處,面積1.14平方公里。主峰蓮花峰是南海岸邊拔地而起的一座小山峰,由一大堆瓣狀縱裂的花崗石組成。公元1278年,南宋文天祥舉兵勤王,登峰尋望帝舟,遂命名並刻石為“蓮花峰”。蓮花峰是潮汕久負盛名的勝跡,具濱海特色。於2001年榮膺廣東省第一個國家AAA級旅遊景區。蓮花峰不僅海色山光,還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有明清古建築“忠賢祠”、“觀海樓”、“崇文亭”;紀念性建築“萬人冢”、“文公石雕像”等。至於另一省級文物“萬人冢”則是抗戰時期日軍殘殺漁民的歷史罪證,現為陵園式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和平大峰風景區
地處324線國道和平路段的旁側的雄獅山,辟於1989年5月,總面積2.6平方公里,距潮陽市區12公里。是為紀念建和平古橋造福民眾的宋代高僧大峰而得名。大峰風景區另一重要景點便是“宋大峰祖師紀念館”。該館將古色古秀與現代派渾然融為一體,館內的大峰祖師漢白玉雕像是從緬甸刻造運進,法相莊嚴。另外,大峰風景區還有許多古蹟和景點:如明代天啟四年熹宗皇帝御賜的“靈泉護國禪寺”,清代拓建的虎地“保靈庵”,泉水清澈甘醇的“大峰古泉”、“龍泉古井”和“虎津古井”,大峰祖師設壇祈禱的“獅尾石”,中國佛協會會長趙朴初題匾的“報德樓”等。靈泉古寺位於潮陽和平大峰風景區西部,始於宋宣和年間(1120年),名僧大峰從福建到和平,為建和平橋結廬於此,橋建未竣工於此圓寂。明天啟四年(1629)知縣王三重奏熹宗朱由校御賜該寺為“靈泉護國禪寺”。1992年被批准列入潮陽縣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靈山寺
位於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西北約25公里的谷饒鎮小北山麓(地名幽嶺,又稱塔口山)。靈山寺是慧能大師嫡傳第三代弟子——大顛禪師開創於唐貞元七年(791),由當地巨富朝請大夫洪圭(名大丁)舍地捐資,助成善舉。大顛比此寺為西天的靈鷲嶺,故命名“靈山”。唐長慶四年(824),大顛圓寂,墓塔建在寺左。據明林大春《隆慶潮陽縣誌》載:“唐末有發其窣堵而葺之者,骨髀盡化,惟舌根尚存如生,復瘞之,號瘞舌冢。宋至道中(995-997年),鄉人又發現之,惟古鏡一圓而已。乃疊石藏之如故......”後人遂稱大顛祖師塔為“"舌鏡塔”(廣東省重點保護文物)。靈山寺以舌鏡塔、留衣亭、拔木塢、寫經台、祝聖碑、開善藏、白石槽和千業果合稱為“靈山八景”,已分期全部修復。此外,1991年又於寺後建立千佛寶塔。東岩
唐貞元六年,五十歲的名僧大顛雲遊四方後,來到這裡立庵修行。傳說當時山上水乏草萎,大顛以錫杖卓之,清冽甘甜的泉水遂從石縫汩汩湧出,自此千年不斷。後人便把此泉稱為“卓錫泉”。“東岩卓錫”為潮陽八景之一。從唐大顛和尚率玄應、智高等數十弟子在此立庵以來,東岩佛事香火很盛。現岩上有卓錫古寺、石岩古寺、金頂古寺三座梵宇。卓錫古寺清泉淙淙,松竹交蔭,寺旁有白牛岩石洞,洞壁刻有一油瓶,傳說為大顛用指鑿刻而成。金頂古寺前有很多石刻詩句,至今為人傳誦。東岩除了古寺古廟眾多之外,另外還保存著廣東省現存較集中、規模較大的摩岩石刻群——東岩摩崖石刻,被確定為第七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之一。西岩
潮陽西岩依山構築,風光旖旎,是潮汕地區最早的一座岩寺,始建於晉代,隆盛於唐朝。佛教南宋傳人、名僧惠照曾居於此,住持西岩。在岩寺內,有一株樹齡已達1200餘年的稀世罕見的古樹。潮陽西岩位於汕頭市潮陽區棉城郊區塔山南麓。該寺相傳建於晉朝年間(265~420年)。創建以來,多次修葺。從石刻聯中,可知光緒己丑(1889年)有修建。而從保存至今的“果證西來”匾中可知,光緒丙申(1896年)住持靜心及其徒廣真是道士,體現潮汕寺觀,自古以來,釋、道互住的特點。經歷代建築,除天然大石室為大雄寶殿外,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共有小巧玲瓏宇舍13座。在"文革"動亂中,多數遭毀。1981年6月西岩被潮陽縣人民政府列為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獲得宗教活動場所登記。1984年起由住持釋寬慈(1918-1999)募資,修復宇舍13座,並修山門、印亭和築路。1996年起,他又在古剎旁增建三層樓的禪宗閣,樓下涅盤堂、齋堂,第二樓僧舍,第3樓新建祖師紀念亭(六角亭)。這裡有天然大石室、神奇問潮井、明朝肖端蒙讀書處等景點。名人
歷史名人
許申: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應殿試第一,官終刑部郎中,被列為唐宋潮州八賢之一。林大春:棉城鎮人,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中舉人,二十九年登進士,後官拜戶部主事。
蕭端蒙:棉城鎮人,明嘉靖二十年(1541)登進士選庶吉士。二十二年任山東道御史,掌管京城防務治安。
黃武賢:關埠鎮人,清末雲南提督。其府第今存。
鄭之僑:金浦鎮人,清乾隆二年(1737)進士,其《農桑易知錄》是中國一本倖存的珍稀古代農書。
學術界名人
鄭麐:中國政治學開創者之一,精研古代歷史哲學、英譯先秦古籍。鄭壽麟:著名學者。
李展騰:官員學者,被稱為“小饒宗頤”,是“潮汕前有李嘉誠與饒宗頤,後有馬化騰和李展騰”中的“一騰”。
郭任遠:銅盂鎮人,中國心理學奠基人。
劉遵義:谷饒鎮人,世界著名經濟學家,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郭培宣:納米醫學開拓者之一,現任美國NIH納米醫學中心主任,辛辛那提大學講席教授。
郭永基:中國大陸電力系統自動化開拓者之一。
陳輝堂:中國著名的自動控制專家,是中國大陸第一批自動控制專業的創始人之一。
郭迪:中國大陸兒童保健開拓者。
林垂宙:原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曾茂朝:原聯想控股董事長創始人之一。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長、研究員。
還有十三位兩院院士、以及多位大學校長,在此就不一一列出。
文藝界名人
鄭正秋:成田鎮人,中國電影事業奠基人之一。1913年編導中國電影史上首部故事片《難夫難妻》。蔡楚生:銅盂鎮人,曾編導出轟動一時的《漁光曲》、《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優秀影片。
陳運彰:民國著名書法家。
陳大羽:著名書法家。
郭經:貴嶼人。寫得一手好文章,文宗桐城派。
軍政界名人
劉侯武:曾任國民政府監察院監察委員,參加過黃花岡起義。蕭洪達:原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委、副書記
吳南生:原廣東省省委書記
郭榮昌:原廣東省委副書記
蔡東士:原廣東省委副書記
鄭良淡:泰國第8位總理
許德立:廣東省政協副主席、黨組副書記
鄭惠強: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民盟上海市委主委
商業界名人
林百欣:著名愛國慈善商人。連瀛洲:著名愛國慈善商人。
黃光裕:國美創辦人。
姚文琛:上海潮汕商會會長,宇琛撲克實業有限公司董事,世界撲克之王。
鄭開德:現為深圳德惠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深圳泛華建築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南粵慈善家。
廣東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 | 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
廣州市 | 越秀區 | 荔灣區 | 海珠區 | 天河區 | 白雲區 | 黃埔區 | 番禺區 | 花都區 | 南沙區 | 蘿崗區 | 增城市 | 從化市 |
深圳市 | 福田區 | 羅湖區 | 南山區 | 寶安區 | 龍崗區 | 鹽田區 | 光明新區 | 坪山新區 |
珠海市 | 香洲區 | 斗門區 | 金灣區 | 珠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萬山海洋開發試驗區 |
汕頭市 | 金平區 | 濠江區 | 龍湖區 | 潮陽區 | 潮南區 | 澄海區 | 南澳縣 |
韶關市 | 湞江區 | 武江區 | 曲江區 | 樂昌市 | 南雄市 | 始興縣 | 仁化縣 |翁源縣 | 新豐縣 | 乳源瑤族自治縣 |
佛山市 | 禪城區 | 南海區 | 順德區 | 三水區 | 高明區 |
江門市 | 蓬江區 | 江海區 | 新會區 | 恩平市 | 台山市 | 開平市 | 鶴山市 |
湛江市 | 赤坎區 | 霞山區 | 坡頭區 | 麻章區 | 吳川市 | 廉江市 | 雷州市 | 遂溪縣 | 徐聞縣 | 東海島經濟開發試驗區 |
茂名市 | 茂南區 | 茂港區 | 化州市 | 信宜市 | 高州市 | 電白縣 |
肇慶市 | 端州區 | 鼎湖區 | 高要市 | 四會市 | 廣寧縣 | 懷集縣 | 封開縣 | 德慶縣 | 肇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惠州市 | 惠城區 | 惠陽區 | 博羅縣 | 惠東縣 | 龍門縣 | 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 | 仲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梅州市 | 梅江區 | 興寧市 | 梅縣 | 大埔縣 | 豐順縣 | 五華縣 | 平遠縣 | 蕉嶺縣 |
汕尾市 | 陸豐市 | 海豐縣 | 陸河縣 | 紅海灣經濟開發試驗區 | 華僑管理區 |
河源市 | 源城區 | 紫金縣 | 龍川縣 | 連平縣 | 和平縣 | 東源縣 |
陽江市 | 江城區 | 陽春市 | 陽西縣 | 陽東縣 | 陽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海陵島經濟開發試驗區 | 崗僑管理區 |
清遠市 | 清城區 | 英德市 | 連州市 | 佛岡縣 | 陽山縣 | 清新縣 | 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 | 連南瑤族自治縣 |
東莞市 | |
中山市 | |
潮州市 | 湘橋區 | 潮安縣 | 饒平縣 | 楓溪區 |
揭陽市 | 榕城區 | 普寧市 | 揭東縣 | 揭西縣 | 惠來縣 | 東山區 | 揭陽經濟開發試驗區 | 普寧華僑管理區 | 大南山華僑管理區 |
雲浮市 | 雲城區 | 羅定市 | 雲安縣 | 新興縣 | 鬱南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