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區

江海區

江海區是江門市市轄區,地處江門市東南部,下轄外海、禮樂、江南、滘頭、滘北五個街道辦事處,面積107.4平方公里,人口約14.9萬。駐東海路338號。江海區是江門市新興的製造業基地,是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廣東省電子信息材料專業區,江門市高新技術開發區座落在境內。江海區轄5個街道(江南、滘北、滘頭、外海、禮樂)。郵編:529000。代碼:440704。區號:0750。拼音:Jianghai Qu。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江南街道江南街道

江門市市區原分為29個保345個甲,人口67000多人。1950年10月把市區劃分為6個段,每段建立××段冬防委員會,下以10戶到30戶建立冬防治安小組,各段受江門鎮冬防委員會領導。各冬防組織作為團結好人、管制壞人及傳達上級指示的民眾性組織形式暫時代替舊的保甲制。

1952年3月在民主改革的基礎上先後建立人民政權,設街道辦事處,按人口及地方情況劃分為水上、河南、北街、堤東、太平、圩頂、倉後、羊橋、沙仔尾9個辦事處(北街圩原屬石沖鄉現劃歸市區)。辦事處屬下有6至7個居民委員會,每一居委會轄內有300至600戶。居委會屬下有17至22個居民小組,每一居民小組管理13至15戶。

1957年下半年辦事處合併,由9個並為5個,堤東並太平為堤東,倉後並圩項為倉後,沙仔尾並羊橋為沙仔,水上並河南為水上,北街不動,共為5個辦事處。1958年10月間水上歸併倉後為倉後辦事處。

1960年人民公社化時於5、6月間將街道4個辦事處改為4個分社,即北街為北街分社,堤東為堤東分社,倉後為中區分社,沙仔為沙仔分社,各居委會、居民小組按原來不動。

1961年4月將4個分社合併為兩個公社,北街、堤東並為東區公社,倉後、沙仔並為西區公社,下設管理區,共有9至11個管理區,各居委會、居民小組仍未變動。

1963年3月左右,將2個公社合併為街道人民公社,各管理區取消,恢復1957年時的5個辦事處,即北街、堤東、水上、倉後、沙仔尾5個辦事處,下屬共有43個居委會。

外海街道外海街道

1969年3月8日由市革委會民事組劃出成立江門市民事戰線改為江門市民事戰線革命委員會。戰線屬下5個辦事處,改為“××區革命委員會”居委會改為“××居民委員會革命領導小組”。

1969年下半年民事戰線撤銷,街道5個區革命委員會復為江門市街道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領導。

1975年初街道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撤銷,街道5個區革命委員會改由“中共江門市委街道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領導。

1978年3月中旬成立“江門市革命委員會辦公室街政科”代替“中共江門市委街道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領導街道5個區的革命委員會。

1979年11月后街道5個區革命委員會改為“××街道辦事處”,即北街、堤東、水上、倉後、沙仔尾街道辦事處,居民委員會革命領導小組恢復稱“××居民委員會”。

1983年4月革委會辦公室街政科改為江門市街道工作辦公室,領導屬下5個街道辦事處。

1994年8月,城區更名為江海區。1994年8月~1995年4月,江海區下轄外海、禮樂兩鎮和江南街道,共轄43個管理區、14個社區(社區設居民委員會)。其中,外海鎮19個管理區(含滘頭、滘北),1個社區;禮樂鎮24管理區,2個社區;江南街道11個社區。

1995年5月,經省民政廳批准,外海鎮的滘頭、滘北管理區升格為滘頭、滘北行政街道,分別設定街道辦事處,為區政府派出機構。至此,江海區下轄外海、禮樂兩鎮和江南、滘頭、滘北3個街道。共16個社區,其中外海1個、禮樂2個、江南11個、滘頭2個;55個管理區,其中外海17個、禮樂24個、滘頭10個、滘北4個。

1999年4月後,撤銷管理區,改稱行政村。是年末,全區共有55條行政村、20個社區。之後,江南社區多次調整,由原15個撤併為6個。至2002年7月,全區共有11個社區、55條行政村。

行政區劃

江海區轄5個街道(江南、滘北、滘頭、外海、禮樂)。現在有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滘頭街道

滘頭街道辦事處位於江門市區蓬江河南岸,地處江海區行政中心區域,江門市區南新區中心腹地,面積4.8平方公里。辦事處下轄10個行政村。

江南街道

江南街道辦事處是江海區政府派出機構,地處江門市區蓬江河南岸,位於江海新城中心。西靠江海區區委區政府,北靠滘頭辦事處,南連外海鎮,東連高新技術開發區。行政區域2.7平方公里。下轄6個社區居委會。

滘北街道

滘北街道辦事處位於江海區北面,東鄰外海街道辦事處,南靠風景秀麗的白水帶公園,西、北方分別與江門市區一河之隔,行政轄區面積3.7平方公里。下轄四個村委會。

外海街道

外海街道辦事處位於江門市東部,東與中山古鎮隔江相望,南與新會睦洲相連。轄12個村民委員會和6個居民委員會。

禮樂街道

禮樂街道辦事處位於江門市區南面,江海區西南部。北跨江禮大橋通江門市區中心。東北有新民大橋連線滘頭,東與外海鎮相連,東南與睦洲鎮相鄰,南連三江鎮,西北有新禮大橋通江門市西環路,西隔江門水道與會城鎮相望。全鎮土地總面積49.8平方千米。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江海區是江門市轄區,下轄外海、禮樂、江南、滘頭和滘北5個街道辦事處,總面積110.53平方公里。江海區地處江門市東南部、市轄區中心位置,東與中山市古鎮隔江相望,南與新會區睦洲鎮相鄰,西與新會區會城相連,北與蓬江區相靠。

江海區地處北緯22°2923帀22°3623、東經113°0345帀113°1050之間,是西江下游出海口的要衝。陸路距廣州101公里、香港265公里、澳門107公里;水路距廣州106公里、香港95海里、澳門53海里。水陸交通縱橫,十分方便。2003年,面積110.53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102.34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93%;水域面積7.66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7%。水陸面積比例為1:13.36。

地形地貌

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由於受內、外地質應力的作用,境內逐漸形成北部偏高,中南部偏低,自北向南傾斜的多元地貌。西部白水帶一帶為丘陵、台地,南部為平坦寬闊的三角洲平原。

在6~10億年前的元古代,江海轄區與廣東省大部分地區一樣,處於一個北東---南西走向。在升降活動頻繁的大海槽中,至下古生代寒武紀末,由於加里東造山運動,地殼深部岩漿侵入,區內沉積地層局部隆起,後經長期的風化、剝蝕,形成了牛山、雞山等丘陵及南大崗台地、殘丘。而滘頭—麻園—外海一線以南地區為海陸過渡地帶,晚更新世屬河流沖積平原,沉積了厚約1~7米的礫石、砂礫、中粗砂、粉細砂等。早全新世初期開始受到海侵的影響,中全新世氣溫漸漸升高,海平面繼續上升,海水進一步深入,晚全新世初期海水仍影響該區。在禮樂鎮禮東李樹圍分布有北東—南西走向,長800米、厚約3米的牡蠣殼堤;外海南山存在海蝕平台及在平台前方平原地層明顯分布有牡蠣殼層,皆充分證明今江海區境內曾為滄海。隨著珠江沖積物的堆積,濱線不斷前移,海水逐漸後退。至宋代,三角洲平原初步形成。

氣候特徵

江海區位於北回歸線以南,近臨南海,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夏季常吹西南季風,冬季東北季風居多。全年氣候溫和,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夏長冬短,陽光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四季常青。日平均氣溫21.8℃~23.2℃,年降雨量1600~2700毫米之間。

春季(2月中旬至4月下旬):冷空氣活動減弱,南方暖濕氣流增強並向北推進,氣溫明顯回升。降水量增多,間有暴雨、洪澇等。初春常出現低溫陰雨和倒春寒。少數年份有熱帶氣鏇出現。

江海區江海區

夏季(4月末至10月下旬):盛行西南季風,是全年雨量、熱量

、日照最充足的季節,強對流和雷電天氣較頻繁,常受熱帶氣鏇影響。盛夏,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天氣炎熱。冷空氣活動早且強度強的年份,9月下旬後會出現寒露風,危害晚稻抽穗揚花。

秋季(10月末至次年1月中旬):受北方冷空氣南侵影響,溫度逐漸下降,降水減少,晴朗乾燥天氣多,晝夜溫差大,偶有霜凍。

冬季(1月下旬至2月中旬):盛行東北季風。氣候寒冷小雨,小寒至大寒為一年最冷時段。由於冷空氣頻頻南下,常出現寒潮、低溫陰雨和霜凍等災害性天氣。日照時數占可照時數的36%,太陽輻射量占全年的18%。

颱風、暴雨、寒潮、洪患時有發生,工農業生產受到一定影響。

人口民族

人口生育文化廣場人口生育文化廣場

綜述:江海區境內的居民源流,陳姓、李姓、趙姓

、張姓、林姓、馬姓、伍姓、藍姓、于姓、區姓、譚姓有宗祠或族譜可考,其餘姓氏的居民據口碑傳述多由近鄰的杜阮、潮連、荷塘遷至,少量從外縣、外省移民定居。據2004年姓氏調查統計,境內有108姓。

人口總量:2004年末,江海區常住戶數增加至50345戶,常住總人口150786人,占江門市區人口11.33%。暫住人口39994人。常住戶數比1994年增加11619戶;常住人口增加18924人。

人口分布:1953~2000年,今江海區境內的人口多集中於禮樂、外海地域,而江南、滘頭、滘北所占總量不多。據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統計,禮樂、外海地域人口占83.6%,而江南、滘頭、滘北占16.4%。此後,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地域人口分布發生變化。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禮樂、外海地域人口占65.67%,而江南、滘頭、滘北占34.33%。

人口密度:2004年,轄區常住人口密度增至1364人/平方公里。其中外海959人/平方公里,禮樂1192人/平方公里,江南9023人/平方公里,滘頭2455人/平方公里,滘北2015人/平方公里。

民族構成:境內人口以漢族為主。1964年前是純漢族人口地區。據1964年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只有禮樂登記壯族1名。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時,少數民族個數增加,但人口極少。其中禮樂有壯族、藏族、滿族、瑤族各1人。改革開放以後,由於務工或幹部調動,少數民族人口明顯增長。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全區有27個民族,其中漢族185279人,占全區人口的98.02%;有少數民族26個,共3745人,占1.98%。

資源

江海區土地資源豐富。可建設區域有54.75平方公里,2008年以來可提供的建設用地6000畝,為承接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的大項目提供了資源載體。

經濟

綜述

蓬江兩岸蓬江兩岸

1994年8月起,區委、區政府實施“工業立區”、“強鎮富民”戰略,國有、集體企業於2001年完成產權制度改革,“三資”企業、民營企業成為工業經濟的主體,機械製造業、電子電器製造業、化工原料製造業、五金製品業、染織化纖行業漸成規模。農業生產已從傳統農業轉化為現代生態農業。2004年,全區生產總值19.80億元。

1994年,全區生產總值5.89億元,2004年增加到19.80億元。其中,農業生產總值1994年7222萬元,2004年增加到2.02億元;工業生產總值1994年3.71億元,2004年增加到10.41億元;建築業1994年1696萬元,2004年增加到5299萬元;商業、飲食業1994年6895萬元,2004年增加到3.67億元;其他服務業1994年5912萬元,2004年增加到3.18億元。

2009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3%,位居全市第一;人均生產總值44154元,增長9.8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73%;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2.06%;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2.06%,增幅名列全市第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5.2%。

農業

禮樂街道禮樂街道

1995年,初步形成多層次綜合發展的農村產業格局,尤其第二產業占明顯優勢。在實行第二輪土地承包後,各鎮、村推行農村股份合作制,理順農村基層管理體制,實行村民自治,營造和諧農村社會氛圍,並努力貫徹區委、區政府發展工業不犧牲農業的決定,興建萬畝省級“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優質水產基地”,收到良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農業總產值及農民人均收入增加。據統計,至2004年,區農業總產值由1994年的2.06億元提高到4.27億元,年平均增長9.20%;其中1995年和1996年分別增長49.29%、9.60%,超過年均增長水平。農民人均年純收入由1994年的3218元提高到2004年的5634元,年平均增長5.76%,其中1995年、1996年和1997年增長分別為16.50%、6.50%、11.80%;1999年和2000年的增長均為8.10%,超出年均增長水平。其中外海鎮由1994年的人均4173元增加到2004年的人均5692元,禮樂鎮由1994年的人均3353元增加到2004年的人均5633元。

工業

工業規模

1994年,全區有區屬工業企業、鄉鎮工業企業90個,總產值17.15億元,上繳利稅總額1.78億元。其中高路華集團公司、美美人造皮廠、江日鏡鋼有限公司工業產值超億元,高路華集團公司、江日鏡鋼有限公司產品銷售收入在億元以上。1998年,受亞洲金融風暴影響,全年產值下降至48.23億元。當年外資企業投入資金以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紡織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為主,分別占36.69%、15.54%、15.50%和13.68%。而集體企業資金主要投向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紡織業,分別占16.92%和11.80%。以電視機、機車為代表的新興行業發展較快,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已逐漸成為江海區工業的支柱。2000年,家電行業生產經營不正常,電視機產量下降,引致工業產值大幅波動。是年,全區工業總產值41.90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2家,總產值28.07億元,占當年工業產值的66.99%。2001~2002年,調整產業結構,重點發展電子信息材料行業。2003年,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發展特色產業,形成多種行業並存的工業生產體系。當年工業總產值38.70億元。其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總產值達6.71億元,同比增長149.31%,成為區內第一大支柱行業。區內最大的機車整車生產企業——中裕機車集團有限公司憑藉中裕工業園新廠房的建成投產,當年實現工業總產值比上年同期增長102.97%。受中裕機車集團有限公司快速發展的拉動,與之配套的機車零配件生產企業如力擎動力有限公司、隆固機械廠、朝陽機械廠的生產也呈現增長態勢,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60%以上。民營經濟成為全區工業經濟新的增長點,民營工業實現產值達26.32億元,比上年增長41.86%,占總產值的68.01%。全區當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0家,其中支柱工業產值16.54億元,比上年增長10.86%,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64.08%。2004年,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初見成效,工業總產達53.40億元。全區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35家,總產值43.47億元,占全區工業產值的81.40%。高新技術企業10家,產值13.14億元,占全區工業產值的24.60%。產值超億元的有8家,其中機車行業3家:中裕摩托集團產值2.20億元,中港寶田機車有限公司產值5億元,力擎動力有限公司產值2億元。電子信息行業4家:長優實業有限公司產值3.10億元;江門建滔積層板廠有限公司產值2.70億元,榮信電路板廠有限公司產值3億元,諾華電子有限公司產值1.37億元。化工行業1家:新時代粘合膠企業有限公司產值1.70億元。8家大型企業產值占全區工業總產值近四成。同年末,民營企業工業產值27.34億元;港、澳、台及外商投資企業工業產值26.03億元。

新產業基地

江海區是江門市新興的製造業基地,是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廣東省電子信息材料專業區,廣東中小型電機產業基地。全區已形成電子信息、機電、化工等優勢產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70家,產值超億元工業企業有43家。一是機車及其零配件製造業。有整車生產企業和零部件生產企業30多家,具有年產100萬輛機車整車和150萬台發動機的生產能力。二是電子信息製造業。該行業共有企業100多家,主要產品有復銅板、電路板、電子器件等。三是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2009年,實現產值50.31億元,同比增長7.36%。四是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2009年,該行業總產值同比增長31.83%。以江晟電機為核心的工業園區,已聚集了20多家同類企業,該工業園區2009年實現工業總產值、產品產量約占廣東省同行業的35%以上。五是現代物流業。位於禮樂的江門市先進制造業現代物流產業園區規劃占地9660畝,按照“市區共建、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逐步開發建設,預期2015年建成。另外,我區還有中岸保稅物流、廣東德隆國際物流等較大規模的物流服務公司。

五百強企業集聚

共有5家世界500強工業企業落戶江海區,分別是艾默生網路能源(江門)有限公司、赫克力士化工(江門)有限公司、西鐵城精電科技(江門)有限公司、江門市福寧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和三菱重工金羚空調器有限公司。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35%,創建省級以上名牌產品(著名商標)17個,被評為省科技進步先進城區,認定為省智慧財產權試點區域。企業上市工作有新進展,量子高科公司完成向國家證監會申報IPO(首次公開募股)並獲受理,科恆實業公司完成上市輔導並通過廣東證監局的上市驗收。

綠色(LED)光源之都

綠色光源(LED)產業基地核心園區規劃占地面積為4平方公里,是廣東省火炬計畫半導體綠色照明特色產業基地、由廣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江門市政府共建的全省首個戰略性新興產業(綠色光源)基地。國家半導體光電產品檢測重點實驗室、中國(江門)國際綠色光源博覽交易中心項目也落戶我區。我區簽約入園的燈飾企業有80餘家,投資強度達640萬元/畝以上。江海區——未來的綠色(半導體)光源之都。

商業

1994年下半年,轄區內沒有大型國有商業企業,區、鎮(街道)兩級政府主要管理集體及個體工商業。1995年始,先後開發文昌農貿市場、中沙市場、江南燈光夜市、江海花卉蔬菜批發市場,並對外海、江南等地農貿市場進行改造,對江南水產品交易市場搬遷擴建。1994年,全區有商業經營單位2456個,批發零售總額28269萬元。1995~1999年,主要是以農副產品及日用品在專業批發市場及農貿市場貿易為主。2000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車消費已逐漸成為銷售市場的重要角色。江海區利生汽車城等幾家汽車銷售公司銷售額的大幅增長拉動消費零售總額的增長。同年國有制商業已退出市場,當年批發零售總額63082萬元。2004年為52090萬元,商業企業803個,個體戶2931戶,從業人員8863人。

交通

江海區江海區

江海區是江門市的區域交通樞紐。交通四通八達,毗鄰香港、澳門,交通便利。水路距澳門53海里,離香港96海里,有高速豪華客輪航班往返港澳,單程只需2個小時。附近有廣州、深圳、珠海、澳門等大機場。區內的貨運港口是國家級口岸,廣東省第二大內河港、國家一級港口——新會港,距江海區僅12公里。江中、江鶴、江珠三條高速公路交匯於區內,年內通車的廣珠城際輕軌穿境而過並在區內設有三個站點,江海區已成為江門的東大門。

教育

江海區江海區

江海區教育局是江海區人民政府的一個職能部門,受其直接領導。局機關共設

8個股(室)業務方面江海區教育局受上級教育部門(市教育局)的指導。

區教育局現有公辦學校29所(國小23所、初級中學4所、完全中學2所),目前為止在校學生總人數22508人,(其中:國小14657人,國中5664人,高中2187人)。專任教師1066人,(其中:國小611人,國中322人,高中133人)。另外,我區現有民辦學校1所,幼稚園所。我區現有等級學校10所。(其中:省一級學校1所,外海鎮中心國小;市一級學校4所,外海中學、禮樂中學、禮樂中心國小、禮樂鎮新民國小;區一級學校5所,華興國小、滘頭國小、外海鎮沙清陳伯壇紀念學校、外海鎮麻一國小、禮樂鎮禮東國小)

衛生

江海區江海區

截至2013年,江海區有醫療機構54個,其中直屬綜合門診部5個,鎮級醫院2個,

街道衛生院3個,農村衛生站30個,廠企醫療室5個,個體和社會醫療機構9個。全區衛生系統有從業人員455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401人,管理人員和後勤人員44人。

經江海區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批准設定的並登記的事業單位有9個,包括有江海區人民醫院、江海區禮樂人民醫院、江海區江南衛生院、江海區滘頭衛生院、江海區滘北衛生院、江海區機關門診部(第二名稱:江海區慢性病防治所)、江海區紅十字會診療所、江海區康復門診部、江海區梧崗門診部,共有住院病床108張,主要醫療設定3939萬元,價值1萬元以上的設備31台,價值50萬元以上的設備1台。這9個醫療機構共有從業人員377人,其中在編職260人,外聘臨工117人;共有醫生136人(其中執業醫師100人,執業助理醫生36人),護理人員123人(其中護士61人,護師45人,主管護師16人、副主任護師1人),其他衛技人員74人,管理和後勤人員44人。

江海區9個衛生事業單位具有專業技術資格的人員有307人,其中初級職稱236人,中級職稱59人,高級職稱12人(其中3人為外聘的退休人員)。

旅遊

江海區是辛亥革命先驅國叔陳少白先生的故鄉,其故居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區內有佛教名寺茶菴寺(六祖寺)、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人與自然最佳結合林的主灌河生態防護林、白水帶旅遊度假區等名勝古蹟。

江海八景:江海區組織開展“江海八景”評選活動,通過評選該區八個具有地方特色的旅遊景點,最終評出“白水龍光”、“少白故居”、“五祠澤香”、“茶庵古寺”、“綠海丹心”、“釜山明珠”、“江南雅韻”、“羽林春秋”等8個景點為“江海八景”。

茶庵古寺

茶庵公園茶庵公園

茶庵寺又名六祖寺,坐落於江門市江海街道五馬歸槽山麓,始建於明代萬曆

年間。唐代高僧一行禪師,曾結庵小住,名曰“茶庵”。茶庵建成後,經過大小修繕不下十餘次。歷來供著六祖惠能大師、觀音、伽藍等塑像。寺前築有“洗衲池”、“關刀池”、“拜佛亭”、“化字爐”以及一石門牌坊。牌坊前面刻有“小朱明洞”四字,後面刻有“佛境”二字,都出自清代名人手筆。茶庵寺後山,有辛亥革命四傑之一陳少白先生之墓。20世紀80年代初期,市政府十分重視這一文物古蹟的保存,把茶庵風景區命名為“茶庵公園”,列為江門市風景區之一。1981年以來,江門市市政府、江海區政府不斷撥出款項作修葺和擴建茶庵。經過幾年的努力,原有的古蹟已經修葺一新,且還新建了一批亭台樓閣,開設了茶廳餐館,又開闢了一個可供划船玩樂的人工湖。

白水龍光

江海區龍光塔江海區龍光塔

白水帶旅遊度假區有一溪、三泉、五山環抱,總面積有700餘畝。一溪即麻溪,三泉即紅桃泉、龍口泉、滌淨泉。五山即大華山、鋤頭山、松仔山、紅桃山、葫蘆山。白水帶旅遊度假區有40餘座山峰,風景區內有溪旁山麓、姻緣石及密密麻麻的鴨腳木、相思樹、山松樹等百年以上的老樹,濃密遮天。江門市人民政府於1985年撥款新建混凝土公路,並豎起雄偉的前後門樓牌坊,增建了亭台石橋,還建起了一座有現代化設備的餐廳及抱翠畫廊。景區除了原建有的水月宮、三聖廟、龍母廟、江天一覽涼亭、青雲橋、姻緣樹、採蓮船等遺址古蹟,還增建了香港回歸亭、澳門回歸廊、龍光塔、餐廳等景點和旅遊設施。

江南雅韻

江南文化廣場位於東海路與江海路交叉口東側,是江海區重要的文體設施建設項目之一。廣場規劃用地面積3.3萬平方米,綠化面積1.5萬平方米。該工程主要包括表演舞台、健身廣場、活動場地、休閒步道及廣場四周環路等,並配套路燈、園林景觀、停車場、公廁、化妝間等設施。工程於2005年11月28日正式開工,2006年春節前完成並投入使用。

羽林春秋

江海綠化廣場江海綠化廣場

江海區禮樂街道禮東主灌河沿岸遍種落羽杉,具有“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田園風光的現代生態旅遊景觀。全長4公里的主幹河,將禮東分為東西兩邊,支長30公里,使禮東呈現河直、路直、基直、林帶直的田園林網化新貌。早在1995年,禮東主灌河就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譽為“人與大自然的最佳結合”。主灌河生態林帶由3萬多株杉樹和少量蒲葵組成,株距不足0.5米,株高平均超過10米,組成了一道天然綠色屏障,抗擊颱風、龍捲風和暴潮的侵襲,保障當地農業生產。主灌河沿線,蔬菜新鮮,水產豐富,花木奇異,水果飄香,被廣東省評為“省級農業生態示範區”

。主灌河旁邊,有豐澤園、桂花園、楊桃園、順水樓、荷花世界、吉田美食等10多家田園美食企業連綿十里,成行成市。

綠海丹心

綠海丹心即江海綠化廣場,位於東海路與金甌路的交匯處,規劃總面積262.65畝,交通便利,規劃將設定中心廣場、圖書館、會議中心、產品展示中心等配套設施。

五祠澤香

外海陳氏五大祠外海陳氏五大祠

外海五大祠是外海陳氏宗親的祖祠,建於赤嶺山下,朝列莘隱陳公

祠(始祖)、泉石祠(4世)、桃溪祠(5世)、定息祠(6世)、筠軒祠(3世),統稱五大祠。五大祠始建於清朝鹹豐年間,五大祠堂緊密相連,橫列成排,面積約4100平方米。2000年9月25日,五大祠被市政府列入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4月27日,五大祠由江海區政府移交給外海鎮管理(現為外海街道)。外海街道計畫將五大祠內的朝列大夫祠作為陳氏的紀念館;將桃溪祠建為外海發展史展館;定息祠建為民俗風情館;筠軒祠作為外海文化展覽館;泉石祠建為愛國主義教育展館。

釜山明珠

釜山公園釜山公園

釡山明珠即釜山公園,位於美麗的蓬江河東

南岸,倚鄰秀美的白水帶風景區,從江門大橋至白水帶公園入口處,規劃面積為10.34公頃,是集生態、景觀和休閒於一體的濱江公園。釜山公園建築格調為開放式的休閒性公園,由釜山景觀瀑布、景觀平台、中心廣場、航模基地、濱江大道及“七大星月”等組成。內設園林小景、濱江走廊、親水平台、噴泉步道、景觀廊、休息廊、花架等,配備了高級的音響和路燈燈飾。

少白故居

少白故居少白故居

少白故居位於江門市江海區外海鎮南華里,由中國民主革命先驅陳少白自行設計。故居分兩處,一橋(白橋)相隔。橋的一邊是“白園”,另一邊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居所。始建於1929年,1931年落成。自陳少白逝世後,其家人多旅居外地,樓宇日久失修。1991年春,外海鎮政府(現外海街道)對“白園”和園內的“莎蘿坪”、“粥鍋亭”、“瞻雲台”等建築,以及“三合院”和院內的“亞字樓”等都進行了修復,並在故居內設立“陳少白事跡陳列館”,陳列大量名人字畫及歷史文物,使故居還其原貌。

外海沿江海鮮食街

外海沿江海鮮食街外海沿江海鮮食街

位於西江河岸,總用地面積230畝。上世紀

90年代,以生猛河鮮作招徠,曾被海內外譽為外海的“高棉”。據一位“老江海”回憶說,2000年時,如今的外海沿江海鮮食街所在之處還是一片荒地。2000年後,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積極引導下,外海沿江海鮮食街逐漸形成,不僅越做越旺,更吸引了不少中山古鎮的人到這裡吃飯。政府已投入數千萬元資金,完成了食街主幹道路及下水道、綠化、街燈、休閒公園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時還計畫興建臨江觀景台6個,停車位1000多個,公共綠化休閒區15萬平方米,發展海鮮酒樓、娛樂休閒中心13家。

江海路滘北食街

江海路滘北食街江海路滘北食街

10多年前,因滘北擁有便利的交通條件和良好的自然環境,海鮮城酒

家、南海漁村、順德漁村、同樂酒家、江灣大酒店、黃鱔飯等10多家飲食企業便先後落戶江海路沿線。經過10多年來的滾動發展,這些酒樓不斷增加投資,擴大經營規模,南海漁村、順德漁村、假日農莊、同樂酒家等已經成為聞名遐邇的飲食企業,滘北也成為江門頗負盛名的飲食業聚集地。2005年,滘北又引入了三星級的江灣大酒店,建設了南粵酒店,江海路沿線的飲食服務業影響力進一步增強。

風景名勝

南泉花園

南泉花園位於江門市江海區東海路以東,江翠路以南,五邑路以北,德泉路以西。南面與江海區政府遙相對望,北靠江門市高尚半山別墅區。

南泉花園以營造“有山有水、高低起伏、錯落有致、水繞人家”的人造自然景觀,戶戶有景觀,有著“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的景觀空間意境。

茶庵寺是江門市郊一處著名的名勝古蹟,座落於江海區外海鎮的五馬歸槽山麓,距市區約十公里,是一處風景幽美的好去處。相傳唐朝天文學家、高僧一行禪師游嶺南一帶時,來到此地觀察天象,繪製星圖,在此結一小茅廬居住,以種茶度日,草廬名為“茶庵”。

一行高僧俗名張遂(公元682一727年〉,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天文學家,與祖宗之、張衡、李時珍齊名於世。一行高僧畢生致力於研究天文地理,漫遊全國各地。唐中宗神龍初年,他到過新會縣,喜愛外海的五馬歸槽山,便在山麓搭起茅庵居留下來,晚上觀測天象、繪製星圖,對天文地理氣象作深入研究。

江海區江海區

茶庵附近一帶的民眾,十分敬仰一行高僧的學識與為人。明朝萬曆年間,外海地方有一位名叫陳吾德的進士,非常敬慕一行高僧的名望和功德,他倡議建造一座磚瓦結構的寺廟作為永久的紀念,此寺廟以一行高僧的小居“茶庵”為名。從此“茶庵寺”得名並流傳現在。

茶庵寺前面不遠,立著一座古色古香的牌坊,上刻有“小朱明洞”四個大字。原來“朱明洞”是羅浮山的一著名景點,人們認為此地可與羅浮山的“朱明洞”相比美,並具有自己清靜幽雅的特色,因此稱為“小朱明洞”。牌坊的背面刻有“佛境”兩個大字,遊人到此,頓感已步入凡心清靜之佛界了。

“小朱明洞”牌坊往前不遠有一水井,井旁立一石碑,刻有“龍溪第一泉”字樣,此乃著名的“無葉井”。相傳此井為一行高僧所開鑿,井徑一尺多,井深五尺余,泉水清冽甘美,用此水泡茶,甘醇可口,別具風味。此井還有一個獨特之處:井的上面周圍都復蓋著濃密的樹丫,但始終沒有一片枯葉能夠飄進井裡,因此名為“無葉井”。再往前拾級而上,就是“茶庵寺”,寺門兩旁有一對聯,聯曰:“無樹悟真詮記三乘法,種茶遺舊跡開一洞天”。門櫥正中刻有“茶庵”二字,字跡秀麗端莊。從正門進寺,右出園門有槌聯曰:“人座春風三徑竹,客來今雨一杯茶”。寺左側前面的台階上樹立一座似真人一般的一行高僧全身像,供遊人瞻仰。寺前右坡上有“渴思亭”,是紀念一行高僧種茶遣跡之處,亭邊有一石碑刻有“唐一行禪師種茶處”字樣。再往前還建有“望月亭”,這是當年一行高僧夜夜觀察天象之處。1983年,江門市人民政府將茶庵寺開闢建設成為頗具規模的“茶庵公園”。公園門前有塊近十噸的巨岩,下面刻有“茶庵”二字作為勝跡的標記。

外海五大祠

江海區江海區

外海鎮多姓陳,自元至正十年(1350年),陳氏先祖遷到外海定居,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陳氏家族人丁繁衍,歷代人才輩出,外海的別名“龍溪”也是陳姓人為紀念曾避難於福建漳州龍溪深山而命名的。

從前外海的祠堂,星羅棋布,最宏偉的是“外海鎮陳氏五大祠”,五大祠位於外海東部的赤泥山下,因而鄉下人多稱其為“東頭祠堂”。

陳氏五大祠是外海陳氏宗親的祖祠,始建於清朝鹹豐年間,五間祠堂緊密相連,橫列成排,氣勢不凡。始祖朝列大夫莘隱陳公祠坐落在赤泥山下,泉石祖祠和筠軒祖祠在其右側,桃溪祖祠和定息祖祠在其左側。

祠堂占地約4100平方米,為三進並列而建,採用單檐布瓦硬山頂,藍琉璃瓦剪邊,抬梁與穿斗相結合梁架結構,保有鮮明的清代建築藝術風格,建築規模宏大,形態壯麗,布局嚴謹,結構精密考究,以莘隱陳公祠為中軸線,左右對稱布局。祠堂內外石牌坊林立,巨型大柱上掛著長聯,記錄先祖功德。祠堂雕樑畫棟,裝飾華美,無不體現出清代建築的精美繁複和藝術風格。

文革期間,五大祠曾遭破壞,但令人高興的是,它的整體建築風格得以較好保留。2000年,市政府將其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4月,區政府將五大祠交由外海鎮政府管理、使用。為保護文物、並將五大祠建成一個文化陣地、旅遊景點,外海鎮委、鎮政府多次進行修葺,使其逐步恢復原貌。新修的五大祠門前廣場如今已成為外海人休閒玩樂的好去處。

陳少白故居

陳少白故居位於江門市江海區外海鎮南華里。由陳少白自行設計。故居分兩處,隔河相望,以自橋連為一體。橋的一邊是“白園”,另一邊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居所。始建於1929年,1931年落成,占地面積兩畝許。自少白逝世後,其家居多旅居外地,樓宇日久失修,漸顯頹敗。1991年春,外海鎮政府撥出巨款,對“白園”和園內的“莎蘿坪”、“粥鍋亭”、“瞻雲台”等建築,以及“三合院”和院內的“亞字樓”等都一一進行了修復,並在故居內設立“陳少白事跡陳列館”,陳列大量名人字畫及歷史文物。使故居還其原貌,煥發青春。

禮樂向東花卉

禮樂向東村種植桃花、菊花已有20多年的歷史,大概是1980年左右,由一戶陳姓的幾兄弟從廣州芳村引進桃花、菊花種苗回來,

江海區江海區

初時發動

親戚試種,後來其他村民學樣種植,現在發展到家家戶戶都種花。當時市區還很少鮮花賣,由於向東花卉的種植,供應市區的花就逐漸多了,插花的市民不斷增多。起初村民賣花要到江門幾大市場、由於人民的生活不斷提高,花卉的供需求也不斷增大,政府為方便市民,建成迎春花市,經歷了中心市場花市(現時的人民醫院後面市場)、蓬萊迎春花市(現時的兒童公園到體育館對面路口)等等。勤勞的向東村民,不斷拓寬花卉的銷路,從新會、開平、恩平、台山到中山、珠海等,銷售網路不斷擴大,花卉產銷省、港、澳,成為享譽五邑的桃花村。

由於禮樂地處流溪河畔的平原,土地肥沃鬆軟,宜於桃樹生長,故桃花越種越艷麗,逐步成為迎春花市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向東村的桃花,色彩鮮、花期長、花朵大,含蕊多、花瓣重疊,非常漂亮。每近春節,買一株蓄勢待發的桃花,把盎然的春意帶回家,並借它表達在新的一年,大展宏圖,愛情甜甜蜜蜜的美好祝願,已成為市民的一種習俗。

釜山公園

釜山公園是集生態、景觀和休閒於一體的濱江公園,位於美麗的蓬江河東南岸,倚鄰秀美的白水帶風景區,從江門大橋至白水帶公園入口處,規劃面積為10.34公頃。釜山公園建築格調為開放式的休閒性公園,內設園林小景、濱江走廊、親水平台、噴泉步道、景觀廊、休息廊、花架等;配備了高級的音響和路燈燈飾;成為休閒、婦幼兒童活動中心,公園由釜山景觀瀑布、景觀平台、中心廣場、航模基地、濱江大道及“七大星月”等組成。

特產

比利時杜鵑

江海區江海區

杜鵑花科杜鵑花屬。園藝雜交品種。常綠灌木矮小。枝、葉表面疏生柔毛。葉互生,葉片卵圓形,全緣。花頂生,花冠闊漏斗狀,半重瓣,花玫紅色、水紅色粉紅色或間色等。品種很多。花期主要在冬、春季。

喜溫暖、濕潤、空氣涼爽、通風和半陰的環境。要求土壤酸性、肥沃、疏鬆、富含有機質、排水良好。夏季忌陽光直射、應遮陽,常噴水,保持空氣濕度。9~10月份後減少遮陽,以利花芽分化。越冬溫度5℃上。扦插、嫁接繁殖,常於早春進行。

外海面

外海竹升面以其製作精細和獨特的風味而遠近馳名,歷經數百年代代相傳,成為一種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在江門,一講到麵食,人們好自然就會想到外海面。以外海面做賣點的麵食檔在江門真是隨處開花遍布大街小巷。外海面之所以可以做到街知巷聞自然有它的過人之處,它食落爽滑兼“彈牙”,並伴有靚面加鮮雞蛋的清香,口感十足。做外海面除了用靚的麵粉加鮮雞蛋按一定的比例精心配製外,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就是和面後用“竹升”壓麵團以增加面的筋度,這樣做出來的麵條就彈性十足。

外海花生餅

外海花生餅是外海歷史悠久的小食之一,馳名五邑地區,是使用傳統製作方法,用精選的花生、優質的白砂糖精製而成。絕對不含防腐劑和色素,是健康的綠色食物,在常溫下可保質約十天。它入口鬆化、香甜適中、食後齒夾留香。可隨意吃,也可作煎糯米薄餅、湯圓餡,令人回味無窮,作茶藝小食更佳。是饋贈親友、團圓喜慶的最佳食品。

廣東行政區劃

廣東省位於中國大陸最南部,南臨南海。全省地處低緯度,北回歸線橫貫陸地中部。大陸海岸線總長3368千米,島嶼眾多。陸地面積17.98萬平方千米,海島面積1600平方千米。2004年年末全省常住人口8303.72萬人。少數民族人口約占全省總人口的1.5%,以壯、瑤、畲、回、滿等為主。廣東省轄21個地級市,54個市轄區、23個縣級市、41個縣、3個自治縣。

廣東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廣州市越秀區 | 荔灣區 | 海珠區 | 天河區 | 白雲區 | 黃埔區 | 番禺區 | 花都區 | 南沙區 | 蘿崗區 | 增城市 | 從化市
深圳市福田區 | 羅湖區 | 南山區 | 寶安區 | 龍崗區 | 鹽田區 | 光明新區 | 坪山新區
珠海市香洲區 | 斗門區 | 金灣區 | 珠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萬山海洋開發試驗區
汕頭市金平區 | 濠江區 | 龍湖區 | 潮陽區 | 潮南區 | 澄海區 | 南澳縣
韶關市湞江區 | 武江區 | 曲江區 | 樂昌市 | 南雄市 | 始興縣 | 仁化縣 |翁源縣 | 新豐縣 | 乳源瑤族自治縣
佛山市 禪城區 | 南海區 | 順德區 | 三水區 | 高明區
江門市蓬江區 | 江海區 | 新會區 | 恩平市 | 台山市 | 開平市 | 鶴山市
湛江市赤坎區 | 霞山區 | 坡頭區 | 麻章區 | 吳川市 | 廉江市 | 雷州市 | 遂溪縣 | 徐聞縣 | 東海島經濟開發試驗區
茂名市茂南區 | 茂港區 | 化州市 | 信宜市 | 高州市 | 電白縣
肇慶市端州區 | 鼎湖區 | 高要市 | 四會市 | 廣寧縣 | 懷集縣 | 封開縣 | 德慶縣 | 肇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惠州市惠城區 | 惠陽區 | 博羅縣 | 惠東縣 | 龍門縣 | 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 | 仲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梅州市梅江區 | 興寧市 | 梅縣 | 大埔縣 | 豐順縣 | 五華縣 | 平遠縣 | 蕉嶺縣
汕尾市陸豐市 | 海豐縣 | 陸河縣 | 紅海灣經濟開發試驗區 | 華僑管理區
河源市源城區 | 紫金縣 | 龍川縣 | 連平縣 | 和平縣 | 東源縣
陽江市江城區 | 陽春市 | 陽西縣 | 陽東縣 | 陽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海陵島經濟開發試驗區 | 崗僑管理區
清遠市清城區 | 英德市 | 連州市 | 佛岡縣 | 陽山縣 | 清新縣 | 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 | 連南瑤族自治縣
東莞市
中山市
潮州市湘橋區 | 潮安縣 | 饒平縣 | 楓溪區
揭陽市榕城區 | 普寧市 | 揭東縣 | 揭西縣 | 惠來縣 | 東山區 | 揭陽經濟開發試驗區 | 普寧華僑管理區 | 大南山華僑管理區
雲浮市雲城區 | 羅定市 | 雲安縣 | 新興縣 | 鬱南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