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早在3500年前,這裡就是商城都邑(亳都)。
西周初稱管國,東周時期管地先後屬鄭國、韓國。秦代,置管縣,屬三川郡。
西漢初年,屬故市侯國,隸河南郡(原三川郡)。
公元前112年,故市侯國廢,管地併入中牟縣。
隋開皇元年(581年),改中牟縣為內縣。十六年(596年),析內縣置管城縣,隸管州。
大業二年(606年)廢管州,改稱鄭州,治管城縣。大業三年改鄭州為滎陽郡,治所不變。
唐高祖平王世充後,復置管州於管城。貞觀元年(627年)廢管州,管城隸武牢的鄭州。貞觀七年(633年)鄭州治所由武牢遷管城。
此後,鄭州先後稱滎陽郡、鄭州滎陽郡,治所一直設在管城,直至五代。宋熙寧五年(1072年)廢鄭州,以管城縣直隸開封府,屬京西、北路。同時省滎陽、滎澤為鎮入管城。
元豐八年(1085年),復置鄭州,仍隸京西、北路。崇寧四年(1105年),鄭州曾兩次改稱西輔郡,鏇建鏇罷。鄭州當時實領五個縣。
金代,以鄭州治管城縣,隸南京路。貞佑四年(1216年)管城縣更名為故市縣。元初,更故市縣復名管城縣,屬鄭州。
明洪元年(1368)廢管城縣入於鄭州,隸河南開封府。民國2年(1913)改稱鄭縣。
解放前夕,今管城轄區屬鄭縣維新鎮,下轄13個保。
1948年10月鄭州解放,人民政府實行市縣分設政策,在鄭縣城區設立鄭州市。
1953年1月,為貫徹民族區域自治政策,鄭州市設立回族自治區。
1954年10月,河南省會由開封遷到鄭州。
1956年,鄭州市將回族自治區更名為金水回族區。
1958年8月,鄭州市將金水回族區與隴海區合併為管城區。
1966年,鄭州市管城區更名為向陽區。
1981年11月,鄭州市向陽區更名為向陽回族區。
1983年7月,鄭州市向陽回族區更名為管城回族區。
基本簡介
管城回族區位於鄭州市的東南部,東臨中牟縣,南連新鄭市,北與金水區相接,西接二七區。總面積147.6平方千米/204平方千米。 總人口30萬人(2002年)。
區人民政府駐地郵編:450000。代碼:410104。區號:0371。拼音:Guancheng Huizu Qu。
屬沙丘壟崗區,海拔在100-140米之間,西南東北向傾斜。屬北溫帶半乾旱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3.3℃-14℃之間。
行政區劃
管城回族區轄9個街道、1個鎮、2個鄉:西大街街道、南關街道、城東路街道、東大街街道、二里崗街道、隴海路街道、紫荊山南路街道、航海東路街道、十八里河鎮、南曹鄉、圃田鄉;此外,明湖街道、潮河街道委託經濟開發區管理。
北下街街道代碼:410104001
2006年,轄7個社區:商城路社區、北下街社區、管城街社區、代書胡同社區、西昌社區、星月社區、北順城街社區。
西大街街道代碼:410104002
2006年,轄5個社區:南順城街社區、平等街社區、南乾元街社區、市三院社區、南學街社區。
南關街道代碼:410104003
2006年,轄10個社區:印刷廠街社區、惠工街社區、仁壽里社區、民樂里社區、花園村社區、張家門社區、豫豐社區、煙廠后街社區、南關街社區、新天地社區。
城東路街道代碼:410104004
2006年,轄7個社區:鄭汴路社區、硝灘社區、商城東路社區、商城花園社區、城北路社區、商城東里社區、電院社區。
東大街街道代碼:410104005
2006年,轄6個社區:塔灣社區、城南路社區、博愛街社區、鼎新街社區、東關南里社區、商城裡社區。
二里崗街道代碼:410104006
2006年,轄8個社區:鳳凰路社區、貨西社區、貨東社區、鐵路新村社區、楊莊社區、城東路社區、東明路社區、紫雲社區。
隴海路街道代碼:410104007
2006年,轄10個社區:隴海東路第一社區、隴海東路第二社區、隴海東路第三社區、鄭新里社區、隴新社區、新鄭路第一社區、新鄭路第二社區、紫荊社區、東豆腐砦社區、北二街社區。
紫荊山南路街道代碼:410104008
2006年,轄8個社區:隴海南里社區、新南社區、城東南路社區、中儲社區、五里堡北街社區、沙隆達社區、十里舖社區、南五里堡社區。
航海東路街道代碼:410104009
2006年,轄8個社區:石化路社區、航海東路社區、果樹所社區、石建社區、金色港灣社區、新航社區、耿莊社區、美景天城社區。
十八里河鎮面積:30.37平方千米人口:2.12萬人代碼:410104100
位於鄭州市南郊,瀕臨市區。2006年,轄11個村委會:十八里河村、劉東村村、河西袁村、南小李莊村、柴郭村、站馬屯村、小劉村村、八郎寨村、大王莊村、小王莊村、南劉莊村。(18個自然村,65個村民組)
南曹鄉面積:約50平方千米人口:2.84萬人代碼:410104201
位於鄭州市東南部。2006年,轄14個村委會:南曹村、劉德城村、席村村、畢河村、大湖村、小湖村、張華樓村、李馬莊村、野曹村、蘇莊村、郎莊村、姚莊村、七里河村、尚莊村。
圃田鄉面積:34.6平方千米人口:2.3萬人代碼:410104202
位於鄭州市東郊,東鄰中牟縣白沙鎮,西部、北部與金水區相連,南接南曹鄉、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2006年,轄13個村委會:圃田村、南崗村、西劉莊村、東周村、榆林村、小店村、白佛村、穆莊村、河溝王村、大王莊村、大孫莊村、吳莊村、石王村。
明湖街道(經濟開發區管理)代碼:410104560
2006年,轄1個社區、8個村委會:老南崗社區、趙莊村、李南崗村、岔河村、西楊村、東楊村、螺蛭湖村、毛莊村、梁湖村;經濟技術開發區擬居委會、河南出口加工區擬居委會。
潮河街道(經濟開發區管理)代碼:410104561
2006年,轄8個村委會:營崗村、單莊村、二郎廟村、王士明村、曹古寺村、司趙村、弓馬莊村、耿莊村。
地理環境
位置
管城回
族區位於北緯34°39′~34°57′,東經113°41′~113°46′之間,地處鄭州市的東南部,是商城遺址所在地,屬老城區。東臨中牟縣、西臨二七區、南連新鄭市、北與金水區相接,東起圃田鄉石王村東0.6公里,西至十八里河鎮南小李莊西2.1公里,南至南曹鄉安莊南0.2公里,北到圃田鄉穆莊北1.2公里。東西長19公里、南北寬16公里。
地形
城區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約成2‰的坡度,海拔為100—140米,最高點是老城西南角(原夕陽樓舊址)。管城回族區地處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質條件比較複雜。
土壤
土壤種類較多。但分布有一定的規律性,其特點是呈條帶狀分布,以京廣鐵路為界,京廣鐵路以西為地帶性褐土,以東的沖積平原區為潮土,東南黃泛故道區為砂土和風沙土,中間過渡地帶為潮褐土和褐土化潮土。
氣候
管城回族區屬北溫帶半乾旱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其特點是:春季多風,冷暖無常;夏季炎熱,雨量集中;秋涼晴爽;冬寒乾燥,多風少雪。一般年份日照時間為2385.5小時,日照率為54%。全年日照時數以6月份最多,為258.2小時,日照率為60%。三月份最少,為177.7小時,日照率為48%。10℃以上的積溫天氣為4673.2小時,這對農作物的光合作用、生長、繁殖關係很大,有利於秋糧作物的生長和發育。同時,日照時數與晴天、多雲、陰天有關。本轄區大多年份平均為:全年晴天173.2天,多雲天101.5天,陰天90.7天。
氣溫全年變化雖大,但總的比較溫和。一年最冷和最熱的天氣均不太長,都在一個多月左右。冬春季節受西北氣流控制,西北風偏多,溫度較低,一般在-10℃之間。最冷時間多在元月份,月平均氣溫在-3℃。冬季氣溫乾冷,有時還出現“倒春寒”,對農作物及蔬菜極為不利,需年年提防。無霜期時間較長,全年為227天。初霜期在11月11日左右,終霜期在3月28日左右。在霜期內,適宜各種農作物的生長。也是漁業生產的最好季節。
降水特點是年際變率較大,年內分布不均,大多數年份均降水為636.7毫米。據鄭州氣象站資料統計,最大年降水量為1128.4毫米(1964年),最小降水量為334.8毫米(1996年)。全年降水量多集中在6月至9月份,平均415.2毫米,占年降水量的65.2%。3至5月平均降水量119.5毫米,占年降水量的18.8%;10月至次年2月平均降水量為102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6%。每年以7月份的雨量最大,大多年份平均月降水量為140至160毫米。
管城回族區以西北風和東南風較多,常發生在冬春兩季,以每年的12月份和1月份最多。最大風力可達8至9級。8級以上的大風,大多年份平均為23天,但每年出現的日數又變化很大。夏秋季以東南風或偏南風較多風力多為2級至3級,出現8級大風的次數很少。
水文
管城回族區轄區河流主要有熊耳河、七里河、潮河、十八里河,均屬淮河水系。熊耳河發源於鄭州市南郊鐵三官廟,流域面積87平方公里,流域區間面積80平方公里,河道長度21.4公里,流經轄區長度5.4公里。至金水區祭城鎮入東風渠。
十八里河發源於新鄭境內,流經十八里河鎮,穿過107國道,至南曹鄉的七里河村向北至圃田鄉的岔河村,在隴海鐵路以北與七里河交匯。全長29.4公里,流經管城區16.8公里。流域面積61平方公里,流域區間20.5平方公里。
七里河古名龍鬚溝,發源於新鄭市郭店鎮半坡橋村附近,流經十八里河鎮、南曹鄉的尚莊、七里河村、在圃田鄉的岔河村與魏河匯合後向東流入東風渠。全長38.3公里,流經轄區長度為27公里。流域面積205.7平方公里,流域區間103平方公里。
潮河發源於新鄭市。古稱役水,又名欒河、圃田河,因其有潮汐現象,今名潮河。流經轄區南曹鄉、圃田鄉,至圃田鄉的小孫莊入東風渠。全長32.1公里,流經轄區20.8公里。流域面積161.3平方公里,區間面積91平方公里。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06年底,管城回族區土地總面積215145畝(不含經濟技術開發區面積,此單位由國土面積143.43公里換算而來)。其中,農用地165111.2畝;建設用地108636.6畝;未利用土地21026.7畝。在農用地中,耕地95153.4畝、園地49473.8畝、林地12120.1畝、其它農用地8363.9畝;在建設用地中,居民點、工礦用地95853.4畝、交通運輸用地11483.4畝、水利設施用地1299.8畝;在未利用土地中,未利用土地14311.7畝、其它土地6715.0畝。
水資源
管城回族區流經轄區的河流有5條,小型水庫5座。因1982年以來水位下降、天氣乾旱、上游截流等原因,除東風渠有水以外,其餘河流已斷流多年。五座小水庫只有小魏莊水庫蓄水,其餘水庫業已乾涸,其中劉灣水庫於1994年乾涸,其餘水庫1990年以前已乾涸。農村生產生活用水主要取用地下水,管城回族區地處黃河中沖積平原地帶,地下水資源豐富,地下水埋藏較淺,便於開採。管城回族區水資源可開採量約為3300萬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開採模數20~23萬立方米/平方公里。1991年地下水埋深3~4米,至2003年已下降5~11米,1992年以來地下水位下降了2~7米。
生物資源
動物
2013年底,管城回族區傳統養殖品種主要有馬、驢、螺、牛(肉牛、黃牛、耕牛)、豬、羊(山羊、綿羊)、兔(肉兔、長毛兔、獺兔)、雞(肉雞、蛋雞、烏骨雞)、鴨、鵝、犬、蜜蜂、鴿子、鵪鶉、蠶、土元、貓等。1991年以來陸續引進了奶牛、波爾山羊、小尾寒羊、薩能奶山羊、新羅曼雞、海蘭雞、AA雞、伊莎蛋雞、小香豬、杜洛克豬、大約克豬、長大三元雜交豬。特新養殖品種有美國七彩山雞、鴕鳥、中華黑羽烏雞、鴛鴦鴨、梅花鹿、比利時蘭白花純種肉牛等。水產養殖品種有各種魚類(鯉魚、草魚、鰱魚、鯽魚、鱔魚等)、甲魚、蝦、螺蛭等。野生獸禽主要有野兔、黃鼠狼、草兔、刺蝟、田鼠、啄木鳥、貓頭鷹、烏鴉、喜鵲、麻雀、鵪鶉、布穀鳥、燕子等。兩棲、爬行動物主要有青蛙、蟾蜍、鱉、蛇、壁虎、麻蜥、蚯蚓等。昆蟲主要有瓢蟲、蠅子、蜂類、草蛉蟲、螟蟲、花椿、蜘蛛、螳螂、蚜蟲、盲椿象、象鼻蟲、稻苞蟲、飛虱、棗壁虱等。
植物
2013年底,管城回族區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大麥、玉米、水稻、大豆、穀子、紅薯、高粱、稷子、綠豆、紅豆、豌豆、小豆、扁豆等。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大蒜、西瓜、甜瓜、辣椒、白菜、白蘿蔔、紅蘿蔔、大蔥、韭菜、菠菜、萵筍、芹菜、蕃茄、茄子、馬鈴薯、黃瓜、南瓜、冬瓜、吊瓜、筍瓜、苦瓜、葫蘆、豆角、四季梅、梅豆、芋頭、山藥、洋姜、蓮藕、茭白、荸薺、荷蘭豆等。林木主要有大關楊、毛白楊、沙蘭楊、小葉楊、加楊、泡桐、榆樹、椿樹、槐樹、柳樹、垂柳、柏樹、松樹、梧桐、刺槐、蘋果、桃、葡萄、李子、梨、杏、櫻桃、大棗、花椒、香椿等。觀賞類植物有月季、刺梅、黃楊、美人蕉、冬青、菊花、仙人掌、夾竹桃、無花果、石榴等。菌類有蘑菇、木耳、苔蘚等。
經濟發展
綜述
2010年,管城回族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94.5億元,是2005年87億元的2.2倍,年均增長17.6%。財政收入完成13億元,是2005年4.1億元的3.17倍,年均增長26.0%。三次產業比重由2005年的1:45.2:53.8調整到2010的0.46:40.04:59.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保持在20%以上,五年累計完成投資395.4億元,是“十五”101.1億元的3.9倍。2010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67.8億元,是2005年74.8億元的2.2倍,年均增長17.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不斷增長,2010年分別達到17142元和11231元,比2005年增加了7326元和5127元,年均增長11.8%和12.2%。
農業
2010年管城回族區,花樓現代農業科技園和潮湖生態農業觀光園建成並投入運營,2008年花樓現代農業科技園被評為“市級帶動能力強示範農業龍頭企業”,成為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河南省高檔玫瑰鮮切花、食用菌產業化項目示範區;潮湖生態農業觀光園被確定為“市級森林公園”。農業產業化經營進一步推進。全區已發展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9家,2010年實現銷售收入29.7億元,出口創匯550萬美元,帶動省內外農戶4.3萬戶。生態工程建設取得新進展。
工業
截止2010年底,已開工入駐企業42家,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8億元,實現銷售收入100.8億元,完成利稅1.5億元,被評為“河南省首批重點產業聚集區”。已形成年產3萬台客車整車、5萬台客車底盤、4000台各類工程機械的生產能力,園內擁有行業內首家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五部委聯合認定的首家“國家級技術中心”,並建成行業內唯一的客車實驗中心,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工藝技術條件最先進的大中型客車生產基地,並被國家定為“國家汽車整車出口基地企業”。2010年管城回族區工業增加值完成64.7億元,是2005年的33.2億元的1.9倍,年均增長15.4%,占地區生產總值的33.3%。
外貿
管城回族區2010年成功舉辦中部首屆電動車產業交易會等各類經貿洽談會。簽約中石油鄭州油庫擴建等一批上億元的大項目。2010年新增境內域外資金57.4億元,比2005年的12.4億元增長3.63倍,年均增長35.86%;實際利用外資10515萬美元,比2005年的304萬美元增長33.59倍,年均增長37.9%。
交通情況
鐵路
管城回族區內京廣、隴海兩大鐵路幹線經過,境內有鄭州火車站、小李莊車站、圃田車站。位於貨棧街的鄭州火車東站是新亞歐大陸橋最大的貨櫃基地,年貨物吞吐量700多萬噸。
公路
管城回族區內東西大街、紫荊山路構成轄區室內交通的黃金十字架,鄭汴路、東明路、城東路、商城路、航海路、隴海路等主幹道縱橫交錯。公路2013年通車總里程185.411公里,其中縣道32.9公里、鄉道93.595公里、村道42.395公里、專用道1.723公里、網外道路14.798公里。二級公路12.95公里,三級公路10.118公里,四級公路77.182公里,等外公路22.45公里。
政府領導
管城回族區黨政領導(2014年)
姓名 | 職位 |
---|---|
高建軍 | 區委副書記、區長 |
李 峰 | 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 |
郭萬全 | 副區長 |
安惠萍 | 副區長 |
劉守斌 | 副區長 |
高和平 | 副區長 |
羅國君 | 副區長 |
虎 強 | 副區長 |
孫 梅 | 副區長 |
史 偉 | 副區長 |
人口民族
人口
2007年管城回族區總戶數118653戶,總人口379691人,出生率8.96‰,死亡率4.46‰,自然增長率4.50‰。其中:女性人口數184944人,非農業人口228967人,回族等少數民族人口2.36萬人。全區城鎮化率達92.7%。
民族
2007年管城回族區總人口379691人,回族等少數民族人口2.36萬人。
社會事業
教育
2011年管城回族區各級各類學校總計128所,其中,中學4所、國小38所、幼稚園80所、職業技術培訓學校1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全區總計1527個班,2011年總計畢(結)業學生11946人,新學期招生16296人,在校(註冊)學生69616人,預計2012年有8045人畢業。幼托人數由2010年的14373人,增加到19620人。師資力量相對較為穩定,2011年全區教師總計4480人,其中專任教師3375人。
衛生
2011年管城回族區衛生醫療機構總計150家,其中綜合醫院9家、中醫醫院1家、專科醫院3家,社區衛生服務站22家,鄉鎮衛生院3家,診所84家,衛生所、醫務室19個,婦幼保健站1個。醫療職工總數4669人,其中執業醫生1368人、執業助理醫生171人、註冊護士1526人,藥劑人員180人,檢驗人員132人。
旅遊資源
鄭州商城遺址
鄭州商城遺址是商王湯建立的亳都,距今已有3600年的歷史。這是中國發現最早的一座商代城垣遺址,也是目前發現的商代城垣建築遺址中規模最大的一
管城回族區水上樂園
座。1961年商城遺址國務院公布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鄭州商城遺址是以鄭州老城為中心,東起鳳凰台、西迄西沙口、南到二里崗約25平方公里。城內有宮殿區、奴隸主貴族居住區、平民居住區。城外分布有手工業作坊和墓葬區。鄭州商城城垣為夯土板築,呈近似長方形,北城牆長約1692米,西城牆長約1700米,南城牆和東城牆均為1870米,周長近7公里,面積3.43平方公里。鄭州商城宮殿遺址是安陽殷墟宮殿遺址的兩倍,是偃師二里頭宮殿遺址的六倍。鄭州商城遺址是商代早期和中期文化遺存,是早於安陽殷墟文化的商代早、中期文化遺址。它是鄭州成為中國八大古都的標誌。
尚崗楊遺址
尚崗楊遺址屬仰韶文化中晚期遣址。位於南曹鄉尚崗楊村西的土崗上。東西長約300米,南北寬約250米,總面積為7.5公頃。其中西側文化層厚2米左右,包含有房基、窖穴、墓葬等,房基為木骨整塑,十分堅固。窖穴多為桶狀與袋狀。墓葬全部為豎穴土坑墓。地面散存大量燒土塊、陶片、殘石器、獸骨
管城回族區風光1
等。陶器以泥質紅陶和夾砂褐陶為主,其次為泥質灰陶。陶器表面多素麵,磨光或施一層陶衣,部分陶器上有紋飾。1987年3月4日,被公布為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站馬屯遺址
站馬屯遺址屬龍山文化遺存。位於十八里河鎮站馬屯村南乾溝古河道兩側的土崗上,東西長500米,南北寬200米,面積約10公頃。1984年,國家文物局鄭州培訓中心兩次考古,發掘面積350平方米,發現房基9座、灰坑27個、井7眼、墓葬5座、瓮棺葬1座、陶窯1座、灰溝1條,出土了陶、骨、角、蚌、石器等大批遺物。另有7眼水井和3個灰坑為東周遺址。1987年3月4日,被公布為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二里崗遺址
二里崗遺址屬商代文化遺址。位於市區東南部隴海馬路東段兩側,東西長1500米,南北寬約600米,面積達90公頃。文化層厚0.2~1.5米,最厚處3米以上。1950年發現,1952~1954年,鄭州市文物工作組、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學聯合舉辦的第一屆考古工作人員訓練班等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出土商代早期房基、灰坑、窖穴、壕溝、水井、墓葬、祭祀坑、夯土牆及一大批銅、石、玉、骨、蚌、角、陶、原始青瓷器及刻字骨、卜骨等。從地層關係和出土遺物的類比分析看,遺址可分上下兩大期四個階段,是距今3500年前的典型遺存。考古界以遺址命名了二里崗文化。並於1959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了《鄭州二里崗》一書,為中國考古學上的重要成果之一。
青龍山百壽園
青龍山百壽園:高150米,面積達36平方米的青龍山,位於鄭汴公路圃田鄉小店村南400米,占地120畝,建築面積3萬餘平方米,床位500張,1200米深的地熱井,水溫達46度,能溫泉洗浴、游泳,做礦泉水飲用。
金沙植物莊園
金沙植物莊園:位於南曹鄉梁湖村南約一公里處,沙丘起伏,樹林茂密。
金鷺鴕鳥園
金鷺鴕鳥園:位於南曹鄉司趙南約一公里處,集鴕鳥養殖、觀賞、健身游於一體。
歷史名人
管城歷史悠久,歷史上名人輩出,有西周初管國始封君姬鮮(管叔)、先秦思想家列禦寇(列子)、北宋建築學家李誡、民族英雄沙春元、名醫張希聖、辛亥革命黨人金承緒、賈宗伊、中國伊斯蘭教經堂教育導師馬長清、清末教育界名流趙星階等。
鄉鎮簡介
【十八里河鎮】位於鄭州市南郊,瀕臨市區。全鎮面積30.37平方千米,人口2.12萬人,鎮轄11個行政村,18個自然村,65個村民組。
【南曹鄉】位於鄭州市東南部,面積約50平方千米,轄14個行政村,2.84萬人。
【圃田鄉】位於鄭州市東郊,東鄰中牟縣白沙鎮,西部、北部與金水區相連,南接南曹鄉、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總面積34.6平方千米。轄13個行政村,人口2.3萬。
土地類別
全區土地共劃分為3個一級類型、10個二級類型和52個三級類型。全區總土地面積約為196.6平方公里(294774.5畝),其中十八里河鎮28.56平方公里(42840畝),圃田鄉48.3平方公里(72495畝),南曹鄉95平方公里(142500畝),城區面積24.4平方公里(36600畝包括東城鄉),外縣飛地面積0.31平方公里(465畝)。
全區各類土地利用面積分別為耕地99228.0畝,占總土地面積的33.7%;園地面積56170.70畝,占19%;林地面積13857.50畝,占4.7%;居民及工礦用地87512.6畝,占29.7%;交通用地12894.6畝,占4.4%;水域面積為12480.6畝,占4.2%,未利用土地面積為12630.5畝,占4.3%。
資源特點
1、土地資源相對量少,但土壤質地較好。全區按農業人口計算人均耕地面積僅有0.95畝,遠低於國家、省、市人均土地水平。
2、土地利用率高,耕地後備資源不足。由於管城地處河南省省會所在,地形平坦,生產條件較好,墾殖歷史悠久,建設用地發展快,能開發的土地幾乎全部開發利用,未利用土地較少,因此,只有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才能緩解耕地後備資源不足的矛盾。建立農業高效園區,調整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是今後農村的發展方向。
3、城市文化水平較高。居民點及工礦占地比例較大。全區城鎮和居民點及工礦用地占全區總面積的29.7%。
利用現狀
農業用地
1、耕地是指種植農作物的土地,包括灌溉水田、水澆地、旱地、菜地。2002年,全區共有耕地99228畝,占全區總面積的33.7%。其中水田11108.1畝、水澆地60325.7畝、菜地2647.10畝,以上三項分別占耕地11.2%、60.8%、2.7%,三項合計面積74070.9畝,占耕地面積的74.7%,旱地25147.1畝,占耕地面積的25.3%。
2、耕地主要分布在十八里河、圃田和南曹三個農業鄉(鎮)範圍內。其中以南曹鄉的耕地面積最大為53094.9畝,占區耕地面積的54%,十八里河鎮和圃田鄉的耕地面積分別為19368.9畝和26764.2畝,各占區耕地面積的20%和26%。
3、園地:全區共有園地面積56170.70畝,占全區總面積的19.1%,在全區園地中,蘋果園占比重較大。南曹的果園面積較大,面積為33291.4畝,占全區果園總面積的59%,這項指標在全市是較高的。
4、林地:全區共有林地13857.5畝,占全區總土地面積的4.7%。林地主要分布在十八里河、圃田、南曹三個農業鄉(鎮)。
建設用地
1、居民占地及工礦用地:居民占地及工礦用地是指城鄉居民點、獨立居民點以及居民點以外的工礦、國防、名勝古蹟等企事業單位用地。包括交通用地、綠化用地。2002年,全區居民點及 工礦用地為87512.6畝,占全區總面積的29.7%,其中城鎮用地26956.5畝,占居民點及工礦用地的30.8%,農村居民點用地25202.5畝,占居民點及工礦用地的28.8%,獨立工礦用地34145.7畝,占居民點及工礦用地的39%,特殊用地1207.8畝,占居民點及工礦用地的1.4%。
2、交通用地:交通用地指居民地以外的各種道路及道路附屬設施用地,包括護路林。
管城區共有交通用地12894.6畝,占全區總面積的4.4%。在全區的交通用地中,鐵路用地3493畝,占交通用地的27%,公路用地面積4257.7畝,占交通用地的33%,農村道路用地5143.9畝,占交通用地的40%。
水域用地
水域指陸地水域和水利設施用地。全區水域用地12480.6畝,占全區總土地面積的4.2%,較1993年有所提高。這與近幾年圃田鄉大力發展水產也是有關的。
未利用土地
管城區未利用土地為12630.5畝,占全區總面積的4.3%。
2003年土地現狀
2003年9月對全區土地現狀變更調查結果:耕地97789.6畝,園地面積55771.6畝,林地13731.4畝,其他農用地9521.5畝,居民及工礦用地87429畝,交通用地9902.7畝,水域用地8014.8畝,未利用土地面積12613.9畝。
地方小吃
糊辣湯
糊辣湯。如實講,鄭州街頭的糊辣湯都不地道,逍遙鎮類招牌只是盈利工具,人多趨之若鶩的原因,是因為可供選擇的美味太少。若我開小吃店,一定不偷工減料,秘制沒得學,味道是主角。口碑最重要。南陽賒店老家的粉皮牛羊肉糊辣湯和綠豆芝麻葉粉漿麵條在鄭州蹤影杳無,鄉下人實誠,還沒有完全鑽到錢眼裡。紅旗路黃河副食品城北側的肉沫糊辣湯,稀而有肉味,配套的炸肉盒味道不錯。
熱乾麵
(1)隴海路北側靠鐵路局醫院小店。
(2)煙廠附近北三街路中段南側夫妻店,分量稍顯不足,以前一元一大盤,現在小份1.5元,辣椒摻有芝麻,不錯。
(3)新鄭路隴海鐵路橋南側帆布廠家屬院一家,量足味好。
燴麵
(1)新鄭路隴海鐵路橋北側近鄰工商銀行的老鐵燴麵和白記泡饃。5元一碗,燴麵厚而筋道,放有海帶、豆腐絲和油辣椒,湯肥肉塊為方丁,若不食辣,要先交待別放辣椒。用餐高峰沒位子,附近進行啤酒廠的工人多來此。遠比附近紫荊山路上的閃記、南關街的合計正宗。
(2)城東路南端鋼材倉庫對面的趙記,4元一碗,放有炸千張、碎芝麻籽,配一碟糖蒜,羊肉湯基本5元一碗,小菜也不錯。
(3)紅旗路與東三街交叉口的聚方圓燴麵。5元一碗,味道與趙記近似。
(4)城東路農藥廠對面的南屋燴麵。
考古研究
根據鄭州商代遺址的地層疊壓和打破關係以及遺物的不同特徵,考古工作者將鄭州商城的時代定在商 代二里崗期,同時又區分為二里崗下層一期、二期和二里崗上層一期、二期。城牆內包含的遺物最晚的是商代中期。對東城牆夯土上層內出土的木碳的碳14測定,年代為距今3235±90年,證明是比安陽殷墟還早的商代中期城址。鄭州商代城址範圍廣,遺蹟豐富,大面積宮殿遺址、手工業作坊及精美的青銅器群等,可以斷定,這是商王朝成湯所居的亳都,距今3600年。
農業經濟
1.農業。
商代的社會經濟是在農業生產比較發達的前提下發展起來的,這在考古發掘中得到了證實。當時已經使用了青銅工具,鄭州商城內外均發現有銅钁,即所謂的“空心斧”,長條形而中空,雙面刃,刃寬4厘米~8厘米,一端為長方形柄孔,這是當時“伐草木為田以種穀”不可缺少的伐木工具。在鄭州商城南城牆外的鑄銅作坊遺址里,出土了相當數量鑄造青銅钁的陶范,其中既有外范也有內范,由此可以看出,這種青銅钁在當時也是進行“批量”生產的。但在商代農業生產中,青銅工具畢竟數量不多,大量使用的仍然是石、骨、蚌器。當時的挖土和鬆土工具主要是扁平磨光的石鏟。其次是蚌鏟,即用自然河蚌稍加磨製而成;也是一種骨鏟,一般都用牛牙床骨剖裂後再加修治而成。它們都裝有木柄,是一種鏟土和除草的工具,也可能就是古文獻中所謂的“耜”。這些農業生產工具在當時是比較普遍的。 收割用的農具是石鐮和蚌鐮,常見的形制有彎背直刃和彎背曲刃兩種,使用時都要安裝在木柄上。在鄭州商城南角,即省木材公司院內的一座商代窖穴中,出土有19件石鐮,其中較小的石鐮1件,石料甚佳,表面磨光,隱約可以看出藍灰色和白灰色斑塊,彎背曲刃,長11厘米,寬3厘米,厚0.8厘米;較大型石鐮18件,全用青石磨製而成,長條形,彎背直刃,刃部較鋒利,長20厘米~26.5厘米,寬6厘米~6.5厘米,厚0.6厘米~0.8厘米。這是鄭州商城發現石鐮最多的一次。在鄭州商城,還可以見到少量的石刀和蚌刀,外形呈長方形,中間還穿一孔。砍伐用的工具是石斧,這在鄭州商代遺址中也常見出土。在鄭州商城內外,還多次發現糧食加工工具,如石臼和石杵,用它們來加工糧食,比新石器時代使用的石磨盤、石磨棒,顯然是進了一步。
商代種植的穀物,其種類是多種多樣的,甲骨文中就有禾、麥、稷、稻、黍、粟、菽等。在鄭州商城白家莊遺址中曾經發現稻殼,可見中原地區當時也種水稻。
在鄭州商城,發現不少長方形的窖穴,有的深達8米~9米,窖壁一般較直而光滑,有對稱的腳窩可供上下。這些看來就是貯藏糧食的窖穴。在當時,社會上已經存在為數眾多脫離農業生產的人群,其中包括王室、貴族、奴隸主、官吏等龐大的統治集團,以及軍隊、侍從和各種手工業奴隸等;為了供給他們食用,當然要貯存大量的糧食。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糧食數量是比較多的。此外,在鄭州商城曾出土了大量銅製和陶製的酒器,這表明當時飲酒之風很盛,釀酒也需要大量的糧食,這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商代農業生產確實有了比較高度的發展。這樣,更促進了農業與手工業的進一步分工,使商代創造出遠遠超過夏代的物質文明。
2.畜牧和漁獵。
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畜牧和漁獵也有了相當的進步,在社會經濟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在甲骨文中,除有牛、馬、豕、羊、犬等字外,還有圈牛的牢字,圈豕的家字等。據統計,在甲骨文常見的850多個字中,有130多字與農業有關,占百分之十五;而與畜牧、狩獵有關的字有150多個,占百分之十七還多。這雖然反映的是商代晚期的畜牧業面貌,但可以推想,比之早一些的商代中期畜牧業情況,也相差不會很遠。
在鄭州商城遺址中,發掘出不少牛、馬、豬、狗的遺骨,這些都是當時飼養的家畜,其中尤以牛、豬、狗為最多,僅在鄭州商城東北城角內的一條探溝中,就發掘出8個殉狗坑,用狗達92隻之多。
在甲骨文中,有矢、彈、網等字,是漁具、獵具的形象。甲骨文中還有車攻、犬逐、焚山、矢射、布網、陷井等有關狩獵方法的記載。在鄭州商城經常可以發現銅鏃、石鏃、骨鏃、蚌鏃、石茅、陶彈丸、陶網墜、石網墜等漁獵工具,還出土過一些野生動物的骨骼,以及陶塑的豬、羊、虎、魚、龜、鳥等藝術品,這些都反映了當時漁獵業的情況。
手工業
.鑄造青銅器的作坊和鑄銅工藝。商代屬於青銅器時代,是以生產和使用青銅生產工具、兵器和容器為其標誌的。在鄭州商城,冶鑄青銅器是一種最先進的生產技術,是當時各類手工業中最重要的生產部門。在1954年發現的兩處鑄造青銅器作坊遺址中,南關外的一處發掘面積為1050平方米,北城牆外的一處發掘面積為275平方米。在這兩處作坊遺址內,分別發掘出當時進行冶鑄的操作場地——粘附有一層銅渣的硬土面。上面還有圓錐形的坑窩,很像是放置坩堝的地方。還發現有大量的坩堝殘器和碎片、紅燒土塊、煉渣、木炭和數以千計的鑄造各種青銅器的陶范。由此可以看出,其生產規模還是相當可觀的。在作坊遺址範圍內,還發掘出非常簡陋的半地穴式住室和一些小型房基,這些可能是在作坊勞動的奴隸們居住的。
當時熔煉的坩堝有三種:一種是用粘土堆制而成的,外部敷有較厚的草拌泥,橢圓形口,坩堝內外粘有一層銅渣,有的口部還有破裂痕,大概是由於高溫形成的。另一種是用泥質陶大口尊作胎改制成的。這是鄭州商代遺址中常見的一種器物,其形制為大口,內收頸,凸肩,深腹,圓底,通常飾有繩紋、弦紋和附加堆紋。為了加固器壁,改制時在器壁內外塗有很厚的草拌泥,由於高溫,器內壁變成青灰色,並附有一層銅渣。還有一種是有沙質紅陶缸改制的,這也是鄭州商城常見的一種盛器。其形制為敞口,斜直腹,平底,有的還附以矮圈足。陶胎較厚,內羼粗沙粒,器表多飾有繩紋、方格紋或雲雷紋,這種用沙質厚陶缸改制的的坩堝,其耐火程度要比泥質大口尊高,所以只在外壁塗草拌泥。經過高溫,缸的胎壁都燒成磚紅色,內壁也粘附有一層銅渣。
在大量的陶范中,能看出器形的有钁、鏟、斧、刀、鑿、錐等生產工具范,約占一半左右;鏃、戈等兵器范較少;而方鼎、園鼎、鬲、斝、爵、觚、尊、罍等容器范也占相當數量。值得注意的是,這兩處鑄造青銅器的作坊遺址,除了出土相同種類的陶范外,在南關外還發現由數量較多的鏃范和钁范,而北城牆外今河南飯店一帶出土的刀范和戈范較多。看來它們的產品還有些不同,在鄭州商城鑄銅手工業作坊之間,可能已有了一定的分工。
這種陶范是一種“硬范”,商代用硬范來鑄造青銅器,是一種先進的技術,遠遠走在當時世界的前列。採用范鑄法,第一步先制模,模是用泥仿製成要鑄造的器物,並刻劃上紋飾。第二步是外范,用一定厚度的泥塊附貼在模的表面,用壓力印出模的形狀和飾紋,待泥塊半乾時,選擇適當的部位,用刀切開,在切開的泥塊之間附有三角形的榫眼,使合范時各個范塊能扣合緊密,然後晾乾、烘烤、修飾內壁花紋,這樣就翻製成外范。第三步是製作內范,用泥先作成器物外形,然後依照想要鑄造器物的厚度颳去一層,在經過烘烤,這就製成了內范。通過預製在內、外范上的榫卯或支釘、定位鞘,使其在合范時不會發生移動或錯位。在范面上塗一層塗料後,就可合范。最後在外面用泥加固,並留出澆口和冒口,在經過烘烤,就可用坩堝里的銅液進行澆鑄。
在鄭州商城內外的二里崗、楊莊、白家莊、東里路、銘功路、人民公園和南關熊耳河等許多地方,出土了一大批商代中期青銅器。除生產工具和兵器外,還有很多青銅容器,其中有圓形饕餮紋和夔紋鼎,夔紋扁足小圓鼎,饕餮紋、乳釘紋大方鼎,夔紋或人字形紋鬲,饕餮紋或乳釘紋銅斝,弦紋或饕餮紋銅爵,弦紋或饕餮紋銅盉,龜形紋或羊首紋銅罍,牛首紋銅尊,素麵或夔紋銅盤,饕餮紋、聯珠紋銅觚等,這些為研究我國商代青銅器鑄造工藝和獨特的裝飾技術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鄭州商城的奴隸們已經掌握了複雜的青銅鑄造工藝,知道用金屬原料的多種配合方法冶煉青銅。由於含銻量差別較大,可以推斷是選用了不同地區的礦石。當時能鑄造出大型的重器和精美的中、小型銅器,它們上承河南西部偃師二里頭商代早期的青銅器,下啟安陽殷墟商代晚期青銅器,,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考古發掘證明,我國青銅器源遠流長,是在自己的國土上獨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它向全世界顯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創造,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譜寫了不朽的篇章。
2.燒造陶器的作坊和制陶工藝。在鄭州商城,燒制陶器是一個很重要的手工業生產部門。1955年在鄭州商城西角發現燒造陶器作坊遺址,大約有1400平方米,發掘出14座排列有序的陶窯和10多座小型房基。陶窯大多數為圓形,個別為橢圓形。窯分上下兩部分,上面是窯室,下邊是火膛和火門,中間以帶圓孔窯箅相隔,箅下有長方形土柱支撐。窯箅上放置陶坯,箅下可以燒火。因經高溫火燒,窯壁內側已變成磚灰色,向外逐漸呈紅色。在窯壁和房基附近出土有一批陶墊子和陶印模等用於製造陶器的工具。在出土的大量的陶片中,品種單一,多為泥制陶盆和陶甑,而夾砂陶器類的鬲、缸、甗等卻絕少發現。由此看出,這處制陶作坊是專門燒造盆、甑等泥質陶器的,表明在鄭州商城手工業不但早已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而且在同一種手工業內部,如制陶業,也已經有了固定的分工。作坊主生產如此大量的盆和甑決不是為了自己使用,而是為了進行產品交換。
鄭州商城出土最多的遺物就是陶器,它們不僅是考古斷代的重要標誌,也是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在當時無論平民或貴族,都普遍使用陶器。從陶質上看,有泥質的和夾砂的;從陶色上看,有灰陶、紅陶、黑陶和白陶;從製法上看,有輪制的、模製的、輪模合制的和手制的;從器形上看,由平底器、圓底器、三足器、圈足器和器蓋等;從用途上看,有炊器、飲器、盛器、生產工具、雕塑藝術品和樂器等;從類別名稱上分,陶容器有鬲、鼎甑、罐、斝、爵、觚、杯、豆、盆、壺、大口尊、小口尊、 盉、罍、澄濾器、瓮、缽、缸、器蓋等二十多種;生產工具有紡輪、網墜、彈丸、墊子、印模等;雕塑藝術品和樂器有陶虎、陶豬、陶羊、陶龜、陶魚、陶鳥和陶塤等;從飾紋上看則有繩紋、弦紋、籃紋、方格紋、圓圈紋、附加堆紋、人字形紋和仿銅器的雲雷紋、饕餮紋、乳釘紋等十幾類,十分豐富多彩。
能夠代表鄭州商城陶瓷工藝最高水平的是原始陶器。它們用高嶺土製成,火候高,質地硬,吸水性弱,敲起來近似金屬聲。器形多為尊,也有少量的罍和罐。胎為灰白色或黃白色,個別為灰綠色和淺褐色;多施青綠釉,少數為褐色釉或黃綠色釉。經化驗證明,鄭州原始陶瓷器的瓷胎與一般瓷器胎骨相似,原始瓷釉與一般所謂豆青色釉所含化學成份相近。由此可見,鄭州商城的原始瓷器已經接近一般的瓷器,這樣,就把中國發明瓷器的歷史提早到3600多年前,中國被全世界譽為“瓷的祖國”當之無愧。
3.磨製骨器的作坊和制骨工藝。1954年在鄭州商城北角發現磨製骨器的手工作坊遺址,雖然發掘面積不大,但出土遺物卻非常豐富。在一座商代長方豎井形窖穴中,就出土了上千件骨器的成品、半成品,以及帶有鋸痕的骨料和廢料,還有一批磨製骨器用的礪石和加工骨器的小型銅刀。骨器的成品大多是骨簪和骨鏃,也有很少的骨錐和骨針。由此可見這是一個以生產骨簪和骨鏃為主的手工作坊。1974年在鄭州商城東北部(即今東里路1號院內)的一條商代壕溝內,發現有三堆總數近百人的頭蓋骨,以及很少量的牛骨和豬骨,但沒有發現人的肢骨和肋骨。不少頭骨上有明顯的鋸痕,一般都是在眉骨和耳部上端橫截鋸開,經鑑定多是青壯年男性。文獻中,在古代,中國和外國都有用人頭製作器物的記載,這些帶鋸痕的人頭骨應是鄭州商城製作人頭碗手工作坊的一個廢料堆。
中國縣市三
中國的耕地不到美國的1/3,而中國的人口是美國的4倍以上,人多地少是中國的基本國情,人口對應的就是城市的規劃問題,了解中國的城市區劃,了解各地的風土人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