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城區

源城區

源城區,廣東省河源市轄區,是中共河源市委、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河源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河源市的最南端。以老城區為中心,東與紫金縣臨江鎮接壤,南至埔前鎮,與博羅縣石壩鎮相鄰,西與東源縣新港鎮交界,北與東源縣仙塘鎮相連。源城區地理坐標處於東經114°31′34″至114°45′4″,北緯23°31′21″至23°51′之間。 源城區處於經濟發達的珠三角地區與貧困山區的結合部,總面積361.5平方公里,其中市區規劃面積120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

建置沿革

河源古為百越之地,在《尚書》的“禹貢”一章劃為揚州區域,秦、兩漢、三國、兩晉等朝代均屬古龍川縣地,屬南海郡管轄。

南朝齊永明元年(483)析龍川地置河源、新豐二縣,仍屬南海郡。南朝梁天監年間(約502)析南海郡置梁化郡(即惠陽梁化),河源改屬梁化郡轄。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平陳後改梁化郡設定循州(今惠州)。開皇十一年省龍川,併入河源縣,為循州屬。十八年,改新豐為休吉縣。隋大業初年(605)又省休吉,併入河源縣,改循州為龍川郡,河源屬龍川郡轄。

源城區源城區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龍川郡復名循州,析河源置石城縣。唐貞觀元年(627)又罷石城縣。唐中宗嗣聖年

間(約684)改循州為雷鄉郡,唐玄宗天寶四年(745)改雷鄉郡為海豐郡。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又改稱循州。至南漢(958),劉鋹遷循州於雷鄉,改舊循州治為禎州,河源與博羅、海豐、歸善縣均屬禎州轄。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因避仁宗趙禎御名,改禎州為惠州。徽宗宣和二年(1120)改惠州為博羅郡。高宗紹興三年(1133)復稱惠州。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惠州升為路,河源屬惠州路轄。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惠州路改為府,河源屬惠州府轄。崇禎六年(1633),河源分割忠信二圖之地置連平州,併兼管河源、和平兩縣。

清朝,河源屬惠州府轄,是惠州府屬的中心地區。

源城城區風光源城城區風光

民國八年(1919),河源屬廣東潮循道,隨後即廢。道制廢后,中級地方行政機構久不設定。民國十四年

(1925)廣東統一,河源隸屬東江行政委員會公署。民國十七年(1928)河源屬東江善後委員會公署轄。民國二十一年(1932),屬東江綏靖委員會公署轄。民國二十五年(1936),河源隸屬廣東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二十九年(1940),奉行政院指令第四區行政專員公署由惠州移駐河源。民國三十八年(1949),改稱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建國初期,河源屬東江專區。1953年屬粵東行政區,後屬惠陽專區。1959年,惠陽專區撤銷,屬韶關專區管轄。1963年,恢復惠陽地區,河源又劃歸惠陽地區轄,直至1987年年底。

1988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河源縣,設定河源市(地級市)。原河源縣被分拆為源城區和郊區(後改為東源縣)。原河源縣的東埔鎮、源城鎮、埔前鎮和高埔崗農場劃為源城區轄區,其餘劃為郊區(今東源縣)管轄。

基本概況

源城區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東經114°30'-14°40',北緯23°10'-23°40',南距深圳170公里,距香港200公里,西南距廣州180公里,與惠州市博羅縣相鄰。總面積364.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20平方公里。

源城區是粵東北交通中樞。廣梅汕鐵路和京九九鐵路穿越全境,205國道貫通南北,惠梅高速公路正在興建,流經市區的東江可供100噸級貨輪直駛惠州、東莞、廣州等地。源城區境內河流縱橫交錯,水庫星羅棋布。源城區境內座落著國家第一個五年計畫重點工程之一的華南最大的水力發電廠--新豐江水電站,裝機容量達30萬千瓦。通訊設施先進,無線尋呼行動電話數字數據通訊直接聯通國內外。河源是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開放的一類口岸,設有海關、衛生檢疫、動植物檢疫和商檢等口岸查驗機構,方便辦理人員、貨物出入境手續。

源城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礦產資源點多面廣。土特產主要有花生、茶葉紅瓜子、水果、三黃雞及優質花生油、五指毛桃酒、萬綠寶羅卜酸系列綠色食品等。全區種有各類水果4.2萬畝,年產量已達3000噸,其中以荔枝、龍眼居多,已辟成多處生產生活和旅遊觀光園地。全區森林蓄積量89.9萬立方米,森林復蓋率55.7%。

源城區工業已發展成電子、電器、紡織、造紙、製糖、化工、建材等七大行業,初步形成一批技術含量高的規模效益型和外向型工業企業。農業已形成蔬菜、肉食、糖蔗、水果四大商品生產基地。商業市場網路完善流通通暢,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2001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7.7億元;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1.9、2.5、3.3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3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5億元;當年實際利用外資5241萬美元。

歷史沿革

南齊置縣。因縣北有三河之源而得名。1988年1月7日,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河源縣,設立河源市(地級)。河源市設立源城區、郊區。

2000年,源城區轄4個街道、2個鎮。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227773人,其中:上城街道 31927人、新江街道 31800人、源西街道 55555人、東埔街道 49570人、源南鎮 25844人、埔前鎮 33077人。

2002年,源城區轄4個街道(上城、東埔、新江、源西)、2個鎮(源南、埔前)。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源城區轄4個街道(上城、東埔、新江、源西)、2個鎮(源南、埔前)。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源城區是河源市轄區,是中共河源市委、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河源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河源市的最南端。以老城區為中心,東與紫金縣臨江鎮接壤,南至埔前鎮,與博羅縣石壩鎮相鄰,西與東源縣新港鎮交界,北與東源縣仙塘鎮相連。源城區地理坐標處於東經114°31′34″至114°45′4″,北緯23°31′21″至23°51′之間。源城區處於經濟發達的珠三角地區與貧困山區的結合部,

總面積361.5平方公里。

地貌地質

源城區位於東江、新豐江交匯處,河源盆地內。區內北部為東江和新豐江沖積而成的東埔小平原,中部為丘陵,南部為東江沖積而成的埔前小平原,西部為低山丘陵區。總體地勢為東低西高,最高在西端的桂山,海拔最高1056米,最低在東江雙頭村,海拔在46米,境內最大相對高度差為1010米。

境內地貌形態與構造、地層、岩石等有關,是內外動力地殼作用的結果,按成因可分為構造侵蝕,剝蝕侵蝕,侵蝕堆積三種成因類型,地貌形態主要表現為低中心、低山地貌,主丘陵地貌,低山著地地貌,河谷平原地貌等。

境內地層主要包括中新界侏羅系、白堊系、新生界和第四系,主要分布於區內的西南部,中東部及東北部一帶。岩性主要為沉積碎屑岩類,大山碎屑岩類和鬆散岩類。裸露總面積約278.2平方公里,占規劃區總面積76.26%。

源城風景源城風景

地質構造位於佛岡—新豐江緯向構造帶與華夏黃河大斷裂構造帶的複合地段,形成以北東向構造為主。南北

向構造為東南山構造體系格向,並伴隨有多動強烈的岩漿流動,尤以中生代燕山中酸性岩漿廣泛侵入為主。區內出現的構造有桂山尾向斜,河源斷裂,人字石斷裂。

水文地質與地質構造條件相應,地下水分為鬆散岩類孔隙水、碎屑岩類裂隙孔隙水、基岩裂隙水3種基本類型。

工程地質特徵與地質、構造地貌及地睛水活動等密切相關,岩土體可分為花崗岩類岩組、碎屑岩組、膏鹽含鈣質岩組、沖洪積土岩組及殘坡層土岩組等。

源城區的地質災害主要有水土流失、水庫淤積、地震、崩塌滑坡土石流等。

源城區恐龍化石地質遺蹟擁有大量的出土恐龍蛋化石,還有恐龍骨骼化石、恐龍腳印化石,為世界罕見的集恐龍蛋、恐龍骨骼和恐龍腳印化石“三位一體”的埋藏地。

氣候

源城區地處廣東省東北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環境質量總體保持優良水平,是全國13個大氣環境質量達到國家一類標準的城市之一。冬半年盛行東北季風,天氣較為乾冷;夏半年盛行西南和東南季風,高溫多雨。源城區歷年平均溫度21.4℃,歷年極端最高溫度39.3℃,歷年極端最低溫度-3.8℃;歷年平均年降雨量1953.2毫米,歷年平均年雨日159天;歷年平均年日照時數1942.8小時。源城區熱量充足,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氣候資源豐富,適宜種植亞熱帶作物。

水文

源城風景源城風景

源城區境

內的河流,統屬於珠江水系的東江幹流水系。一級支流新豐江和東江幹流穿越境內,兩江河段(源城)的河流比降落差不大,流速較緩慢,河面較寬闊。除東江、新豐江河段外,源城區還有埔前河、七磜河、木京河,高塘水、赤坑水、洪洞水、萬洞水、藍田水,香車河、雙下水等河流10條,其集水面積不大,均在100平方公里以下。其中埔前河、七磜河、香車河是源城區較大的河流,集水面積都在40平方公里以上。

東江:是廣東省重要的四大水系之一,發源於江西省尋鄔縣椏髻缽山,源區包括尋烏、安遠、定南三縣,上游稱尋烏水,在廣東省的龍川縣合河壩與安遠水匯合後稱東江。自東北向西南流入廣東省境內,經河源市龍川縣、東源縣,在源城區埔前雙頭出境,進入博羅、惠州市區、東莞市,最後注入獅子洋。幹流全長562公里,流域面積33913平方公里。源城區的東江河段全長為25.8公里,河面寬350米至450米之間。

新豐江:新豐江俗稱小江,是東江西岸的一級主支流,發源於新豐縣的玉田點兵,自東向南流入東源縣的半江鎮,進而流入新豐江水庫。出庫後流經源城的雙下村、莊田村、市區,在尖沙嘴匯入東江。新豐江全長163公里,集雨面積5734平方公里。新豐江源城段為8.45公里,河面平均寬為300米左右。新豐江水經新豐江水庫淨化調節,使河水清澈,水質良好,達國家地面Ⅰ級水標準,是源城區人民生活、工業用水的主要水源。

埔前河:埔前河位於源城區南部,屬東江一級支流,發源於桂山山脈尖頂山,經博羅石壩鎮屬的大水坑流入埔前鎮的徑背林場、陂角村、埔前圩至雙頭村流入東江。流長29.2公里,在源城區內河段長20.4公里。流域內以小坑陂為界,劃分為山區和平原區兩部分,小坑陂以上為山區,集水面積50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坡降為0.022,山嵩陟峻,耕地稀少,小坑陂以下為平原區,集水面積40平方公里。

七磜河:七磜河位於源城區中南部,屬東江右岸一級支流,是一個面積為55平方公里的近似橢園型流域。主河道自桂山發源處流經磨溝咀、合水口、牛徑、七磜至龍潭口匯入東江。全長21.5公里,落差552米。河的中上遊河床深窄,落差較大。該段10.5公里河床落差達510米,占全流域的92.3%。河的下游地勢平坦,河床較寬闊,比降不大。

香車河:香車河位於市區北部,是新豐江出口段左岸一級支流,屬東江二級支流,流域面積48.25平方公里,主河香車水發源於境內石芽頭,流經香車、南板橋、白嶺頭、黃屋、市區匯入新豐江,全長13.95公里。其左側有一大支流黃子洞水,全長8.85公里,在主河出口段與主河匯合流入新豐江。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1992年土地資源詳查數據結果報告,源城區集體土地363459.1畝,占總面積67%;國有土地107409.7畝,占總面積20%;未定權土地71849畝,占總面積13%。截至2009年底,源城區常用耕地面積33233畝。

生物資源

源城區林木茂盛,動植物資源豐富。桂山自然保護區有廣東最大、世界少有的原始次生常綠闊葉林,物種資源豐富,與肇慶鼎湖山、雲南西雙版納並稱“沙漠腰帶上的東三奇”。全區有野生維管植物193科486屬783種,其中有國家重點二級保護植物7科7屬7種,如金狗、桫欏、水蕨、蘇鐵蕨、樟樹、半楓荷、花櫚木等。全區有脊椎野生動物215種。其中有蟒蛇、金錢龜、穿山甲等10多種國家級野生保護動物。

礦產資源

源城區境內地質構造複雜,據地質部門探明的礦藏有鐵、銅、鋅、煤、水晶、粘土、螢石、瓷土等11種。鐵礦主要分布在埔前桂山一帶,屬風化淋濾鐵礦,含鐵品位達45%以上,但儲量規模較小,在10萬噸以下;銅礦、鋅礦分布在埔前、桂山,儲量不大;煤礦分布在埔前、桂山,但煤層薄,煤質差,硬石多;螢石礦主要分布在源南鎮勝利村至東源縣仙塘鎮到吉村一帶,儲藏量約在510萬噸左右;水晶礦分布在東埔的白石嶂一帶,但礦石含晶性不高,水晶個體小;瓷土礦分布在源西的白嶺頭村和高塘村至東源縣的徐洞村一帶,儲量大;配料粘土礦分布在源西的白嶺頭一帶。

水力資源

源城區雨水充沛,多年平均年產水量3.70億立方米,人均占有量1610立方米。東江多年過境水量144.24億立方米,新豐江多年過境水量24.6億立方米。全區水能理論蘊藏量44.30萬千瓦,可開發的水力資源為42.00萬千瓦,至2013年已開發34.2萬千瓦(含新豐江水電站33.5萬千瓦),占可開發量的81.43%。

人口民族

據2010年人口普查,源城區有31個民族,除漢族外,還有30個少數民族。2012年末,據源城區公安分局數據顯示,源城區戶籍人口28.9892萬人,漢族人口占絕大多數,少數民族有畲族壯族苗族等。

交通

源城區是粵東北的交通樞紐,水陸交通比較發達。境內205國道、河惠高速公路縱貫南北,河汕公路橫跨東西, 205國道、西環路、粵贛高速公路及河龍高速公路分別從城區的東西兩邊通過,中國南北第二大動脈京九鐵路以及廣梅汕鐵路連線城區。東江航運上可達龍川,下可通惠州、廣州。

經濟

總述

2013年,源城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約86億元,比2012年增長1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5億元,比2012年增長2%,第二產業增加值38億元,比2012年增長18%,第三產業增加值45.5億元,比2012年增長8%。三大產業結構由上年的3.1:44.0:52.9調整為2.9:44.2:52.9。

第一產業

2013年,源城區完成農業總產值4.65億元,實現增加值2.56億元,分別增長3.5%和 3.4%。全區出欄肉豬6.82萬頭,比2012年增長4.1%;家禽3.25萬隻,比2012年增長3%;糧食產量12291噸,比2012年下降5.7%;蔬菜產量32711噸,比2012年增長5.7%。

第二產業

2013年,源城區全社會工業總產值165億元,比2012年增長23%,實現工業增加值40億元,比2012年增長2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55億元,實現增加值35億元,分別比2012年增長29%和23%,全區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 19家。舉辦了落實市“三個50”系列活動暨投資環境推介會。全年簽約工業項目47個,契約投資總額81.6億元;開工工業項目23個,契約投資總額28.48億元;竣工投產工業項目22個,契約投資總額18.1億元。深圳羅湖(河源源城)產業轉移工業園累計投入建設資金14.5億元。園區拓展盤活土地55萬平方米。園區被廣東省政府認定為“廣東省循環經濟工業園”和“廣東省2013年度四星級優秀服務園區”。

第三產業

2013年,源城區第三產業增加值45.5億元,比2012年增長8%。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5億元,比2012年增長14%。2013年,源城區旅遊接待總人數466.7萬人次,旅遊總收入45.88億元,分別比2012年增長18.4%和18%。2013年源城區外貿進出口總額65920萬美元,比2012年增長9%。其中出口總額40446萬美元,比2012年增長9%。全區實際外商直接投資4200萬美元,比2012年增長15.6%。

2013年,源城區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3.5億元,比2012年增長34.4%。22個重點項目進展順利,全年完成總投資

23億元,占年度計畫投資的120%,其中精電增資擴產項目、源城區行政服務中心、深圳羅湖(河源源城)產業轉移工業園、漢邦環宇多糖生物科技項目、添輝眼鏡項目、新亮眼鏡項目、東江·巴登城溫泉休閒度假中心、埔前一河兩岸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埔前鎮新農村道路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寶源二路連線新江三路和西環路市政道路工程、源城區保障性住房項目、源城區公益性公墓、河源市客家文化公園東埔片拆遷安置點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河源正康醫療綜合門診部、碧桂園-東江鳳凰城、寶豪·御龍灣一期等項目按計畫完成了年度投資任務。

財政收入

2013年,源城區完成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7.04億元,比2012年增長28.6%,增幅比2012年提高了7.1個百分點。完成稅收總收入28.01億元,比2012年增長15.3%,其中國稅收入3.91億元,地稅收入24.10億元,分別比2012年增長1.9%和17.8%。

社會事業

科技教育

源城區繼續抓好黨政領導推動科技進步實績考核工作。科技工作有新進步,全年共引進新技術13項、新品種41個,申請專利12件。全區有公辦中國小校(幼稚園)54所,在校中國小生總人數39476人;社會力量辦中國小校3所,在校中國小生6018人,社會辦量辦幼稚園28所,在園幼兒總數4833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輟學率為0、畢業率100%;國中生入學率99.35%、輟學率為0.57%、畢業率達 97.8%,各項“普九”指導符合國家和省的要求。辦學條件繼續改善,搞了好新興國小、衛星國小、高埔崗學校危房改造,啟動了東埔中學、源西中學、東升學校和城南國小的擴建工程。積極探索教育辦學模式改革,區政府出台了《關於源城區辦學體制改革的意見》,引進民資的區外國語學校已動工興建、嘯仙中學和東埔中學逐步最佳化組合,區一中職業高中和市工業學校合併,力爭創建源城教育品牌及最佳化整合教育資源。區委、區政府制定《關於進一步加強我區農村教育工作的意見》,部署今後城區農村教育工作的目標和實施措施。繼續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採用現代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在學生中開展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革命傳統教育、誠信教育及小公民道德建設工作,堅持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增強學生守法觀念。繼續抓好教改科研實驗,促進教育質量提高。

文化

源城區制定了《源城區2004~2008年文化事業發展綱要》。積極開展民眾喜聞樂見的各種形式的文娛活動,堅持重大節日舉辦文藝活動和每月在公園廣場組織一場文藝演出。 山歌劇團全年送戲下鄉達160多場次,觀眾60多萬人。加快文化陣地建設步伐,投入110多萬元改造了中山廣場舞台。搞好文藝創作,集中力量創作了具有濃郁河源客家風情地方特色的歌舞節目《客家風情歌舞》 ;創作了一批以《愛國、守法、誠信、知禮》為主要內容的文藝作品;堅持出版《山花》刊物。

衛生

源城區努力做好禽流感防治工作,成立了防治禽流感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源城區防治禽流感應急處理預案》。為此舉辦專題培訓班;加強監測,實行零報告和日報告制度,對疫情疑點實行追蹤排查;成立督查組,深入各醫療單位和農村衛生站督查落實措施;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保證信息和政令暢通。鞏固農村初級衛生保健成果,紮實推進各項農村衛生工作。全區各級醫療機構投入950萬元,加強醫院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辦醫條件,提高了競爭力。積極開展新項目、新技術的推廣套用。大力整頓醫療市場,打擊非法行醫。加強血液管理,推進公民無償獻血工作。

體育

源城區廣泛開展民眾體育活動。通過組織各項體育賽事,利用體育協會、社團組織的作用,調動社會力量辦體育,參加各項體育鍛鍊的人越來越多,經常參加體育鍛鍊的人數達8萬人,體育人口達28%, 形成了體育進農村、體育進杜區、體育進家庭的良好氛圍。

精神文明建設

開展了“學習李力錦先進事跡,做新時期活雷鋒”活動,公民思想道德建設取得新成效。深入開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教育活動。“愛國、守法、誠信、知禮”的現代公民教育活動紮實推進。創建文明機關、文明村鎮、文明學校、文明社區等活動不斷深入,“文明源城”形象進一步提升。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

堅持“打防結合,預防為主”的方針,全面實施“平安源城”工程,認真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各項措施,嚴厲打擊各類刑事犯罪、經濟犯罪和“兩搶一盜”犯罪活動,堅持不懈地掃除“黃賭毒”,社會治安狀況有所改善。積極化解社會矛盾和糾紛,各類群體性事件得到妥善處理,城區被市評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單位,被省、市評為信防工作先進單位。

文化風俗

語言

源城區屬客家方言區,語言受正統客家話及白話(廣州話)的影響較大,有的詞語讀音與梅州話相似,少數詞語與廣州話相近,但全區語言總體上屬客家方言。

飲食

源城區居民主食以稻米、小麥為主,輔以蔬菜、肉食和豆製品。稻米的吃法以米飯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湯圓、粽子、年糕等各種不同的食品;小麥則有饅頭、麵條、花捲、包子、餃子、餛飩、油條、春卷、炸糕、煎餅等吃法。居民以糧食作物為主食,以各種動物食品、蔬菜作為副食的基本飲食結構,這與西方諸民族和中國藏、蒙等民族的飲食結構形成了鮮明的差別。此外,在長期的民族發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飲食慣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餚、飲料的搭配方式視經濟條件而行,主食以大米、輔以番薯、小麥和其他雜糧。副食蔬菜有蘿蔔、白菜、苦瓜、豆腐、黃瓜、冬瓜、南瓜等幾十種,肉食有豬肉、牛肉、雞、鴨、魚、鹹魚等。飲料主要是茶、酒及自采草藥煮的涼茶。紅炆豬肉、釀豆腐、白切雞是源城人節日或擺喜宴(請客)的最佳菜餚。

民間娛樂

源城區的客家民間娛樂在節日時主要有秧歌、龍舟競渡、踩船燈、舞龍燈、舞獅、高腳師、迎花燈、踩馬燈、打花鼓、樂器會、演戲、放煙火,平時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彈琴、彈箏、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紙牌、擲狀元簽、打麻將、養花、釣魚等。

客家民居

源城區的客家民居建築的風格和形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的不同的變化,有圍龍屋、走馬樓、四角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圍龍屋。這種圍龍屋與北京的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桿欄式”和雲南的“一顆印”被稱為中國民居建築五大特色之一。圍龍屋與其它客家土樓一樣,自始自終、由表及里都凝聚客家民第所留存的中原漢民族某些價值觀念,以及客家人在南遷過程中為適應和開拓新的生活環境所創造的一些文化因素。

圍龍屋最早建於唐宋,盛行於明清。客家人採用中原漢族建築工藝中最先進的抬梁式與穿斗式相結合的技藝,在丘陵地帶或斜坡地段建造圍龍屋。主體結構為“一進三廳兩廂一圍”。普通圍龍屋占8畝、10畝,大的占地30畝以上。一座圍龍屋就是一座客家人巨大的堡壘。屋內臥室、廚房、大小廳堂及水井、豬圈、雞窩、而所、倉庫等生活設施一應俱全,是中國封建自給自足生活的典型縮影。與眾多圓形轉龍屋不同的是,河源的圍龍屋是方形的,被稱為“府第式”、“角樓”。其形制接近北方傳統的“四合院”,其文化內涵更加深厚。

特產

主要土特產有三黃雞、紅瓜子、茶葉、花生油、荔枝、龍眼、五指毛桃、蘿蔔酸系列產品、米排粉等。

其中主要休閒食品類:萬綠湖營養米排粉、原創人風味炒栗,萬綠寶酸蘿蔔、酸芥菜等等。保健食品類:神農寶靈芝孢子粉、天仙湖錫場靈芝、過江龍養腰酒、金源綠色生命五指毛桃液、五指毛桃粉、中藥飲片,萬綠農鄉貢酒、客家黃酒等等。茶類:崇正桂山茶、紅茶、天仙湖紅茶等等。農副食品類:綠之寶芥菜乾、津泰康白菜乾、木耳、香菇等等。

旅遊景點

源城區城區中有南宋時期的龜峰塔、阮嘯仙烈士陵園、鱷湖、高埔崗溫泉度假村、化龍路商業街、太平風情街、新豐江電站大壩;大桂山生態旅遊區有野趣溝、七礤水庫、園中園旅遊區、響水風景旅遊區;位於新豐江上的噴泉是亞洲第一高噴泉,主噴水柱高達169米。

歷史文化

朱門亭的由來 朱門亭位於城南約半公里地方,在學生路與新燈路交匯東側。該亭於公元一九二三年(民國十二年)修建。在南齊永明元年(公元483年)河源建縣後,上城是河源縣的古城,在今朱門亭地方,是該古城的雄偉前門,名曰“紅朱門”。據老人傳說,每當朝庭大臣以及省、州官員由陸路來縣時,河源縣官都要在朱 門亭列隊迎接,然後設宴洗塵,更衣進城,由南門沿北直街到縣衙視事。他們回去時,也要在朱門亭餞送,因此,朱門亭原為接官亭。 清末,曾任梧州知府的上城人李少懷先生告老還鄉後,非常熱心於鄉梓事業,為了使後人對這一歷史遺址不至日久遺忘,而修建朱門亭。該亭所在地是進城趕集客商必經之路,是直往江西南北運輸鹽道,東經禾廉橋、新東門穿過福音堂樂育國小之間向東出馬草渡;北通東埔南湖,橋頭、燈塔直到連平江西等地,方便行人中途避雨歇腳供應茶水,朱門亭實為旅客之福地。原亭在結構上簡樸牢固,只用了四根石柱支撐上蓋,後面有道屏牆,屏牆後是廚房,全亭占地面積約八十多平方米,亭內石柱上鐫刻有李少懷先生親筆楹聯石刻四副:屏牆上的楹聯是:“亭曰朱門,循其名毋忘舊址;坐登熱客,品幾盞不覺生風。”另一聯曰:“茗品兩杯,猶勝望梅能止渴;風來四面,縱然附熱也生涼。”中間石柱一聯曰:“坐久一些,試把茶經談陸羽;飲多幾盞,渾同甘露解相如。”門前石柱上一聯曰:“座列東西,茗品幾杯堪解渴;路通南北,亭開三面可乘涼。” 隨著風月流逝,朱門亭經多次毀後復修,在十年浩劫期間拆毀得片瓦無存。公元一九八五年由縣市建和城鎮人民政府集資在原地重建新亭,用材獨特,結構新穎,朱門亭又以新的面貌屹立於舊址。

鄉鎮簡介

源西街道辦事處

位於河源市市區西部,東至河源大道以西,南至新豐江以北,西至萬綠湖新港鎮以東,北至東埔街道辦高塘村以南,總面積63平方公里,下轄4個村委會和7個社區居委會,常住人口5.56萬人。2004年工業總產值8028萬元,比上年增長40.2%。稅收收入395萬元,比上年增長46%。引進企業5家,實際吸收外資935.5萬美元,比上年增長584.9%。

埔前鎮

位於河源市南端,東鄰紫金縣臨江鎮,南接博羅縣石壩鎮,西連桂山,北靠源南鎮,總面積16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15萬畝,林地面積14萬畝。下轄16個村委會和1個圩鎮社區居委會。常住人口4.1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6萬人。該鎮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全年基本無霜凍,是源城區主要產糧區和蔬菜基地。2004年工農業總產值3.3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08億元,農業總產值2.1億元,農村人均純收入4230元。農業以種水稻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有蔬菜、花生、黃豆、果蔗、糖蔗、紅瓜。河源市農業現代化示範區落戶該鎮南陂、雙頭村、羅塘村。鎮內有工業園區2個(大亨工業村、長坑工業園),總占地面積40萬平方米。至2004年底,全鎮共引進外資企業30家,契約投資總額3.8億元人民幣,年產值達1.2億元人民幣,可解決當地勞動就業6000多人。有中型水庫3座,總庫容量250萬立方米,小型水電站4個,總裝機容量1290千瓦。有中學2間,國小16間,幼稚園2間,鎮級醫院1所。

源南鎮

位於市區近郊,東鄰紫金縣臨江鎮,南接埔前鎮,西連新豐江水庫,北靠源西街道辦。總面積 88平方公里,下轄7個村委會和2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2.5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4萬人)。境內屬低山丘陵地帶,土地肥沃,適宜發展水稻、經濟作物。礦產資源有螢礦、鋁、瓷土稀土礦和石英礦等,特別是螢礦儲量十分豐富,年開採量達8萬噸。以蔬菜種植和雞、豬、水產養殖為特色的城郊商業農業得到穩步發展。2004年,全鎮蔬菜基地面積擴大到1.54萬畝,生豬出欄量2.58萬頭,三鳥出籠量136.36萬隻,水產品產量362噸,分別比上年增長17.5%、5.4%和7.1%。全鎮農副產品商品率達85.6%。至2004年全鎮已成功開發出風光工業區、白田工業區、欖壩工業區、墩頭工業區,全年招商引資項目2l宗,入園項目13個,契約投資總額4.21億元人民幣。全年實際吸引外資8029萬元,比上年增加6212萬元,增幅達341.8%。

高埔崗街道辦事處

位於河源市南端,距市中心12公里,轄區總面積6.8平方公里,人口3300人。粵贛高速公路、廣梅汕鐵路、205國道貫穿全境,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適宜種植經濟作物;地下有豐富的溫泉水資源。2004年工農業總產值236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900元。從2001年開始,農場實施“工業興場”戰略,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農場由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型,規劃興建2平方公里高埔崗工業區,至2004年底,園區共投入資金5000多萬元,開發“三通一平”土地100多萬平方米,引進ll家企業入園。雅達電器有限公司、豐葉電器(河源)製造有限公司、源泰裝飾材料有限公司、高盛木器加工廠已投產,工業區生產形成了以電子、生物、電器為重點產品系列。2004年工業總產值1070萬元,比上年翻了一番。引進外資興建了占地面積800畝的龍源溫泉風景區,為促進農場旅遊業發展打下了基礎。

中國縣市三

中國的耕地不到美國的1/3,而中國的人口是美國的4倍以上,人多地少是中國的基本國情,人口對應的就是城市的規劃問題,了解中國的城市區劃,了解各地的風土人情。

廣東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廣州市越秀區 | 荔灣區 | 海珠區 | 天河區 | 白雲區 | 黃埔區 | 番禺區 | 花都區 | 南沙區 | 蘿崗區 | 增城市 | 從化市
深圳市福田區 | 羅湖區 | 南山區 | 寶安區 | 龍崗區 | 鹽田區 | 光明新區 | 坪山新區
珠海市香洲區 | 斗門區 | 金灣區 | 珠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萬山海洋開發試驗區
汕頭市金平區 | 濠江區 | 龍湖區 | 潮陽區 | 潮南區 | 澄海區 | 南澳縣
韶關市湞江區 | 武江區 | 曲江區 | 樂昌市 | 南雄市 | 始興縣 | 仁化縣 |翁源縣 | 新豐縣 | 乳源瑤族自治縣
佛山市 禪城區 | 南海區 | 順德區 | 三水區 | 高明區
江門市蓬江區 | 江海區 | 新會區 | 恩平市 | 台山市 | 開平市 | 鶴山市
湛江市赤坎區 | 霞山區 | 坡頭區 | 麻章區 | 吳川市 | 廉江市 | 雷州市 | 遂溪縣 | 徐聞縣 | 東海島經濟開發試驗區
茂名市茂南區 | 茂港區 | 化州市 | 信宜市 | 高州市 | 電白縣
肇慶市端州區 | 鼎湖區 | 高要市 | 四會市 | 廣寧縣 | 懷集縣 | 封開縣 | 德慶縣 | 肇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惠州市惠城區 | 惠陽區 | 博羅縣 | 惠東縣 | 龍門縣 | 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 | 仲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梅州市梅江區 | 興寧市 | 梅縣 | 大埔縣 | 豐順縣 | 五華縣 | 平遠縣 | 蕉嶺縣
汕尾市陸豐市 | 海豐縣 | 陸河縣 | 紅海灣經濟開發試驗區 | 華僑管理區
河源市源城區 | 紫金縣 | 龍川縣 | 連平縣 | 和平縣 | 東源縣
陽江市江城區 | 陽春市 | 陽西縣 | 陽東縣 | 陽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海陵島經濟開發試驗區 | 崗僑管理區
清遠市清城區 | 英德市 | 連州市 | 佛岡縣 | 陽山縣 | 清新縣 | 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 | 連南瑤族自治縣
東莞市
中山市
潮州市湘橋區 | 潮安縣 | 饒平縣 | 楓溪區
揭陽市榕城區 | 普寧市 | 揭東縣 | 揭西縣 | 惠來縣 | 東山區 | 揭陽經濟開發試驗區 | 普寧華僑管理區 | 大南山華僑管理區
雲浮市雲城區 | 羅定市 | 雲安縣 | 新興縣 | 鬱南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