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州

敬州

敬州,五代十國南漢乾和三年(945)程鄉縣升格為敬州,宋開寶四年(971)改敬州為梅州,均領程鄉一縣,轄境相當於今梅江區、梅縣區、蕉嶺縣、平遠縣全境及豐順縣建橋鎮等地。元至元十六年(1279)升為梅州路總管府,亦領程鄉縣。至清雍正十一年(1733)升格為直隸嘉應州後,轄興寧、長樂(今五華)、平遠、鎮平(今蕉嶺)4縣,連同本屬稱“嘉應五屬”。嘉慶十二年(1807)嘉應州升格為嘉應府,復置程鄉縣。嘉慶十七年復為嘉應州,撤銷程鄉縣制,仍領興寧、長樂、平遠、鎮平4縣。 敬州州治梅城歷為縣、府、州的治所之地,是粵東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輿地廣記》(北宋)載:“梅州春秋為七閩地,戰國屬越,秦屬南海,漢屬南越”。

南齊時期設定 程鄉縣,五代十國南漢乾和三年(945)即後晉開運二年,程鄉升為 敬州,領程鄉縣。這是梅州州治設立的起始。

北宋開寶四年(971)因避宋太祖祖父趙敬之諱,改敬州為梅州。“ 梅州”的名稱即始於此。

北宋熙寧六年(1073)廢梅州復置程鄉縣,隸屬潮州。

北宋元豐五年(1082)復置梅州,領程鄉縣,屬廣南東路。

南宋紹興六年(1136)廢梅州復設程鄉縣,隸屬潮州。

南宋紹興十四年又復置梅州,仍領程鄉縣,屬廣南東路。

元至元十六年(1279),梅州升為梅州路總管府,至元二十三年,復降為梅州,領程鄉縣,屬江西行中書省廣東道宣尉使司。

元貞元年(1295),梅州隸屬潮州路,延祐五年(1318),改直隸廣東道宣慰使司。

明洪武二年(1369),廢梅州復置程鄉縣,屬廣東布政使司潮州府。

清雍正十一年(1733),程鄉升格為直隸 嘉應州,統領興寧、長樂、平遠、鎮平4縣加上本屬的程鄉縣稱“嘉應五屬”,直屬廣東省轄。

嘉慶十二年(1807)升嘉應州為 嘉應府

嘉慶十七年復為嘉應州,仍領興寧、長樂、平遠、鎮平四縣。

宣統三年(1911),嘉應州復名梅州。

民國3年(1914)廢州府制,梅州改名梅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0月設定 興梅專區

1950年1月26日,設定興梅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梅縣、興寧、五華、大埔、豐順、蕉嶺、平遠7縣;

1952年底,撤銷興梅專區,興梅7縣改隸粵東行政區;

1956年2月,粵東行政區劃分為惠陽專區、汕頭專區,興梅7縣屬汕頭專區;

1965年7月,設立 梅縣專區,原興梅7縣從汕頭專區分出,歸屬梅縣專區,後改為梅縣地區;

1979年3月,原梅縣所轄之梅州鎮由區級升格為縣級稱梅州市,梅縣地區轄7縣1市;

1983年6月,梅州市與梅縣合併改為 梅縣市,梅縣地區由所轄7縣1市改為6縣1市;

1988年1月,廣東實行市管縣體制,梅縣地區改為 梅州市,轄原興梅7縣及新劃縣級區梅江區,共7縣1區;

1994年6月,興寧縣撤縣設市(縣級),梅州市轄梅江區、梅縣、平遠縣、蕉嶺縣、大埔縣、豐順縣、五華縣,代管興寧市(縣級)。

2013年10月,經國務院同意批准梅州市梅縣撤縣設區,從此梅縣結束了縣治,設立梅州市梅縣區。梅州轄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大埔縣、豐順縣、五華縣、平遠縣、蕉嶺縣2區1市5縣。

區劃變化

清以前,梅州各縣行政區劃設定不盡相同。程鄉縣在唐代稱鄉、里。全縣劃分為懷仁、光德、豐順、逢福、萬安、太平等6鄉。宋熙寧間改鄉、里為都、保。元豐廢都、保而復鄉、里。元代改鄉、里為都、圖。宋、元代鄉里、都圖數多少無考。至明代改設廂、都制,附郭(即城內附城)為廂,野居(城外鄉村)為都,廂、都下為圖,圖下為里。明初程鄉設3廂9都,下轄19圖、190里,置 平遠縣時,劃出義化、長田、石窟三都四圖,置 鎮平縣時劃出松源之第二圖,龜漿之第二圖。置 豐順縣時劃出萬安之第三圖第五里(即萬安都徑心、環清、建橋三堡 ),至清乾隆,全縣尚存3廂6都、13圖139里。清乾隆改稱保、甲、約(有的亦稱社、卒、宮、村),嘉應本屬(程鄉縣)劃為36堡,下轄224個約或甲、社。

興寧縣明代分東南西北4廂,下轄171村。清代仍有4廂,但將村改為堡,共154堡。

五華縣在宋熙寧四年置長樂縣時,有廂、都設定,附城為廂,其外為都,廂、都再分為圖,以圖統鄉。全縣設1廂、3都(即清化、洑溪、琴江)、9圖(清化3圖、濮溪2圖,琴江4圖),下分52鄉。至明隆慶三年(1569),分為南、北2廂,3都依舊,以下分10圖、37鄉。清末2廂3都設定依舊,但都以下改設4樓、24約,下轄496村。

大埔縣在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有都、社設定,置清遠、灤洲2都,都以下設32社。清乾隆九年(1744)改社、甲設定,分為3社17甲,社甲為自主單元,不相統屬。

平遠縣在明嘉靖建置初至清初,均設都、圖、里,全縣設4都、19圖,清順治十七年(1660)改為鄉、都、堡,設2鄉4都15堡,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廢都、堡,改設15鄉,嘉慶二十五年(1820)再改為4都、15鄉、195村。

蕉嶺縣在明崇禎六年(1633)割程鄉的龜漿二圖、松源二圖、平遠縣的石窟一圖、二圖置鎮平縣。建縣後,縣以下區劃為鄉、社制,全縣設12鄉、84社。清代沿用明制,鄉、社數與明代同。

清代各縣行政區劃設定如下

程鄉縣分36堡:西街、東街、西廂、東廂、水南、白土、羅衣、龍文(原名龍崗)、大立、小立、欖潭、柴黃、畲坑、扶貴、長灘、南口、錦屏(原名小乍)、河田、四都、瑤上、石坑(原名下)、李坑、大坪、石扇、西陽(曾稱四場)、丙村(曾稱錦洲)、金盤、雁洋、鬆口、大竹、梅屏(原名下半圖)、嵩山、隆文(原名龍牙)、堯塘、桃源、松源。

興寧縣設東、南、西、北四廂。東廂轄35堡,南廂轄36堡,西廂轄42堡,北廂轄41堡.共154堡。

五華縣設南、北二廂,清化、洑溪、琴江3都,東、南、西、北4樓,下轄496村。

大埔縣在清乾隆九年(1744)設清遠、灤洲二都,都以下設同仁、大麻、三河3社,蘭沙、古源、百侯、白寨、岩上、源高、大產、長富、石上、在城、永興、維新、保全、大寧、長治、永青、坪沙等17甲,社或甲以下設197村。

豐順縣在清末設豐政、藍田、萬安、清遠4都,都以下設豐一、豐二、豐三、藍九、藍十、萬三、附豐7圖,圖以下設38個鄉、社、堡。

轄境演變

自南朝齊(479-502年)始置程鄉縣以後,不僅縣、州、府的建置歷有變更,且轄境亦有改變。

建程鄉縣時,縣境包括今梅縣、平遠、蕉嶺三縣的全部和豐順之一小部分,全境面積5000多平方公里。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5月開設平遠縣,劃程鄉縣的豪居林子營置平遠縣城。四十三年(1564年),增劃程鄉縣西北境的義化都(今東石、壩頭、大柘一帶)、長田都(今長田、熱柘、超竹一帶)、石窟都(今泗水及蕉嶺縣石窟河一帶)歸平遠。此時,程鄉縣境面積縮小1000多平方公里。

明崇禎六年(1633年)置鎮平縣(今蕉嶺縣),劃程鄉縣的松源都第二圖(今南、北標)、龜漿都第二圖(今白渡與蕉嶺交界處)歸鎮平,程鄉縣境面積又縮小近千平方公里。

清乾隆四年(1739年)置豐順縣,劃程鄉縣的萬安都第三圖之小溪壩、環清、徑心歸豐順縣。縣境面積減為2900多平方公里。

建國初,豐順縣的徑心、義士、赤嶺、葉田和蕉嶺縣的田心等村莊分別劃歸梅縣畲江和松源。1956年和1966年,梅縣石扇的黃竹坪劃人平遠縣熱柘鄉,興寧縣的石嶺和葉華先後劃歸梅縣水車和徑義鄉。梅縣縣境面積增為3017.4平方公里。

1958年11月20日,蕉嶺並人梅縣,縣境總面積增至近4000平方公里。1961年3月,蕉嶺又復分出,縣境面積復為3017.4平方公里。

1975年8月,梅城鎮改為梅州鎮建制,1978年12月30日從梅縣分出,設定縣級的梅州市(總面積46.3平方公里),梅縣面積減為2971.1平方公里。1983年6月,梅縣與梅州市合併為梅縣市。至此,梅縣全境面積復為3017.4平方公里。

治所變遷

從南齊置縣起,縣、州、府、專區、市治均在梅城。

隋朝,程鄉縣治在今西區更樓下。

宋代,梅州署在城內三桂坊(今梅城仲元東、西路銜接處以北)。

明洪武二年(1369年),廢梅州,程鄉縣縣治由更樓下遷於城內州署(梁伯聰《梅縣風土二百詠》有雲:“程鄉官署跡尋求,曾井東隅舊址留,隋代築成明徙位,土名猶自號更樓。”原詩注:“今更樓下葉屋側、朱屋背,仍存一牆,厚二尺余,鄉人謂為舊程鄉縣之廢址雲”)。洪武十五年(1382年),建程鄉縣治於城內東南隅,後改建於城內西南隅。

清順治三年(1646年),縣署移建於北門原察院行署舊址。是年,縣署毀。順治十年(1653年)重建程鄉縣署於原州署舊址。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程鄉升為直隸嘉應州,以原程鄉縣署為州署(即今梅城仲元東、西路銜接處)。民國時期,梅縣縣政府駐地仍設於此。

建國後,1949年至1983年,梅縣人民政府駐地設於民國時期的梅縣縣政府駐地。1983年,梅縣市人民政府機關遷於梅城江南一路。

附:縣、州名稱來歷考

梅縣從南齊建縣以來,先後有過程鄉、敬州、梅州、嘉應州、嘉應府、梅縣、梅縣市#縣、州、府、市名稱。其來歷考釋如下:

程鄉縣 南齊置縣時,名程鄉。據《光緒嘉應州志·沿革》引《方輿紀要》雲:“南齊置程鄉縣,時有程受·者,以信義行於鄉,因名,屬義安郡。”

敬州 南漢劉晟乾和三年,即後晉開運二年(945年),程鄉縣境設敬州。據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注:“敬州或作恭州,非恭州,乃宋避廟諱而稱”(見《光緒嘉應州志》)。但因何取名敬州,尚無史料可考。

梅州 北宋開寶四年(971年),平廣南,滅南漢,因敬州的“敬”犯宋太祖趙匡胤的祖父趙敬之諱,改敬州為梅州(見樂史《太平寰宇記》、王象之《輿地紀勝》),這是梅州一名使用之始。何以稱“梅州”?據《光緒嘉應州志·山川》載:“梅峰在城西門外(今西郊),五峰錯落,似梅花五片,故名,……梅峰、梅溪,此地山水,宋改敬州為梅州,本以山水得名。”

嘉應州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三月,程鄉縣升為直隸嘉應州,欽定州名為嘉應。嘉應州之得名是因在梅城東門外(今梅州文化公園左側),於南宋淳熙年間(1174年--1189年)建有“嘉應橋”,因而得名。清《乾隆嘉應州志·橋渡》載:“雍正十一年升程鄉為直隸州,欽定州名嘉應,此橋(指嘉應橋)若先兆焉。”《光緒嘉應州志·序》:“秦開五嶺,東為揭陽,訖於南齊,肇有程鄉,曰敬曰梅,雄鎮一方,賜名嘉應,橋兆其祥。”

梅縣 民國元年(1912年),廢除州府制改稱梅縣。因北宋、南宋、元朝沿用過梅州之名,1911年11月,嘉應州光復,一度復名梅州,故廢州改縣時稱為梅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