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恩澤

閔恩澤

閔恩澤(1924.2.8-2016.3.7),四川成都人,石油化工催化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感動中國2007年度人物之一,是中國煉油催化套用科學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術自主創新的先行者,綠色化學的開拓者,被譽為“中國催化劑之父”。 1946年,閔恩澤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1951年,獲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博士學位;1955年,進入石油工業部北京石油煉製研究所工作;現為資深院士、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高級顧問。 閔恩澤主要從事石油煉製催化劑製造技術領域研究,20世紀60年代主持開發了製造磷酸硅藻土疊合催化劑的混捏—浸漬新流程通過中型試驗,提出了鉑重整催化劑的設計基礎,研製成功航空汽油生產急需的小球矽鋁催化劑,主持開發成功微球矽鋁裂化催化劑。20世紀80年代開展了非晶態合金等新催化材料和磁穩定床等新反應工程的導向性基礎研究。1995年,閔恩澤進入綠色化學的研究領域,策劃指導開發成功化纖單體己內醯胺生產的成套綠色技術和生物柴油製造新技術。 2016年3月7日上午5時5分,閔恩澤先生因病於北京逝世,享年93歲。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閔恩澤院士 閔恩澤院士

1924年(中華民國十三年)2月8日,閔恩澤出生於四川成都,祖籍浙江。家中堂有一副對聯:忠厚傳家遠,讀書繼世長。他自幼受到這樣家風的薰陶,待人忠厚,發憤讀書。閔恩澤在家受教,完成了國小課業。

1936年(中華民國二十五年),閔恩澤進入私立南薰中學國中就讀。

1938年(中華民國二十七年),國中畢業,考入四川省立成都中學(今北京師範大學成都實驗中學)。

1942年(中華民國三十一年)秋,閔恩澤從成都來到重慶,進入國立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學習。

1946年(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夏,閔恩澤從重慶國立中央大學化學工程系(今南京工業大學)畢業後,應父親要求回到成都,在成都自來水公司作化驗員;隨後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位於上海的中國紡織建設公司第一屆印染技術人員培訓班,畢業後擔任練習技術助理員。

1947年(中華民國三十六年)9月,大學時期的同班同學陸婉珍去了美國,在伊利諾伊大學化學系攻讀碩士學位。受到陸婉珍的鼓勵,閔恩澤也決定赴美留學。

留學之路

閔恩澤與陸婉珍 閔恩澤與陸婉珍

1948年(中華民國三十七年)3月,閔恩澤帶著一張半年生活費和學費的外匯支票以及同事借給他的25美元,登上了去美國的“哥頓號”郵輪,開始了自費留學生涯。閔恩澤進入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師從科佛特(J. H.Koffolt)教授,年底獲得了碩士學位;他靠獎學金繼續攻讀博士學位,並於1951年7月獲得博士學位。

1950年,閔恩澤和陸婉珍的博士論文的實驗工作都基本完成;同年6月,兩人正式步入了婚姻殿堂。由於韓戰影響,1949年起,美國政府不允許學理、工、農、醫的中國留學生離境,閔恩澤和陸婉珍歸鄉不得,只能先找工作生存下來。

1951年起,閔恩澤進入美國芝加哥納爾科化學公司工作,擔任高級工程師,負責研發燃煤鍋爐中的結垢和腐蝕、氨水灌溉農田管道防堵和柴油安定性等課題,並一乾就是四年。在納爾科的四年,他學到了在企業搞科研的寶貴經驗,也逐漸在美國站穩腳跟,但他始終認為自己的根在中國,他要回來報效祖國。

艱難回國

閔恩澤院士 閔恩澤院士

1955年,閔恩澤夫婦在朋友的幫助下,取道香港,歷盡波折,終於回到了中國,進入石油工業部北京石油煉製研究所工作,從此開始了發展中國煉油工業和研製催化劑的人生歷程。

1956至1966年的十年間,閔恩澤歷盡艱辛,打破中國之外的其他國家封鎖,成功研發了鉑重整催化劑、磷酸硅藻土疊合催化劑、小球矽鋁裂化催化劑和微球矽鋁裂化催化劑的生產技術,解了國防之急、煉油之急;建成了蘭州、長嶺、撫順、錦州等催化劑廠和車間,被譽為中國煉油催化套用科學的奠基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閔恩澤正滿腔熱情地投入石油煉製技術的研發中,卻被送進 “牛棚”,成了被調查和清查對象。“牛棚”歲月給他以折磨,也磨練了他的身心。在度過最初的迷茫、不解之後,閔恩澤恢復了平靜,他以樂觀的心態做好每一件事,表現出了困難中的堅韌和對事業的不懈追求。在“牛棚”里,他借寫交代材料的機會,把以前催化劑研究過程中的成敗得失都記錄下來,總結經驗教訓,成為他日後催化劑研究的寶貴財富。

閔恩澤獲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閔恩澤獲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1970年,閔恩澤從“牛棚”里出來不久,即被派往撫順,參加燃化部組織的“三氫會戰”,同時參加了扶餘的原油浸沒燃料的會戰;隨後參加了長嶺加氫催化劑會戰,荊門煉廠裂解焦油制苯攻關。後來他又幫助周村催化劑廠脫貧致富,由弱變強。1979年,作為三人代表團成員,閔恩澤去羅馬尼亞成功地恢復了世界石油大會中國國家委員會席位。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後改稱院士)。

1987年,擔任世界石油大會分會主席,主持《未來的煉油廠》報告。

1991年,閔恩澤被推選為科學程式委員會通訊委員,並擔任“研究”主題的專題論壇主席。

1993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5年,閔恩澤主持化學部諮詢項目“推進化工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途徑─綠色化學與技術”。

1997年,“九五”重大基礎研究項目“環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學與化學反應工程”啟動,閔恩澤受命任項目主持人。

2008年,獲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11年,一顆小行星被永久命名為“閔恩澤星”。

2013年,閔恩澤個人捐資400萬元,中國石化捐資800萬元,由中國工程院和中國石化聯合設立“閔恩澤能源化工獎基金”。

因病去世

2016年3月7日上午5時5分,閔恩澤先生因病於北京逝世,享年93歲。

主要成就

科研成果

閔恩澤和夫人陸婉珍在一起工作 閔恩澤和夫人陸婉珍在一起工作

20世紀60年代初,閔恩澤參加並指導完成了移動床催化裂化小球矽鋁催化劑,流化床催化裂化微球矽鋁催化劑,鉑重整催化劑和固定床烯烴疊合磷酸硅藻土催化劑製備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和產業化,打破了中國之外的其他國家技術封鎖,滿足了國家的急需,為中國煉油催化劑製造技術奠定了基礎。

20世紀70年代,閔恩澤指導開發成功的Y-7型低成本半合成分子篩催化劑獲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還開發成功了渣油催化裂化催化劑及其重要活性組分超穩Y型分子篩、稀土Y型分子篩,以及鉬鎳磷加氫精制催化劑,使中國煉油催化劑迎頭趕上世界先進水平,並在多套工業裝置推廣套用,實現了中國煉油催化劑跨越式發展。

20世紀80年代後,閔恩澤從戰略高度出發,重視基礎研究,親自組織指導了多項催化新材料,新反應工程和新反應的導向性基礎研究工作,是中國石油化工技術創新的先行者。經過多年努力,在一些領域已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中,他指導開發成功的ZRP分子篩被評為1995年中國十大科技成就之一,支撐了“重油裂解製取低碳烯烴新工藝(DCC)”的成功開發,滿足了中國煉油工業的發展和油品升級換代的需要。

論文著作

閔恩澤院士在中國及其他國家共出版專著6部,發表論文233篇,其中SCI收錄78篇。

2006年、2007年部分論文舉例
論文題名年卷期發表刊物
懸浮催化蒸餾-化工過程強化與集成新技術2007年 23卷 01期化學反應工程與工藝
Synthesis of Ti-H beta zeolites by liquid-solid isomorphous substitution and the catalytic properties in the vapor phase Beckmann rearrangement of cyclohexanone oxime2007年 90卷 2期REACTION KINETICS AND CATALYSIS LETTERS
介孔鈦矽新催化材料2007年 19卷 04期化學進展
Influences of ethylenediamine treatment of Silicalite-1 on the catalytic vapor-phase Beckmann rearrangement of cyclohexanone oxime2007年 8卷 1期CATALYSIS COMMUNICATIONS
利用可再生農林生物質資源的煉油廠--推動化學工業邁入"碳水化合物"新時代2006年 18卷 02期化學進展
Phase equilibria of methanol-triolein system at elevated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2006年 239卷 1期FLUID PHASE EQUILIBRIA
反應氛圍對RBS-1分子篩催化劑上氣相Beckmann重排反應的影響2006年 22卷 01期石油學報(石油加工)
非晶態合金催化劑和磁穩定床反應工藝的創新與集成2006年 22卷 02期石油學報(石油加工)
在RBS-1催化劑上環己酮肟氣相Beckmann重排反應副產物的研究2006年 22卷 02期石油學報(石油加工)
在Pd/C催化劑上環己基過氧化氫加氫分解反應動力學2006年 22卷 05期石油學報(石油加工)
參考資料:

專利發明

閔恩澤院士 閔恩澤院士

閔恩澤院士在中國及其他國家共申請發明專利205件,已授權140件(中國之外的國家授權32件)。

人才培養

截至2008年,閔恩澤共培養了博士、博士後50多人,有20多人已成為科研骨幹和學術帶頭人,有一些成為煉化企業技術負責人,張曉昕(教授級高工)、宗保寧(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獲得者)、姚志龍等均為閔恩澤的學生。

社會任職

閔恩澤 閔恩澤

閔恩澤曾任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副院長、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石化總公司學位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化學部副主任,中國石油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化學會諮詢工作委員會主任、催化委員會主任、綠色化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他還曾任《Applied Catalysis》等學術刊物的編委等。

獲獎記錄

所獲獎項

閔恩澤院士 閔恩澤院士

1983、1989年,獲得俄亥俄州立大學“傑出校友獎”。

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1995年,獲得首屆(1994年度)何梁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

2006年,獲中國化學會催化委員會首屆中國催化成就獎。

2007年,獲中國十大科技英才獎。

2008年1月,獲得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榮譽稱號

1978年,在中國全國科學大會上被評為“在我國科學技術工作中做出重要貢獻的先進工作者”。

2008年2月17日,入選 “感動中國2007年度人物”。

2012年5月21日,被評為“2012年度南京大學傑出校友”。

2012年5月26日,被東南大學評為“有突出貢獻的傑出成就校友”。

2013年3月29日,被評為第一屆“石化盈科杯”“感動石化”人物。

人物影響

•閔恩澤星

“閔恩澤星”手冊 “閔恩澤星”手冊

2011年5月3日,閔恩澤小行星命名儀式在北京舉行。2010年9月23日,國際小行星中心發布公報,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並獲得國際永久編號的第30991號小行星,經過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被永久命名為“閔恩澤星”。

•閔恩澤創新實驗班

2011年9月,北京師範大學成都實驗中學閔恩澤創新實驗班成立,閔恩澤班在課程設定等方面進行改革,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素養.

•閔恩澤能源化工獎基金

2013年,閔恩澤個人捐資400萬元,中國石化捐資800萬元,由中國工程院和中國石化聯合設立“閔恩澤能源化工獎基金”。

人物評價

在國家需要的時候,閔恩澤站出來!燃燒自己,照亮能源產業。把創新當成快樂,讓混沌變得清澈,他為中國製造了催化劑。點石成金,引領變化,永不失活,他就是中國科學的催化劑! (感動中國組委會授予閔恩澤的頒獎詞)

閔恩澤心繫國家發展,為中國石化工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閔恩澤十分關心工程院的工作,積極參加工程院的各項活動,為工程院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閔恩澤熱愛祖國、尊重科學、開拓創新、敬業奉獻,是中國工程科技界的楷模和學習的榜樣。 (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評)

閔先生有一個非常鮮明的特點,那就是強烈的責任感。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石化石科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何鳴元評)

閔恩澤 院士 閔恩澤 院士

閔先生本身就像是促進學生成才的催化劑。他要求學生的論文一定要有創新點,否則肯定過不了關。 (閔恩澤學生宗保寧評)

閔先生雖然嚴格,但是和閔先生在一起研究科研項目,思想上沒有任何拘束,因為閔先生允許我們對他說‘NO’,只要你的思路合理、判斷合情,閔先生都會認真傾聽。 (閔恩澤學生姚志龍評)

閔恩澤的巨大貢獻,不僅僅在於卓越的科研成果,更在於他帶出了一支勇於攻關、善於團結、勤謹踏實的科研隊伍,為石化研究儲備了一個人才庫。 (中國石化石科院院長龍軍評)

閔恩澤對自己所做的事情非常專注,非常投入,每當學術領域有新鮮的東西進來時,他總能敏銳地領會到,並憑藉長期的積累對這些新鮮的東西做出正確的選擇。 (閔恩澤夫人、中國科學院院士陸婉珍評)

歷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者

年份 獲獎人 簡介 主要貢獻
2000年度 吳文俊 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名譽所長、研究員。 在拓撲學和數學機械化領域,特別是幾何定理的機器證明方面的世界性貢獻。
袁隆平 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作技術中心主任,湖南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農業大學客座教授,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在雜交水稻育種理論與實踐上的重大突破。
2001年度 王選 計算機專家。生前曾任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北大方正技術研究院院長,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漢字雷射照排系統的創始人,為中國新聞出版事業的計算機化奠定了基礎。
黃昆 物理學家。生前曾任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北京大學教授。 中國的固體物理學和半導體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取得了世界級的理論成就。
2002年度 金怡濂 高性能計算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巨型計算機事業的開拓者之一,對中國高性能計算機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2003年度 劉東生 地球環境科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在中國的古生物學古地質學環境地質學特別是黃土研究方面的原創性研究。
王永志 航天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 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開創者之一,成功實現中國首次載人航天(2003年10月16日,神舟五號航天船)。
2004年度 空缺
2005年度 葉篤正 大氣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名譽所長。 在全球氣候變化領域的重大系統創見。
吳孟超 肝膽外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東方肝膽外科醫院院長。 在肝膽外科手術實踐中取得的重大突破與理論成果。
2006年度 李振聲 小麥育種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研究員。 在小麥遺傳與遠緣雜交育種、染色體工程育種及黃淮海平原中低產田改造與治理中的貢獻。
2007年度 閔恩澤 石油化工催化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高級工程師。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九五”重大基礎研究項目“環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學和反應工程”的主持人。開發化纖單體己內醯胺的製造技術,取得長足進展
吳征鎰 植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在植物分類研究中,發現並發表了1300個以上新分類群(植物亞科、族、組等新等級不下10個,新屬10個),在國際植物分類學研究領域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從事以中國植物為中心的東亞植被和區系研究,研究生物多樣性,編著了大量文獻
2008年度 王忠誠 神經外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神經外科開拓者之一。
徐光憲 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稀土元素分離以及套用中做出重要貢獻。
2009年度 谷超豪 我國著名數學家,中科院院士,國際教育研究院院士,教授。 國家基礎研究重大項目“非線性科學”首席科學家,教育部數學和力學指導委員會主任。
孫家棟 運載火箭與衛星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中國第一枚飛彈總體、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顆遙感探測衛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的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是中國通信衛星、氣象衛星、資源探測衛星、北斗導航衛星等第二代套用衛星的工程總師,是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
2010年度 師昌緒 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屬學及材料科學家。 中國高溫合金開拓者之一,發展了中國第一個鐵基高溫合金,領導開發我國第一代空心氣冷鑄造鎳基高溫合金渦輪葉片,可用作耐熱、低溫材料和無磁鐵錳鋁系奧氏體鋼等,具有開創性。多次參加或主持制訂我國有關冶金材料、材料科學、新材料全國科技發展規劃
王振義 中國工程院院士、內科血液學專家 從事血栓和止血研究,在國內首先建立血友病A與B以及輕型血友病的診斷方法。1980年起開始研究癌腫的分化療法。1986年在國際上首先創導套用全反式維甲酸誘導分化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獲得很高的緩解率
2011年度 謝家麟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粒子加速器事業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國際著名物理學家,我國粒子加速器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20世紀80年代,領導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設計和建設。20世紀90年代,提出開展自由電子雷射研究的863項目建議。多次就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重要建議和指導意見,對促進我國加速器領域的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
吳良鏞 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著名建築與城鄉規劃學家 長期從事建築與城鄉規劃基礎理論、工程實踐和學科發展研究,針對我國城鎮化進程的特點,創立了人居環境科學及其理論框架。提出了以人為核心的人居環境建設原則、層次和系統,發展了區域協調論、有機更新論、地域建築論等創新理論
2012年度 鄭哲敏 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著名力學家、爆炸力學專家 提出了流體彈塑性體模型和理論,並在爆炸加工、岩土爆破、核爆炸效應、穿甲破甲、材料動態破壞、瓦斯突出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倡導海洋工程力學、材料力學性能、環境災害力學的研究,創建了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非線性連續介質力學實驗室
王小謨 中國工程院院士、雷達工程專家 從事雷達科研30餘年,設計研製了多種型號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雷達,尤其在三坐標雷達和低空雷達方面卓有建樹,為國家創造出較大的經濟效益,為軍事電子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2013年度 張存浩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專家
程開甲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專家

中國化工專家

化工專家

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院士

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的中國科學院院士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在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產業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的科學技術工作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年授予人數不超過2名。 >>>進入技術百科
吳文俊王選黃昆劉東生葉篤正
吳孟超李振聲閔恩澤吳征鎰徐光憲

目前健在的中國科學院化學部院士名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