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

扶貧

中國政府和社會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戶開發經濟、發展生產、擺脫貧困的一種社會工作。其基本內容與特點為:①有近期、遠期的規劃和明確的目標,並有為實現規劃要求而制訂的具體計畫、步驟和措施。②把治標和治本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治本為主。

基本信息

介紹

基本內容

扶貧的基本內容與特點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有近期、遠期的規劃和明確的目標,並有為實現規劃要求而制訂的具體計畫、步驟和措施。
··
把治標和治本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治本為主。
第二,不僅幫助貧困戶通過發展生產解決生活困難,更重要的是幫助貧困地區開發經濟,從根本上擺脫貧困,走勤勞致富的道路。
第三,把政府各有關部門和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全面調動起來,互相配合,共同為貧困戶和貧困地區開發提供有效的幫助。

經歷階段

階段一,多種形式的生產自救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政府貫徹生產自救方針,採取發放救濟款資助生產和“以工代賑”等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對改變農村面貌,保障貧困戶生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階段二,個案型的扶貧階段。1978年以後,適應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形勢,有組織、有計畫地扶持貧困戶從發展生產和商品經濟入手,依靠國家、集體力量和民眾互助,採取幹部分工負責、富裕戶扶助貧困戶、逐戶落實等辦法,幫助貧困戶發揮自身潛能,
··
達到擺脫貧困的目的。
階段三,社區型的以經濟開發為主的扶貧階段。1983年起,國家在繼續扶持貧困戶發展生產的同時,投入更大力量對貧困地區實行經濟開發。在政府的領導和幫助下,各有關部門、機關、團體積極配合支持,幫助貧困地區發揮當地優勢,挖掘資源潛力,開闢生產門路,實行多種經營,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從根本上擺脫貧困,逐步走上致富道路。這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重要戰略措施。

政策調整

我國第一次大規模扶貧開發政策的調整始於1986年,從上到下正式成立了專門扶貧機構,確定了開發式扶貧方針,確定了劃分貧困縣的標準,並劃定了273個國家級貧困縣。後來將牧區縣、“三西”項目縣加進來,到1988年增加到328個國家級貧困縣。第二次調整是在1994年,國家啟動“八七”扶貧攻堅計畫,經過重新調整,國家級貧困縣增至592個。第三次調整發生在2001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時年出台,綱要取消了沿海發達地區的所有國家級貧困縣,增加了中西部地區的貧困縣數量,但總數不變,同時將國家級貧困縣改為扶貧開發重點縣。以此為標誌,我國扶貧開發工作進入下一階段。

標準

扶貧對象

當今世界多數國家大多是以人們的收入狀況來確定貧困線。中國的貧困線主要以是否達到溫飽為標準來確定。根據國家統計局規定,1985年農民的消費水平,以年人均收入在150元人民幣以下者為貧困型。以後各地實行的標準有些上升為200元,有的發達地區多至1000元。列入貧困線內的扶貧對象分為兩類:第一類,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全國有18個片,包括革命老根據地、少數民族地區和邊遠山區。這類地區生活條件差,生產力發展緩慢,經濟、文化落後,部分農民溫飽問題尚未完全解決。第二類,零星的貧困縣和貧困戶。造成貧困的原因主要是人口多、勞力少,或家底薄,缺少基本生產和生活資料。

扶貧標準

我國在2008年前有兩個扶貧標準,第一個是1986年制定的206元的絕對貧困標準,該標準以每人每日2100大卡熱量的最低營養需求為基準,再根據最低收入人群的消費結構來進行測定。第二個是2000年制定的865元的低收入標準。2008年,絕對貧困標準和低收入標準合一,統一使用1067元作為扶貧標準。此後,隨著消費價格指數等相關因素的變化,標準進一步上調至1196元。
2011年11月19日,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宣布,根據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要求,適應我國扶貧開發轉入新階段的形勢,中央決定將農民人均純收入2300元(2010年不變價)作為新的國家扶貧標準,這個標準比2009年1196元的標準提高了92%,對應的扶貧對象規模到今年年底約為1.28億人,占農村戶籍人口比例約為13.4%。

標準變化

2007年,按絕對貧困標準年人均收入低於785元,按低收入標準年人均收入低於1067元。2008年,絕對貧困標準和低收入標準統一為年人均收入低於1067元。
2009年,年人均收入低於1196元。
2010年,年人均收入低於1196元

標準偏低

1196元的新扶貧標準仍被視作偏低。對於中國貧困標準長期偏低的原因,有學者分析認為:一是1986年剛開始扶貧時,中國貧困人口規模大而政府財力低,標準定低一點,有利於將有限的資源用到最需要扶持的人身上;二是擔心調高貧困標準導致貧困人口數量增加,會引起不了解內情的人誤以為中國政府越扶貧貧困人口越多。

方式

第一,因地制宜地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和加工業,合理地開發礦業,有計畫地進行能源建設,發展交通運輸業。
第二,發展橫向經濟聯合,把貧困地區開發和發達地區發展結合起來,引進信息、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
第三,組織發達地區和城市的工商企業、科研單位和中等專業學校、高等院校等與貧困地區建立長期聯繫,開展對口支援;組織能工巧匠和技術力量幫助貧困地區培訓科技人才。
第四,國家在資金、稅收等方面採取特殊的優惠政策。分別情況減免一定的稅收,資金適當集中,統籌安排,配套使用。

意義

中國由於歷史的和自然的原因,各地區之間和地區內部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東部和中、西部經濟技術水平有很大差別,特別是貧困地區的生產力發展十分緩慢。採取積極扶持措施,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戶致富,加快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對加強社會安定團結,加速社會主義建設,正確處理民族關係,發揚革命傳統,鞏固國防都有重要的作用。扶貧在構架和諧社會,增進城鄉居民親情等方面的作用和意義更為突出。有文章反映溫州市有關部門結對扶貧帶來的積極作用,市機關工作人員和山鄉村民建立的“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情誼。詩人陳志歲聞訊,用詩記載了扶貧活動這一歷史記憶。原詩如下:《機關組織赴鯉溪村扶貧》:“溪畔古村農舍新,千家富裕幾家貧。年關慰問貽錢物,笑道深山欲認親。”許多貧困地區的地下礦產資源和地表生物資源都比較豐富,有些還是國家經濟建設重要的急需的資源,有計畫地開發這些地方的經濟,可以帶動社區的發展;從全國整體考慮,開發這些地區可為將來國家經濟建設戰略重點轉移,有計畫地大規模地建設大西北、大西南打下基礎。

經驗總結

國務院扶貧辦2011年11月29日在北京召開2011年度全國扶貧工作會議。本次會議將總結2011年扶貧開發工作的經驗,分析當前扶貧形勢,並對2012年扶貧工作做出部署。而扶貧線標準的調整一直是扶貧工作會議上最受關注的問題之一。而國務院扶貧辦主任范小建在2010年兩會期間表示,扶貧標準低,是我國目前面臨的現實問題,是客觀存在的。他說,中央的思路一直是明確的,將不斷提高扶貧線。
回良玉強調:堅決打好新階段扶貧開發攻堅戰
[3]2013年1月18日,國務院召開全國扶貧開發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國務院副總理、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組長回良玉宣布,全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全面啟動實施。他強調,要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創新體制機制,廣泛動員各方面力量,堅決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的扶貧開發攻堅戰。
回良玉指出,黨的十六大以來這10年,是扶貧開發力度最大、貧困人口得實惠最多、貧困地區發展形勢最好的10年。農村居民生存和溫飽問題的基本解決,結束了中華民族幾千年飽受饑寒的歷史,是黨和政府的一大德政。一個13億多人口的開發中國家,靠自己的努力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是對人類減貧事業最大的貢獻。我們成功地走出了一條以經濟發展為帶動力量、以增強扶貧對象自我發展能力為根本途徑,政府主導、社會幫扶與農民主體作用相結合,普惠性政策與特惠性政策相配套,扶貧開發與社會保障相銜接的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
[3]回良玉強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扶貧開發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要堅決打好這場攻堅戰。一要加大對扶貧對象和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確保如期實現扶貧開發的“兩不愁、三保障”奮鬥目標。二要堅持以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為主戰場,集中實施一批重大民生工程、重要基礎設施項目。三要統籌做好整村推進、就業促進、產業扶貧、移民搬遷、定點扶貧等重點工作。四要充分發揮貧困地區幹部民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五要保護好貧困地區生態環境,增強防災減災能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