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道玉

劉道玉

劉道玉(1933年11月——)男,湖北棗陽人,漢族。著名教育家、化學家、社會活動家。曾任國家教育部黨組成員兼高教司司長,為高教戰線上的撥亂反正和恢復統一聯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81至1988年年起擔任武漢大學校長,是當時中國高等院校中最年輕的一位校長。1988年3月6日,劉道玉被國家教委幹部局負責人奉命宣布免去武漢大學校長職務。現任劉道玉教育基金會會長。

基本信息

個人經歷

劉道玉劉道玉

1933年11月24日出生於湖北省棗陽縣(市)蔡陽鄉劉坡村

1941年-1947年先後在蔡陽古城私塾和蔡陽鋪中心國小讀書

1947年9月-1958年6先後在襄樊二中、聯中、棗陽中學、襄陽高中讀書

1953年10月-1958年8月在武漢大學化學系學習

1958年9月-1960年12月在武漢大學任助教

1961年1月-1963年7先後在留蘇預備部和前蘇聯科學院元素有機化學研究所學習

1963年9月-1966年4月在武漢大學化學系任講師

1966年5月-1977年4月先後任武漢大學副教務長、校黨委副書記

1973年7月被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次代表大會代表

1977年5月-1979年4月任國家教育部黨組成員兼高等教育司司長

-
1978年3月被北京市選為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79年5月-1988年2月先後任武漢大學黨委副書記、常務副校長、校長

1982年9月被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代表

1983年5月-1993年9月任武漢市人民政府諮詢委員會第一、第二屆主任

1988年5月-1999年2月任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專家委員會主任

1988年10月被聘為中國科學院金屬有機開放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1990年10月參加中國化學會,被選為22屆理事、永久會員

1994年3月8日武漢路石教育改革基金會成立,任理事長

1994年7月赴英國參加第16屆金屬有機化學大會,宣讀論文,擔任國際顧問委員會委員

1995年6月6日參加“面向21世紀教育改革與發展研討會”並作了報告
2011年任劉道玉教育基金會會長

成就作品

-
劉道玉是中國教育改革的傑出代表,他對中國教育創新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劉道玉就提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問題,並確立了高教改革在當代中國教育中的地位。
後來,劉道玉提出了“教育的創新理論體系”和它在中國當代教育事業中的地位與作用,更是抓住了中國當代教育發展中的根本問題,極有啟發性,而且從這一問題的探討,到具體在現實中的運用,且使這個問題成為中國教育改革中的一個熱點,劉道玉功不可沒。
劉道玉在1981年—1988年擔任武漢大學校長期間,倡導自由民主的校園文化,推動學分制、主輔修制、插班生制、導師制、貸學金制、學術假制等改革,領風氣之先,拉開了中國高教改革的序幕,被譽為“武大的蔡元培”。
劉道玉作品
日期 作品 所在刊物 期次 獲獎記錄
1984年7月 《新的技術革命與未來》 原創

1984年10月16日 《改革與創造型人才》 《中國青年報》

1985年1月11、12日 長篇報告文學《劉道玉晶核》 《中國青年報》

1985年11月 《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論與實踐》

湖北省優秀社會科學著作三等獎
1986年12月 《搞好教育終合改革》 《紅旗》 12期
1988年8月 《教育經濟學研究》 原創
全國教育成果一等獎
1989年5月 主編《中國當代高等學校管理》 主編

1989年9月 《知識、智力、創造力-談創造教育》 原創

1992年6月 《關於創辦中國實驗大學》 《光明日報》

1994年10月 《生命六十始》 《傳記文學》

1995年12月 《創業與人生設計》 原創

1996年7月26日 美國參加第9屆國際合成金屬科學與技術大會論文 原創

1996年11月 《愛的學校》 原創
武漢市優秀教育成果一等獎
1997年2月28日 “素質教育與培養創造力” 光明日報
一等獎
1998年1月 《新世紀曙光》 主編

1998年11月 紀念改革開放20周年錄有劉道玉專訪的《流金的歲月》專題片
中央電視台
1999年7月 “面向21世紀大學生學習觀” 《高等教育研究》 第4期
2000年1月6日 “21世紀我國基礎教育展望” 《浙江教育報》

2000年5月11日 “關於大學創造教育模式構建” 《教育發展研究》 12期
2001年2月 “實施創造教育,培養創造性人才” 《天津市教育科學學報》

2001年12月


湖北省自然科學二等獎
2002年3月 收入英國劍橋名人中心世界2000個名人錄
第一版
2003年3月 《怎樣建成中國一流的大學》 《高等教育研究》 第2期
2003年11月 《創造教育新論》 原創

2003年12月 《中國現代化為什麼不能產生著名教育家》 《教育評論》 第6期
2004年1月 《高校學風亟待整肅》 《高等教育研究》 第1期
2004年7月 《論世界一流大學建設》 《高教探索》 第2期
2004年11月 《我們需要怎樣的大學校長》 《學習月刊》

2005年3月 《中國應當遴選大學校長》 《高教探索》

社會評價

=
劉道玉是中國著名的教育家,原武漢大學校長,上世紀80年代的教改風雲人物。
“四人幫”被粉碎後,他被“借用”到教育部,擔任部黨組成員兼高教司司長,主抓高等教育的撥亂反正。在鄧小平召開科教座談會期間,他作為座談會的組織者之一,曾建議來自武漢大學的代表查全性當面向鄧小平建言,廢除了“文革”中盛行的大學推薦制,從而恢復中斷多年的聯考招生制度。應該說,聯考制度的恢復,劉道玉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聯考的恢復,是全國改革的先聲。就是在這種春潮湧動的關口,以身體不適為由辭卻教育部一切職務的劉道玉,回到了武漢大學,鏇即被任命為武漢大學黨委副書記。1981年8月21日被任命為武漢大學校長。當年,他48歲。第二天的《人民日報》頭版報導了國務院對他的任命,並說劉道玉“是我國解放後自己培養的大學生中第一個擔任大學校長的人,也是全國重點大學中最年輕的校長”。
重任在肩,期待無限。
中國高校至今在“錢學森之問”上沒有舉措,這是劉道玉的無奈,又何嘗不是科技泰斗錢學森的尷尬呢。息兵罷戰,不是他的性格。他是個戰士,為達目的,一往無前是他的個性。他最終選擇了——吶喊。
-
劉道玉不是聖人。當然,他也不是偉人或完人。他就是一個戰士、一個沖在最前面的戰士,有理想、有擔當,也有失策、有失誤。於是,他煙塵滿面,傷痕累累,卻義無反顧、勇往直前、跌倒又爬起來。
戰士是會贏得敬重的,哪怕是“受傷的戰士”;而評價一個歷史人物,則要看他代表什麼、面向何方。事實上,劉校長成為武漢大學抹不掉的記憶,中國教育繞不開的話題,並不因為他“一貫正確”,更不因為他“完美無瑕”,而僅僅因為他代表著一種精神。他,甚至只是這種精神的符號和象徵。這種精神,就叫“改革”。

校長百科

校長,在秦漢時期指的是下級軍官,後經演化為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或其他辦學機構管理部門任命的學校行政負責人。

卞惠石

包志忠

包君偉

崔銳捷

明輝

陳根甫

陳駿

陳國鈞

蔡元培

陳理

陳劍脩

陳慎瑜

曹迅棟

陳三軍

程厚恩

陳光榕

陳萍萍

蔡文華

陳祥生

陳建華

陳新建

陳莉

陳光輝

董韻

杜錫鈺

戴維·約翰斯頓

董漢利

德魯·吉爾平·福斯特

丁繼泉

鄧小波

鄧衛民

段飛龍

丁強

段火香

符景海

李登輝

方惠堅

方雨輝

馮俐娥

樊仁

馮永寧

范俊

范火榮

高景德

葛雲中

郭琦

高美蓮

關萍

谷夢琴

管華

郭小明

何濟林

賀美英

何東昌

侯朝海

侯德彭

胡軍[暨南大學校長]

何天淳

胡泮生

華秀升

黃少珍

黃思開

胡永紅

何祖建

洪明友

胡增琪

何康德

吉錫民

姜建中

蔣南翔

江勁松

金邦正

金麗霞

康玲

孔玉范

康岫巖

劉長銘

劉道玉

劉彭芝

李鴻朗

劉亞春

林萍華

劉梅[演奏家]

劉偉[經濟學家]

林克

劉彭枝

劉永勝

劉披雲

劉吉臻

劉新來

廖維林

劉仰成

李永忠

劉兵

黎輝

李木生

李雲生

羅招榮

李奭萍

賴永勝

劉建贇

閔春發

孟德強

馬君武

穆孟傑

閔思衛

煤球哥

寧德忠

歐進萍

歐陽平凱

歐陽華欽

彭定康

皮宗石

彭祖德

彭修盛

錢金星

錢細秀

邱守安

榮仕星

榮蘭祥

饒建中

沈慧俐

孫珩超

沈茂德

孫衛國

宋維明

史書翰

蘇志武

孫武學

孫建民

塗潤華

唐建武

湯賽南

陶文沂

唐盛昌

王勁松[北京電影學院]

王學進

王曉鋒

王蘊倩

王結[校長]

文耀挺

溫鑫林

王華林

吳靜皎

謝韜

熊仁民

夏強

謝淑滿

游俊

楊立志

袁永熙

姚家新

楊逢春

葉翠微

趙文祥

周躍南

周德霞

朱秀林

趙彥修

張家慶

卓立

張軍

張洪斌

張輝耀

張仲應

曾獻中

張志華

張忠

曾國如

周守勤

張炳華

朱海斌

周清華

鄒琴香

卓東健

鄭學忠

鄭學忠

甄朝黨

周惠欣

趙雅茜

周緒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