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海區

澄海區

澄海(Tenhigh),澄海區是廣東省汕頭市轄區,位於廣東省東部、韓江三角洲出海口,東北接潮州市饒平縣,西北界潮州市,西南毗鄰汕頭市龍湖區,東南與南澳縣隔海相望,地理坐標為東經116°41′—116°54′,北緯23°23′—23°38′,東西寬22公里,南北長27.85公里,總面積378.35平方公里。截至2011年底,澄海區轄8個鎮、3個街道,戶籍人口751149人,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共43個,以壯族、苗族、布依族為多。歷來是粵東、閩西南和贛南一帶的重要交通樞紐,素有粵東門戶之稱。2011年,澄海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GDP)280.33億元,比2010年增長13.2%。

基本信息

地區簡介

澄海區澄海區
遠古時代,澄海大部分地方還處於大海之中,是一個“海氣昏昏水拍天”的海灣,後來才逐漸沖積浮聚成陸。現澄海地域在夏、商、周時屬百越之地,秦漢時屬南海郡揭陽縣地,晉時屬東官郡海陽縣。隋、唐時屬潮州轄下的義安縣(海陽縣),宋元豐五年(1082年)澄地分屬海陽揭陽兩縣。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後,現澄地分屬於潮州府轄下的海陽、揭陽和饒平3縣。

歷史沿革

澄海區澄海區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劃海陽縣的上外莆、中外莆、下外莆等三都,揭陽縣的蓬州、鮀江、鱷浦等三都,饒平縣的蘇灣都,共7個都置澄海縣。縣名取“澄靖海氛”之意,隸屬潮州府。治所設於下外莆都之辟望村(今澄海市區)。
康熙三年(1664年),因施行靖邊海禁政策,撤銷澄海縣建制,全縣人民全部內遷。至康熙八年,恢復澄海縣建制,仍屬潮洲府管轄。
1949年10月24日澄海解放,成立澄海縣人民政府。
1959年1月24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澄海縣建制,縣地併入汕頭市郊。同年11月3日,經國務院批准,又恢復澄海縣建制。
1994年4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澄海縣,設立澄海市(縣級),由汕頭市代管。
1994年4月18日,民政部批覆(民行批[1994]56號)撤銷澄海縣,設立澄海市。2002年,澄海市轄3個街道(鳳翔街道、澄華街道、廣益街道)、12個鎮(蓮下鎮、蓮上鎮、蓮華鎮、東里鎮、溪南鎮、鹽鴻鎮、灣頭鎮、壩頭鎮、新溪鎮、外砂鎮、上華鎮、隆都鎮),177個村委會、36個居委會。2002年,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撤銷澄海市壩頭鎮和灣頭鎮建制,將其管轄的行政區域分別併入鳳翔街道和蓮下鎮。新成立的鳳翔街道面積41.46平方千米、人口13.03萬人,新成立的蓮下鎮面積56.09平方千米、人口10.675萬人。2003年1月29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3]11號):撤銷縣級澄海市,設立汕頭市澄海區。以原縣級澄海市的行政區域(不含外砂鎮、新溪鎮)為澄海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文冠路(原澄海市人民政府駐地)。將原澄海市的外砂、新溪2個鎮劃歸龍湖區管轄。2011年,澄海區轄3個街道、8個鎮,共有43個居委會、137個村委會。總戶數174483戶、總人口751149人:鳳翔街道35032、14813人;澄華街道13061戶、59464人;廣益街道9137戶、41801人;東里鎮19677戶、77759人;蓮上鎮12926戶、56950人;蓮下鎮25009戶、112886人;蓮華鎮6434戶、27215人;上華鎮7742戶、35688人;隆都鎮10488戶、46806人;溪南鎮16225戶、67927人;區直轄單位34戶、178人。

地理

地理位置

澄海區地處廣東省東部潮汕平原韓江出海口,位於東經116度41分 --116度54分,北緯23度21分--23度38分之間。東南瀕臨南海,西北與潮州交界,西南毗鄰汕頭市區,東北連線饒平縣,東與南澳島隔海相望。距廣州市480公里,距台灣180海里,距香港172海里。全區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素有“一山一水八分地”之稱。全區總面積345.23平方公里,其中平原322平方公里,約占80%;丘陵坡地42平方公里,約占10%;水域面積占9.6%。山丘主要有蓮花山、南峙山、虎丘山、西陵山等,其中蓮花山主峰海拔562米,為全區最高峰。國道324線自西向東貫穿全境;韓江四條支流東里河、蓮陽河、外砂河和新津河自北往南呈扇形流經全區,注入南海。海岸線長達66.9公里,淺海灘涂總面積為121.33平方公里,可供開發利用面積100.53平方公里,海洋資源很豐富。
境內平原被丘陵地帶和東里河、蓮陽河、外砂河分隔成蘇北、蘇溪、上華、隆都4大片,東部有六合灘、利豐沙和紅肉埕沙。澄海瀕臨海洋。南部有大萊蕪和小萊蕪兩座半島及屐桃嶼;東面海中有五嶼(西嶼、破嶼、尖擔嶼、大嶼及東嶼)和四礁(馬礁、東錨礁、礁仔及南錨碓)。澄海歷來是粵東、閩西南和贛南一帶的重要交通樞紐,素有“粵東門戶”之稱。

氣候條件

澄海區澄海區
澄海區地處亞熱帶,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北面因鳳凰山、蓮花山作天然屏障,冬季乾冷氣流南侵強度弱;面臨南海,境內水域面積寬廣,夏季受熱帶海洋暖濕氣流影響大。其四季氣候特徵為:高溫多雨,雨熱同季,酷熱期短,雨量多集中於春夏兩季,無霜期長,四季不甚分明。
澄海區年平均日照總時數為2217.7小時,日照百分率達51%;年平均氣溫21.2℃;全年無霜期362天;年平均降雨量1443.7毫米,由於受海洋氣候影響,全區的災害性天氣主要有低溫、霜凍、低溫陰雨、寒露風、颱風、“龍舟水”、春旱秋旱等。
澄海區林業用地綠化率達87.1%,農田林網化和沿海防護林綠化率達分別為93.3%和98.3%,公路綠化率達91%以上,村莊綠化覆蓋率達32.3%,森林覆蓋率達14.8%。經省驗收,澄海達到綠化的標準。
澄海的土壤分布於赤紅壤地帶,耕地土壤肥力屬中等,但地勢平坦連片方格化,水稻土占八成,成熟化程度高,而且排灌十分方便,可以水旱輪作,生產潛力大。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截至2011年,澄海區土地面積378.35平方公里,其中農用地222.1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58.7%;建設用地95.97平方公里,占25.37%;未利用地60.28平方公里,占15.93%。
礦產資源
截至2011年,澄海區陸地有儲量的礦產20餘種,金屬礦產主要有鎢、錫、鉍、銅、鉛、鋅、鈷、金、銀及鋯英石、鈦鐵礦,以鎢、錫為多,有鎢礦區1處,錫礦區兩處,錫礦點4處。蓮花山鎢礦床分布於山頂和北西坡,礦區面積3平方公里。非金屬礦產較少,主要為耐火粘土、鉀長石以及花崗岩和磚瓦用的粘土等。
生物資源
澄海區主要經濟作物為花生及蔬菜,蔬菜有蘿蔔、芥菜、芥藍菜、蕹菜(通心菜)等。
野生動物種類不多,家養動物以禽類為主,以獅頭鵝最為有名,被譽為“百禽之王”。有魚類470多種,蝦蟹類17種,貝類30多種,藻類近20種,其中比較出名的有鰻鱺(苗)、紫菜、青蟹、銀魚、牡蠣、文蛤、海蜇皮等。

行政區劃

澄海區轄3個街道(鳳翔、澄華、廣益)、8個鎮(蓮下、蓮上、蓮華、東里、溪南、鹽鴻、上華、隆都)。轄182個居委會(村委會)。另有萊蕪經濟開發區管委會,系區人民政府派出機構。

東里鎮

(廣東省五金工具專業鎮)
汕頭市澄海區東里鎮位於潮、澄、饒三市交界處,水、陸、空交通十分便利,區位優勢突出。東里鎮是汕頭市澄海區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潮汕地區的著名僑鄉,鎮內的道路、水、電、通訊、環保等各項基礎設施配套完善,投資環境十分優良,是全國500個城鎮示範點之一。
東里鎮現有大大小小的工業企業近1000家,並己逐步形成五金製品作業、針織服裝漂染行業、工藝玩具行業、橡塑行業、印刷包裝行業等五大重點行業,其中較有特色的是五金製品行業。2005年被省科技廳確定為省五金製品專業鎮。

蓮下鎮

澄海區澄海區
(廣東省日用化工專業鎮)
蓮下鎮位於汕頭市澄海中心城區北側,南靠韓江支流蓮陽河,東臨南海,西倚鳳鳴山,是澄海工業重鎮。素有“僑鄉”之稱,人傑地靈,人文蔚盛,商賈雲集。國、省道橫貫兩翼,不出半小時可直達汕頭國際機場、汕頭港、澄海萊蕪碼頭、汕頭火車站,區位優勢尤為突出。現轄30個行政村,人口10.61萬人。區域面積56.09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面積9.31平方公里,被列為廣東省中心鎮。2006年被省科技廳定為省日用化工專業鎮。連年來先後被國家省部委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創建全國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和廣東省“先進鄉鎮黨委”、“文明村鎮”、“文明示範鎮”、“鄉鎮企業百強鎮”等榮譽稱號。
為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蓮下鎮委鎮政府本著“科技興鎮,工業強鎮”發展思路,致力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近幾年,一批基礎設施相繼建成投入使用,投資環境日臻完善,園區規劃和建設、特式產業的培植和發展彰顯了工業重鎮的位置。2006年實現工業產值65.6億元;稅出1.42億元。業已呈現以外向型經濟為主體,日用化工、木製品、工藝玩具、造紙印刷包裝、毛織服裝、食品加工等幾大支柱產業共同發展的工業格局。
日用化工是近幾年異軍突起發展迅速的行業。廣東名臣化妝品有限公司是其中的姣姣者,其“蒂花之秀”化妝品、日用洗滌品系列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是“國家免檢產品”。企業正發揮著龍頭帶動的社會效應。發展中的蓮下日用化工工業呈現出如下鮮明的特色:產品種類繁多、科技含量附加值高、硬體配套上檔次、己形成生產社會化產業鏈:整個行業進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蓮上鎮

(廣東省玩具專業鎮、全國農業示範植基地)
蓮上鎮位於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中部,國道324線、省道安澄公路穿境而過,交通便利。現有總人口5.4萬人,面積29.5平方公里,轄8個村。改革開放以來,蓮上鎮各級黨政注重發揮資源優勢,強化規劃服務,集鎮建設初具規模,投資吸引力不斷增強。2002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3億元、工農業總產值17.8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6.8億元、財稅總收入2011.3萬元、農民人均收入5265元。
工業方面:工業基礎設施日臻完善。鎮內有澄海區重點的工業區——蓮南工業區,占地面積6200畝,其中未建設用地2000畝
農業方面:農業市場前景廣闊。蓮上鎮是國家農技推廣示範基地、全國農業科普示範基地。“塔農”牌蔬菜商標在國家商標總局成功註冊,全鎮蔬菜生產面積6500畝,專業萊農4000戶,並有萬寶豬場、農發養殖場、塗城菜市等農業龍頭企業—批,是粵東地區農產品的主要集散地,農產品市場具有巨大的潛力和發展前景。我們正積極發展農產品深加工、精加工,完善農產品的檢測、保鮮、品牌、廣告等各項產後服務,致力走農業標準化、品牌化、產業化、現代化路子。

鳳翔街道辦

(廣東省玩具專業鎮)
鳳翔街道位於汕頭特區東北部,澄海市區東部,面積12.4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5萬人,是廣東省五個國家級星火技術密集區之一,該區澄萊公路穿境而過,東連萊蕪港口,西接324國道、距汕頭機場、廣梅汕鐵路汕頭站、萊蕪碼頭以及深汕高速公路僅數里之遙,地理位置獨特,交通十分方便。這裡有以萊美工業區、萊蕪經濟開發區為代表的玩具企業聚集地,並在四周圍有以家庭作坊為輔的玩具加工和組裝基地。

澄華街道辦

(廣東省毛衫專業鎮)
澄華街道位於澄海城區西側,轄區面積13.05平方公里,人口7萬多人,旅外華僑和港澳台同胞5萬多人,是著名的僑鄉之一。澄華街道緊靠汕頭市區,距汕頭國際機場5公里,距汕頭港、廣梅汕鐵路10公里,深(圳)汕(頭)廈(門)高速公路和324國道橫貫境域南北。

鹽鴻鎮

(汕頭市包裝材料專業鎮)
鹽鴻鎮位於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市區東北部,位於潮(安)、澄(海)、饒(平)三縣(市)交界地帶,土地總面積37.71平方公里。現轄九個村(居)委會,人口4.2萬多人,有旅外僑胞、港澳台同胞近4千人。

人口語言

人口

澄海區是全國人口密度最高的縣(區)份。全區總人口71萬人,總面積345.23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約2056
澄海區
澄海區
人。
澄海文化基礎較好。自1978年恢復聯考以來,累計為各類大中專院校輸送15243名學生。現全區擁有大中專畢業生和各類專業技術人才3.51萬名。
澄海區15-64歲的人口為56萬多人,占總人口66%。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年齡人口的年齡構成年輕,文化素質較好,因而勞動力素質較好。
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不斷發展,澄海外來流動人口逐年增加。現在,常年外來人口保持在6萬人以上。
澄海是廣東省著名僑鄉,有旅外僑胞約68萬人。
澄海人傑地靈,文教昌明,俊才輩出。在這片土地上先後哺育出潮洲前八賢中的盧侗、張夔,潮洲後七賢中的唐伯元,明代兵部尚書翁萬達,民國時期版畫家陳普之、數學家黃際遇、史學家吳貫因、哲學家史學家杜國庠、書法家王鼎新,當代國畫家趙世光、雕塑家唐大禧、著名散文家秦牧,以及原海南省委書記、詩人許士傑等一大批名人學者。

語言

地方方言為澄海話,是潮汕話的一個方言點。潮汕話是閩南語系的一個支系,但不屬於閩南語。澄海話以原縣城的話為代表,它具有18個聲母和78個韻母,單字聲調共有8個。澄海話一是保留了大量的古漢語詞;二是具有大量的當地方言詞語;三是存在一些外來的特殊詞語(如古台詞語、外國語和粵方言詞語)。澄海話在詞法、句式等方面不少也具有地方特色。20世紀80年代以後,國語在澄海逐步推廣。

經濟發展

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特別是全面實行改革開放、調整結構之後,澄海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建國後,澄海歷任黨政領導及農林水部門,十分注意農田基本建設,實施治水改土,修建“六橋二堤”,從根本上改善水利條件,提高抗災能力,1991年被評為全國水利建設先進縣。澄海人精耕細作,科學種田,增加農業投入,終於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先後獲得全國第一個“糧食千斤縣”和全國第一個“噸谷縣”的光榮稱號。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澄海工業生產(含鄉鎮工業企業)有了長足發展,產值倍增,“三大產業”比例發生了較大變化。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57.6:29.6:12.8,到2000年成為18.4:48.4:33.2。因此,澄海置縣後國民經濟長期經歷“耕三漁七”、“以農業為主”的生產格局,已成為歷史時代的軌跡。工業、電力、交通運輸、郵電通信,飛快發展。包括收入、消費、居住、儲蓄等方面的城鄉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全區恩格爾係數逐年降低,由1995年的48.2%降到2000年的44.85%。商業貿易呈現購銷兩旺;外經貿進出口總額、契約及實際利用外資款額不段增長。科技、教育、文化藝術、衛生、體育及旅遊事業日新月異。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果。
澄海是“中國抽紗”兩大發源地之一,紡織服裝工業源遠流長。改革開放以來,澄海充分利用僑鄉優勢,通過“三來一補”,興起“三資”企業,發展民營經濟,使紡織服裝工業步入發展快車道。在毛織服裝業招商引資方面,注重“項目帶動”,採用內外聯手的方式,實行遵循市場法則的產業鏈招商,通過合作經營,使毛織服裝業能夠更加敏捷地捕捉國際市場的變化和商要,從而進一步提升澄海毛織服裝業的產業檔次,增強產業競爭力。湧現出“金奇洋服”、“鴻泰毛衫”、“萬灃毛衫”、“天輝毛衫”、“雄業毛衫”、“群發毛衫”等一批產品上規模、上檔次的龍頭企業。成為僅次於玩具禮品行業的第二支柱行業。

農業

澄海農業素以精耕細作著稱,有“種田如繡花”美譽,是著名的農業高產地區。新中國成立後,澄海各級黨政高度重視增加對農業的投入,大搞平整改土,興修水利。先後建成了五大聯圍防洪防潮大堤和6個灌區的灌溉排水系統,興建四座橋閘,保水調節水位,實現排灌自流化。
韓江堤圍全面達到二十年一遇的設防標準,部分達到五十年一遇的設防標準;海堤具備抗擊十一級颱風加暴潮的能力。早在1957年,澄海就成為全國第一個雙季水稻畝產千斤縣,榮獲“糧食畝產量甲全國”的稱號。改革開放以來,在繼續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的同時,全面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完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並突破了以糧為綱的單一模式,發展多種經營,全面活躍了農村經濟。
糧食再創高產,1989年稻穀年平均畝產1075公斤,成為全國第一個雙季水稻高產超噸谷的縣份,1991年獲國務院授予的糧食生產先進單位的稱號。此後經努力,連續十二年保持畝產“噸谷市(縣)”的殊榮。年蔬菜種植面積24.73萬畝,總產量72.35萬噸;水果種植面積4萬多畝,總產量4.98萬噸;“三鳥”飼養量2295.18萬隻,生豬飼養量23.88萬頭;水產養殖面積4.64萬畝,水產品總產量6.09萬噸。全區水產、水果、禽畜、蔬菜“四大基地”總收入26.4億元。樟林林檎、新澄西瓜、萊蕪紫菜、白沙獅頭鵝等澄海農特產品馳名海內外。

工業

改革開放以來,澄海工業經濟發展快速。特別是近幾年來,採取一系列的優惠政策措施,如降低地價、電價、規費等,以及最佳化服務等方面,多方吸引國內外客戶到澄海投資興辦實業。同時,鼓勵國營、集體、三資、股份制、私營個體等多種所有制性質的經濟一齊上,促進了工業經濟的迅速發展。全區初步形成以輕型加工業為主體,塑膠玩具、紡織服裝、食品加工、工藝美術、建築材料等支柱行業相互配套的工業新格局。全區工業企業5600多家,其中宜華集團公司等產值億元以上企業13家。44種工業產品填補國內空白,55種產品榮獲部優、省優稱號,塑膠、工藝、玩具、南金等產品暢銷歐美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特別是塑膠行業,共擁有塑膠生產企業近千家(註冊),從業人員近十萬人,僅自動、半自動注塑機達1萬台(套),生產塑膠玩具、塑膠工藝、塑膠日用品、塑膠配件、塑膠建材五大類產品,年創值20多億元,被國內外稱為塑膠城。

旅遊業

概況澄海區旅遊業蓬勃發展,全區共有賓館、招待所、旅社60家,其中已評為二星級的2家,相當於二星級的4家,三星級的1家,四星級的1家;客房約1712間,床位3036張。此外,還有營業性歌舞廳67家。
澄海旅遊資源已經初步開發利用,較有規模的景區共有5處。即:萊蕪旅遊區、陳慈黌故居、鄭王衣冠墓、塔山風景區和冠山風景區。2004年澄海區共接待來澄旅遊人數98.8萬人次,各旅行社組團外出旅遊4.3萬人次,旅遊總收入4.6億元。共有旅遊企業8家,各旅行社已開辦國內旅遊線路68條。
名勝古蹟
澄海區對外開放的旅遊景區共25處,其中比較有名的有9處:蓮華鄉村旅遊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萊蕪旅遊度假區(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塔山旅遊風景區、陳慈黌故居旅遊區、科隆千樹園、鄭皇故里風景區、神山風景區、程洋岡古村落風景區、樟林古港遺址等。
景點
蓮華鄉村旅遊區
蓮華鄉村旅遊區位於蓮華鎮,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也是全省首個全鎮域4A級旅遊景區,主要景點有蓮花山溫泉度假村、大自然休閒農莊、蓮花古寺和百草園等。
萊蕪旅遊度假區
萊蕪旅遊度假區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省級旅遊度假區,位於澄海區東部海濱,面積1.42平方公里。萊蕪島宛如神女臥波,雙峰似乳,素有“向天美人”之稱。“萊蕪旭日”為澄海古八景之一。建於清康熙時的炮台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塔山旅遊風景區
塔山旅遊風景區位於南峙山麓,占地面積2000畝。塔山古寺建於南宋紹興年間,有元代石觀音坐像、明代窯瓷及歷代摩崖石刻碑記。
陳慈黌故居旅遊區
陳慈黌故居旅遊區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隆都鎮前美村,為汕頭新八景之一。陳慈黌故居是省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清末,占地面積2.5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65萬平方米,有“嶺南第一僑宅”之稱。
科隆千樹園
科隆千樹園位於廣益街道官湖社區,占地面積300畝,集休閒度假、園藝觀賞、科技教育於一體。園區旁“龜山西漢建築遺址”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鄭皇故里風景區
鄭皇故里風景區位於廣益街道華富社區,占地面積562畝。鄭皇即鄭信,為公元1767年創建泰國吞武里皇朝的達信大帝。華富社區為鄭皇故里,清乾隆年間,鄭信親人從泰國回到故鄉興建鄭皇衣冠冢。泰國皇室、政要及旅泰華僑華人經常前來觀光祭拜。
神山風景區
神山風景區位於澄華街道冠山社區,古庵成群,曲徑相通,“冠山環翠”是“澄海古八景”之一。冠山書院建於明隆慶年間,為澄海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程洋岡古村落風景區
程洋岡古村落風景區位於蓮下鎮虎丘山下。程洋岡村為首批“廣東省古村落”,歷史文化遺蹟有南宋丞相陸秀夫行跡、抗元義軍陳吊眼營寨遺址及丹砂古寺。丹砂古寺建於明成化年間,為儒、釋、道3教合一之寺觀。
樟林古港遺址
樟林古港遺址位於東里鎮東南面,為澄海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著名的“僑文化”旅遊區。古港為清初粵東海上貿易和出洋移民的主要口岸,新興街貨棧、碼頭、天后宮、風伯廟、水仙寺、西塘庭園等遺址猶存,清末民初由旅外僑胞興建的典型潮汕民宅建築群共14座。[1]

特色產業

澄海區澄海區
玩具禮品業是澄海最具有特色的行業,也是澄海工業經濟的第一支柱產業,它的形成和聚集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正確引導。澄海實施名牌帶動戰略,拓展外經貿發展空間,對規模較大企業實行用電、用水優惠,著力為企業經濟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使玩具禮品做強做大,湧現出奧迪、驊威、星輝等產值超億元並在A股上市的玩具企業和10多家年產值5000萬元以上的龍頭企業,從而帶動了產業鏈上一批中小企業的專業生產。政府還轉變職能,幫助企業組建了玩具協會、工藝美術協會,行業間規範管理,促進產業集群的健康發展。全區從事玩具禮品生產的企業超過4000家,從業人員超15萬人,產值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四成,連同帶動的產業增加值,已是全區國內總產值的“半壁江山”。

上市公司

境內名企宜華集團屬下的宜華木業(600978)和宜華地產(000150)、東方鋯業(002167)、驊威玩具(002502)、奧飛動漫(002292)、星輝車模(300043)、群興玩具(002575)、猛獅科技(002684)等都是澄海上市公司(截止2012年7月共8家上市公司)。

教育情況

澄海區澄海區
澄海向來崇文重教,古稱“海濱鄒魯”,今享全國"民族民間藝術(版畫)之鄉"、"民族民間藝術(燈謎)之鄉"、"全國文化先進市"、"全國廣播電視先進市"、"全國體育先進市"等美譽,文化基礎厚實。值得一提的是幾乎所有學校後面都刻有某先生女士贈建,因為興建學校的資金大部分都是由海外華僑提供,這一點也是全國之最。1983年基本普及國小教育;1994年實現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1997年成為全國“兩基”先進市;2001年再次榮獲全國“兩基”工作先進單位(全省四個);1999年被列為全國農村藝術教育實驗縣(市),2002年被定為廣東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
加快普通高中教育,取得突破性發展
區直屬五所高中為澄海中學蘇北中學,華僑中學,實驗高級中學,東里中學。澄海中學順利通過省國家級示範性高中初期督導驗收,蘇北中學、華僑中學、實驗高級中學被評為省一級學校,東里中學被評為市一級學校,是澄海北部重點中學。實驗高中通過國家級綠色學校的評估,全區高中教育形成了以澄海中學領頭、其他四所區直屬高級中學並駕齊驅的良好局面,全區高中優質學位占了一半以上。
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
實施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逐步完善農村義務教育“以縣為主”的管理新體制。教師工資由區財政按時統一足額發放;撤銷各鎮(街道)教育辦,設立教育指導組,配置符合任職資格的教育事業編制的教育專乾。全區中國小教師的招聘錄用、調動及交流,職務評聘、培養培訓、考核獎懲以及學校幹部的選拔、任用、培訓、考核、交流已歸口區教育、人事部門管理。全區中學教職工的工資、住房、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和政策性補貼由區財政統一發放。中國小收費資金由區、鎮財政直接管理,實行“收支兩條線”,中國小收費全面執行“一費制”。
調整中國小結構布局,最佳化基礎教育資源配置
根據實際,把中國小布局調整和薄弱學校改造以及規範化學校的建設結合起來,積極推進校舍建設和中國小布局結構調整。2003年至2006年全區新增校舍建設面積達到164972平方米;撤銷了一批規模小、辦學條件和效益差的中國小,促進了全區學校的均衡發展,提高了全區中國小的整體辦學水平和效益。
整合資源,發展中等職業教育
著重抓中等職業教育布局結構調整工作,啟動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工程的建設。2006年秋季澄海職業技術學校招生940多人,開學各項工作進展正常,有效地整合了該區中等職業教育資源
大力發展素質教育
一是大力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二是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充分運用現代教學方式、方法和模式,特別是套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益。2006年聯考全區上線總人數3744人,占考生總數的72.7%,省線上線2373人,其中本科上線(2B以上)1635人,占考生總數的31.8%,增加145人。上層生、尖子生增幅較大,全區總分800分以上的考生2人;700分以上107人;全區個人單科800分以上27人。三是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實現基礎教育跨越式發展。第四,開展有針對性、實效性的活動,加強中國小德育工作。全區中國小生犯罪率為0,違法率0.007%。
大力實施“科研促教”工程
提高教育改革發展的科研“含金量”。加強科研機構、隊伍、制度和基地建設;做好教育科研規劃、管理、指導與研究工作,積極組織開展教育課題科學研究,獎勵並推廣教育科研優秀成果,產生一批科研成果。我區作為廣東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積極穩妥地開展新課程實驗工作,形成區、鎮、學校三級教育科研網路,一批課題獲得市、省、國家的教育部門的立項確認,其中國家級和省級課題各1項,市級課題18項。全區各級各類學校開展了從校級到全國級的課題研究,取得了一些有影響的研究成果:教研室主持的“中國小語文多讀、精講、精練教學實驗”和實驗學校主持的“國小語文考試改革”分獲廣東省第一屆和第四屆普教教育教學科研成果二等獎;澄海中學的“精緻教學模式研究”和教研室主持的“國小數學活動課實驗”等課題獲廣東省教育創新成果三等獎。
加強藝術教育
我區1999年12月被教育部定為全國農村學校藝術教育實驗縣(市)。積極開展全國農村學校藝術教育實驗工作,確定了華僑中學、萊蕪中學、實驗學校等13所學校作為區藝術教育工作農村學校、實驗點學校。採取措施,建立潮汕文化藝術資源庫,拓寬教學渠道,形成鮮明的教學特色,建立展示活動運行機制,培養了一支初具規模、業務精良的師資隊伍。2005年10月農村學校藝術教育實驗點學校圓滿完成課題結題,總結出了一批有價值的經驗和研究成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2000—2005年全區共有1608名考生考上高等藝術院校,其中本科558人;共有369人次獲國家級獎勵、77人次獲省級獎勵、385人次獲市級獎勵。在全國首屆中國小生藝術展演中,澄海中學學生林楠獲全國一等獎;華僑國小李佳伶老師獲全國農村學校藝術教育實驗縣(市)教學設計一等獎。2006年10月我區承擔教育部的全國農村學校藝術教育實驗縣(市)課題獲全國農村學校藝術教育實驗二級課題研究成果特等獎(全國僅3個)。
加強教育督導,提高管理水平
一是落實“依法治教”,堅持督政與督學相結合,形成了政府巨觀調控,學校依法自主辦學,促使政府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創設重視教育的良好氛圍;繼續推行校務公開,全面形成依法治教的良好局面。二是加大督導力度,高質量、高水平鞏固提高“兩基”成果。制訂了依法治校的規範化要求,組織實施新課標等專項督查,及時糾正辦學過程的違規行為,提高了學校行政領導依法辦事、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教師的依法施教的水平,推動我區中國小的規範化建設。三是積極開展普法工作,促進依法治教。總結“四五”普法的經驗,做好“五五”普法宣傳動員和規劃,在教育決策、教育行政評估、收費、招生、學校安全等方面提出了依法行政的具體要求,有效規範了管理行為。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一是加強教育人事管理,最佳化師資結構。實施《澄海區中國小2004至2005學年度聘任工作方案》,新聘期中國小領導班子的年齡結構、學歷結構均有明顯改善。對新聘期部分中國小校行政領導進行考察調研,有效地強化了對領導幹部的監督管理,提高學校領導班子的行政能力,促進了中國小校行政幹部隊伍的規範化管理。二是實施繼續教育工程,提高師資水平。開展多層次、多類型的業務培訓,對學歷尚未達標的教師,進一步採取措施,鼓勵他們參加對口專業的函授,或選派到高等院校脫產進修學習。對我區國中、國小小部分原來所學的專業與現從事任教學科不對口的教師進行轉崗培訓,提高他們的思想水平和教學能力。全區參加培訓3000多人次,有效地提高教師的學歷層次和校長的管理水平。三是制訂政策,吸納教育優秀人才。近幾年招聘了一批國家、省重點師範院校優秀本科畢業生及經考試錄用的澄海生源本科畢業生,有效地緩解了我區高中教師緊缺的局面。全區高中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為69.65%。
抓好中國小(幼稚園)安全管理工作
實施“屬地管理”安全自查、隱患自改、責任自負的學校安全工作機制,強化責任意識,建立健全各項制度,推動安全工作責任制的落實。開展“澄海區學校安全教育活動月”等系列活動,積極開展學校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整改活動,突出重點,防消結合,組織開展應急疏散演練等活動,切實提高全體師生員工的安全意識、實際技能及應急逃生自救能力。完善學校安全管理協作機制,協同有關部門開展校園周邊環境整治、學生接送車整治、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學校食堂食品衛生檢查等活動,營造了"關愛生命、關注安全"的社會氛圍。全區沒有發生重大安全事故。
科學方面
科技事業蓬勃發展。先後有57個科研項目獲國家、省科研成果獎,21個項目列入國家、省星火計畫,共有2個科技產品居國際領先水平,16個居國內領先水平。

著名特產

老山合豬頭粽
豬頭粽豬頭粽

澄海風味獨特的小吃很多,但最為出名的莫過於豬頭粽。老山合豬頭
棕因其製法精巧、奇香獨特、耐人尋味而著稱於世,是澄城城北黃氏垂裕堂第10世黃欽山所創製,肇店于澄城樹仔腳火燒橋頭,註冊商標為“老山合”牌,飲譽8代共200餘載。
老山合豬頭粽,製法十分考究,先取鮮潤豬頭皮和上乘瘦肉,精工剁碎後,按比例佐以八角、丁香、肉桂等20多種名貴中藥材,再添以上等魚露、醬油、白酒,按照“先旺後文,若旺若文,文旺結合”之火候,先後下鍋烤制定規。故而具有香遠幽發,餘味無窮之特點,尤為早點、夜宵佐餐之佳品。今欽山後代子孫秉承祖先絕技精心製作之豬頭粽,名聞中外,暢銷粵、港、澳及東南亞、歐美等地。
公固鵝肉
“公固鵝肉”
松發滷鵝又名“公固鵝肉”,因其“鹹、香、瘦、爛”之食質美味而馳名潮汕乃至東南亞等地。
創始人許松發,澄海縣蘇南許居村人。清光緒年間,許松發在家鄉敕書樓巷開店滷鵝,該店無論選材配料,還是燉製功夫,均特別嚴格,首先分春夏秋冬四季選鵝,其標準每隻在14至18市斤方能合格,將鵝殺血滌淨陰乾後,以丁香、川椒、肉桂等18種名貴中藥及特製魚露、醬油為佐料,按比例添水下鍋,放入秘傳“鹵母”。燉鍋用薄鐵皮製造,每鍋放進肥鵝兩隻,旺火煮沸後,抽火文燉,因常發“公公固固”之聲,故喚“公固鵝肉”,今松發子孫繼操舊業,仍在敕書樓巷開店,銷路甚暢。
樟林林檎
樟林林檎,原產於檎林老巷林檎,落葉小喬林,每年秋季掛果,果實渾圓,大小如蘋果,果皮上隆呈磷片狀,似荔枝而大,果肉質細蜜濃,甘甜柔潤,清香可口,有獨特風味,1986年參加全省優稀水果評比獲“廣東省優稀水果優質品種獎”。
白沙獅頭鵝
獅頭鵝是家禽中最巨型的鵝種。因頭似獅而獨具形態故名。其頭部之內髻,內垂異常發達;綠眼,粗脖,闊蹼;體形碩大,體質雄偉。一般雛鵝飼養兩個多月後,其體重平均可達6至7公斤。成年公鵝大約可達成10公斤。母鵝9公斤。獅頭鵝的原產地系饒平縣浮濱溪樓村。20年代經潮安古巷傳入澄海月浦,由於鵝農在長期的實踐中,發萌了長膘期用“精料填飼”的方法,使體重在短期間內迅速增長。從1965年,經過科研人員兩年的辛勤攻關,在“提純,復壯,精選,繁育”諸方面,攻克了一個個技術難關,終於奇蹟般地出現了一處嶄新的鵝型,白沙獅頭鵝的體態美,體色鮮,體質雄,體重比傳統種鵝一般增加工1.5至2公斤,1978年10月,被中央電影新聞紀錄製片攝製的最大的一頭公鵝重達13.8公斤。
隴美荔枝
以及橫隴荔枝等特產
萊蕪紫菜
原野生於萊蕪島周圍水中石頭之上,尤以東嶼居多。菜葉墨綠,薄細,柔韌。曬乾後色澤深紫,透亮,無沙。吃用柔脆適中,味道清甜鮮口,營養豐富,富有含蛋白質,碘及多種維生素,無膽固醇,有抗癌功能。一百多年來,名聞海內外。1980年開發萊蕪海灘,進行人工養殖。
豬腳飯
豬腳飯豬腳飯

豬腳飯經濟實惠,方便快捷,爽香開胃,是深得潮汕人喜愛的快餐食品。
說起豬腳飯,最有名的就是澄海東里豬腳飯了,澄海東里有一家頗有名氣的專門經營豬腳飯的大排檔,店裡擺設整潔乾淨,食客們都衝著這家有名的“豬腳飯”而來。周日趕在閒暇時刻,來品嘗傳說中“豬腳飯”的美味。據老闆介紹,豬腳飯最初起源於東里的街邊大眾食品——半碗疊,顧名思義,半碗疊即是在盛有半碗米飯的碗中疊上一、二塊用東里傳統滷水手工藝滷製的豬腳飯供顧客食用。說起豬腳飯,不妨先說米飯的製作,東里豬腳飯選用優質泰國香米煮飯,飯軟滑而富有彈性、入口香氣四溢。而豬腳的製作,則需作一番繁述。東里的豬腳飯至上世紀80年代初才走上了規模化經營之路,正式登上大雅之堂。鹵豬腳除供應店前顧客外,許多餐廳酒樓也慕名紛紛上門訂貨,好多顧客還特地購買鹵豬腳捎給遠在廣州、深圳、香港、台灣等地的親友,供不應求。選料方面,店家特選皮白渾圓之豬後腳,因豬後腳較之前腳瘦肉較少,有利於久熬而肉不散。將豬後腳用刀破瓣,再每隔1厘米橫砍一刀至骨斷皮連。豬腳的滷製過程是在陳年老鹵湯的基礎上,酌量加入上好的醬油、冰糖、八角、豆蔻、丁香、香菇、大蒜頭等材料,猛火煮開後放入豬腳,半個小時後改為小火熬煮,約3個多小時整個豬腳香汁滲透、皮肉軟爛,即可熄火。待鹵湯涼卻後撈去上層凝結之豬油,然後裝入砂鍋,一般每一個砂鍋裝4隻豬腳,再用保鮮膜覆蓋砂鍋口後置於冰櫃冷藏結凍即成。

歷史名人

澄海人傑地靈,文教昌明,俊才輩出。在這片土地上先後哺育出潮州前八賢中的盧侗、張夔,潮州後七賢中的唐伯元,明代兵部尚書翁萬達,清末學者著名收藏家李勛,民國時期版畫家陳普之、數學家黃際遇、史學家吳貫因、哲學家史學家杜國庠、書法家王鼎新,當代國畫家趙世光、雕塑家唐大禧、著名散文家秦牧,以及原海南省委書記、詩人許士傑等一大批名人學者。
泰國名企正大集團屬下的卜蜂蓮花(原名:易初蓮花,正大萬客隆)創始人之一兼泰國首富謝國民先生(其父親謝易初)祖籍系澄海區人。
唐伯元(1535—1592年):澄海區溪南鎮仙門村人,明朝潮州名賢之一。公元1574年(明萬曆二年)中進士,歷任萬年、泰和知縣。一生著作甚豐,著有《醉經樓集》、《二程語錄纂》、《禮篇》、《易注》、《銓曹儀注》、《陰符經注》、《白沙文篇》等。
陳良弼(1603-1645年):澄海區溪南鎮南砂鄉人,明末名臣(嘉慶《澄海縣誌·四大名臣》之一)。別名陳良謀,字召扶。於明朝崇禎三年庚午科中舉人,崇禎十年丁丑年科登進士,賜進士第文林郎,授行人司行人,冊封為靖江、益藩副使。已卯年科任順天府鄉試主考官,後升任南京河南道監察御史,太常寺少卿(正三品)。陳公還著有《太湖用兵紀略》一卷(現已經失落不明)。
盧侗(1023—1094年):澄海區上華鎮冠山人,潮州前八賢之一。博通經史,尤精《周易》。
張夔(1068—1157年):澄海區蓮華鎮隆城人,潮州前八賢之一。公元1118年(宋徽宗政和八年)進士,歷任茂名知縣、廉州通判等職。
鄭信(1734—1782年):生於泰國阿瑜陀耶城。父鄭鏞為澄海區上華鎮華富村人,公元1723—1735年(清雍正年間)南渡暹羅,居阿瑜陀耶城,娶暹羅女洛央為妻,生鄭信。1767年4月,緬軍攻陷暹都,大城王朝滅亡。鄭信以東南沿海地區為基地,組織軍隊抗擊緬軍,於當年收復大城,並遷都吞武里。12月28日被擁立為王,史稱吞武里王朝,稱鄭信為達信大帝。此後陸續消滅各地割據勢力,於1770年統一了暹羅全國;又多次對外擴張,成為泰國歷代幅員最大的王朝。
葉志匡:澄海區上華鎮冠山人,為清朝雍正年間進士,曾任開封府尹等職,後官拜鄭州正堂(相當於如今的省長)。【具體生平見《澄海縣誌》】
李勛(?-?)清末學者。他薄仕途,潛心研究學問,考證事物,通經史、詩文、佛經,還是澄海著名藏書家,其藏書處取名“半豹堂”。著有《金剛經注釋》1卷、《惠綢山莊詩集》4卷、《說吷》16卷。
高繩芝(1878—1913年):澄海區人,清舉人。歷任汕頭總商會會長、汕頭民政長、全潮民政財政總長,是清末民國初期潮汕著名的華僑實業家和社會活動家。
蟻光炎(1879—1939年):澄海區人,著名愛國僑領,泰國中華總商會主席,領導泰國華僑開展抗日救國運動,1939年為日偽槍殺。
吳貫因(1897~1927):澄海區人,著名史學家和語言學家。
黃際遇(1885-1945):澄海區人,著名數學家。
杜國庠(1889~1961):澄海區人,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歷史學家,澄海中學校長。
秦牧(1919-1992):澄海區人,1938年到廣州參加抗加救亡宣傳活動,後輾轉於粵、桂、川各地從事編輯、教育工作,積極創作文藝作品。建國後歷任中國作家協會廣州分會副主席、《羊城晚報》副總編輯,主編《廣東教育與文化》、《作品》等雜誌,後任廣東省文聯副主席等。主要作品有《花城》、《藝海拾貝》、《語林采英》等數十部。

謝國民謝國民
謝國民:澄海區人,正大集團總裁,世界上最大的農牧工商一體經營公司,有“世界三大飼料廠”之稱,在泰國十大集團中被稱為“飼料王國”的最大跨國公司——泰國正大(卜峰)集團,以總資產超過35億美元和年營業額50億美元,躋身世界500強大企業行列。這艘“企業巨輪”的掌舵人謝國民,以他的精明能幹和富於創新的經營策略享譽世界,《亞洲金融》雜誌曾評他為“亞洲最傑出企業家”,泰國國王曾親自授予他泰國政法大學“商業榮譽博士學位”,以表彰他對泰國經濟發展的貢獻。因為泰國人每日三餐都少不了正大集團的食品,謝國民被人稱為“農牧巨子”。投資大陸五十億美元,建立兩百多家企業。
李新魁(1935年—1997年):澄海區人,中國著名語言學家。
林倫倫:澄海區人,中國著名語言學家。
陳雨露:祖籍澄海蓮下鎮建陽村人。中共黨員。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經濟學博士、博士生導師,美國艾森豪基金高級訪問學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富布賴特高級訪問學者,荷蘭提爾堡大學高級訪問學者。曾任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2011年11月23日調任中國人民大學任校長。兼任中國國際金融學會副會長,中國金融學會副秘書長、常務理事。

廣東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廣州市越秀區 | 荔灣區 | 海珠區 | 天河區 | 白雲區 | 黃埔區 | 番禺區 | 花都區 | 南沙區 | 蘿崗區 | 增城市 | 從化市
深圳市福田區 | 羅湖區 | 南山區 | 寶安區 | 龍崗區 | 鹽田區 | 光明新區 | 坪山新區
珠海市香洲區 | 斗門區 | 金灣區 | 珠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萬山海洋開發試驗區
汕頭市金平區 | 濠江區 | 龍湖區 | 潮陽區 | 潮南區 | 澄海區 | 南澳縣
韶關市湞江區 | 武江區 | 曲江區 | 樂昌市 | 南雄市 | 始興縣 | 仁化縣 |翁源縣 | 新豐縣 | 乳源瑤族自治縣
佛山市 禪城區 | 南海區 | 順德區 | 三水區 | 高明區
江門市蓬江區 | 江海區 | 新會區 | 恩平市 | 台山市 | 開平市 | 鶴山市
湛江市赤坎區 | 霞山區 | 坡頭區 | 麻章區 | 吳川市 | 廉江市 | 雷州市 | 遂溪縣 | 徐聞縣 | 東海島經濟開發試驗區
茂名市茂南區 | 茂港區 | 化州市 | 信宜市 | 高州市 | 電白縣
肇慶市端州區 | 鼎湖區 | 高要市 | 四會市 | 廣寧縣 | 懷集縣 | 封開縣 | 德慶縣 | 肇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惠州市惠城區 | 惠陽區 | 博羅縣 | 惠東縣 | 龍門縣 | 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 | 仲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梅州市梅江區 | 興寧市 | 梅縣 | 大埔縣 | 豐順縣 | 五華縣 | 平遠縣 | 蕉嶺縣
汕尾市陸豐市 | 海豐縣 | 陸河縣 | 紅海灣經濟開發試驗區 | 華僑管理區
河源市源城區 | 紫金縣 | 龍川縣 | 連平縣 | 和平縣 | 東源縣
陽江市江城區 | 陽春市 | 陽西縣 | 陽東縣 | 陽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海陵島經濟開發試驗區 | 崗僑管理區
清遠市清城區 | 英德市 | 連州市 | 佛岡縣 | 陽山縣 | 清新縣 | 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 | 連南瑤族自治縣
東莞市
中山市
潮州市湘橋區 | 潮安縣 | 饒平縣 | 楓溪區
揭陽市榕城區 | 普寧市 | 揭東縣 | 揭西縣 | 惠來縣 | 東山區 | 揭陽經濟開發試驗區 | 普寧華僑管理區 | 大南山華僑管理區
雲浮市雲城區 | 羅定市 | 雲安縣 | 新興縣 | 鬱南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