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經歷
1933年11月24日出生於湖北省棗陽縣(市)蔡陽鄉劉坡村
1941年-1947年先後在蔡陽古城私塾和蔡陽鋪中心國小讀書
1947年9月-1958年6先後在襄樊二中、聯中、棗陽中學、襄陽高中讀書
1953年10月-1958年8月在武漢大學化學系學習
1958年9月-1960年12月在武漢大學任助教
1961年1月-1963年7先後在留蘇預備部和前蘇聯科學院元素有機化學研究所學習
1963年9月-1966年4月在武漢大學化學系任講師
1966年5月-1977年4月先後任武漢大學副教務長、校黨委副書記
1973年7月被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次代表大會代表
1977年5月-1979年4月任國家教育部黨組成員兼高等教育司司長
1978年3月被北京市選為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79年5月-1988年2月先後任武漢大學黨委副書記、常務副校長、校長
1982年9月被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代表
1983年5月-1993年9月任武漢市人民政府諮詢委員會第一、第二屆主任
1988年5月-1999年2月任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專家委員會主任
1988年10月被聘為中國科學院金屬有機開放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1990年10月參加中國化學會,被選為22屆理事、永久會員
1994年3月8日武漢路石教育改革基金會成立,任理事長
1994年7月赴英國參加第16屆金屬有機化學大會,宣讀論文,擔任國際顧問委員會委員
1995年6月6日參加“面向21世紀教育改革與發展研討會”並作了報告
2011年任劉道玉教育基金會會長
成就作品
劉道玉是中國教育改革的傑出代表,他對中國教育創新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劉道玉就提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問題,並確立了高教改革在當代中國教育中的地位。後來,劉道玉提出了“教育的創新理論體系”和它在中國當代教育事業中的地位與作用,更是抓住了中國當代教育發展中的根本問題,極有啟發性,而且從這一問題的探討,到具體在現實中的運用,且使這個問題成為中國教育改革中的一個熱點,劉道玉功不可沒。
劉道玉在1981年—1988年擔任武漢大學校長期間,倡導自由民主的校園文化,推動學分制、主輔修制、插班生制、導師制、貸學金制、學術假制等改革,領風氣之先,拉開了中國高教改革的序幕,被譽為“武大的蔡元培”。
|
社會評價
劉道玉是中國著名的教育家,原武漢大學校長,上世紀80年代的教改風雲人物。“四人幫”被粉碎後,他被“借用”到教育部,擔任部黨組成員兼高教司司長,主抓高等教育的撥亂反正。在鄧小平召開科教座談會期間,他作為座談會的組織者之一,曾建議來自武漢大學的代表查全性當面向鄧小平建言,廢除了“文革”中盛行的大學推薦制,從而恢復中斷多年的聯考招生制度。應該說,聯考制度的恢復,劉道玉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聯考的恢復,是全國改革的先聲。就是在這種春潮湧動的關口,以身體不適為由辭卻教育部一切職務的劉道玉,回到了武漢大學,鏇即被任命為武漢大學黨委副書記。1981年8月21日被任命為武漢大學校長。當年,他48歲。第二天的《人民日報》頭版報導了國務院對他的任命,並說劉道玉“是我國解放後自己培養的大學生中第一個擔任大學校長的人,也是全國重點大學中最年輕的校長”。
重任在肩,期待無限。
中國高校至今在“錢學森之問”上沒有舉措,這是劉道玉的無奈,又何嘗不是科技泰斗錢學森的尷尬呢。息兵罷戰,不是他的性格。他是個戰士,為達目的,一往無前是他的個性。他最終選擇了——吶喊。
劉道玉不是聖人。當然,他也不是偉人或完人。他就是一個戰士、一個沖在最前面的戰士,有理想、有擔當,也有失策、有失誤。於是,他煙塵滿面,傷痕累累,卻義無反顧、勇往直前、跌倒又爬起來。
戰士是會贏得敬重的,哪怕是“受傷的戰士”;而評價一個歷史人物,則要看他代表什麼、面向何方。事實上,劉校長成為武漢大學抹不掉的記憶,中國教育繞不開的話題,並不因為他“一貫正確”,更不因為他“完美無瑕”,而僅僅因為他代表著一種精神。他,甚至只是這種精神的符號和象徵。這種精神,就叫“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